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沙
不少父母反映,孩子到了青春期,脾氣突然暴躁起來,經(jīng)常莫名其妙地發(fā)火,說狠話、砸東西、狂吼亂叫等,像個一點就著的火藥桶。對此,有的父母敬而遠之:“惹不起還躲不起嗎?”結果,親子疏離;有的父母針鋒相對:“你想造反啊?你的脾氣大,我的脾氣比你更大!”結果,沖突不斷。
“孩子到了青春期,究竟哪來這么多無名火?”這是一個好問題,很有必要探討一番。
來源一:孩子身體的外在變化
孩子到了青春期,身體開始快速生長,速度之快,連他自己都沒反應過來。
有個男孩,小時候一不高興就踢門,結果門沒事,反倒他的腳趾被踢疼了。父母看他疼得直哭,捂嘴偷笑。到了初中,男孩還按照小時候的方式發(fā)泄情緒,結果一腳把門踢出個洞,把自己嚇一跳不說,父母也特別生氣,因為要花錢修門。
有個女孩,小時候生氣時喜歡把媽媽推開:“走開,我不喜歡你!”媽媽笑笑搖頭走了。上初中后,她不高興時還像小時候那樣推媽媽:“走開!”結果,媽媽一屁股坐在地上。母女倆都愣住了。媽媽覺得:這孩子現(xiàn)在怎么這么壞!女兒覺得:我沒使勁兒啊,她怎么坐地上了?
是孩子變壞了嗎?不是,是孩子還沒有適應自己身體的變化。
來源二:孩子身體的內在變化
50歲左右,女性會經(jīng)歷更年期,出現(xiàn)失眠、煩悶、盜汗等癥狀,男性會出現(xiàn)脫發(fā)現(xiàn)象,這是激素急速變化引起的。父母對此通常都能理解、寬容,卻對青春期孩子身體的內在變化視而不見。
青春期是性成熟期。此時,男孩在雄性激素快速增加的情況下變得暴躁、好斗,難以控制情緒。女孩有了生理周期,每逢生理周期,就容易疲倦、情緒不佳。這時招惹他們,無異于火上澆油。
另外,作息不規(guī)律、飲食不均衡、壓力過大等,也會導致青春期孩子身體的內在變化。
有調查表明,人類約50%的壞脾氣是睡眠不足造成的。如果兩天兩夜不睡覺,大腦就會將控制中樞從平時的“冷靜理智”控制區(qū)轉向“緊急狀態(tài)”控制區(qū),讓人變得急躁。如今,青春期孩子的睡眠普遍不足,情緒自然會受影響。
現(xiàn)在的孩子,不論生活在城市還是鄉(xiāng)村,對肉類食物的攝入量都達到歷史新高,這也會導致孩子的情緒不穩(wěn)定。因為肉類食物中的動物蛋白,會使大腦中的色氨酸含量減少,從而讓人變得急躁、好斗。此外,肉類食物還含有大量飽和脂肪酸,會讓人的血壓升高,而血壓升高是情緒不穩(wěn)的重要誘因。攝入大量肉類食物,還會導致血液中的鈣離子含量下降,血液中的鈣離子是情緒的降溫劑,鈣離子的減少會提高人暴躁易怒的概率。
青春期孩子面臨的學業(yè)壓力、社交壓力也越來越大。有些孩子還承受著來自家庭的壓力,親子之間缺乏溝通、關系不佳。
壓力層層疊加,所以,青春期孩子才容易情緒失控。
來源三:孩子表達情緒的變化
除了身體的內外變化,青春期孩子在表達情緒上,也有了明顯變化。
一個星期六,小學五年級女生小蕊和同學約好去游樂場玩。出發(fā)前,媽媽檢查作業(yè),發(fā)現(xiàn)小蕊不僅沒有完成作業(yè),數(shù)學練習冊上的錯題也很多,一氣之下不讓她出去玩。小蕊情緒失控,把數(shù)學練習冊撕了;媽媽端了一碗粥準備坐下吃時,她“噌”地把凳子抽走,害得媽媽摔倒在地,媽媽大發(fā)脾氣。結果,沖突升級,小蕊在暴怒中撕破了媽媽穿的新睡衣,并從上午10點哭到下午3點。
媽媽自感不是女兒的對手,選擇出門躲避,讓爸爸和女兒談。爸爸也嚇壞了,不理解以前乖巧、懂事的女兒,現(xiàn)在脾氣怎么這么大。
其實,小蕊對媽媽的管教方式早已不滿,不過以前她的抗議都被父母“鎮(zhèn)壓”了。如今她的體內蓄滿能量,讓這次抗議變得激烈而持久,但她對自身能量還不能很好地控制,撕練習冊、抽凳子、撕媽媽的睡衣、一連哭好幾個小時,都是她無法控制自身能量的體現(xiàn)。
媽媽不理解這些,還想用老辦法“鎮(zhèn)壓”女兒,可情況有了變化,過去女兒的反抗是火苗,一盆水潑過去就澆滅了;如今女兒的反抗是火海,一盆水潑過去無濟于事。
其實,青春期孩子和父母發(fā)生沖突,很多時候是因為孩子體內積蓄著大量的不良情緒,卻缺乏宣泄的渠道。
來源四:父母對孩子的誤解
由于對青春期孩子情緒的起因、發(fā)展、爆發(fā)不太了解,很多父母認為孩子發(fā)脾氣發(fā)得莫名其妙。其實,孩子有孩子的難處。
低齡孩子不會表達,青春期孩子倒是能夠清晰地表達,可此時的他并不十分了解自己。因此,父母要通過學習,主動了解孩子,主動給孩子提供幫助。
比如,青春期孩子喜歡玩游戲,特別是男孩。父母不希望孩子在這上面花太多時間,于是和孩子約定,平時每天玩半小時、周末玩一小時。
孩子一玩起來就忘了約定,父母只得提醒:“到時間了,別玩了。”如果孩子還不收手,父母就會生氣,斷掉網(wǎng)絡或者沒收手機。孩子正在興頭上,游戲突然中斷,往往會情緒失控。有個媽媽說,搶走兒子的手機后,兒子瞪著眼睛沖過來,那一刻她驚恐萬分,仿佛對面來的是野獸,而不是她養(yǎng)育了十多年的兒子。
這時,父母往往覺得孩子學壞了、不聽話、不孝順,第一反應是“這還得了,一定要嚴懲”!
其實,父母誤解孩子了。20世紀60年代,神經(jīng)學家保羅·麥克里恩提出“三位一體大腦”假說,他根據(jù)在進化史上出現(xiàn)的先后順序,將人類大腦分成“爬行動物腦”“古哺乳動物腦”和“新哺乳動物腦”。
“爬行動物腦”的作用是控制生命的基本功能,如心跳、呼吸和繁殖等;“古哺乳動物腦”用來生成各種情緒,包括恐懼、興奮等;“新哺乳動物腦”又稱新皮層,在人類大腦中,這一部分分為左右兩個半球,占據(jù)整個腦容量的2/3,其中最重要的是前額葉皮層,它是大腦中樞,不但控制人類的高級認知功能,還能抑制一些低級中樞活動,防止人類做出不恰當?shù)男袨椤?/p>
父母沒收孩子的手機,是希望孩子知道父母的良苦用心,馬上停止游戲,立刻投入學習。但孩子的感受不是這樣。孩子玩游戲時,整個人都處于游戲的極度興奮中,突然游戲中斷,這時他的思維還停留在游戲狀態(tài),無法第一時間辨別中斷游戲的人是誰。
這有點像小說中描寫的戰(zhàn)爭場面,殺紅眼的戰(zhàn)士揮舞著利刃朝戰(zhàn)友沖來,此時他的“爬行動物腦”停留在戰(zhàn)斗狀態(tài),“古哺乳動物腦”停留在憤怒狀態(tài),無法一下子切換到“新哺乳動物腦”的理智狀態(tài),所以才有敵友不分的混亂反應。一旦冷靜下來,他很快就會認出對面的人是戰(zhàn)友,不是敵人,從而停止攻擊。
孩子也一樣。孩子無法第一時間辨別中斷游戲的人是敵是友,只有冷靜下來后,他才會明白:哦,原來父母不讓我玩游戲,是為了我好。
總之,父母一旦清楚青春期孩子愛發(fā)無名火背后的原因,就不要再誤解孩子,不要再認為孩子變壞了,而要對孩子給予理解、寬容,然后有針對性地采取一系列措施。比如,孩子發(fā)脾氣時,父母要冷靜,必要時主動退讓;孩子做錯事情時,父母要就事論事,不上綱上線,不進行人身攻擊;空閑時,父母可以帶孩子多參加體育鍛煉或者進行戶外活動;日常生活中,父母要有和孩子溝通的渠道等。
這樣,父母就能夠陪伴青春期孩子順利地度過人生的這段特殊時期。
編輯/洪小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