隋萌
立夏甫過,萬物盛長。5月11日,《科學導報》記者走進大同市靈丘縣西福田村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麥稈畫創(chuàng)作基地,看到非遺傳承人孫闊將一根根不起眼的麥稈,平整地粘在一起,然后熨燙在麥稈紙上,經過設計和描畫,一幅目光炯炯、振翅待飛的雄鷹圖就呈現(xiàn)在人們眼前。
孫闊生于1974年,自幼便喜歡民間工藝,十多歲時便跟著父親為元宵節(jié)扎花燈、扎龍頭。他有著觸類旁通的藝術天賦,許多手工藝品只要他看看就會做。他擅長剪紙、烙畫、馬勺臉譜繪畫、燈籠等手工藝品的制作和文化研究,后來他又傳承和鉆研麥稈畫的制作。
麥稈畫,因其制作材料為麥稈而得名。孫闊多年來從事麥稈畫制作,他的作品以品位優(yōu)雅、質地大氣、做工細膩、光色鮮亮著稱,堪稱靈丘的“縣畫”。他充分利用麥稈本身的自然光澤和質地,結合溫度的高低變化,對熏燙部分輕重緩急靈活處理,在處理畫面遠近、明暗上不著顏色,而采用熨烙又不失光澤的獨特工藝巧妙地表現(xiàn)畫面,使畫面立體感強、珠光寶氣,制作出既古樸典雅、富麗堂皇,又惟妙惟肖、栩栩如生的藝術作品,
孫闊說,相對前期的臨摹、謄拓,最復雜的還是層次感的制作,除了要掌握不同的人物、動物的制作細節(jié),還要注意麥稈品種的選擇,例如制作裙襦要選用長麥稈,動物羽毛、鱗片則要選擇金屬光澤度高的麥稈,制作過程雖然枯燥,但每當看到成品就會很欣慰。
孫闊既繼承傳統(tǒng)工藝,又不斷推陳出新。2019年,他與靈丘縣靈之韻民間工藝品專業(yè)合作社共同組建了麥稈畫團隊,正式走上了麥稈畫的傳承之路。他帶著傳承麥稈畫技藝的使命和文化傳承的夢想,帶領團隊潛心研究,精進傳統(tǒng)麥稈畫技藝。在改良技術的同時,也在思考如何賦予麥稈畫以新的“生命”,打造麥稈畫專屬品牌——“孫氏麥稈畫”。
孫闊在麥稈畫的制作上大膽創(chuàng)新,他與靈之韻合作社的隊員們,對制作麥稈畫所用工具不斷地探索,不斷地改進,共研制出大、中、小三種類型的異形電烙鐵打磨工具。原先電烙鐵工具粗笨,使用起來不順手,工作效率低,在改進工具之后,效率提高了,制作麥稈畫更精準、更細膩,節(jié)省了時間,原本不會使用電烙鐵打磨工具的學員也能輕松上手,配上調溫器使用起來得心應手,制作麥稈畫的水平也有了很大的提高。
異形電烙鐵打磨工具是制作麥稈畫的主要工具,制約著麥稈畫的制作質量和效率?!耙郧懊總€人一天只能做兩張麥稈紙,使用異形電烙鐵打磨工具后,現(xiàn)在每個人一天能做15張。以前每個人一天掙20元,現(xiàn)在每個人一天至少掙100元。”孫闊介紹道。
2021年,異形烙鐵獲得大同市總工會“五小”創(chuàng)新發(fā)明三等獎。靈丘當?shù)睾献魃绾透拭C莊浪縣制作麥稈畫的師傅都慕名而來,向孫闊購買異形電烙鐵打磨工具。
在孫闊的多年努力下,“孫氏麥稈畫”于2021年被確定為縣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22年“孫氏麥稈畫”入列大同市第七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
為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xiāng)村振興有效銜接,充分利用本村的鄉(xiāng)土人才優(yōu)勢,做好手工藝賦能鄉(xiāng)村振興文章,在西福田村黨支部、村委會的傾力幫助下,孫闊成立了麥稈畫工作室,打造以麥稈畫為主的特色村落,有效帶動全村的剩余勞力,在家門口利用閑散時間,隨時學技術、創(chuàng)收入,也對殘疾人及脫貧戶起到了有效幫扶作用。
下一步,孫闊準備擴大規(guī)模,產業(yè)化生產,計劃增加帶動當?shù)貏趧恿?、殘疾人及農村婦女200余人就業(yè),讓他們在家門口實現(xiàn)就近就業(yè),將麥稈畫打造成具有影響力的手工藝產業(yè),賦能鄉(xiāng)村振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