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們漫步于古老的美術館長廊之中,仔細欣賞那些陳列于展柜中或懸掛于展墻的珍貴藏品時,仿佛能夠透過斑駁的時光痕跡,聆聽前人譜寫的藝術贊歌。這些化身為石刻、油畫、水墨、雕塑的藝術作品,見證了人類文明長河中一次又一次的精神升華。從歐洲文藝復興時期的力與美到中國山水畫中所蘊含的清雅意趣,藝術總是以多種形式展現我們共同的歷史記憶。美術館所發(fā)揮的作用,正是在這浩瀚的記憶圖譜中,用科學而審慎的方式保管、展示與傳承藝術瑰寶,從而使其長久屹立于后世的審美視野與學術思考之中。
然而,保管工作從來不是一次性完成的靜態(tài)任務。在時代的變遷與文明的演進之中,藝術品的形態(tài)、材質、價值判斷及其與公眾的互動模式都會在不知不覺中發(fā)生轉變,加之社會環(huán)境日益復雜、國際交流日趨頻繁,美術館所肩負的職責變得更為繁重而緊迫。在海量數據與多元技術的助力下,維護藏品的原真性與完整性,并以更科學、更開放的途徑將其展示給公眾,成為當代美術館的時代使命。這是一場歷史與未來的對話,也是一條在傳承與創(chuàng)新之間尋求平衡的發(fā)展之路。
人類對藝術藏品進行分類、鑒定與保護,不是當代才開始的事業(yè)。早在古代便已存在對貴重物品的珍藏與記載,從王室收藏到宗教機構對圣物與祭器的管理,皆可視為博物館的雛形。隨著現代博物館學科的興起與學術方法論的逐步形成,專業(yè)化的藏品保管流程才真正走入人們的視野。諸如庫房的溫濕度控制、材質檢測與修復、紙質檔案的全面記錄等,都以過去數百年間逐步積累的科學經驗為基礎。正因為這些工作大多是在物理空間由人工操作完成的,管理效率與資源共享都面臨不少障礙。例如要想檢索某件文物的歷史記錄與修復進度,往往需要查閱厚重的檔案資料。當大量藏品在同一庫房堆疊時,很容易出現標注混亂、定位困難的情況。紙質載體本身具有脆弱性,一旦遇到火災、水災等事故,信息就會流失。傳統保管工作側重于“保護”,對于公眾教育與普及層面的重視程度相對較低,難以在美術館的公共文化使命與深層次學術研究之間找到理想的平衡點。隨著社會對美術館功能的需求急速擴張,傳統方式的局限性也愈發(fā)明顯。
美國博物館學者朱莉·德克爾(Juilee Decker)斷言:“技術與數字化創(chuàng)舉是博物館的創(chuàng)新之道?!彪S著信息技術的高速發(fā)展與普及,數字化浪潮勢不可擋。美術館也不例外,從數字化影像采集到數據庫建構,再到遠程監(jiān)控、智能管理與線上展示,數字技術在藏品保管方面發(fā)揮著越來越關鍵的作用。2017年,歐洲的博物館行業(yè)聯盟(Mu.SA:Museum Sector Alliance)發(fā)布的《未來的博物館:來自10家國際博物館的見解和思考》報告中說:“未來的博物館將不再是封閉的系統,而是更廣闊的科學、文化和區(qū)域關系系統的一部分。觀眾將成為內容生成和傳播的積極參與者,博物館需要通過數字創(chuàng)新來促進與社區(qū)的交流和公眾參與?!痹S多國際知名機構紛紛加大對數字設施的投入力度,通過建立高精度的數字化檔案、使用多平臺的互動應用來提升藏品管理的效率與準確性。
不可否認,數字化為保管工作帶來了里程碑式的轉變。例如傳統紙質檔案經過掃描、OCR文字識別、數據庫系統整理后,就能跨庫房乃至跨機構進行信息共享,數字化影像采集、高光譜掃描、三維建模與VR/AR技術的結合,能在不接觸實物的前提下,為研究者與觀眾帶來細膩入微的細節(jié)觀測。在保管環(huán)境監(jiān)測領域,智能傳感器可實時監(jiān)測庫房內的溫度、濕度、光線與空氣質量等數據,并通過大數據分析與自動化調控來確保藏品所處環(huán)境的穩(wěn)定與安全。數字時代所提供的這些新工具,使美術館不再是被動地等待問題發(fā)生之后再進行補救,而是更主動、更精細地維護藏品。
但在數字時代的美術館藏品保管過程中,“原真性”與“數字轉化”之間的關系常被放大,甚至對立化,形成了似乎難以調和的張力。一方面,數字技術要真正發(fā)揮作用,勢必要對藏品進行介入與處理。另一方面,保護與保存工作需最大化地減少對藏品原始狀態(tài)的影響。實際上,這種矛盾并非全無解決之道,關鍵在于如何制定符合專業(yè)倫理與科學精神的操作規(guī)范。比如在進行掃描、拍照等數字化操作時,需要遵循最小化干預原則,并結合周密的文物檢測與風險評估,盡可能選擇對文物損傷度更低的技術手段。對于數字化采集到的海量數據,學術界與行業(yè)組織應當聯合制定統一或相互兼容的數據標準與元數據規(guī)范,以免出現信息孤島或版權糾紛。藝術品數據庫的使用與維護也需兼顧對數字副本的生命周期管理,即在硬件與軟件版本的快速迭代之中,確保數字文件長久可讀、可用且不失真。
同時,若要成功推進美術館藏品保管的數字化轉型,僅憑美術館內部力量往往難以成事。藏品本身涉及藝術史、考古學、化學、材料學、文物修復、數字影像技術等多重知識領域,每個領域都有其專業(yè)的話語體系與技術門檻。傳統的美術館保管人員大多有藝術或文博背景,對于前沿信息技術的掌握往往有限,而許多科技人才雖然在硬件與軟件開發(fā)方面擁有出色的能力,卻缺乏藝術品保護與博物館學的學理素養(yǎng)。在這樣的條件下,跨學科與跨部門的協同顯得尤為關鍵。
當下,一些國際知名博物館已經嘗試與高校、科研院所、技術公司建立合作項目,共同研發(fā)數字化管理系統或保護方案。例如盧浮宮與微軟曾攜手推出過部分藏品的VR展示項目,大英博物館與Google合作的在線展覽在全球范圍內獲得了廣泛關注。先行者的探索表明,跨界合作不僅能夠為保管工作提供更成熟的技術支撐,也能讓藝術與科技思維產生激烈而富有成果的碰撞,加速美術館數字化升級的進程。同時,跨學科協作并非僅限于“大項目”。在日常管理層面,保管人員與IT工程師之間的溝通也要加強機制建設。針對庫房環(huán)境監(jiān)測、藏品RFID標簽跟蹤、數字檔案元數據結構設計等工作環(huán)節(jié),都需要建立清晰且可執(zhí)行的對接流程,以免出現“因互不了解而導致的重復勞動或操作誤區(qū)”。只有在組織架構與文化氛圍上鼓勵合作與融合,才能為數字時代的美術館保管工作奠定更扎實的基礎。
數字化為美術館帶來的改變遠不止保管方式的革新,也深刻影響著其與公眾之間的互動模式?!白尣仄坊钇饋怼笔墙陙韲鴥韧饷佬g館與博物館領域出現的一個熱詞,意指將深藏于庫房中的藝術珍寶通過適當的方式更好地呈現在人們面前,激活其學術與審美價值。傳統的封閉式庫房管理顯然已難以滿足大眾與研究者對于知識獲取與藝術體驗的渴求。因此,越來越多的美術館開始嘗試向公眾開放藏品庫房或者通過數字化手段展現深度資料,從而讓那些只存在于內部檔案中的珍貴信息被更多人了解和使用。
開放與共享的概念不局限于實體空間的開放,也包括數字領域的資源共享。在線數據庫的建立與完善,使得研究者、愛好者甚至普通觀眾都能夠在全球任何地方通過互聯網查詢美術館藏品的基本信息、高清影像或相關文獻資料。數字時代為美術館藏品保管提供了超越空間的協同平臺,進而激發(fā)了更大的合作潛能。一個地區(qū)的美術館可能由于資金或技術不足,難以獨立完成大規(guī)模的數字化工程,但若與周邊其他文化機構、科研院所聯合,便能以“資源整合”與“協同發(fā)展”的方式共同搭建區(qū)域性或行業(yè)性的藝術數據庫,分擔設備采購、技術培訓和專業(yè)人員招聘等方面的成本。這種協同發(fā)展不僅是一種財務策略,更體現出當代博物館學科發(fā)展的整體化趨勢。
同時,數字時代的公眾參與和共享理念也需避免走向另一個極端。一味追求流量與關注度,忽視藝術本身的深度與專業(yè)性,同樣會導致淺薄化的傾向。作為長沙美術館的藏品管理工作人員,我時常思考:在這場自上而下、遍布全球的數字化浪潮中,一座地方美術館究竟能夠做些什么?如何立足本土文化與區(qū)域特色,在守護藝術珍寶的同時,怎樣為公眾提供豐富而優(yōu)質的文化體驗?帶著這些思考,我和同事們投入長沙美術館的一系列工作中,力求在繼承與改革之間探索可行之道。自長沙美術館成立以來,我們持續(xù)挖掘并展示了大量珍貴的書畫作品和當代藝術佳作,也承接了不少個人捐贈,為館藏的多樣化與品質提升奠定了良好基礎。我們推出了“水流云在—長沙美術館館藏作品陳列展”以及“花鳥鳴韻—周中耀花鳥畫作品展”等專題展覽,聚焦不同類型的藝術形態(tài),通過數字化和實體呈現相結合的方式,讓觀眾得以領略傳統文化與現代審美交織的藝術魅力。特別是在“水流云在—長沙美術館館藏作品陳列展”中,我們選取了館藏中的六十幅瑰寶,搭建專題展廳,讓觀眾得以近距離欣賞其中的神采與韻致。觀展者能通過多媒體裝置與互動環(huán)節(jié),進一步了解書法藝術的技法演變與精神內涵。在進行這些展覽的策劃與籌備時,我們不斷思考數字化技術在服務公眾、推進共享方面的潛力。為提升觀展效率與參與度,我們嘗試運用線上預約系統與VR導覽功能,讓外地甚至海外觀眾也能在“云端”欣賞部分館藏之美。對于館藏作品的內部資料,我們日后也將進行更加系統化的整理與數字化處理,以期在條件成熟時向更廣泛的社會群體開放。
法國作家福樓拜有一句名言:“藝術越來越科學化,科學越來越藝術化,兩者在山麓分手,有朝一日,將在山頂重逢?!弊鳛槊佬g館人,深感如今正處于“重逢”的重要節(jié)點,我們要做的不僅是解決一個又一個技術難題,更要在“數字文化”中捍衛(wèi)藝術的獨特性與深度。如果沒有對藝術之美與學術之謹的堅守,再多的數字化手段也只能淪為表面的裝飾,無法真正展現藝術所帶來的精神力量。數字時代下的美術館藏品管理,是一場歷史與未來的對話:一端聯結著珍貴的文化遺產,另一端指向新生的可能性。在這場對話中,美術館人應秉持謙遜又堅韌的姿態(tài)、精細而多元的學術方法、先進且謹慎的技術手段和兼容并蓄的協作理念。唯有如此,才能以公眾教育與開放共享為目標,讓數字化真正成為拉近藝術與大眾之間距離的橋梁。
[作者單位:長沙文化藝術展覽中心(長沙美術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