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燕伶
(北京聯(lián)合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北京 100101)
互聯(lián)網的普及與新媒體的發(fā)展影響著人們的社會交往和情感交互,在較大程度上改變了人們的思維模式與行為方式。打破時空隔閡的互聯(lián)網極大地促進了信息傳播的效率,同時,開放、多元的網絡環(huán)境也為網絡輿論提供了滋生的土壤。網絡輿情是社會輿情體系在網絡空間的延伸,是指民眾通過互聯(lián)網發(fā)布的有關社會各領域的帶有主觀情緒的言論、建議、態(tài)度等要素的總和,并對人們的社會活動和思維方式產生消極或積極的影響作用。大學生處在網絡沖浪最前端,極易受到網絡上不良信息的干擾和影響,很可能在網絡輿情的激蕩中失去正確的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網絡輿情的隱匿性、導向性、復雜性特點給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挑戰(zhàn)?;诖?高校應從學生主體性出發(fā),積極探索網絡輿情與思想政治教育的契合點,進一步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落實好立德樹人根本任務。
輿情是指具有一定一致性的輿論意見和輿論表達。在網絡時代,輿情表現(xiàn)為一個個在網絡上被民眾廣泛關注、討論而導致“極化”的網絡輿論。[1]網絡輿情是社會發(fā)展的晴雨表和溫度計,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會某個時期內存在著的共性問題,能夠幫助人們從問題角度了解社會動向。網絡輿情環(huán)境下,做好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須梳理網絡輿情的內在邏輯,掌握網絡輿情的基本特點。
網絡空間是一個依托互聯(lián)網而存在的虛擬空間,在虛化的網絡世界里,用戶可以根據需要而虛構任意信息,使網絡環(huán)境下的信息真假難辨。網絡用戶的言論、建議、態(tài)度等,伴隨著互聯(lián)網的傳播進而形成具有較大影響力的網絡輿情,能夠在現(xiàn)實社會中引發(fā)廣泛關注。網絡輿情的形成、發(fā)展、傳播、流行具有較強的隱匿性,在無聲無息中影響著人們的思維方式和社會活動,其隱匿性集中體現(xiàn)在輿情信源的匿名性、輿情發(fā)展的潛在性、輿情傳播的隱蔽性。首先,輿情信源追查是治理網絡輿情亂象的重要切入點,然而,在個人信息虛化的網絡環(huán)境下,輿情信源的追查難度很大。無法摸清輿情信源,就很難徹底凈化其滋生土壤,同類輿情亂象的隱患依舊存在。其次,網絡輿情發(fā)展是一個動態(tài)過程,輿情動向往往隨著現(xiàn)實環(huán)境的變化而變化,輿情發(fā)展具有潛在性。一件看似十分平常的事件,經過網絡的傳播和輿論的發(fā)酵就會變得不平常,在眾口鑠金的網絡環(huán)境下網絡輿情應運而生。網絡輿情產生后,在其發(fā)散傳播的過程中會因客觀的信息傳遞損耗和主觀的歪曲捏造而逐漸脫離事實真相。再次,輿情傳播的隱蔽性是指輿情傳播路徑的虛擬性,網絡是輿情傳播的重要途徑,虛擬的網絡世界使得輿情的傳播更加便捷也更加隱蔽。網絡輿情的隱匿性特點在無形中既擴大了輿情的影響力,同時,也加大了輿情監(jiān)管的難度。
輿論本身具有引導的屬性,可以在輿論傳播過程中使用一定的話語體系對社會群體行為進行引導或疏導,在潛移默化中消弭或者化解公眾的意見分歧。網絡輿情作為社會輿論的一種特殊表現(xiàn)形式,能夠通過互聯(lián)網的傳播對社會群體的思維意識、價值判斷、行為活動起到一定的引導作用。如果輿論導向正確,則有利于人們凝聚共識、同心同德,有利于社會穩(wěn)定安寧、國家長治久安;如果輿論導向錯誤,則會造成人心不齊、離心離德,會擾亂社會秩序,甚至危害黨和國家前途命運。歷史反復證明,輿論導向正確,是黨和人民之福;輿論導向錯誤,是黨和人民之禍。網絡輿情傳播速度快、范圍廣,能夠通過互聯(lián)網在短短數(shù)小時之內彌散到全國范圍,對社會的導向性作用更加明顯,應對處理不當極易引發(fā)群體性事件。例如:2011年日本大地震和核輻射危機,網上開始流傳“補充碘能預防輻射”的流言,通過網絡輿情的推波助瀾,流言逐漸演變成“吃碘鹽就能防輻射”的謠言,一時間全國各地掀起“搶鹽潮”,許多城市都出現(xiàn)排隊搶鹽、超市斷貨的情況,此類網絡輿情嚴重擾亂了社會秩序,給民眾生活帶來消極影響。同時,網絡輿情的導向性也有其積極正面的效應,這關鍵取決于黨和政府及時、科學地管控。正確的輿情引導和利用能夠釋放社會正能量,預警群體性事件,監(jiān)督政府權力運行,提高公共決策效率等,促進社會進步和發(fā)展。
網絡輿情是民眾通過互聯(lián)網傳遞的關于特定社會問題的言論、建議、態(tài)度等要素的總和,網絡輿情的萌發(fā)、形成、發(fā)展、傳播、影響具有復雜性?;ヂ?lián)網時代,日常生活中的任何一件小事都可能成為輿情爆發(fā)的誘因,網絡輿情的產生具有偶然性和突發(fā)性。自媒體的廣泛應用使人人都是“發(fā)聲者”,熱點事件通過某些追求“流量至上”的自媒體賬號以偏概全的二次加工后嚴重失真,混淆公眾視聽,使網絡輿情不斷發(fā)酵,影響力持續(xù)擴大。隨著輿情的產生和熱度的上升,越來越多的人將參與到輿情的討論及擴散,網絡輿情愈演愈烈,有時可持續(xù)幾個月甚至更長時間,這使網絡輿情的傳播也具有持續(xù)性。但在一定條件下,因某些特定因素,網絡輿論會在熱度高位毫無征兆地戛然而止,從突發(fā)到突止的過程往往僅需數(shù)小時。此外,網絡輿情的動向具有不確定性。近年來,互聯(lián)網上“反轉事件”層出不窮,輿論走勢緊跟事件的走向而變化,在眾說紛紜的輿論場中,真真假假難以分辨。同時,網絡輿情動向極易受到不同聲音的左右,民眾的情緒會隨著輿情的走勢而產生相應影響??傊?網絡輿情是由主客觀要素組成的牽一發(fā)而動全身的民情民意的總和,具有特殊復雜性。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做好學校思想政治工作,既要管好課堂,也要管好課外,既要管好網下,也要管好網上?!盵2]網絡時代背景下,新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取得了長足的實效性進展,互聯(lián)網技術的運用改變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傳統(tǒng)模式,增強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感染力和影響力,打破了教育的時空限制。與此同時,網絡輿情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沖擊不容小覷,隱匿性、導向性、復雜性的網絡輿情深刻影響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客體對象及教育環(huán)境,網絡輿情給新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帶來了新的挑戰(zhàn)。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提高大學生思想政治素養(yǎng)的重要渠道,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體,承擔著傳播知識、傳播思想、傳播真理的使命任務?;ヂ?lián)網技術高速發(fā)展的今天,網絡與高校師生的生活息息相關,各類不同特征、不同形式的網絡輿情事件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鮮活素材的同時,也考驗著思政教育工作者的輿情掌控能力。如何合理利用網絡輿情使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辦得更具時代特色、更具吸引力和長效性,是每一名思政教育工作者都必須直面的現(xiàn)實問題。當前,一些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對網絡輿情的掌控能力還有待提升,缺乏對網絡輿情的深入認識和有效利用。一方面,部分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對網絡輿情的發(fā)展動向缺乏警惕性和前瞻性。大學生群體是典型的互聯(lián)網“原住民”,是網絡輿情的接收者和傳播者,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對網絡輿情的警惕預判和前瞻分析是應對網絡輿論對大學生群體沖擊的有效路徑。在網絡輿情沖擊下,倘若不能及時對大學生進行正確引導,大學生容易深陷網絡輿情亂象的漩渦而釀成嚴重后果。另一方面,部分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對網絡輿情的運用缺乏針對性和時效性。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項聯(lián)系生活、聯(lián)系時政、聯(lián)系社會的理論性和實踐性相結合的重要工作,學校要有針對性地利用貼近當下社會現(xiàn)狀的網絡輿情并加以正面引導,使網絡輿情為思想政治教學服務,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增添新的育人活力和潛能。當前,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普遍缺少將網絡輿情“為我所用”的意識和能力。教育主體對輿情掌控能力的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高校網絡輿情亂象風險,也削弱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效能。
網絡輿情的出現(xiàn)和發(fā)展使互聯(lián)網交流環(huán)境愈加復雜多變,青年大學生作為互聯(lián)網主要用戶,自然成為網絡輿情的主要受眾。大學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對象和客體,大學生群體對輿情信息的傳播與判斷同樣影響著網絡輿情的動向與性質,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在網絡輿情環(huán)境下積極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三觀”。在網絡信息中沖浪的大學生尚未形成成熟的價值觀和是非觀,缺乏對信息真實性的鑒別能力和是非曲直的判斷能力,在紛繁復雜的網絡信息面前,在獵奇和從眾心理的影響下,被主觀情感所支配,在有意或無意間推動網絡輿情朝著不良方向演進,自覺或不自覺地就成為輿情的助推者。網絡輿情的隱匿性特點,使人們在輿情場域中的臨場感較低,脫離了現(xiàn)實社會的真情實感的體驗,以一種“事不關己”的看熱鬧心理看待網絡輿情的發(fā)酵與傳播,作為輿情接收者很難產生強烈的道德感、責任感,也無法做到感同身受般的共鳴,在對待網絡輿情事件時往往帶有較強的主觀隨意性,會出現(xiàn)不同程度的價值判斷偏差。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能夠有效引領大學生在紛紛擾擾的網絡輿情中樹立正確價值觀并作出正確的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但一些高校的思政教育工作者尚未深入剖析大學生價值判斷偏差的共性或特殊原因,使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僅僅停留在書本上、課堂中,沒有結合大學生網絡環(huán)境下的價值判斷偏差問題及網絡輿情的特點進行針對性的有效教育引導,致使一些大學生在網絡輿情中出現(xiàn)價值判斷偏差,逐步走進輿情迷局而不自知。
借助于網絡平臺的傳播及社會放大效應,大學生受網絡輿情的影響不僅僅局限于校園內部,而且會擴散到社會的各個領域中,這就會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環(huán)境面臨著網絡輿情多元沖擊的緊迫而又復雜的形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網絡輿情視域下教育環(huán)境變得更加復雜,其中:教育話語權力構建失衡是當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亟待解決的首要問題。有學者指出:“教育者在教育活動中扮演著權威的角色,處于知識和信息的控制和支配地位,對于教育內容有選擇權,對受教育者有評價和塑造的主導權?!盵3]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一旦失去話語主導權,就失去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戰(zhàn)略高地。當前,網絡輿情內容良莠不齊,既包含真切的民意表達,又藏匿著居心叵測的流言蜚語。在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大學生群體對網絡輿論的偏聽偏信沖擊著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的話語主導權,如果任其發(fā)展,就會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話語權體系面臨解構的重大風險。在現(xiàn)實生活中,因部分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在網絡輿情事件中沒能把控好輿情與思政教育的平衡度,在網絡輿情的沖擊下逐漸喪失思想政治教育話語主導權,導致大學生缺乏正確的價值引領在網絡輿論中隨波逐流的例子屢見不鮮。例如:2023年6月“成都地鐵偷拍事件”輿情熱度久居高位,在不良輿論的摻雜下事件逐漸脫離可預知的控制范圍,某高校的個別大學生在網絡上對當事女生的人身攻擊和個人信息曝光等“網暴”行為惡化了該事件的性質,增加了該事件網絡輿情的社會風險。同時,高校缺乏有力有效的輿情輿論監(jiān)管體系,加上網絡輿情應急管理能力不足、復合交叉型的網絡輿情大數(shù)據人才隊伍緊缺等問題,加劇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環(huán)境的復雜性。
網絡輿情視域下,傳統(tǒng)的教育理念和思維定式已然無法適應新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需求、新要求、新挑戰(zhàn),社會環(huán)境和網絡環(huán)境的迅速演變發(fā)展,客觀上迫切要求高校全面掌握和利用網絡輿情對大學生開展思想政治教育。新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因勢而動、因時而新,從教育主體、教育客體和輿情管控三個基本要素出發(fā),積極探索網絡輿情視角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路徑。
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應切實提高自身的政治理論素養(yǎng),增強網絡輿情駕馭本領,加強思政教育話語主導權建構,強化師資隊伍建設和協(xié)作,利用網絡擴大思政教育工作覆蓋面。一方面,高校應重視思政教育工作者隊伍的建設,加大人才引進和人才培養(yǎng)力度,確保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始終充滿生機活力和新鮮血液,推動高校“思政+網絡”育人體系建設。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一項重要的工作,思政教育工作者隊伍建設成效直接關系到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成敗。另一方面,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要提高網絡輿情警覺度和政治敏感度,增強網絡輿情沖擊下的教育話語主導權建構,守牢把穩(wěn)思想政治教育陣地。當網絡輿情擴散到思政課堂時,面對虛假不實輿論和錯誤輿情導向,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要敢于旗幟鮮明地“亮劍”,堅定政治立場,義正辭嚴地批判批駁,引導學生明辨是非并確立正確價值觀。同時,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要堅定理想信念,自覺站穩(wěn)政治立場,向大學生講好講深講透中國共產黨為什么“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為什么“好”、馬克思主義為什么“行”,特別是中國化時代化的馬克思主義“行”,教育引導大學生樹立“四個自信”、增強“四個意識”、做到“兩個維護”,為培育堪當中華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打下堅實基礎。
列寧指出:“一個國家的力量在于群眾的覺悟,只有當群眾知道一切,能判斷一切,并能自覺的從事一切的時候,國家才有力量。”[4]在網絡輿情下,大學生的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決定了輿情對其自身所產生的影響后果。通過思想政治教育與網絡素質教育的有機結合,要教育引導大學生理性看待網絡輿情,不斷提升大學生的政治思想素養(yǎng)。首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加強大學生的媒介素養(yǎng),不斷探索理論課程與新媒體教學相融合的新模式,為大學生提供一個有效的外向型交互媒體平臺,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的網絡輿情觀念。其次,要重視大學生對法律法規(guī)的學習運用,教育引導大學生深化對網絡法律的認識與敬畏,厘清“網”與“法”的囫圇邊界,不斷培養(yǎng)個人是非觀、價值觀,引導大學生自覺主動遵守網絡道德規(guī)范,增進大學生對網絡輿情的辨別力與判斷力。再次,既要保障大學生的網絡發(fā)聲權力,又要積極形成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的“話語優(yōu)勢”,以便應對網絡輿情多元價值觀的沖擊,更好地對大學生進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要牢牢把握話語優(yōu)勢,加強日常網絡素質教育,教育大學生在網絡環(huán)境中認清網絡言論“紅線”,守住網絡話語的“底線”,以正確的立場、觀點解析網絡輿情,從源頭上減少網絡輿情的侵入和發(fā)酵。
強化監(jiān)督管理,構建大數(shù)據輿情管理平臺是網絡輿情環(huán)境下做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題中應有之義。在網絡信息技術日新月異的時代,高校思政教育要確立“用數(shù)據說話、用數(shù)據思考、用數(shù)據決策”的大數(shù)據思維,運用大數(shù)據分析研判技術以完善高校網絡輿情監(jiān)管機制。首先,高校應健全網絡輿情監(jiān)督領導機制,將責任落實到具體負責人,明確監(jiān)管職責。要堅持統(tǒng)一領導、集中決策、分工負責、協(xié)同配合的輿情監(jiān)管工作原則,從宏觀和微觀方面建立健全全面、高效、及時的網絡輿情信息監(jiān)管聯(lián)動工作機制,為切實做好大學生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強有力保障。其次,要構建起大數(shù)據輿情監(jiān)測收集機制,切實加強網絡輿情安全管理。要對重點領域、重點人群、重點部門做好即時動態(tài)輿情監(jiān)測工作,切實增強輿情風險化解能力和輿情消解善后能力。再次,要做好輿情分析研判工作,建立起有效的網絡輿情應對處置機制。網絡輿情的形成、發(fā)展、傳播具有復雜性,因此,必須加強輿情的分析研判工作,運用大數(shù)據技術對輿情的真?zhèn)?、強度、影響等方面進行分析,對輿情走勢作出研判。同時制定相應的網絡輿情應急處置預案,做好應急處理工作,確保應急處理機制不缺位、不失語、不被動,牢牢把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領導權、話語權、主動權。
綜上所述,網絡輿情具有隱匿性、導向性、復雜性三大特點,網絡輿情視域下加強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應從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隊伍建設、學生網絡素質教育、高校輿情監(jiān)管機制等方面創(chuàng)新路徑,切實提高網絡輿論背景下高校思政教育的實效性,為新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適應性發(fā)展注入強勁活力,更好“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培養(yǎng)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