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讀初二時,開學之初的一個黃昏,暮色四合,幾下粗重的晚自習鐘聲把同學們從角角落落拉拽出來。我夾在三三兩兩的人流中往學校里趕,走到校門口時看見一位年輕女子也往里走,她前面是一位挑著行李的中年男子。朦朧之中只覺得那女子很單薄,當時沒在意,直到第二天才知道那是新來的一位女老師。
家鄉(xiāng)沒通公路前,進進出出全靠步行,趕一趟縣城要走一天的山路,其中還要翻過好幾座高山。山長路遠的,外面的老師難得進來,支撐學校的大多是本鄉(xiāng)本土的老師,而且全是男性,突然闖進一位女老師,同學們立刻有了新鮮感,紛紛探聽相關消息。
老師到校的第二天就上課了,教初一兩個班數(shù)學,一節(jié)課下來后,大家都稱呼她向老師。每次與同學們碰面,不管認識與否,向老師一律笑臉相迎,使大家感到很親切,她一笑,嘴角邊還露出兩個小酒窩,顯得更溫柔可親。免不了偷偷多看幾眼,發(fā)現(xiàn)向老師的確很瘦,薄薄的身子后面貼著兩根細長的辮子,走路時一閃一閃的,更襯托出她的瘦。聯(lián)想到校門口初遇,心中突然有一種不可名狀的感覺,暗自思忖,一個姑娘家,這么羸弱,是如何對付那七十多里山路,又是如何征服那么多高山的呢?
興許是緣分使然,第二學期向老師突然改教初二數(shù)學,正式成為我的老師。每次上課,她總是提早趕到教室門口,然后帶著笑容走進教室,用柔和的女中音演繹著那些難懂的數(shù)理邏輯,怕大家聽不懂,又重復了一遍,一批基礎薄弱的同學進步很快。
一天放學后,向老師把我叫到一邊,我心中忐忑,以為自己上課分神被老師發(fā)現(xiàn)了,不敢抬頭看她。直到聽到她說話的聲音才抬起頭來,她面帶微笑、態(tài)度誠懇地問我她的課是否上慢了,我點了點頭,她要求我做一些課外題,拓寬視野,這樣有利于提高成績。不久,她送給我一本《初中數(shù)學復習題解》。這是她托自己的舅舅從縣城帶來的,她舅舅在新華書店工作,我突然想起上次送她的那個中年人就是她舅舅。星期六放學回家,我把老師送書的事告訴父親,父親給了我?guī)自X,要我交給向老師。向老師堅決不收,見我一再堅持,她笑了笑說道:“就算送給你,留個紀念吧!”我才作罷。此后,我開始認真研習數(shù)學,每逢思路阻塞,就邀上幾位同學“咚咚咚”地往小木樓上跑。當時的學校在一個祠堂里,這祠堂從民國開始一直是我們張氏家族學校,解放后又成為鄉(xiāng)中學,幾百號師生擠在一院封火墻里,條件簡陋可想而知。向老師受到優(yōu)待,被安置在學校大門里邊一棟小木樓里,那里位置高,免受潮濕侵襲,就是空間太小,僅僅一個單間,放了床和辦公桌就所剩無幾了。見我們來請教,向老師笑盈盈地搬來凳子讓大家坐,天黑了就燃起煤油燈,給大家答疑解惑。
上初一時,同學們還打著赤腳,下課時大家像一群覓食的鴨子似的,把廊道踩踏得“吧嗒吧嗒”直響。初二時母親獎勵我一雙皮草鞋,那是用破舊的輪胎切割而成的,水陸兩用,暢通無阻。有鞋在腳,從此不再擔心踢破腳趾,打柴割草也不用忌憚蟲蟻荊棘了,我高興得穿著鞋子滿院子炫耀。向老師見了抿著嘴笑,她深知讀書對于山里孩子的意義,在那個時代這是改變貧困和落后的捷徑,她上課更認真了,還常常利用早晚自習時間為我們補課,輔導大家做練習。有時講完題目后,她還問起我們其他科目的學習情況,鼓勵大家好好讀書,爭取走出大山。短短時間向老師就融入學生之中,與大家相處融洽,因為向老師年輕,在教學上是新手,因此初三時數(shù)學課換上了經(jīng)驗豐富的張德法老師。這樣滿打滿算,向老師只教了我們一學期的課,大家非常難舍,但學校決定的事,誰也改變不了。
1980 年,我初中畢業(yè)順利考上了辰溪一中,一心想走出大山的我更加奮發(fā)用功,但事與愿違,最后身心俱傷,不得不休學回家。這時恰好村里小學缺老師,父親與外公動員我去代課,教學相長,這樣不至于荒廢學業(yè)。
對前途的擔憂使我情緒低落,愁云密布,拒絕與人來往,一次因事去了趟縣城,無意間碰到了向老師。老遠瞅見她時,我裝著沒看見,只顧低著頭往前走,卻被一聲熟悉的聲音叫住了,那聲音依然是那樣親切,我心里一驚,尷尬地抬起頭。向老師還是原來的樣子,笑容里那對小酒窩依然花兒一樣盛開著。她告訴我,幾年來,每年她都要去看高考公布榜,從密密麻麻的名單中尋找我的名字,每次都失望而歸。我將自己的遭遇告訴了她,只見她的臉上掠過一絲惋惜的神情,隨即又恢復了笑容。
“沒關系的,人生就是一場賽跑,一段路程落下了,只要不斷努力一定會迎頭趕上的!”
短短一句話,像一縷陽光投進心田,又像被教鞭輕輕地抽了一下,我開始反思過去、謀劃未來,期望下次見面時不再這樣狼狽,誰知這竟是我們師生間最后一次相見。
我繼續(xù)擔任民辦老師,結婚成家,生活清苦,但沒有丟下書本,后來考上師范學校的“民師班”,算是有了編制。隨后又經(jīng)歷四年的焚膏繼晷、埋頭苦讀,終于從自學考試的荊棘中鉆了出來,拿到了漢語言文學自考文憑,之后離開家鄉(xiāng)學校輾轉在本縣其他幾所鄉(xiāng)鎮(zhèn)中學。即使在最艱苦的環(huán)境下我始終記著向老師,是她的鼓勵使我從困境中走了出來,但在當時的條件下卻無法知道向老師的情況。我工作的最后一站是城邊上的一所學校,我將家也移到了城里。人脈廣泛起來,我開始頻繁打聽向老師的消息,得到的卻是老師過世的噩耗,聽說她是患肝癌去世的,想到她那樣瘦弱,極有可能是肝臟出了問題,悲痛之余,自己一直準備的一肚子話也將永遠悶在心里了。
然而有一天,我無意間遇到了已退休的陽海貞老師——她是在向老師之后到達家鄉(xiāng)學校的——我們聊起了曾經(jīng)的學校,我迫不及待地提到了向老師。陽老師和向老師是同學,她一五一十地告訴我,向老師不是得癌癥去世的,奪去她生命的竟是一場車禍。
向老師大學畢業(yè)被分配到大山之中,她鬧起了情緒,結果是舅舅做通了外甥女的工作,并親自送她到學校。向老師到學校第二天就走上了講臺,她以愛生敬業(yè)的態(tài)度贏得了學生的敬重,也愛上了大山深處這所祠堂學校。但一個大姑娘家到了談婚論嫁時,情歸何處,如何托付終身,已明明朗朗擺在面前。雖然學校都是清一色的男老師,但以中老年居多,即使有幾位年輕的,不是情有所屬,就是難入老師的眼目,至于其他幾家小單位就更不用說了,于是在父母的操辦下,一場調動悄然進行。機緣巧合,向老師調進的學校竟是我工作的最后一站。向老師婚后即遭遇困境,她的孩子沒人帶。當時沒有托兒所,她只好帶著孩子上班,每天背著孩子騎著自行車穿梭在熙攘的人流和車流中,險象環(huán)生,但沒有影響她的工作。上課時將孩子交給同事照看一下,下課后照樣備課、批改作業(yè),學校分配的早晚自習,她照樣參加,一次也沒落下。一向柔弱似水的向老師,變得如此硬倔。
那是一個初秋之夜,下課后,她卻一改往常處事沉穩(wěn)的性格,變得格外急躁,一向注重禮節(jié)的她竟沒有向同事道別,從抽屜里迅速拿出布帶子將小師弟纏綁在背上后,非常自信地跨上自行車向斑駁的月影碾去。此時,校門口那段長長的上坡路搖身變成了長長的下坡路,老師輕車熟路地松開剎車一個勁地往下沖。眼看就要奔到下坡路的盡頭了,這時,一輛手扶拖拉機突然迎了上來,大概是在城里拉了一天的磚瓦或沙石累壞了吧,這位車手也想趁早趕回去休息,于是開足了馬力。拖拉機突突突的轟鳴聲隨即被曠野稀釋了,恰在此時,天空突然飄出一片黑云,緊緊地黏住了月亮,大地陷入黑暗之中。
向老師被甩出幾米之外,頭部重重地撞在一塊巖石上。所幸,小師弟安然無恙。
半年后,當陽老師邀上一幫同學前去看望向老師時,她已全身浮腫、頭大如罐、氣息奄奄了,但思維清醒。她知道這是最后的告別,卻沒有大廈將傾的悲哀,使盡氣力,只吐了一句祝愿的話。
她走了。此后,我再也沒有興致欣賞那四時之景了,只是在心中默默祈禱她在另一個世界里好。
向老師名叫玉潔,出生在辰溪縣橋頭鄉(xiāng)一個知識分子家庭,同她的名字一樣,她是一位冰清玉潔的女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