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2月,“90后”游本昌憑借電視劇《繁花》中的“爺叔”一角,在CMG第二屆中國電視劇年度盛典獲“終身成就藝術家”榮譽稱號,再次走上了人生巔峰。
有人說,“游本昌老師的一個眼神,讓我看到了上海一個世紀”。而游本昌的身上也深深烙下了活佛濟公的印跡,用90年的漫長光陰回答了濟公留給后人們的醒世箴言:今日不知明日事,愁什么?一生都是修來的,求什么?死后一文帶不去,慳什么?一旦無常萬事休,忙什么?
愁什么
人生就是開心上坡,隨緣下坡
游本昌自幼愛好和父母一起去茶館聽戲,模仿演員表演,雖然11歲就首次登臺,卻在最美好的青春里被下放去煉鋼鐵,當爐鉗工,下鄉(xiāng)種水稻、收麥子。
好在40多歲結(jié)束務農(nóng)后,游本昌初心不變,堅持去中央實驗話劇團追求夢想。由于身材瘦小,性子沉悶,他跑了20多年龍?zhí)?,出演過79個配角,有軍隊戰(zhàn)士,有游行群眾,有皇室貴族的用人……這些角色大多叫不上名字,也沒有臺詞,但并不影響他仔細打磨每一個角色。
他這樣形容那時的自己:“好像上菜似的,我不是那個肘子,也不是那個黃魚,我是那個佐料。”而佐料雖不起眼,卻也不可或缺。
不惑之年,游本昌決定做“一件讓自己死而無憾的事”——自學自導自演啞劇,并憑借啞劇《沐浴》翻身登上了1984年春晚。
嶄露頭角的他被《濟公》的導演張戈相中,終于在52歲時迎來了人生中第一個男主角,火遍大江南北,從“佐料”變成了“肘子”。
然而,為照顧身患重病的妻子,游本昌選擇急流勇退,演藝生涯也就此沉寂。直到87歲生日時,受王家衛(wèi)導演邀請試戲,才再度活躍在公眾視野。
從懷才不遇到大紅大紫,從被人遺忘到暮年翻紅,游本昌寵辱不驚,并不遺憾自己鮐背之年才遇見《繁花》,他說是“長期積累,偶然得之。時刻準備著,保持我的能量,終于等到了”。
不過,在上臺接過“終身成就獎”獎杯的那一刻,他還是忍不住眼含熱淚,深吸了一口氣,哽咽著說道:“我好幸福哦?!?/p>
面對年輕人對人生的迷茫和困惑,游本昌勉勵“親愛的娃娃們”:“人生就像登山,一山又一山,年齡沒那么重要,按照自己的節(jié)奏來,開心上坡,隨緣下坡。只要有決心,翻山越嶺只是時間問題,年輕就是最大的底氣。比我年輕的人,你們要耐住性子,要堅持住,只要向前,六七十年,一定會被看到?!?/p>
求什么
拼掉半條命又何妨
游本昌堅信“沒有小角色,只有小演員”,要把每一個活生生的人演好,下好苦功夫。哪怕在話劇《大雷雨》中演一個只有十幾秒鐘戲份的瘸腿、瞎眼的農(nóng)奴,他也要翻看19個原著譯本,以充分了解俄國農(nóng)奴制的歷史背景。
演好臉上“一半陰一半陽、一半笑一半哭”“風擺荷葉,腳踩棉花”的濟公,游本昌說,“拼掉了我半條命”。當時游本昌夜以繼日地鉆研劇本,每天僅睡4小時,每一場戲都力求完美。
有一場濟公挨打的戲,為了確保真實感,他反復拍了12遍,之后一連幾天都無法起身。還有一場吃肘子的戲,當時天氣炎熱,肉已經(jīng)酸了,導演不知情,沒喊停,游本昌就繼續(xù)大快朵頤,吃得津津有味,直到拍完才吐出來,這一段戲成為中國電視劇史上的經(jīng)典畫面,還入選北影教材。
在演出濟公小品時,由于太過動情、忘我,游本昌沒注意到舞臺邊擺放的盆栽,一腳踏空,重重跌入一人多深的樂池,造成踝骨骨折,亟需手術治療,但他堅定地告訴醫(yī)生:“翌日的演出票已經(jīng)出了,我必須登臺?!贬t(yī)生只好給他先正骨固定。第二天,穿著破袈裟、戴著破氈帽的游本昌單腿跳著,坐在舞臺中央的凳子上,用寬松的褲管遮掩了傷腿,搖頭晃腦地再現(xiàn)了濟公的幽默怪誕和滑稽癲狂,幾乎沒人發(fā)現(xiàn)他坐著演的秘密。
臺下一位華僑對他說的話至今令他銘記在心:“游先生,太感謝你了!我們的孩子從小接受英文教育,自從看了你的濟公后,就開始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感興趣了!”
盛名之下,游本昌感受到自己肩上責任的分量。
在《繁花》拍攝的3年間,游本昌每天工作10小時,不斷適應磨人的單機位拍攝,按固定走位反復表演數(shù)次,把每一句臺詞都打磨成四五種說法,休息時堅持在旁邊給其他演員搭戲,以保持表演狀態(tài)和情緒的連貫。
他把上世紀80年代中國運動員朱建華的每一次跳高比喻成拍戲的“再來一次”,“橫桿在前頭立著,你說一定能跳過去嗎?不一定的。但是,我會拼盡全力跳過去”。
以挑剔出名的王家衛(wèi)評價他,“游老師的后腦勺都會演戲”。在一場吃飯的戲里,游本昌把肉掰碎了才吃,并非牙口不好,而是因為他現(xiàn)在飾演的是上海的“爺叔”,不可以大口吃肉,否則就變成了“濟公”。
慳什么
賣房拍戲濟世為公
游本昌的家中放了一塊匾,上面寫著:“以文藝化導人心”。在2023電視劇品質(zhì)盛典上,他把這7個字送給了年輕演員們。他認為,文藝工作者應該用優(yōu)秀的作品春風化雨、濟世為公。
續(xù)集《濟公游記》首發(fā),游本昌選擇了少管所,希望用濟公懲惡揚善的精神感化失足少男少女。賣房拍攝“沒有商業(yè)價值”的話劇《弘一法師》、公益電視劇《了凡的故事》,也是為了弘揚正能量,盡到自己的社會責任。
游本昌堅守自己的金錢觀,“站在錢上頭是財主,跪在錢底下是財奴,錢是手段不是目的”,他要把演濟公才有的房子“還于社會,濟世為公”。
同時,游本昌免費開設表演課,招收落榜、貧困藝術生成立藝術團,開辦“濟公學堂”,創(chuàng)立濟公公益基金會,發(fā)起“種子計劃”……通過培養(yǎng)年輕演員、資助鄉(xiāng)村教師培訓、舉辦文化公益演出、捐助救災等活動回饋社會。因為他的課程,有的學生獲得了清華大學的特招資格,有的學生走上了國家大劇院的舞臺,有的學生從自閉癥中走了出來……
游本昌深信藝術美育可以重塑人生,“人生是個大舞臺,舞臺上有小人生。當你作為演員有了人生的自覺,即使演一個迷茫的角色,你也會馬上明白,自己可不能這樣”。
忙什么
未來還要繼續(xù)翻山
有人問游本昌的養(yǎng)生秘訣,他坦言自己比較隨性,做喜歡的事才是幸福的基礎,“我這個年紀啊,每天一睜眼就很慶幸,唯一沒想過的是退休,要活到老,學到老,改到老,干到老,樂到老”。
他還說:“濟公是個山頭,爺叔也是個山頭,過一山又一山,山山相連,過一嶺又一嶺,嶺嶺不斷?!痹谖磥淼臍q月里,他要繼續(xù)翻山。
如今90歲高齡的游本昌依然童心未泯,還是個愛折騰的性子,有很多想干的事,很多想看的電影、戲劇和展覽,喜歡一切新鮮的東西,不久前還學會了一個有點難度的瑜伽動作。
不過,人生不能總想著登頂,而是要想著盡力而為,“總想著登頂,一看還有那么高,是上一步,還是退一步?”
1980年5月份,游本昌去登泰山,發(fā)現(xiàn)許多登山的年輕人半途而廢,正從山上下來,而最后成功登頂?shù)模胁簧俣际怯行呐K病、高血壓的“老家伙們”。他們慢慢悠悠,累了歇一會兒,渴了喝杯茶,餓了吃碗面條,然后欣賞名人題字,聽濤,不知不覺就登了頂。
(摘自微信公眾號“特別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