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從苦悶徘徊到積極進?。涸衅诮鲜咳巳问苛值男膽B(tài)變化

        2024-05-30 00:30:50陳廣恩
        寧夏社會科學 2024年1期
        關鍵詞:士林士人江南

        陳廣恩,王 婷

        (暨南大學中國文化史籍研究所,廣東 廣州 510632)

        元代江南士人的研究,是元史學界長期以來的一個熱點問題。無論是從宏觀方面的把握,還是具體個案的探討,抑或士人群體的考察,均取得了非常豐富的成果。不僅中國學者,日本、美國的學者也對江南士人寄予濃厚的興趣。陳高華、陳得芝、蕭啟慶、歐陽光、宋克寬、王明蓀、許守泯、申萬里、周鑫、蘇力、陳雯怡、植松正、安部健夫、櫻井智美、何安娜、蘭德彰、葛德衛(wèi)、Jennifer W.Jay 等,均有不少的論述。綜合起來看,學界已有的研究,在“江南儒士的處境、政治地位、家族與科舉、社會網絡、仕宦等方面”,均有比較深入的探討,“一些關于某一特定地區(qū)的江南儒士的個案研究以及某些特定儒士的個案研究,同樣取得了令人滿意的成績”[1]15。在這種情況下,對江南士人的個案研究,勢必要選擇尚未觸及或者研究比較薄弱的士人,而這些士人往往集中在社會的中下層。

        元中期江南士人尤其是中下層士人中,任士林是比較具有代表性的一位。目前學界關于任士林的研究,最重要的成果是張利軍的碩士學位論文①。該文對任士林的家世、生平、交游及其詩文集《松鄉(xiāng)集》的版本、編纂及刊刻源流等進行了比較細致的梳理,其中一些成果經過改寫后已經公開發(fā)表②。此外,石勖言《元代杭州宗陽宮文人群體考述》是涉及任士林的比較重要的一篇論文。文章對活躍于元大德、至大年間杭州宗陽宮文人群體進行考述,指出這個群體的核心人物是杜道堅、趙孟和任士林,進而對任士林在宗陽宮文人群體中主導的文學雅集活動及其遺民思想作了分析③。筆者對《松鄉(xiāng)集》的版本流傳和文獻價值也作了初步探討,其中涉及任士林的生平履歷④。除此之外,學界很少關注到任士林。

        綜上所述,已有成果對任士林的家世、生平、交游群體、文學成就等討論較多,而對任士林的思想活動、心態(tài)變化則很少論及?;谶@種研究現(xiàn)狀,本文選擇任士林的心態(tài)變化作為考察對象,并將其與所處時代聯(lián)系起來,進一步窺視以任士林為代表的元中期江南士人的精神世界,以期對元代江南士人的研究有所助益。

        任士林(1253—1309),字叔實,號松鄉(xiāng),其先綿竹(治今四川綿竹)人,后徙居奉化(治今浙江奉化)⑤。元成宗大德后期出任上虞教諭,武宗至大元年(1308),中書左丞郝天挺薦授其為湖州安定書院山長,不及就任而卒,著有《松鄉(xiāng)先生文集》、《論語指要》、《中易》等,此外還參與了《至元奉化縣志》的編纂[2]27。任士林之號松鄉(xiāng),源自奉化東南一處地名,其地“有松蜿蜒如龍,頭、角、爪、體具,蓋數(shù)百年物也”;“萬山蒼然,風雨歲寒,不改節(jié)色。西接華頂云,南、東引金峨、太白,兩溪如帶,無楩楠樟梓雜植,人號其地為松林鄉(xiāng)”[3]。

        清人全祖望將任士林與樓鑰、戴表元、袁桷、黃溍一起,并稱為“四明宋元五家”[4]?!缎略贰と辶謧鳌分杏腥问苛值膫饔?,并在其名之下,附有趙采、徐之祥、魏新之、吳霞舉、丘富國、鄭儀孫等人小傳,這是因為諸家均長于《周易》研究?!度问苛謧鳌返膬热菔趾喴?,主要介紹了任士林所著《中易》的成就:

        任士林,宇叔實,綿竹人。嘗作《中易》,分為上下篇。三陳其卦,所以極河洛之數(shù),成大衍之用,體天地之撰。盛德大業(yè),顯仁藏用。一本《坎》、《離》、《頤》、《大》、《小過》之妙,《既》、《未濟》、《隨》、《蠱》之機,《井》、《噬嗑》、《賁》、《困》之感,《屯》、《鼎》、《革》、《蒙》之應,推圣人通變立言之旨,最為明確。又《松鄉(xiāng)文集》十卷。以薦授安定書院山長。[5]4493

        傳文中關于《中易》內容及成就的介紹,《新元史》則完全錄自任士林的《中易敘》[3]。

        除了以上稱贊之外,四庫館臣亦指責任士林所撰碑志,“大抵刻意摹韓愈,而其力不足以及愈,故句格往往拗澀,乃流為劉蛻、孫樵之體。又間雜偶句,為例不純。其《自然道士傳》、《正一先生傳》、《壽光先生傳》諸篇,襲《毛穎傳》而為之,亦頗嫌窠臼”[7]1427-1428??梢姡笕藢θ问苛植⒎侨琴澝乐~,也批評其有刻意模仿、矯枉過正之弊病。

        至元十六年(1279),南宋最終滅亡,元朝完成了統(tǒng)一,其時任士林27歲。至大年間,郝天挺推薦他做安定書院山長,他未及赴任而卒。陸文圭說他:“布衣終身,不沾一命?!保?]可見他一生未仕元朝。作為一位在南宋生活了20 多年的宋遺民,又在新朝度過了大半生的江南儒士,任士林一生的心態(tài)十分復雜。

        徐子方將元代文人的心態(tài)史劃分為三個階段。以鼓吹漢法、變革陋俗為中心的文化反征服和以淡化傳統(tǒng)投身世俗尋求人生新價值選擇。這是第一代文人的心態(tài)表征。第二代文人的心態(tài)是,南北文人由于接受傳統(tǒng)的不同,面對元王朝作出了不同的人生選擇,以及由于統(tǒng)治者的政策重心向著鉗制漢人的轉變而導致的痛苦和矛盾。第三個發(fā)展時期,則是元仁宗重開科舉以后元代文人形成的比較統(tǒng)一的價值取向[8]180-181。如果以上述三個階段的劃分來看任士林的話,他更符合第二階段的文人心態(tài)。這一時期,元朝已完成統(tǒng)一,但尚未開科,同時對江南士人采取鉗制政策。在這種不被信任和難以重用的時代背景下,任士林既不愿做對抗新朝進行文化反征服的抵制派,也不愿做“背棄宗邦、改仕新朝”的失節(jié)“貳臣”⑥,但他又不甘于做一個碌碌終生,一生無所作為的宋遺民。同時他又清貧困苦,時時需要為生計籌謀。因此,他的一生內心充滿了苦悶、惆悵、矛盾和掙扎。

        任士林有很濃重的宋遺民情結。他在南宋生活了將近半生,不能說對勝國毫無感情,更何況元初停廢科舉,使得讀書人“干祿無階,入仕無路”[9]60。從任士林的交游圈來看,交往者基本以南人為主,蒙古人和色目人極少。他所寫的人物傳記,排在文集傳敘類第一、二篇的分別是《謝翱傳》和《吳思齊傳》。任士林很推崇此二人,而他們均是宋遺民,文集刊刻時將謝翱與吳思齊排在最前面,顯然與任士林對待他們的態(tài)度有關。謝翱曾跟隨文天祥參加抗元斗爭,宋亡后隱居不仕。任士林以鳥作比喻,抒發(fā)了謝翱亡國之后的悲痛:“夫鳥獸喪其群匹,越月逾時,則必逡巡。過其故鄉(xiāng),翔回焉,鳴號焉,蹢躅焉,踟躕焉,然后乃能去之。若翱者章皇山澤,惡夫涕之無從也?!保?]吳思齊于宋亡后隱居浦陽,自號全歸子。有人勸他出仕元朝,他回答說:“譬猶處子,業(yè)已嫁矣,雖凍餓者不能更二夫也。”[10]2051“賴不與世接,獨婺方鳳、閩謝翱、睦方燾友善?!保?]方鳳、謝翱、方燾與吳思齊志趣相投,四人為好友。方鳳在宋亡之后,隱居仙華山,所作詩歌多寫亡國之恨,風格蒼涼凄楚。而方燾在謝翱死后,與方鳳、方幼學、馮桂芳等,一起葬謝翱于子陵臺南[10]2053。

        與任士林關系比較密切的杜本、楊載、劉汶等人,雖然都不是宋遺民,但對亡宋均有著深厚的感情。杜本是元代有名的隱士,武宗、文宗、順帝時多次征召,均不就任。他在給任士林文集所作的序言中說:“余時喜從故都遺老承問往昔文獻,尤與叔實親善。”[3]說明杜本曾追隨南宋遺民問學,而任士林正是他請教的遺老之一,并且杜本與任士林的關系十分親近。楊載詩歌悲壯慷慨,歌頌宋末抗元的謝枋得等人的忠義事跡。劉汶是南宋中興名將劉锜后裔,所撰詩文豪邁激昂,深得任士林賞識??梢?,任士林對謝翱、吳思齊的推崇,與杜本、楊載、劉汶等人的友善,都是其遺民情結的流露和體現(xiàn)。

        任士林的作品中,多次提到宋代興學之事,字里行間飽含著他對亡宋的推崇和追慕之情。他在《重建文公書院記》里寫道:

        宋慶歷、熙寧,學校浸盛,處士之廬遂廢。逮徽國朱文公,始復白鹿洞之舊,祀孔子如開元禮。尋創(chuàng)竹林精舍,升曾子、子思以配孔子,以周、程、張、邵、司馬、李延平七先生從祀。是即諸儒講道之地,以立書院者益眾。文公既沒,凡所居之鄉(xiāng),所任之邦,莫不師尊之,以求講其學,故書院為尤盛。其徒不事月書季考,所習皆窮理盡性之蘊。其官在郡博士之上,其廩官給之田,或好義而多貲者請自給。[3]

        筆端流露出他對南宋朱熹以及理學興盛的推崇與稱許。浙江奉化州學,“自宋寶元、宣和、紹興、慶元以來,且創(chuàng)且修,至于今而始備,允亦壯矣”[3]。在談及亡宋興學時,任士林總能流露出一種自豪感。

        正是因為任士林的這種遺民情結,至明代后期,他甚至被人塑造為絕不仕元的忠義之士。同為奉化人的明末鄔鳴雷,認為任士林“古心獨抱,肯從異類共衣冠?”“天傾地覆之際,綱??扇我砸簧恚皇趁`土之軀,征辟莫圉其累”,“引伯夷、屈原相比,匪惟節(jié)義并堅,蓋亦風氣相尚”[4]。甚至清人也對他的節(jié)操加以稱頌,如全祖望表弟、弟子蔣學鏞即稱贊“松鄉(xiāng)風節(jié),非清容(指袁桷——引者)所可擬”[11]1700。當然,這只是鄔鳴雷、蔣學鏞個人對任士林的描寫和塑造,而現(xiàn)實中的任士林,隨著元朝在江南地區(qū)統(tǒng)治的日漸深入和自己抱負的難以實現(xiàn),他的內心充滿了矛盾、苦悶甚至抱怨,而這種心態(tài)是他對仕途和功名依然充滿了期許和憧憬的反映。

        元朝士人在沒有通過科舉考試進入仕途的背景下,要想獲得一官半職是很困難的。我們看看任士林對此是如何議論的:

        今科舉事廢,上之人擇材于鄉(xiāng)里之公,郡博士考所業(yè)而進之,部使者加考核焉,縣教諭由此其選。既而分錄糾正,郡教事由所部升之,省加詳察焉,而后畀之。如是十余年,始克問選于吏部。間關萬里,風雪滿涂,而狐裘為緇,獲觀上國之光者幾何人?而老者、病者不在焉。[3]

        這樣漫長艱難的銓選過程,使得士人要想進入蒙古統(tǒng)治階層,可謂難上加難。既沒有通過科舉考試進入仕途的通道,又受到蒙元統(tǒng)治者的防備和鉗制,這讓對仕途仍抱有幻想的任士林十分不滿。他在送友人俞時中北上尋求仕進,臨別時的贈言里,便淋漓盡致地表達了自己的這種苦悶和抱怨:

        然嘗觀韓昌黎氏作,張籍、李翱之徒遂亦名世。然蘇氏之聞,亦待歐陽子之門而大。吾起視江海,三十年無科舉事,負材抱氣,凡可為張籍、李翱者不少,夫果誰為之宗依耶?蘇氏父子雖不迄再見,而振動其聲耀,使天下士皆愿出其門,有如歐陽公灼然復可見乎?不也,吾固不得而窺也。子行道中州,造上國,拜自獻以成其身,將亦子之恥也。仰視清列,棟梁者收乎,豈猶曰未也,則子具桷榱以進,夫猶曰需之,吾不信也。[3]

        在任士林看來,張籍、李翺之徒,蘇軾、蘇轍兄弟,都是十分幸運的人,因為他們分別受到韓愈和歐陽修的賞識與薦拔,所以才得以聞名于世,這也得益于唐宋的科舉考試之利,但是自己所處的元朝,已是“三十年無科舉事”,即便是像張籍、李翱、蘇軾、蘇轍等人一樣負材抱氣,但社會上也不會再有像韓愈、歐陽修那樣的伯樂。任士林對此“固不得而窺也”,似已心灰意冷,因而感嘆自己出仕無路。在他看來,俞時中北上大都,在統(tǒng)治者的核心地區(qū)尋求機會,“日造中州上國,屈折王公之前,拜自獻以成其身”,這種做法不但不會招致統(tǒng)治者的青睞,而且會有損于自己的清譽。他認為,士人中的棟梁都未能被重用,更何況只具桷榱之材的俞時中呢!

        任士林的詩歌,也道出了他一生的困苦和艱難:“對坐頭具白,愁來強欲歌。出門知己少,遇事折肱多?!保?]“垂老真無計,勞生自轉難?!保?]盡管自己才厚學博,“文鳴一時”,但仍是“曾不見用”[3]。任士林所作《道訪子昂舟出苕溪》,詩中寫道:“吾道何迂闊,舟行亦滯留……誰歌《招隱》曲,白首若為酬?!钡莱隽俗约喝松返钠D辛和對仕途無望的失意與苦悶。在《謝廣微真人假以自然處士之號》一詩中,任士林以“虛名儻可乞,何以娛斯文”之句,表達了作者不得志寄情文墨的心情。《十二月初六日曉發(fā)松江》:“清興乘江水,交情付曉風。流年今白首,何日慰飄蓬?!保?]與他人“重金須陛對,良玉已庭陳”的得志相比[3],自己則屬“我亦乾坤一腐儒”[3]。自嘲之余,不甘之中又多了一份無可奈何。

        入仕無門,又要生存,為此任士林曾學過醫(yī),以期改變自己的窘狀。他曾羨慕河澗牛仲濟善于治病救人,以致“迎致之車無虛日”,借此感嘆自己“余固自悔余業(yè)之不精也”[3]。學醫(yī)之路亦未能行通,在失意、苦悶、掙扎無望之余,任士林也流露出對世外桃源式生活的羨慕和向往?!拔冶緟拤m市,志在棲幽清?!保?]時人魏文炳、魏文煒兄弟,“既還江海之事”,遂“宅湖山之勝”,“筑屋數(shù)十楹”,建成福源精舍,“歲時命巾車,棹孤舟,攜酒與客徜徉其間,倦不知返”,過起了隱居生活。對此任士林十分羨慕,向往也能像魏氏兄弟那樣,“不耗落精術以出權謀,不揺動筋力以奉拜跪。時時頓置泉石錢镈,云煙雨露之力日滋,吾入且何營何求,以強人事乎?故其趣幽幽,可以處休,其地窅窅,可以觀妙,曠然悠然而神以全,淵然隆然而智以傳……唯日與造物者游,厚我佚我,順受其正,以樂茲丘之下,不殆處士之節(jié)歟?”[3]希望自己也能過那種不出權謀、不奉拜跪、不強人事的處士生活,但這種對世外桃源式生活的向往,只不過是任士林在入仕無門、境遇難以改變的狀況下的一種精神自慰而已。

        盡管任士林有比較濃重的遺民情結,但他的后半生又是在元朝度過的。與那些追隨文天祥、陸秀夫等抗元的南宋士人,或者在南宋獲取功名的士人相比,任士林對南宋的感情要淡漠得多。尤其是到了元朝中期,隨著時間的推移,老一輩宋遺民的逐漸故去,易代之際的江南士人對元朝則多了一份期盼和逢迎。作為其中一員,任士林也不例外。任士林雖然十分推崇追隨文天祥抗元的謝翱,但在《謝翱傳》中,他并沒有任何批判元朝統(tǒng)治者的話語,顯然是有意識褪去了自己遺民情結中的政治色彩。顯而易見,他并不想得罪朝廷,相反,他對仕途還是抱著積極爭取的態(tài)度。

        任士林的詩文中,有很多逢迎蒙古統(tǒng)治者的記載,如對元朝的大一統(tǒng)和世祖忽必烈就大加稱贊:“世祖圣德神功文武皇帝,以神武不殺一天下,故日月所照,熙然?古之世,素樸之民;以慈儉無為理天下,故天地?合,藹然清靜之治,寧一之風。是以‘天保定爾’之詩,海隅丕冒之臣,所以朝夕必祝必嚴,其地以歸之?!保?]“國家混一區(qū)宇,玄風淳化,如肇開辟。圣天子慈儉無為于其上,大臣清靜寧一于其下。中外小大之臣,有忠無倦;禮樂刑政之具,有舉無。斯民熙熙然齒發(fā)太古,飲哺自然?!保?“]今天下一家,元氣渾合,大聲洋洋。朝廷之上,躬行古人,而右文之治,四海風被。山林之遠,時及睹播告之修,紀載之作,詠歌之章,渾然典謨之溫潤,風雅之清揚,將作為一經,以襲六為七,何其盛耶!”[3]這樣的例子在任士林的文集中到處可見,甚至讓人覺得他是真心在為新朝歌功頌德。本來他對元朝不行科舉十分不滿,曾發(fā)出“三十年無科舉事”的牢騷,但為了迎合統(tǒng)治者,他又說出“今天下一家,學者無科舉之累”的違心之語[3]。在《奉化州新修學記》中,任士林借僉事王煥之口,盛贊朝廷提倡文治,選拔人才:“朝廷既右文治,尊若道,復若家,選若人之秀者而官之,亦隆且至矣?!保?]這種歌功頌德,不是說任士林忘記了自己的牢騷和不滿,而是他仍對新朝抱有期許,想通過對新朝的歌功頌德來尋求改變自己前途和命運的機會。

        不僅是歌頌元朝統(tǒng)治者,即便是他在歌頌忠義氣節(jié)之事的同時,也能話鋒一轉,不忘贊美當?shù)氐墓賳T。在《新城縣重修學記》中,任士林說:“志節(jié)忠義之氣,人不得而泯也,非禮義教化之所由積乎?而況前有邑宰陸、耿,后有阿思氏、劉公,其善政,其善教,耳目濡染固深矣?!保?]本來任士林是在歌頌“許遠死節(jié)睢陽,杜棱力拒行密,羅隱恥臣朱梁”等忠義之事,但卻把當?shù)囟Y義教化的流傳,歸功于前任邑令陸演、耿秉和燕南河北道廉訪副使阿思蘭海牙、江南行臺監(jiān)察御史劉弼等人的善政善教,這顯然是對當?shù)毓賳T的曲意逢迎。

        至大元年(1308),咸陽王賽典赤·贍思丁之孫、時任江浙行省平章的烏馬兒受命海運糧食接濟大都,為紀念這一功勛,任士林先后寫了兩篇文章,即《平章政事賽典赤榮祿公世美之碑》和《江浙行省春運海糧記》[12]354,355,359。這兩篇文章,任士林是應烏馬兒之邀而作,故“不敢辭”[3]。而“不敢辭”的背后,則是他主動攀附烏馬兒所致。任士林在碑銘中說:“士林不肖無似,獨不幸得文名,然終不以困,故一登公卿之門。公(指烏馬兒——引者)溫然下士……”[3]這才提出了請他撰寫碑、記的邀請。因此,在碑銘中,任士林不僅稱頌烏馬兒海運糧食的功勞,還歷數(shù)烏馬兒的各項政績。最后,贊揚賽典赤家族“功在社稷,澤在生民,流芳無窮,世濟厥美,如此其盛也”[3],極盡歌頌之能事。

        任士林曾立志不出里閭,以求無愧于鄉(xiāng)人,但最終還是違背了自己的諾言。在大德中后期,受到元朝在江南求賢的影響,以及自己與江南文人交往的鼓舞,任士林離開家鄉(xiāng)奉元,前往當時南方文人聚集交游的中心、亡宋故都杭州。這是任士林一生中所作的一個十分重要的抉擇,也是他心態(tài)變化的一個重要體現(xiàn)。大概任士林對自己在家鄉(xiāng)的前途已然失望,所以決定到充滿機遇的大都會杭州放手一搏,或許能謀取一官半職,或許可以謀到一份差事,或許可以提升自己在江南士人中的聲望和地位……總之,種種機遇都可以改變自己困躓落魄的窘狀。從奉化到杭州,任士林顯然是對自己命運的不甘和掙扎,是為自己前途所作的努力和進取。

        在苦悶中掙扎的任士林,來到杭州是他人生的一個轉折點,也正是在杭州的努力和經營,任士林的人生發(fā)生了一些轉變,其中最重要的應該是結交和攀附了杜道堅與趙孟。如前所述,在以宗陽宮為核心的杭州士人圈子里,杜道堅、趙孟、任士林是核心人物,也正是有了杜道堅和趙孟的支持,任士林才解決了生計問題,得以在杭州士人圈子里站穩(wěn)腳跟,才華才得以施展。可以說,杜道堅和趙孟,就像張籍、李翺和蘇軾、蘇轍人生道路上的韓愈、歐陽修,任士林試圖通過仕途上比較得意,而且深受朝廷統(tǒng)治者青睞的杜道堅和趙孟,作為自己入仕的引路人。

        任士林與杜道堅的結識,應該是在元朝統(tǒng)一之后的江南訪賢時期。至元十二年(1275),元朝開始在江南訪賢[13]166。為此,忽必烈多次頒發(fā)指示,其中最有名的便是程鉅夫奉旨求賢江南⑦。而奉旨求賢江南的并非程鉅夫一人,當時很多人都肩負著這一使命,杜道堅也是其中之一。至元十三年(1276),杜道堅在元軍統(tǒng)帥伯顏的推薦下入覲忽必烈,“為江南民命昭謝圣德”[3],向忽必烈提出求賢、養(yǎng)賢、用賢之道,受到忽必烈的賞識和信任。于是杜道堅“乘傳江南求有道之士,竣事還京”[14]。十七年冬,杜道堅被任命為沖真崇正大師、杭州路道教提點、宗陽宮住持和都監(jiān),“被璽書東還,凡杭之宗陽、純真,若湖之升元、報德,實護持之”[3]。從而成為杭州乃至江浙一帶道教領域的重要人物。很有可能,任士林是在杜道堅奉旨“詢求賢哲有道之士”的過程中被杜道堅關注,并建立了聯(lián)系,他也借此搭上了杜道堅這條線,為其后擴大自身的影響和謀取更進一步的發(fā)展提供了契機。

        對于杜道堅而言,他與任士林的交往,一是為了替元朝統(tǒng)治者搜訪賢才,二是能夠借機壯大自己的勢力,三是出于對任士林才華的欣賞。而對于任士林來說,他與杜道堅的交往,則帶有更多的功利性目的。其一是為了生計,其二是為了謀取功名。對此趙孟說,杜道堅將任士林館之于宗陽宮,“教授弟子數(shù)十百人。雖授徒以為食,而文日大以肆,近遠求文以刻碑碣者,殆無日虛”[3]。顯然授徒宗陽宮,不僅解決了任士林的生計問題,而且也使他在當?shù)厥咳酥新曂笤觥H问苛忠舱且驗槎诺缊远Y識了許多士人,石勖言提及的杭州宗陽宮群體中的文人,很多便是在這個時期聚集在一起的[15]。為任士林文集作序的陸文圭,也是在杜道堅“坐上”與任士林相識的[3]。

        對于杜道堅的知遇之恩,任士林滿懷報答之情。他不僅在詩文中經常稱頌杜道堅,而且還代替杜道堅撰文,甚至陪同杜道堅一起出游。他稱杜道堅為南谷真人(杜道堅號南谷),以弟子自居,并在兩首《上梁文》中大加稱贊:“載惟杭州路道錄、住持、提點南谷真人,生遇圣朝,恩承先帝。理身如理物,日深抱一之功;事君如事天,時謹祝厘之奉。越自鋒車之聘召,薦被璽書之護持?!保?]“恭惟南谷真人,言為世則,心與天通。八彩重瞳,接清光于堯舜;兩儀四象,探玄旨于羲文。發(fā)老子《五千言》,為有用之書;去堯夫二百載,得不傳之學。無為之為,蓋自有道;可久則久,夫亦何心!丘壑胸中,三年種竹,十年種木;笑談物外,左手為矩,右手為規(guī)。”[3]杜道堅撰有《道德經原旨發(fā)揮》一書,任士林為該書撰寫序文《南谷原旨發(fā)揮敘》,闡述杜道堅該書是為了闡發(fā)“道”,即老子所謂“能知古始,是謂道紀”[3]。對杜道堅修建杭州宗陽宮亦大加贊賞:“維師之功,有祈有沖,有馮有宗。”[3]任士林《壽杜南谷席上得寒字》一詩,有“道在人知往,門深客遂歡”之句[3]。至大元年(1308)春二月,杭州路達魯花赤離任,杜道堅率領三教人士送行,任士林為此撰文《杭州路三教人士送監(jiān)郡敘》[3],這實際上是任士林替杜道堅而作。大德十年(1306)春正月,任士林陪同杜道堅,一起“御風披雪,行白石洞天,由瓊秀上長真,登通玄觀”[3],并且為之撰寫記文,同時還賦詩一首[3]。陪伴杜道堅一起游覽通玄觀。

        任士林在元中期江南中下層士人中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杭州宗陽宮文人群體之中,除了趙孟和杜道堅,任士林頗具代表性。前述他的交游圈,也以其時江南地區(qū)士人為主,并且他在這些士人群體中亦享有較高的聲望。他的一生,雖然沒有經歷大風大浪,但其心態(tài)是比較復雜的。論文學創(chuàng)作,他不及趙孟;論仕途,不及趙孟和杜道堅,甚至可以說是個徹底的失敗者;論遺民氣節(jié)和操守,又不及謝翱、方鳳、吳思齊等人;論遁世,他又不如杜本、魏氏兄弟,他沒有杜本、魏氏兄弟的灑脫和飄逸。他在懷念勝國、歌頌抗元的忠義之事的同時,也極力頌揚新朝的統(tǒng)治者,為統(tǒng)治者歌功頌德、粉飾太平。作為一名“布衣終身”的寒酸讀書人,在元朝統(tǒng)治者推行的民族歧視政策和不開科舉的情況下,任士林很難找到求得功名利祿的機會和升遷之路,同時連生活都難以為繼。為了生存,為了改變窘狀,也為了自己心中的理想,他先于大德年間在上虞擔任教諭,后來從奉化來到當時文人聚集的亡宋故都杭州。通過攀附道教領袖杜道堅和南宋皇室后裔趙孟,通過自己在文學上的成就和影響,任士林不但解決了生計問題,而且逐漸成為杭州宗陽宮文人群體的核心人物之一,進而布道授徒,這不能不說是他努力進取所換取的美好結果。與宋亡之后他的矛盾、苦悶、徘徊相比,晚年的任士林,心態(tài)發(fā)生了很大轉變,變得積極主動,努力進取,從而改變了自己的生活境遇,也使自己的人生價值有了實現(xiàn)的平臺和途徑。但非??上У氖牵驮诤绿焱ν扑]他出任湖州安定書院山長時,卻因嘔疾發(fā)作,不及就任而身亡,客死杭州,這不能不說是他人生的一大遺憾。但在他的身上,我們看到了元中期江南地區(qū)苦苦掙扎的中下層士人心態(tài)變化的過程,也體會到士人們不甘心被命運擺布的積極進取的執(zhí)著和精神。

        注釋:

        ①參見張利軍:《任士林及其〈松鄉(xiāng)先生文集〉研究》,內蒙古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20年。

        ②參見賈慧如、張利軍:《甬上宋元五家之一——任士林字號、籍貫考》,《赤峰學院學報》2022 年第5 期;張利軍,賈慧如:《中國國家圖書館藏〈元松鄉(xiāng)先生文集〉抄本考——兼論任士林詩文集的其他抄本》,《圖書館界》2021年第6 期;張利軍:《宋元易代之際的浙籍儒士——任士林家世、生平考》,《寧波開放大學學報》2021年第2期,等等。

        ③參見石勖言:《元代杭州宗陽宮文人群體考述》,《民族文學研究》2017年第6期。

        ④參見陳廣恩:《靜嘉堂所藏元刊本〈松鄉(xiāng)先生文集〉的文獻價值》,《暨南學報》2018年第10期。

        ⑤奉化元代屬于慶元路(治今浙江寧波)。慶元路因境內有四明山而別稱四明,故文獻中又有“四明任叔實”之稱。而唐之前的句章古縣,其地理位置在元代也屬慶元路,因而文獻中又有“句章任士林”之稱,任士林的文集因故又稱為《句章集》。

        ⑥蕭啟慶將宋元之際的江南士大夫劃分為三大類,即“忠義”、“遺民”與“貳臣”。見《宋元之際的遺民與貳臣》,《內北國而外中國:蒙元史研究》,中華書局,2007年,第145頁;陳得芝亦將南宋故官士人分為三種類型,即“抵制型”、投拜型和隱居型。見《程鉅夫奉旨求賢江南考》,《蒙元史研究叢稿》,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566—567頁。

        ⑦參見姚從吾:《程鉅夫與忽必烈平宋以后的安定南人問題》,臺灣大學《文史哲學報》,1968 年第17 期;陳得芝:《程鉅夫奉旨求賢江南考》,《蒙元史研究叢稿》,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540—570頁。

        猜你喜歡
        士林士人江南
        魏晉士人的“身名俱泰”論
        原道(2020年2期)2020-12-21 05:47:10
        小編有話說①
        小編有話說②
        小編有話說①
        論陶淵明對諸葛亮的接受——兼及士人仕隱之間的矛盾與彷徨
        竹林七賢:中國士人精神理想的象征
        學生天地(2017年19期)2017-11-06 01:45:11
        湖湘士人的崇文尚武精神
        起士林百年老店的前世今生
        餐飲世界(2013年4期)2013-12-24 07:37:42
        97久久久久国产精品嫩草影院| 久久视频在线| 看国产黄大片在线观看| 美女污污网站| 国产三级在线观看不卡| 日韩亚洲中文有码视频| 黄瓜视频在线观看| 亚洲AV秘 无码二区在线| 色se在线中文字幕视频| 桃红色精品国产亚洲av| 无码不卡av东京热毛片| 无码久久流水呻吟| 久久人妻精品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 无码国产69精品久久久孕妇| 国产综合久久久久影院| 日韩精品自拍一区二区| 国产午夜片无码区在线播放| av无码免费永久在线观看| 天天插天天干天天操| 亚洲性日韩一区二区三区| 久久亚洲av成人无码电影a片| av人摸人人人澡人人超碰小说| 亚洲综合国产成人丁香五月小说| 国产av熟女一区二区三区密桃 | 无遮挡又黄又刺激又爽的视频| 天啦噜国产精品亚洲精品| 人妻人妇av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国产精品无码久久综合| 日韩无码无播放器视频| 国产熟女乱综合一区二区三区 | 亚洲国产成人av二区| 日本少妇被黑人xxxxx| 色播中文字幕在线视频| 亚洲不卡av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99精品国产丝袜在线拍国语| 国产在线丝袜精品一区免费 | 天天色天天操天天日天天射| 日产亚洲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精品亚洲A∨天堂不卡| av在线播放一区二区免费| 国产va免费精品观看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