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安東尼奧·高迪是西班牙極具影響力的建筑師和設計師。作為巴塞羅那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他有著極高的藝術造詣。本文從“形意場”角度出發(fā),對安東尼·高迪的建筑設計風格進行研究分析,借助“形意場”理論,探討這種設計方法如何影響和塑造了建筑的空間感知和美學價值,并為中國現(xiàn)代建筑設計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提供借鑒性意義。
關鍵詞:安東尼奧·高迪;形意場;自然主義
19世紀末,在約翰拉斯金、威廉莫里斯工藝美術運動的影響下,掀起了一場范圍極廣,影響極大的裝飾主義運動。以反對維多利亞風格和工業(yè)化的批量生產為主,作為主要陣地的法國發(fā)起了風靡一時的新藝術運動。與此同時,位于歐洲西南部伊比利亞半島上的西班牙地理位置特殊,造成其藝術風格的多元化特征,誕生了許多藝術設計大師。中世紀,西班牙長期受到阿拉伯文化的影響,致使傳統(tǒng)的哥特式基督教藝術與伊斯蘭教風格發(fā)生融合,形成了獨特的藝術風格。因此,西班牙像法國一樣,都將新藝術運動中自然曲線的形式美學發(fā)展到了高峰。
一、安東尼奧·高迪(Antonio Gaudi)之簡介
安東尼奧·高迪(1852-1926,如圖1)出生于西班牙加泰羅尼亞的小城鎮(zhèn)——雷烏斯,他的父親是個銅匠[1]。在他出生前不久,西班牙國王頒布了一項重建巴塞羅那的詔令,隨后,工商業(yè)富裕人士們紛紛投入資金并參與項目改建,這使得當時建筑師職業(yè)很受歡迎。高迪從小家境貧寒,體弱多病,經(jīng)常獨自一個人呆著,但他也因此得以靜觀大自然,激發(fā)幻想力。他自幼便聰明過人,經(jīng)常問一些稀奇古怪的問題讓人無法回答。青年時期的高迪做過鍛工,學過木工、鑄鐵和塑膜,在日復一日的鐵具制造中鍛煉出了極強的造型感與空間感,這為他以后的建筑設計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高迪17歲才真正開始了他的建筑生涯。1870年,他進入巴塞羅那建筑學校就讀,因家境貧寒,他在學習期間同時也在建筑事務所勤工儉學,從事建筑工作養(yǎng)活自己。1877年,高迪開始了他的畢業(yè)設計,為一所大學設計禮堂[2]。他在設計時已經(jīng)不再采用常規(guī)的設計方式,而使用了更加創(chuàng)新的設計方法。他的設計方案公之于眾后,引起很大的爭議,但最后還是被批準通過了,他的校長不禁感嘆他不是天才就是瘋子。他也在完成學業(yè)的時候發(fā)展了自己的獨特風格——融合了哥特式藝術,新藝術風格和功能結構。1878年是高迪職業(yè)生涯中至關重要的一年,他結識摯友——歐塞維奧·古埃爾①,這是高迪一生中最好的朋友,同時也是高迪的資助人和同盟者。古埃爾并不介意高迪古怪乖張的脾氣,甚至認為:正常的人沒有什么才氣,而天才往往像是一個瘋子。不僅如此,他還視高迪為建筑領域不可多得的奇才。高迪終身未娶,他在建筑領域奉獻了自己的一生,截至1926年他因車禍不幸去世時,他都將自己畢生的智慧悉數(shù)獻給了巴塞羅那這座城市,為這座城市設計了十多座精彩卓絕的建筑。
他的建筑設計理念主要分成三個階段:一是摩爾風格階段,代表作有文森公寓;二是新哥特主義和新藝術混合風格階段,代表作有圣特雷薩修道院;三是有機風格階段,代表作有居里公園、米拉公寓、圣家族教堂等。他每個時期都有獨特的風格特征,對后來的建筑形式有著深刻的影響及啟發(fā)意義。
二、“形意場”概念解析
“形意場”概念最早在2011年提出,在隨后幾年的發(fā)展中思維模式逐漸完善,于2015年形成完整的體系。“形意場”是指在特定空間內引入某個實體物質的“形”從而營造非物質形態(tài)的“意”,并構成由眾多形態(tài)所構成的“場”[3]。在人類被各類物質形態(tài)所包裹的世界中,這些物質形態(tài)在進行聚集和分散時,營造出虛實共存的空間,當兩個以上的物質形態(tài)相互作用時,便形成了物理學上“場”的概念?!叭私槿氩⑴c物質形態(tài)相互作用時,物理上‘場的概念便延伸至心理學中,形成探究人物關系的心理‘場。這也使得客觀的物理‘場變成主觀人化的心理‘場,世上萬物也被賦予‘形必有場的屬性?!盵4]
從形意場角度看,高迪的設計作品中,建筑實體的“形”會產生非實體形態(tài)的“意”,并形成一個由眾多形態(tài)構成的“場”。形意場的“意動八場”關注到人類社會環(huán)境對“形”影響的時代、經(jīng)濟、民俗、美觀、倫理、情趣、技藝、功能8個因素[5],高迪任何時期的建筑作品都可以從這八個場中去闡釋其構成關系。
三、“形意場”視角下安東尼奧·高迪? ? ? ? ? ? ? 建筑作品的分析
高迪的建筑靈感來源于對大自然的幻想,他發(fā)現(xiàn)了源于自然的美感,并將自然形態(tài)加入到自己的創(chuàng)作中。他在建筑設計中對自然的表現(xiàn),并不僅僅是再現(xiàn)和模仿自然,而是出自一種很有魅力的自然主義觀念。他曾說過:“直線是人類創(chuàng)造的,而曲線卻是上帝的作品。”在他設計的作品中,自然曲線與有機風格的融合隨處可見,尤其在后期的作品中,這種曲線風格被發(fā)揮到了極致。
(一)米拉公寓:曲線形態(tài)之營造
由安東尼·高迪(Antoni Gaudi)設計的米拉公寓,坐落在西班牙巴塞羅那城市里格拉西亞大道的路口處,整體建筑呈六層(如圖2)。從建筑的外觀上看,墻面凹凸起伏不平,屋檐與屋脊高低錯落分布極富動感,整體看起來像是被海水侵蝕與風化的巨型巖石塊,表面布滿大小不一的孔洞,整個設計中幾乎找不到任何直角。高迪鐘愛自然曲線,并對西班牙的傳統(tǒng)建筑進行了重新解讀和重構,他視建筑為雕塑、交響樂和繪畫詩歌相結合的藝術形式。
從時代民俗場的角度看,在物理層面上,分子和原子的組合構成了物質形態(tài),有些物質形態(tài)是文化象征。隨著人類社會的不斷發(fā)展,其物質形態(tài)的內涵也在改變和創(chuàng)新,人們便對物質有了新的定義。在精神層面上,主要是評價對象設計理念和文化精神的體現(xiàn),具體表現(xiàn)為國家、民族特色及地域文化。米拉公寓是高迪后期有機風格階段的作品,標志著他個人風格的形成——這種建筑風格不是哥特式或羅馬式,而是一種東方藝術、現(xiàn)代主義、自然主義等諸多風格的融合,是一種高度“高迪化”了的空間藝術表現(xiàn)[6]。
從美觀情趣場的角度看,“形式美”法則是一種廣泛適用的審美準則,在空間的評價發(fā)揮著重要的作用,米拉公寓的設計注重比例、節(jié)奏、韻律等形式美法則的運用,因此產生了一種美的感受。米拉公寓的建筑外觀呈波浪型,仿佛是一個融化的冰淇淋,建筑外墻使用原始的鑄鐵欄桿,充分發(fā)揮了他在做鐵匠時期積累的優(yōu)勢。建筑多次重復運用多種元素,并在形態(tài)上進行夸張變化,以各種士兵頭盔奇形怪狀的煙囪交錯組合,增加了無限神秘感(如圖3)。米拉公寓內部擁有各式各樣的天花板,上面有浮雕或銘文詩歌做裝飾,并延續(xù)了建筑立面起伏的節(jié)奏,表達出隨性的自然張力,整個空間彌漫著神秘怪誕的氛圍。
從功用場的角度看,米拉公寓滿足了人們各項功能的需求。公寓內部(如圖4),每一戶都是雙面采光,光線從建筑中庭和街道穿透進來,且大部分房間采用了圓形設計,很少矩形。該建筑最大的特點是重量完全由柱子支撐,內墻和外墻均不承擔建筑本身的重量,因此內部住宅空間可以隨意隔斷和改造。這不僅讓空間擁有更多的建造前景,還提升了公寓的利用率和舒適度。
米拉公寓展現(xiàn)了高迪非凡的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這是他最為著名的設計之一,同時也是新藝術運動中有機形態(tài)、曲線風格發(fā)展到最極端化的代表作品”[7]。
(二)巴特羅之家:陶瓷裝飾之融合
巴特羅公寓(如圖5)是安東尼·高迪1904-1906年建造的一個重要公寓,也是其理性運用曲線的開始。他對巴特羅公寓的建造靈感來源于大自然,整個建筑的外立面和內部都呈波浪形態(tài),極富流線感與韻律感。
從美觀情趣場的角度看,建筑外觀看起來像某種生物的骨架(如圖6),其外立面由玻璃殘片、陶瓷碎片和天然石材拼接鑲嵌而成,這種設計打破了表面的統(tǒng)一感,創(chuàng)造出凹凸有致的變化,帶給人強烈的視覺沖擊,同時又與周圍的自然環(huán)境融為一體。屋頂以龍脊背的造型設計,并取用菱形陶瓷釉片有規(guī)律地密集排列在一起,宛如龍的鱗片一般,充滿了迷幻色彩。整個屋頂?shù)念伾珡姆凵剿{色再到綠色,層層過渡,色彩豐富,以追求獨特的藝術表現(xiàn)。同時,高迪也考慮到了光影效果的設計,他采取了不同的采光方式與建筑外部浪漫的造型相協(xié)調,整個室內空間情緒表達更加自由隨性、活潑鮮明。
從功用場的角度看,巴特羅公寓中的內庭連接著各個空間區(qū)域,公共樓梯和電梯貫穿其中,形成縱向的通道,形成重要的交通樞紐。與之相匹配的是,天井墻面上設計了方便通風的窗戶,用藍白相間的瓷磚進行裝飾形成了反射光線的效果,很好的滿足了住戶的生活需求。不僅如此,高迪還在建筑的下面幾層設置了內陽臺與窗戶,并安裝了玻璃墻,這些玻璃墻的大小隨著建筑高度的增加而不斷縮小。這種做法便于使陽光透過天井進入樓梯間(如圖7),使原本陰暗的樓梯間采光度大幅度提高。
在這個作品中,高迪表現(xiàn)出他對外墻色彩和裝飾的獨到見解,同時也展現(xiàn)了他豐富的想象力以及對于各種顏色和材料的駕馭能力[8]。
(三)圣家族教堂:自然風格之延續(xù)
圣家族教堂是巴塞羅那的標志性建筑,是一座宏偉的天主教教堂,它在1881年開始由高迪負責設計建造,后期由于財力不足,多次停工。這是高迪一生中最杰出的成就、最璀璨的建筑,也可以說是他心血的凝結、榮譽的象征[9]。
從美觀情趣場的角度看,教堂的設計主要模擬中世紀哥特式建筑式樣,最開始建造目標是12座尖塔,但最后只完成4座。教堂的主殿是由五座殿堂組成,其外部添加圍廊,從平面圖來看已接近現(xiàn)代一個足球場的大?。ㄈ鐖D8)。尖塔的結構十分簡化,整體看起來雖保留了哥特式的風格,但已然呈現(xiàn)出別樣的藝術韻味。教堂內部和外部均裝飾著類似乳石式的雕塑(如圖9),并覆蓋了彩色玻璃和石塊,宛如神話中的世界,這個作品沒有受到任何傳統(tǒng)古典教堂的限制,具有極其鮮明的雕塑藝術特征。教堂內部設計靈感來源于自然界中的元素——海浪的曲線形態(tài),海螺的圖案紋路以及蜂巢的結構格致。中間的承重柱模擬了自然生長的“樹干”形態(tài),又向外延伸出4-5根“樹枝”,整體看起來欣欣向榮,充滿活力。
從技藝場的角度看,圣家族教堂經(jīng)過了嚴格的公式計算,將技術與藝術完美的結合起來。當時,高迪無法得知教堂的結構數(shù)據(jù),他便做了很多力學模型實驗,最后終于發(fā)現(xiàn)一種“懸鏈拱模型”②(如圖10)的計算方法,這個方法是用鏈條創(chuàng)建一個懸掛模型,由此確定弧線的形狀和承載能力,然后通過鏡子反射形成拱形結構,教堂內殿模型中主要采用了這種方法[11]。高迪用合理的計算方法解決了建筑的結構問題。
從民俗場的角度看,“形意場”下的民俗場評價體系涵蓋了空間的地理特性、與空間相關的地域性行為,以及空間所特有的地域氛圍。圣家族教堂的設計靈感來源于加泰羅尼亞的“地域風格”,高迪把地域性元素運用到教堂的建造中,塔樓圓錐造型的設計就是從加泰羅尼亞傳統(tǒng)的民俗活動“疊人塔”③(如圖11)中獲取靈感,建筑模仿他們拔地而起、直指天際的造型。同時,高迪的建筑實踐也推動了地域風格的傳承和發(fā)展。
圣家族教堂是巴塞羅那最出名的建筑,這是高迪的遺作,是他留給世界最后的遺產,同時也是世界近代建筑史上修建時間最長的教堂。
四、結語
本文用新穎的“形意場”理論解讀高迪的建筑作品,為建筑設計領域提供全新的視角,并通過深入分析高迪作品中物理形態(tài)與非物質元素融合的方式,展示獨特的藝術價值和深遠的文化內涵。
通過本研究,我們能更深入地了解高迪作品的美學特征和設計原則,同時形意場理論在高迪作品中的合理應用也能為現(xiàn)代建筑實踐提供啟示。高迪的建筑不僅是藝術和建筑史上的瑰寶,也是現(xiàn)代建筑設計不斷探索和創(chuàng)新的靈感源泉。探究他的設計理念及作品對于當今設計領域的發(fā)展依然具有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
注釋:
①歐塞維奧·古埃爾1878年與安東尼·高迪結識,他是高迪的摯友、一生夢想的贊助商。
②西班牙建筑師在早期參數(shù)化設計的一個實驗中將一系列重物系在繩索上,形成懸鏈拱。當這個模型被倒置時會構成了一個精確的框架結構,以展現(xiàn)這座象征性教堂眾多尖塔的建筑過程。
③起始于18世紀末的“疊人塔”是西班牙加泰羅尼亞地區(qū)獨特的傳統(tǒng)民俗活動,6-10層數(shù)人塔最為常見。
參考文獻:
[1]師苗苗.淺談高迪建筑中設計符號的運用[J].藝術科技,2014(6):260.
[2]章袁凱.筑夢的大師——安東尼奧·高迪[J].重慶建筑,2010(10):49-51.
[3]范偉,黃瑾.“形意場”下裝置藝術設計的空間創(chuàng)新表達[J].美與時代(城市版),2017(8):54-55.
[4]羅玄.“形意場”視角下的庭院景觀圍合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2019.
[5]范偉,常貝.形意場視角下王家大院空間“場”的營造研究[J].城市建筑空間,2022(8):161-163,166.
[6]呂志瑩.糅合自然奇妙形構建視覺狂想曲——解讀高迪建筑[J].美術大觀,2009(12):253.
[7]何寧.新藝術運動與高迪作品中的曲線[J].藝術設計研究,2009(4):74-77.
[8]陳娟.安東尼·高迪的建筑風格探究[J].鄭州輕工業(yè)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2):39-42.
[9]侯慧燦,王坤茜.高迪建筑的設計美學初探[J].美術界,2013(10):91.
[10]鎮(zhèn)列評.建筑的傳教士——高迪和圣家族教堂[J].新建筑,2008(2):105-111.
[11]楊瑩.圣家堂——高迪獻給上帝的奇跡[J].美與時代(城市版),2015(12):6-7.
作者簡介:李飄逸,湖南師范大學美術學院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環(huán)境藝術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