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虎 元成方 郭奧飛
摘 要:隨著鄭州大學“世界一流大學”建設的持續(xù)推進,國際化教育的重要性和緊迫性愈發(fā)明顯。不斷探索新的國際化教育模式,加快留學生雙語課教材建設的步伐,正成為鄭州大學廣大教師面臨的新課題和新挑戰(zhàn)。以鄭州大學留學生雙語教材《Durability of concrete structures》為例,分析了混凝土結構耐久性英文教材的建設現(xiàn)狀,揭示了該雙語教材的特色和示范意義,并探討了留學生雙語課混凝土結構耐久性的考核評價方式。
關鍵詞:一流大學;國際化教育;雙語教材;混凝土結構耐久性
2015年11月,國務院公開了《統(tǒng)籌推進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總體方案》。該方案是我國繼“211工程”“985工程”后,在推動高等教育發(fā)展方面的又一重要舉措,是實現(xiàn)我國從高等教育大國到高等教育強國歷史性跨越的戰(zhàn)略性部署。自首輪“雙一流”建設實施以來,我國已初步構建了高質(zhì)量的“雙一流”建設體系,有效提升了一大批高校和學科的發(fā)展水平以及服務國家戰(zhàn)略的能力。目前,“雙一流”建設高校正在打造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創(chuàng)新高地?!督y(tǒng)籌推進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總體方案》明確提出了高等教育的五項改革任務,其中一項就是,推進國際交流合作、加強與世界一流大學和學術機構的實質(zhì)性合作、加強國際協(xié)同創(chuàng)新、切實提高我國高等教育的國際競爭力和話語權。
2017年,鄭州大學成功入選國家“雙一流”建設高校名單,進入“世界一流大學”建設高校行列。在“雙一流”建設背景下,來華留學生數(shù)量與日俱增。截至2021年底,鄭州大學留學生規(guī)模達2803人,涵蓋了115個生源國家。在這些留學生中,學歷生占據(jù)了大部分,總計2709人,其中本科生1951人,碩士研究生309人,博士生449人。隨著鄭州大學“世界一流大學”建設的不斷推進,國際化教育的重要性和緊迫性愈發(fā)突出。不斷探索和創(chuàng)新國際化教育模式,加快留學生雙語課程與教材建設的步伐,正成為鄭州大學廣大教師面臨的新課題和新挑戰(zhàn)。
目前,鄭州大學土木工程專業(yè)的留學生數(shù)量已位居全校第二,然而,國際化辦學仍缺乏相應的英文教材。因此,適時開展英文版《混凝土結構耐久性》教材《Durability of concrete structures》的建設工作,不僅有助于鄭州大學留學生的培養(yǎng)工作,而且還能夠加強國際學術交流,推動專業(yè)知識的國際化傳播,進而提升鄭州大學的國際化辦學水平。
一、混凝土結構耐久性英文教材建設的現(xiàn)狀
工程結構耐久性是國際結構工程學科研究的熱點問題,受到工程界的普遍關注與重視。混凝土結構廣泛應用于建筑工程、道路與橋梁工程、港口工程與水利工程等各類工程項目中。然而,混凝土結構因耐久性不足而造成的直接和間接損失令人觸目驚心。充分認識混凝土結構耐久性問題的重要性,系統(tǒng)總結和研究混凝土結構耐久性退化機理、耐久性設計、評估與防護等問題,對于保障工程結構的安全持久使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混凝土作為土木工程領域最為關鍵的材料之一,其耐久性對于工程結構的安全性和使用壽命具有決定性作用。因此,學習和了解混凝土耐久性對土木工程專業(yè)發(fā)展至關重要。近10年來,國內(nèi)外已陸續(xù)出版了一些混凝土耐久性方面的英文教材。如2014年,CRC出版社出版了Thomas Dyer主編的《Concrete Durability》,該書介紹了混凝土結構的全壽命性能,總結了影響混凝土耐久性的物理和化學因素,以及相應的耐久性評估和測試方法,并為混凝土結構的維修和恢復提出了建議;2017年,Wiley出版社出版了Kefei Li主編的《Durability Design of Concrete Structures: Phenomena, Modeling, and Practice》,該書將材料科學與結構工程兩大領域相結合,系統(tǒng)地介紹了混凝土材料耐久性的退化過程、機理與建模,以及混凝土耐久性設計的理論、方法與規(guī)范標準,并通過重大工程案例進行了應用示范;2019年,CRC出版社出版了Sarja.A主編的《Durability Design of Concrete Structures》,該書系統(tǒng)闡述了混凝土結構耐久性設計的方法;2021年,Springer出版社出版了J. M. P. Q. Delgado主編的《Durability of Concrete Structures》,該書收集整理了最新的研究成果,涉及結構穩(wěn)定性和耐久性、服役壽命、可循環(huán)利用材料等內(nèi)容。
隨著我國留學生教育的迅速發(fā)展,土木工程專業(yè)留學生人數(shù)大幅增加。然而,目前針對留學生的英文教材卻非常匱乏,難以滿足留學生教育需求。盡管許多高校和出版社已經(jīng)意識到了這一問題,并開始組織英文教材的建設工作,但在教材建設過程中仍然面臨著相關性不足、系統(tǒng)性不強、英文編寫水平有待提升等實際問題。
二、雙語教材《Durability of concrete structures》的特色和示范意義
混凝土結構耐久性能的衰退是目前我國工程建設領域所面臨的嚴峻問題,它嚴重威脅著結構的安全性和可靠性,隨著我國不斷推進大規(guī)?;A設施建設,混凝土結構的耐久性問題引起了廣泛關注?;炷两Y構耐久性是工程結構可靠性的重要分枝,該教材是在吸取國內(nèi)外混凝土結構耐久性的相關研究成果、參考國內(nèi)發(fā)布的耐久性相關標準規(guī)范,并結合教學實踐經(jīng)驗的基礎上,遵循理論聯(lián)系實際、系統(tǒng)性與先進性并重的原則進行編寫的。教材著重論述混凝土結構耐久性的基本概念、理論、原則、方法及其工程應用。同時,該教材還是國內(nèi)為數(shù)不多的關于混凝土結構耐久性的專業(yè)英文教材,較好地滿足了國內(nèi)高校國際化辦學的迫切需求。教材建設團隊成員長期從事土木工程材料、混凝土耐久性、水泥基復合材料及結構性能等研究和教學工作,積累了豐富的經(jīng)驗。研究團隊長期與國外高水平院校保持學術交流,具有海外留學、訪學經(jīng)歷,參編人分別在美國、澳大利亞等國家取得博士學位,并經(jīng)過系統(tǒng)專業(yè)的英語教育,具有國際視野和良好的英語基礎。
該雙語教材主要內(nèi)容包括:緒論(2學時)、腐蝕性環(huán)境分類與環(huán)境作用等級(2學時)、混凝土結構的腐蝕機理(10學時)、混凝土結構耐久性檢測與試驗方法(6學時)、既有混凝土結構的耐久性評估(4學時)、混凝土結構的腐蝕防護(4學時)、混凝土結構的耐久性設計(4學時)。教材的特色主要體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兼顧經(jīng)典與創(chuàng)新,以現(xiàn)行標準規(guī)范為重點,同時介紹相關標準規(guī)范的歷史沿革,保留經(jīng)典內(nèi)容的同時突出創(chuàng)新性;兼顧理論與應用,在介紹經(jīng)典理論、最新標準規(guī)范以及重要研究成果的同時,給出相關工程案例,讓理論知識落地;兼顧系統(tǒng)與簡潔,全書系統(tǒng)介紹了工程材料與結構耐久性的相關知識,突出混凝土結構兼顧鋼結構,內(nèi)容編排盡可能由淺入深、先整體、后局部。
該雙語教材不僅能夠作為土木工程、水利工程等相關專業(yè)的留學生教材,同時也為國內(nèi)外從事混凝土結構耐久性研究的科研、教學、設計和管理人員提供了一部富有價值的參考書。
三、關于雙語教學與課程考核評價方式的探索
考核評價方式是雙語教學的重要環(huán)節(jié),也是對學生學習效果的檢驗。目前常見的考核方式包括結課考試、課程論文、隨堂考核。前兩種考核方式的優(yōu)點在于方式簡單、考核知識點較為系統(tǒng),缺點是學生掌握知識的程度無法得到有效反饋,也不能客觀評估雙語教學的效果。隨堂考核可以增強學生的參與感,提高課堂互動性,與歐美國家自由、活躍的課堂氣氛也較為契合。
鑒于此,在《Durability of concrete structures》雙語課程教學過程中,授課教師采用了隨堂考核與結課考試相結合的考核評價方式。其中,隨堂考核成績占比40%,結課考試成績占比60%。隨堂考核安排在課程結束前夕,由學生自由結合,3~4人為一個小組,圍繞“耐久性”這一主題,查閱收集資料并制作PPT,由小組成員分別匯報,授課教師從匯報內(nèi)容、PPT制作質(zhì)量、講解效果三個方面進行打分。結課考試采取開卷形式,題型多為簡答或論述題,覆蓋教材的核心章節(jié),考試過程中不允許學生用手機搜索答案,只能參考教材和筆記。
課程考核的效果表明,分組匯報環(huán)節(jié)有效提高了學生對課程的興趣,學生的匯報內(nèi)容能夠對教師講授的內(nèi)容進行補充,較好地豐富了學生的知識面,增強了他們對知識點的理解和掌握;結課考試環(huán)節(jié)幫助學生對課程知識點做了系統(tǒng)性的回顧,進一步鞏固了課堂教學內(nèi)容。實踐證明,隨堂考核與結課考試相結合的考核評價方式效果良好。在今后的教學過程中,課題組教師還將進一步探索并優(yōu)化考核評價方式,不斷提高留學生雙語教學的質(zhì)量。
雙語教學不僅有助于學生掌握專業(yè)英語詞匯、培養(yǎng)專業(yè)英語使用習慣,還能夠使學生及時了解最新的科學研究進展,從而提升學生的國際競爭力。這個過程需要不斷完善雙語教學的師資、教學方法、教材和評價體系?;炷两Y構耐久性雙語教學課程的改革工作需要學校、學院、教師和學生的共同努力,在實踐中不斷探索和改革,以順應時代的需求,培養(yǎng)出更多具有國際化視野的綜合型人才,助力鄭州大學“雙一流”高校建設。
參考文獻:
[1]劉強,康云菲.“雙一流”背景下我國研究型大學國際化發(fā)展特點及建議[J].高校教育管理,2018(5).
[2]司開衛(wèi),張旭,劉建新,等.“一流專業(yè)”背景下醫(yī)學留學生英文教材建設的思考與探索[J].醫(yī)學教育研究與實踐,2020(3).
[3]邢鋒.混凝土結構耐久性設計與應用[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yè)出版社,2011.
[4]Dyer, Thomas D. Concrete Durability[M]. CRC Press,2014.
[5]Kefei Li. Durability Design of Concrete Structures: Phenomena, Modeling, and Practice[M]. John Wiley & Sons press,2017.
[6]Sarja, A. Durability Design of Concrete Structures[M]. CRC Press,2019.
[7]J. M. P. Q. Delgado. Durability of Concrete Structures[M]. Springer press,2021.
[8]牛荻濤.混凝土結構耐久性與壽命預測[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2.
責編:應 圖
基金項目:河南省研究生教育改革與質(zhì)量提升工程項目(編號:YJS2023JC04)
作者簡介:馮虎(1982— ),男,鄭州大學教授,研究方向為高性能混凝土教學;元成方(1983— ),男,鄭州大學教授,研究方向為工程結構耐久性;郭奧飛(1992— ),男,鄭州大學副研究員,研究方向為新型水泥基復合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