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毛澤東的新民主主義革命階段論與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理論創(chuàng)新*

        2024-05-29 14:04:03唐正東
        江海學刊 2024年1期
        關鍵詞:發(fā)展

        唐正東

        毛澤東的《新民主主義論》不僅因為提出了新民主主義革命階段論以及新民主主義的政治、經濟、文化論,而對當時中國的抗日戰(zhàn)爭及整個中國革命的發(fā)展起到重要的指導作用,而且充分展現了毛澤東對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國革命具體實際相結合這一方法論的熟練運用,因而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的歷程中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如果說《實踐論》《矛盾論》是馬克思主義哲學認識論和矛盾觀與中國具體實際及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相結合的產物,那么,《新民主主義論》則是毛澤東把馬克思主義革命發(fā)展階段論與中國革命具體實際相結合的代表性著作。這種“相結合”不僅體現在具體觀點上的深化,而且也體現在研究方法上的拓展和升華。

        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關于革命發(fā)展階段的論述

        囿于客觀條件,馬克思恩格斯不是從某個具體國家的革命發(fā)展階段的角度,而是從社會主義(或共產主義)革命發(fā)展的一般原理的角度來闡述革命發(fā)展的階段性觀點的。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馬克思首次談到了工人階級即無產階級革命的兩個階段,“因為對社會主義的人來說,整個所謂世界歷史不外是人通過人的勞動而誕生的過程,是自然界對人來說的生成過程……社會主義是人的不再以宗教的揚棄為中介的積極的自我意識,正像現實生活是人的不再以私有財產的揚棄即共產主義為中介的積極的現實一樣。共產主義是作為否定的否定的肯定,因此,它是人的解放和復原的一個現實的、對下一段歷史發(fā)展來說是必然的環(huán)節(jié)。共產主義是最近將來的必然的形式和有效的原則。但是,共產主義本身并不是人的發(fā)展的目標,并不是人的社會的形式”。(1)《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310—311頁。盡管在當時的德法學界關于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的區(qū)別問題是有不同意見的,但青年馬克思能夠把共產主義和社會主義作為兩個遞進的革命階段,無疑是重要的創(chuàng)新之舉。

        馬克思并沒有像德國社會哲學家施泰因在《現代法國的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一書中所做的那樣,從某些具體觀點的角度來審視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的區(qū)別。施泰因認為社會主義更側重于理論的維度,而共產主義更側重于直接地與實際生活相關;社會主義主要針對勞動組織,而共產主義則面向整個社會生活,即私有財產及一切統(tǒng)治的廢除。(2)赫斯在“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一文中對施泰因的觀點進行了介紹和闡釋。參見[德]莫澤斯·赫斯:《赫斯精粹》,鄧習議編譯,方向紅校譯,南京大學出版社2010年版,第115—116頁。馬克思也沒有像赫斯那樣盡管批評了施泰因把上述兩者割裂開來的做法,但仍然只是從絕對的自由這一抽象概念的角度來談論共產主義的內涵,“只是根據絕對的自由,即不光是狹義意味上的‘勞動’的自由,而是根據一般的一切人的個性和活動的自由,絕對的平等,或毋寧說一切的存在和一切財產的共有才有可能,反過來說,才能夠考慮似乎只有在這種共有中才有的自由”。(3)[德]莫澤斯·赫斯:《赫斯精粹》,第121頁。此時的青年馬克思是從異化(私有財產)的揚棄和實現了類本質的人(即實現了人和自然界的實在性的人)的自我生成和發(fā)展的雙重角度來談論共產主義和社會主義的區(qū)別的。他強調的是審視角度的重要性,而不是某些具體觀點上的區(qū)別。由于他此時對人的類本質的理解還受到費爾巴哈基于從自身出發(fā)的實證真理的人本主義方法論影響,因而,尚處在對私有財產的否定之否定階段的共產主義,還無法成為實現了類本質的人本身的發(fā)展所呈現的那種社會形式。這就是他此時把共產主義當作社會主義之前的一個革命階段或環(huán)節(jié)的原因。也就是說,在馬克思看來,無產階級革命首先要進行共產主義階段的革命,即揚棄私有財產。在此基礎上再進行社會主義的革命,即在實現了人和自然界的實在性之前提下完成人本身的生成和發(fā)展。

        盡管青年馬克思此時對共產主義和社會主義兩個革命階段的論述尚停留在抽象人本主義階段,即尚未把這兩個革命階段的闡釋建立在唯物史觀的歷史發(fā)展規(guī)律的基礎上,但他明確地劃分了私有財產的揚棄和人自身的發(fā)展這兩個不同的革命階段。這不僅凸顯了他對共產主義和社會主義的解讀視域比施泰因、赫斯等人要深刻得多,即已經從實現人的類本質的兩個不同發(fā)展階段的角度來闡釋這一問題,而且也為他在以后的思想發(fā)展過程中對這一思想加以繼續(xù)的深化和拓展提供了足夠多的理論空間。因為一旦思考這一問題的世界觀和方法論轉變到唯物史觀的層面上,那么,馬克思勢必會對揚棄私有財產過程的復雜性加以深入的研究,從而對他的革命發(fā)展階段論作出更具體的深化。

        馬克思1875年的《哥達綱領批判》就體現了上述這種理論努力。從唯物史觀的視域入手,他清晰地看到了在共產主義社會的第一階段中盡管沒有了基于私有制的私有財產,但還無法完全擺脫作為個人消費資料的私人占有的財產?!拔覀冞@里所說的是這樣的共產主義社會,它不是在它自身基礎上已經發(fā)展了的,恰好相反,是剛剛從資本主義社會中產生出來的,因此它在各方面,在經濟、道德和精神方面都還帶著它脫胎出來的那個舊社會的痕跡。所以,每一個生產者,在作了各項扣除以后,從社會領回的,正好是他給予社會的。他給予社會的,就是他個人的勞動量?!?4)《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18頁。馬克思明確地承認這種看似平等的交換權利,在本質上仍然是一種“資產階級權利”,在內容上仍然是一種不平等的權利,“這種平等的權利,對不同等的勞動來說是不平等的權利。它不承認任何階級差別,因為每個人都像其他人一樣只是勞動者;但是它默認,勞動者的不同等的個人天賦,從而不同等的工作能力,是天然特權。所以就它的內容來講,它像一切權利一樣是一種不平等的權利”。(5)《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第19頁。在共產主義社會第一階段居然還有資產階級的權利,并且還是一種在內容上不平等的權利,這只有對于像馬克思這樣的徹底的歷史唯物主義者才是可能的,“但是這些弊病,在經過長久陣痛剛剛從資本主義社會產生出來的共產主義社會第一階段,是不可避免的。權利決不能超出社會的經濟結構以及由經濟結構制約的社會的文化發(fā)展”。(6)《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第19頁。顯然,唯物史觀的解讀視域為馬克思主義的革命發(fā)展階段論奠定了重要的理論基礎。這種觀點不僅對于像施泰因那樣糾結于某些具體觀點來區(qū)分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革命的學者來說是不可能得出的,而且對于像赫斯那樣拘泥于抽象的“絕對的自由”的人來說也是不可想象的。

        馬克思開創(chuàng)的這種馬克思主義的革命發(fā)展階段論在列寧那里得到了推進和升華。在《國家與革命》中,列寧不僅繼承了馬克思在《哥達綱領批判》中關于共產主義社會第一階段和高級階段的觀點,而且還直接把前者稱為“社會主義”階段。(7)《列寧專題文集·論社會主義》,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34頁。他是在把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與當時俄國社會的具體實際相結合的前提下做出上述概念方面的具體化和推進的。列寧想要說明的是,十月革命之后的俄國尚處在從資本主義向社會主義過渡的第一階段,至于這種過渡需要經歷多少個這樣的階段,還要視具體情況的發(fā)展而定?!霸谕耆珨[脫資本主義并開始向社會主義過渡的道路上,我們剛剛邁出了最初的幾步。我們不知道,而且也不可能知道,過渡到社會主義還要經過多少階段。這取決于具有相當規(guī)模的歐洲社會主義革命何時開始,取決于它輕易地、迅速地還是緩慢地戰(zhàn)勝自己的敵人,走上社會主義發(fā)展的康莊大道?!?8)《列寧專題文集·論社會主義》,第68頁。他后來提出的通過國家資本主義向社會主義過渡的主張就是沿著這一思路得出的。

        列寧不僅在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的階段性上提出了很多精彩的觀點,而且還在俄國資產階級革命的復雜性尤其是誰是這一革命的領導階級等問題上展現出了非凡的理論智慧。在1907年給《俄國資本主義的發(fā)展》所撰寫的第二版序言中,他根據當時俄國的經濟社會發(fā)展狀況,首先明確地指出了在這種經濟基礎之上的俄國革命一定是資產階級革命,“不言而喻,在這種經濟基礎上的俄國革命,必然是資產階級革命。馬克思主義的這一原理是顛撲不破的。無論什么時候都不能忘記這一原理。無論什么時候都必須把它應用到俄國革命的一切經濟和政治問題上去”。(9)《列寧專題文集·論資本主義》,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頁。這充分體現了列寧對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的歷史唯物主義基本原理的堅持,他沒有因為自己追求的無產階級革命目標而無視當時俄國客觀存在的經濟狀況,沒有想當然地把在這種經濟基礎之上的俄國革命直接定位為無產階級革命。其次,列寧明確地指出,對于上述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的應用決不能庸俗化和教條化,決不能在關于這一原理的單純邏輯發(fā)展中去尋找解決俄國革命具體問題的答案,而是要建立在具體分析當時俄國社會各階級的具體地位和利益的基礎之上,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做到善于運用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例如有些人從關于我國革命性質的一般真理中得出結論說,‘資產階級’在革命中起領導作用,或者說社會主義者必須支持自由主義者;對于這些人,馬克思大概會把他一度引用過的海涅的話重復一遍:‘我播下的是龍種,而收獲的卻是跳蚤’?!?10)《列寧專題文集·論資本主義》,第3頁。

        在此基礎上,列寧在1907年就提出了俄國革命(在性質上是資產階級革命)存在兩種不同的發(fā)展路線的觀點。他指出,第一種可能的發(fā)展路線是在這種俄國資產階級革命中,與俄國農奴制有千絲萬縷的聯系的舊地主經濟將保存下來,并慢慢地轉變?yōu)橘Y本主義的“容克”經濟。自由主義君主派的資產階級和地主在這種革命中起主要作用。而第二種可能的發(fā)展路線是俄國的無產階級和農民群眾將在革命中起主導作用,并通過徹底地推翻地主土地所有制而使生產力獲得迅速的發(fā)展?!盎蛘呤谴輾У刂魍恋卣加兄坪拖鄳呐f的‘上層建筑’的一切主要支柱;無產階級和農民群眾在動搖的或反革命的資產階級保持中立的情況下起主要作用;在資本主義基礎上,在工人和農民群眾處于商品生產下可能具有的最好環(huán)境中,生產力得到最迅速和最自由的發(fā)展;由此,給工人階級進一步實現其真正的和根本的社會主義改造任務創(chuàng)造了最有利的條件?!?11)《列寧專題文集·論資本主義》,第3—4頁。列寧在此處提到了無產階級在俄國資產階級革命中可能起主導作用的觀點,這是一個具有原創(chuàng)性的思想。雖然他此時并沒有說俄國無產階級必然在俄國資產階級革命中起主導作用,但即使在可能性的革命發(fā)展路線的維度上,也是非常難得的。這不僅是因為在馬克思恩格斯的革命發(fā)展階段理論中沒有類似的思想,而且,由于列寧正視了當時俄國社會經濟發(fā)展的落后性,因而在對資產階級革命的性質與主導階級的復雜性問題上打開了一個廣闊的理論空間,并由此而為后來者在這一理論道路上繼續(xù)推進奠定了重要的方法論基礎。

        列寧在此處還闡釋了無產階級和農民群眾起主導作用的俄國資產階級革命(這顯然已經不是傳統(tǒng)意義上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了)與對工人階級來說是真正的根本的社會主義革命和改造任務之間的不同。很顯然,他是把新視域中的資產階級革命與很好的商品生產環(huán)境下生產力的迅速發(fā)展聯系起來的,把真正的社會主義革命與工人階級自身的自由發(fā)展聯系起來的。這種觀點不僅體現了列寧把馬克思在《哥達綱領批判》中所闡述的共產主義社會第一階段和高級階段的思想與俄國革命的具體實際相結合,因而展現出了很高的理論穿透力,還因為他明確地提出了在社會主義革命之前還需要一個新型的、由無產階級起主導作用的資產階級革命,而在馬克思主義革命階段理論的發(fā)展過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準確地解讀中國革命的具體實際:新民主主義論的理論前提

        什么是中國革命的具體實際?這不是一個僅憑甲乙丙丁的現象羅列就能回答的問題,更不是一個靠夸夸其談的濫調文章所能說清楚的事情??谷諔?zhàn)爭進入相持階段之后,當時的資產階級頑固派僅僅因為中國的民主革命按其社會性質來說依然是資產階級民主主義革命,就簡單地得出所謂的資產階級“一黨專政”等錯誤觀點。毛澤東的《新民主主義論》就是為了批判在中國革命的性質問題上的各種錯誤觀點而作的。在他看來,要想弄清楚中國革命的具體實際,首先必須要有解讀這種具體實際的科學方法論。他用了“實事求是”“能動的革命的反映論”這兩個概念來表述這種科學的方法論。

        從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維度來看,“實事求是”出自班固的《漢書》,本是贊揚河間獻王劉德“修學好古,實事求是”的治學方法的。到了清末民初,學術界常常把近代科學技術稱為實事求是的學問。青年毛澤東曾寄住過的岳麓書院內就有“實事求是”的匾額,想必他應該看到過。但必須指出的是,作為馬克思主義者的毛澤東所理解的“實事求是”,顯然要比中國傳統(tǒng)文化視域中的“實事求是”深刻得多。我們知道,毛澤東對“實事求是”的最經典闡釋是在1941年的《改造我們的學習》一文中,“‘實事’就是客觀存在著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觀事物的內部聯系,即規(guī)律性,‘求’就是我們去研究。我們要從國內外、省內外、縣內外、區(qū)內外的實際情況出發(fā),從其中引出其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規(guī)律性,即找出周圍事變的內部聯系,作為我們行動的向導。而要這樣做,就須不憑主觀想象,不憑一時的熱情,不憑死的書本,而憑客觀存在的事實,詳細地占有材料,在馬克思列寧主義一般原理的指導下,從這些材料中引出正確的結論”。(12)《毛澤東選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801頁。此處要特別注意以下兩點:(1)從實事求是的角度去詳細地占有材料,這并非經驗主義式的現象羅列,而是要在馬克思列寧主義基本原理的指導下從這些材料中引出正確的結論,因此,這是一個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過程,而不是對現有材料的簡單記錄或復寫。(2)何為客觀存在著的一切事物?既然實事求是的科學方法是要找出這些客觀事物的內在規(guī)律,那么,此處所講的客觀存在著的一切事物,除了全面性之外,必然還包括其本身的內在矛盾運動的內涵,即這里的客觀事物是處在矛盾運動過程中的客觀事物,而不是靜止的固態(tài)的經驗之物。

        同時需要指出的是,毛澤東在《改造我們的學習》一文之前就已經多次提到“實事求是”。在1938年10月中國共產黨六屆六中全會所作的《論新階段》的政治報告中,毛澤東在談到共產黨員在民族戰(zhàn)爭中的模范作用時就提到實事求是的概念,“共產黨員應是實事求是的模范,又是具有遠見卓識的模范。因為只有實事求是,才能完成確定的任務;只有遠見卓識,才能不失前進的方向”。(13)《毛澤東選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522—523頁。而在1940年1月的《新民主主義論》中,毛澤東兩次提到了“實事求是”。在一開篇談到如何回答中國向何處去的問題時,他說,“科學的態(tài)度是‘實事求是’,‘自以為是’和‘好為人師’那樣狂妄的態(tài)度是決不能解決問題的”。(14)《毛澤東選集》第2卷,第662—663頁。在最后一節(jié)談到新民主主義的文化是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文化時,毛澤東指出,“這種新民主主義的文化是科學的。它是反對一切封建思想和迷信思想,主張實事求是,主張客觀真理,主張理論和實踐一致的”。(15)《毛澤東選集》第2卷,第707頁。雖然毛澤東在這里未曾像在《改造我們的學習》中那樣對實事求是之內涵作出詳細闡述,但他在《新民主主義論》中就中國向何處去的問題實際展開的論述過程本身,就已經是對實事求是之科學方法的最好詮釋。毛澤東在此處所要回答的其實是什么是中國的政治和文化的性質問題,但他并沒有停留在經驗主義的層面上來加以回答,而是站在唯物辯證法維度上來審視這一問題。于是,中國的政治和文化問題便在一個新的理論層面上得到了闡釋與演繹。

        首先,在毛澤東看來,盡管當時中國社會的性質是殖民地、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因而這種社會的政治、經濟和文化當然也就是殖民地、半殖民地和半封建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但這并不代表當時中國的政治和文化就只有這些內容,因為它們本身恰恰正處在內在矛盾運動的過程之中。也就是說,革除這種殖民地、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政治、經濟、文化的民主革命斗爭正在進行之中,而這種革命斗爭的目標正是為了建立與上述舊政治、舊經濟和舊文化截然不同的中華民族的新政治、新經濟和新文化。因此,要想回答中國的政治、文化的問題,首先必須回答中國向何處去的問題,并且必須明確地提出我們要建立一個新中國。這就是《新民主主義論》沒有直接以中國政治和文化的性質是什么的問題來開篇,而是以第一節(jié)“中國向何處去”、第二節(jié)“我們要建立一個新中國”來開篇的原因。

        其次,思考中國政治和文化的去向問題,在毛澤東看來,絕非僅憑夸夸其談或一時的熱情就能解決,而是必須在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的指導下,才能從所占有的材料中得出正確的結論。具體來說,就是必須從唯物史觀的基本原理出發(fā)來思考政治和文化的性質問題。這就是他在此文的第三節(jié)“中國的歷史特點”中特別強調經濟基礎與政治、文化等上層建筑要素之間的辯證關系的原因。“一定的文化(當作觀念形態(tài)的文化)是一定社會的政治和經濟的反映,又給予偉大影響和作用于一定社會的政治和經濟;而經濟是基礎,政治則是經濟的集中的表現。這是我們對于文化和政治、經濟的關系及政治和經濟的關系的基本觀點?!?16)《毛澤東選集》第2卷,第663—664頁。對毛澤東來說,實事求是的科學研究要達到的目的,是探究出客觀事物的內在發(fā)展規(guī)律,而不是文獻考據維度上的那種文本的真實狀況。由于現實歷史過程中的客觀事物始終處于錯綜復雜的各種關系之中,因此,如果沒有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作指導,就很容易在解讀過程中迷失方向。就像當時的資產階級頑固派一樣,無視新民主主義經濟所具有革命性特征,頑固地抱著資產階級專政的錯誤思想。

        再次,思考中國政治和文化的動向問題,在毛澤東看來,必須全面地把握客觀存在著的一切事物。具體來說,就是不僅要準確地把握住推動建立新民主主義的政治、經濟和文化的中國革命本身的歷史特點,而且還要把這一問題放在世界革命的語境中來加以深入地剖析與解讀。一旦站在這種寬廣的視域中,我們就可以看出,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和俄國十月革命的勝利已經改變了世界革命的性質,從以前的舊的世界革命即資產階級世界革命,發(fā)展到新的世界革命即社會主義的世界革命?!斑@是一個絕大的變化,這是自有世界歷史和中國歷史以來無可比擬的大變化。”(17)《毛澤東選集》第2卷,第669頁。這也是毛澤東在《新民主主義論》的第四節(jié)要專門談論中國革命是世界革命的一部分的原因。當時中國的資產階級頑固派看不到這種“大變化”,因而才會固執(zhí)和荒謬地認為中國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的領導者仍然是中國的資產階級。

        《新民主主義論》在用具體的觀點闡述來詮釋什么是實事求是的科學研究態(tài)度的同時,也明確地提出“能動的革命的反映論”的概念。“馬克思說:‘不是人們的意識決定人們的存在,而是人們的社會存在決定人們的意識?!终f:‘從來的哲學家只是各式各樣地說明世界,但是重要的乃在于改造世界。’這是自有人類歷史以來第一次正確地解決意識和存在關系問題的科學的規(guī)定,而為后來列寧所深刻地發(fā)揮了的能動的革命的反映論之基本的觀點?!?18)《毛澤東選集》第2卷,第664頁。國內學界已有學者注意到毛澤東把馬克思主義認識論界定為能動的革命的反映論的原創(chuàng)性貢獻,“把馬克思主義的認識論,概括為能動的革命的反映論,并不是馬克思、恩格斯,也不是列寧,而是毛澤東”。(19)滄南、彭臻:《論能動的革命的反映論——紀念〈新民主主義論〉發(fā)表70周年》,《湖南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年第3期。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識形態(tài)》等文本中的確對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的辯證關系作出了深刻的闡釋。列寧在《唯物主義和經驗批判主義》《哲學筆記》等文本中也對馬克思主義認識論作出了重要的推進,尤其是在《哲學筆記》中,列寧對認識的能動性特征作出了更加深入的闡釋,“理論的認識應當提供在必然性中、在全面關系中、在自在自為的矛盾運動中的客體。但是,只有當概念成為在實踐意義上的‘自為存在’的時候,人的概念才能‘最終地’抓住、把握、通曉認識的這個客觀真理”。(20)《列寧全集》第55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181頁。列寧眼中的認識的能動性,是更為深刻地把握實踐過程之客觀規(guī)律的能動性,而不是天馬行空的能動性。在這一意義上,列寧甚至說,“換句話說:人的意識不僅反映客觀世界,并且創(chuàng)造客觀世界”。(21)《列寧全集》第55卷,第182頁。

        但列寧畢竟沒有提出“能動的革命的反映論”的概念。我以為,毛澤東通過明確地提出這個概念而把馬克思主義認識論的基本原理與中國革命的具體實際結合了起來。毛澤東在闡釋這個概念時、在凸顯社會意識對社會存在的反作用時,所引用的文本是馬克思《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的第十一條,而不是其他文本中關于意識之反作用的內容,并非隨意之舉。他是想通過這一點來強調人的意識或文化所反映的社會存在,決非一個靜態(tài)的社會存在物,而是始終處于內在矛盾運動過程之中并呈現出自我揚棄的革命性特征的社會存在,即它是一種唯物主義歷史辯證法視域中的社會存在。人的意識對社會存在來說的能動性,就是要去能動地把握住社會存在的這種唯物辯證法特性,而不是僅僅對社會存在的現象作出經驗主義式的羅列。

        對當時中國政治、文化的動向問題的思考,就是需要這種能動的革命的反映論。因為作為社會存在的當時中國的經濟和政治,其本身是處在革命變革過程之中的,“這樣說來,問題是很清楚的,我們要革除的那種中華民族舊文化中的反動成分,它是不能離開中華民族的舊政治和舊經濟的;而我們要建立的這種中華民族的新文化,它也不能離開中華民族的新政治和新經濟”。(22)《毛澤東選集》第2卷,第664頁。也正是在這一意義上,中國政治和文化的動向問題便提升到了中國革命的歷史特點問題的層面上來加以解讀。毛澤東在《新民主主義論》的第三節(jié)中專門對中國革命的歷史特點進行了闡釋,其原因正在于此。對中國革命的特點的正確理解是解讀當時中國政治和文化動向問題的前提,只有準確地把握住中國革命的歷史特點,才能正確地回答中國政治和文化的發(fā)展方向問題。由此,毛澤東視域中的“能動的革命的反映論”,既很好地繼承了馬克思恩格斯列寧在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之辯證關系問題上的正確觀點,又在中國革命之歷史特點的維度上,強化了認識與實踐的辯證關系,突出了人的意識能動地反映社會存在之內在矛盾運動過程及其規(guī)律在整個馬克思主義認識論中的重要性。馬克思主義認識論的“能動的革命的”特性由此而得到了更充分的彰顯。

        基于“實事求是”和“能動的革命的反映論”,毛澤東對中國革命的具體實際作出了準確的把握。他敏銳地看到中國革命的對象不僅僅是封建主義的經濟、政治和文化,而是更具“中國的歷史特點”的殖民地、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舊經濟、舊政治和舊文化。而正是這種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性質,決定了中國革命必然與世界革命緊密相連。這就需要去研究世界革命到底進展到什么程度,中國革命在這種新形態(tài)的世界革命中到底應該以什么樣的形式呈現出來。同時,正是中國的社會性質中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特性,決定了中國的資產階級必然具有其他國家中資產階級所沒有的新特征。這就需要去研究中國的資產階級在民主主義革命中到底是否有能力擔負起領導階級的責任,如果這個階級無法勝任的話,那么,哪個階級能夠作為中國民主革命的領導階級。因此,毛澤東視域中的中國革命的具體實際,是處于世界革命語境中并且具有中國當下的歷史特點的“具體實際”,是基于實事求是的科學方法和能動的革命的反映論的“具體實際”。當毛澤東把馬克思主義革命發(fā)展階段論與這種中國革命的具體實際相結合起來后,便誕生了他在《新民主主義論》中對新民主主義革命階段的深刻闡述。

        新民主主義革命階段論對馬克思主義革命階段理論的繼承與發(fā)展

        馬克思主義革命發(fā)展階段論在基本原理層面所展現出來的核心要義,是生產力生產關系矛盾運動的發(fā)展水平決定了革命的性質及其發(fā)展程度。不管是馬克思在《哥達綱領批判》中從共產主義社會的第一階段和高級階段的角度對共產主義革命之階段性的解讀,還是列寧在《國家與革命》中把馬克思所說的共產主義社會的第一階段直接界定為社會主義,都是從上述核心要義的角度對馬克思主義革命發(fā)展論的相關闡釋。而列寧對俄國從資本主義向社會主義發(fā)展過程中存在著若干過渡階段的論述,以及他在《俄國資本主義的發(fā)展》第二版序言中對無產階級和農民群眾在俄國資本主義革命中可能起主要作用的闡釋,則是他把馬克思主義革命階段論與俄國革命的具體實際相結合的結果。列寧清晰地意識到俄國的生產力生產關系發(fā)展水平,不僅決定了俄國資產階級革命的復雜性,譬如俄國資產階級有可能在這場革命中持動搖的或反革命的立場等,而且也決定了俄國社會主義革命的復雜性,他所提出的俄國邁向社會主義的過程中需要若干個過渡階段的觀點就源于此種解讀語境。

        毛澤東的新民主主義革命階段論把列寧的上述“相結合”的思路繼續(xù)向前推進了一大步。中國革命的具體實際遠比列寧當時俄國革命的具體實際要復雜得多。當時中國的生產關系是殖民地、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生產關系,而且還處在“自有世界歷史和中國歷史以來無可比擬的大變化”(23)《毛澤東選集》第2卷,第669頁。時期,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和俄國十月革命的勝利,已經改變了整個世界歷史的方向,把世界歷史推進到一個新的發(fā)展階段。在這種情況下,用革命的方法革除上述舊生產關系的中國革命,便必然具有更多的復雜性及新的特點。毛澤東的新民主主義革命論是他把基于唯物史觀的馬克思主義革命發(fā)展階段論與中國的具體實際相結合的產物,是通過中國革命來推動中國社會發(fā)展的社會歷史理論的一部分。他所探究和闡明的,不僅僅是一種革命的形式,更是中國社會發(fā)展的道路。對毛澤東來說,革命的目的始終是中國社會生產力的發(fā)展,革命的原因始終是舊生產關系已經束縛了生產力的發(fā)展。正像他在1944年的《關于陜甘寧邊區(qū)的文化教育問題》中所闡明的那樣,“政治是上層建筑,經濟是基礎。政治好比就是這個房子,經濟就是地基。我們搞政治,搞政府,搞軍隊,為的是什么?就是要破壞妨礙生產力發(fā)展的舊政治、舊政府、舊軍隊。日本帝國主義占了我們的地方,我們還有什么生產力可以發(fā)展?這是妨礙生產力發(fā)展的”。(24)《毛澤東文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108頁。正是這種把革命的形式和階段問題提升到唯物史觀層面來加以解讀的理論視域,使毛澤東在對中國革命作解讀時,比其他人具備了更為深刻的理論眼光,得出了更為科學的理論觀點。

        當時的資產階級頑固派提出的所謂中國革命需要“一個政黨”(資產階級專政)、“一個主義”、“一個領袖”的論調,其實質在于無視中國革命必須分為民主主義和社會主義兩個步驟的歷史特點,無視中國的民主主義革命已經處在新的歷史語境中,死抱著中國的資產階級民主主義革命仍然屬于舊的世界資產階級民主主義革命的看法。這種觀點對于中國的民主主義革命,尤其是當時的抗日戰(zhàn)爭,不僅是無益的,而且極為有害。這些資產階級頑固派眼中只有他們的政黨利益,而沒有中國人民的利益。他們對中國民主革命的解讀方法是形而上學的。在毛澤東眼中,中國革命的最終目的是中國社會的發(fā)展和中國人民的幸福。不管是為資本主義的發(fā)展掃清道路的民主主義革命,還是為中國人民獲得真正幸福的社會主義革命,都是為了上述目的。唯物史觀的解讀視域使毛澤東在中國革命的目的和意義問題上獲得更為深刻的認知的同時,也使他在中國革命之發(fā)展階段性問題上得出了更加科學的結論。他的新民主主義革命階段論的第一個重要觀點就是中國革命分為民主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革命兩個階段。

        當然,這一觀點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跟他的第二個重要觀點即從新民主主義革命的角度來界定此處的民主主義革命緊密聯系在一起的?!爸袊锩臍v史特點是分為民主主義和社會主義兩個步驟,而其第一步現在已不是一般的民主主義,而是中國式的、特殊的、新式的民主主義,而是新民主主義?!?25)《毛澤東選集》第2卷,第666頁。只有這種新民主主義的革命作為中國革命的第一步驟,才可能帶來作為第二步驟的社會主義革命,兩者是不可分離的。而中國革命的第一步驟之所以是新民主主義革命,而不是舊民主主義革命,則是由中國革命的具體實際所決定的。

        毛澤東指出,中國的民主主義革命由于其肩負的反帝反封建的歷史使命,因而,按社會性質來說,它的確屬于資產階級民主主義革命,它的主要任務是為中國的資本主義發(fā)展掃清道路,為中國社會生產力的發(fā)展提供合適的生產關系。但問題的關鍵是,中國的這種資產階級民主主義革命所處的歷史語境具有鮮明的中國特色和歷史特殊性。具體來說,它處在由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和俄國十月革命已經改變了世界歷史的方向這一特定歷史時期。這是一個世界資本主義戰(zhàn)線已經開始崩潰,而在尚未崩潰的地方也已經開始腐朽因而它們離開了對殖民地半殖民地的剝削便無法生存的時代,是一個社會主義國家已經開始建立并宣布愿意扶助殖民地半殖民地國家的解放運動,同時各資本主義國家的無產階級也已經開始覺醒過來并宣布愿意贊助殖民地半殖民地解放運動的時代?!霸谶@種時代,任何殖民地半殖民地國家,如果發(fā)生了反對帝國主義,即反對國際資產階級、反對國際資本主義的革命,它就不再是屬于舊的世界資產階級民主主義革命的范疇,而屬于新的范疇了;它就不再是舊的資產階級和資本主義的世界革命的一部分,而是新的世界革命的一部分,即無產階級社會主義世界革命的一部分了?!?26)《毛澤東選集》第2卷,第668頁。中國的民主主義革命就處在這種歷史語境中,因而它必然屬于新的世界革命的一部分。

        中國民主主義革命的新特征表現在:這種革命雖然按社會性質來說是資產階級民主主義革命,但它已經不可能由資產階級來領導、以建立資本主義社會和資產階級專政為目的,而必然是由中國無產階級來領導、在革命的第一階段以建立新民主主義的社會和各革命階級的聯合專政為目的的革命。毛澤東指出,資產階級頑固派提出的所謂中國應該建立資產階級專政、走資本主義道路的主張是根本行不通的。首先是國際資本主義即帝國主義的環(huán)境不允許這樣做。處在沒落狀態(tài)的帝國主義國家把中國當作殖民地,這不是要讓中國發(fā)展自己的資本主義,而是要讓中國作為殖民地變成他們發(fā)展資本主義的依靠。“現在是一個強大的日本帝國主義打了進來,它是要把中國變成殖民地的;現在是日本在中國發(fā)展它的資本主義,卻不是什么中國發(fā)展資本主義;現在是日本資產階級在中國專政,卻不是什么中國資產階級專政。不錯,現在是帝國主義最后掙扎的時期,它快要死了,‘帝國主義是垂死的資本主義’。但是正因為它快要死了,它就更加依賴殖民地半殖民地過活,決不容許任何殖民地半殖民地建立什么資產階級專政的資本主義社會?!?27)《毛澤東選集》第2卷,第679—680頁。

        其次,國際社會主義的環(huán)境也不允許這樣做。毛澤東指出,中國革命要想取得勝利,決不能離開世界上的社會主義國家和國際無產階級的援助,尤其是蘇聯的援助。當下的世界是一個資本主義必然滅亡和社會主義必然興盛的世界。在這樣的時代,中國在取得反帝反封建斗爭的勝利之后,如果要建立一個資產階級專政的資本主義社會,那豈不是逆世界潮流而動?以此為目的的中國革命必然得不到蘇聯等世界社會主義國家的援助,在這種情況下,這種革命也必然不可能取得成功。

        再次,就國內環(huán)境而言,中國資產階級本身也沒有能力做到這一點。在毛澤東看來,中國資產階級中的民族資產階級雖然由于身處殖民地半殖民地的社會背景而在反對帝國主義和本國官僚軍閥政府的維度上有一定程度的革命性,但這并不意味著這個階級能夠擔負起中國革命之領導階級的責任,因為正是由于它們處在殖民地半殖民地的社會狀態(tài)中,它們在經濟和政治上都具有異常的軟弱性?!爸袊拿褡遒Y產階級,即使在革命時,也不愿意同帝國主義完全分裂,并且他們同農村中的地租剝削有密切聯系,因此,他們就不愿和不能徹底推翻帝國主義,更加不愿和更加不能徹底推翻封建勢力。這樣,中國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的兩個基本問題,兩大基本任務,中國民族資產階級都不能解決。”(28)《毛澤東選集》第2卷,第673—674頁。至于中國的大資產階級就更不能了,因為他們在很長一段時期,譬如從1927年至1937年這一時期內,都是投入帝國主義的懷抱并和封建勢力結成同盟的。這樣的階級要想成為中國民主革命的領導者,就更荒謬了。

        而中國的無產階級之所以能成為中國民主主義革命的領導階級,首先是因為作為世界無產階級社會主義革命的一部分,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歷史使命,除了要為資本主義的發(fā)展掃清道路之外,還有一個更加重要的使命,即通過建立新民主主義的社會而為中國革命的第二個步驟即中國社會主義的發(fā)展掃清更廣闊的道路。只有中國的無產階級才可能承擔起如此重要的歷史使命。其次是因為中國的無產階級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已經和中國的農民階級、知識分子、小資產階級等一起,形成了一個偉大的、獨立的政治力量,在中國革命的舞臺上發(fā)揮著越來越大的作用?!霸谥袊?事情非常明白,誰能領導人民推翻帝國主義和封建勢力,誰就能取得人民的信仰……歷史已經證明:中國資產階級是不能盡此責任的,這個責任就不得不落在無產階級的肩上了?!?29)《毛澤東選集》第2卷,第674頁。

        毛澤東的新民主主義革命論一經提出,便在當時的中國產生了極其重要的影響。“1940年2月至1946年6月,抗日根據地共出版發(fā)行了45個版本的《新民主主義論》。1940年3月,延安解放社首次出版了《新民主主義論》的單行本后,得到冀魯豫邊區(qū)、晉西北新華書店、晉察冀新華書店等多個抗日根據地出版社的發(fā)行,受到了群眾的廣泛歡迎。1944年5月,國內第一部公開出版的《毛澤東選集》將《新民主主義論》作為第1卷的第1篇收錄其中?!?30)黃日:《〈新民主主義論〉傳播及其歷史影響(1940—1946)》,《毛澤東研究》2021年第5期。它之所以能產生這么大的影響,跟它在理論上取得的重要突破是直接相關的。毛澤東的新民主主義革命階段論把馬克思主義的革命發(fā)展階段論與中國革命的具體實際充分地結合了起來。首先,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的革命發(fā)展理論強調了共產主義革命(或社會主義革命)的階段性特征,列寧甚至還結合俄國革命的具體情況提出了無產階級和農民群眾有可能在俄國革命中起主要作用的觀點。但必須明確的是,列寧說的只是俄國革命有這種可能,但決不是必然。我們當然不能要求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來直接談論中國革命的具體道路,但顯而易見的是,毛澤東通過準確地抓住當時中國革命所處的世界歷史語境,把馬克思主義革命發(fā)展階段論的豐富內容向前推進了一步。對他來說,中國革命的第一步驟即新民主主義革命階段,不是一種歷史的可能性,而是一種歷史的必然性,是已經處在無產階級世界社會主義革命歷史語境中的中國革命所必然要走的發(fā)展道路。這種新民主主義革命,雖然按社會性質來說仍然屬于資產階級民主主義革命,其客觀要求仍然是為資本主義的發(fā)展掃清道路。但由于它是由中國無產階級領導的,因而,它為資本主義發(fā)展掃清道路的革命性質,便以一種更加具體即更加具有中國特色的形式展現出來:它為資本主義發(fā)展掃清道路,不是為了在中國建立資本主義社會和資產階級專政,而是為了在革命的第一階段在中國建立新民主主義的經濟、政治和文化。由此,馬克思主義的革命階段論透過中國革命具體實際的中介環(huán)節(jié),生發(fā)出了更加燦爛的理論花朵。毛澤東在推動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運用到中國具體實際中去的同時,也把中國革命的豐富實踐馬克思主義化了。

        其次,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的革命發(fā)展階段論重在強調生產力生產關系的發(fā)展水平對共產主義(或社會主義)革命之階段性的決定作用。這的確為對革命發(fā)展階段問題的思考提供了科學的、唯物史觀的解讀視域。但客觀地說,即使是列寧也未曾遇到過當時中國革命那樣的復雜語境。列寧是從俄國本身的生產力發(fā)展水平的落后性的角度來談論俄國從資本主義向社會主義過渡之階段性特征的,“把對商品生產和資本主義的論述當做陳舊的廢物拋棄,這不是從當前發(fā)生的事件的歷史性質出發(fā),因為我們還沒有超出從資本主義向社會主義過渡的最初幾個階段,俄國的特點使這一過渡更加復雜,這些特點在大多數文明國家內是沒有的”。(31)《列寧專題文集·論社會主義》,第69頁。這是他提出在俄國無產階級已經取得國家政權的前提下實行國家資本主義政策的原因。毛澤東當時所面對的是一種更為復雜的背景。一是中國落后的生產力水平在本質上是因為外國帝國主義的入侵,使中國成了殖民地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因此,在思考中國社會主義革命的階段性特征時,不能僅僅面對中國本身的落后的封建主義生產關系,而應全面地指向殖民地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歷史語境。二是當時中國的無產階級不僅還沒有取得國家政權,而且在抗日戰(zhàn)爭的背景下還要與其他各個具有革命性的階級組成抗日民族統(tǒng)一戰(zhàn)線。因此,在思考中國革命的階段性特征時,就不能把第二階段要實行的社會主義革命直接拿到第一階段來執(zhí)行。

        正因為如此,毛澤東關于中國革命問題的兩個階段論,尤其是對第一階段的思考,不是一種因生產力水平落后而做出的無奈的選擇,而是面對殖民地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現狀而做出的“能動的革命的反映論”。當他把中國革命的第一階段界定為新民主主義革命階段時,毛澤東所構建的是把馬克思主義革命發(fā)展階段論與中國革命的具體實際辯證地結合起來的創(chuàng)新性圖景。這種創(chuàng)新性突出地表現在他提出了由無產階級領導的(按社會性質來說是)資產階級民主主義革命、為資本主義發(fā)展掃清道路但所建立的卻是新民主主義的社會和各革命階級的聯合專政的國家、按社會性質來說的中國資產階級民主主義革命卻為中國社會主義的發(fā)展掃清了更廣闊的道路等觀點。這些觀點在馬克思主義革命發(fā)展理論史上具有鮮明的原創(chuàng)性。

        正是因為在中國革命第一階段上的這些原創(chuàng)性觀點,使毛澤東對中國革命第二階段的解讀顯得更加科學和客觀。一方面,他清晰地指出,進行新民主主義革命是當下的革命目標,但不是最終的目標,只有進行社會主義革命,使中國進入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的社會,才是中國革命的最終目標;另一方面,他又明確地強調,中國革命的兩個階段不能“畢其功于一役”,這是由中國革命的具體實際所決定的。可以說,毛澤東對中國革命兩個階段論的理解,既很好地繼承了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革命發(fā)展階段論的精神實質,即基于生產力生產關系的發(fā)展水平來思考社會主義(或共產主義)革命的階段性特征,又以中國革命獨特的具體實際為切入點,把對革命發(fā)展階段性的思考在殖民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革命語境中加以拓展與深化。這是馬克思主義革命發(fā)展階段論的中國方案,它不僅對中國民主主義革命和中國社會主義革命的發(fā)展起到重要的指導作用,也對馬克思主義革命發(fā)展理論本身的發(fā)展起到重要的推進作用。

        猜你喜歡
        發(fā)展
        邁上十四五發(fā)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續(xù)發(fā)展的“未來牌”
        中國核電(2021年3期)2021-08-13 08:56:36
        產前超聲發(fā)展及展望
        從HDMI2.1與HDCP2.3出發(fā),思考8K能否成為超高清發(fā)展的第二階段
        脫貧發(fā)展要算“大賬”
        紅土地(2018年12期)2018-04-29 09:16:48
        砥礪奮進 共享發(fā)展
        華人時刊(2017年21期)2018-01-31 02:24:01
        改性瀝青的應用與發(fā)展
        北方交通(2016年12期)2017-01-15 13:52:53
        身擔重任 更謀長遠發(fā)展
        推進醫(yī)改向縱深發(fā)展
        談發(fā)展
        它會帶來并購大發(fā)展
        国产亚洲日本精品二区| 日日碰狠狠添天天爽超碰97 | 久久成年片色大黄全免费网站| 中国人妻沙发上喷白将av| 日本一区二区三级免费| 亚洲av永久无码精品古装片| 欧美大黑帍在线播放| 日韩久久久黄色一级av| 美女福利视频在线观看网址| 亚洲国产日韩a在线乱码| 国产成人亚洲精品无码mp4| 国产在线一区二区三区av| 宅男66lu国产在线观看| 国产肉体ⅹxxx137大胆| 欧美v日韩v亚洲综合国产高清| 精品久久一区二区三区av制服 | 亚洲精品一区二区成人精品网站| 国产精品亚洲色婷婷99久久精品 |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av成人网| 韩国av一区二区三区不卡| 亚洲日韩精品无码专区网址| 国产精品毛片无码| 国产做床爱无遮挡免费视频 | 新婚少妇无套内谢国语播放 | 奇米影视7777久久精品| 18禁美女裸体网站无遮挡| 特黄三级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精品久久区二区三区蜜桃臀| 被黑人猛烈30分钟视频| 国产成人精品精品欧美| 偷拍与自偷拍亚洲精品| 无码国产成人午夜电影在线观看| 一本大道久久东京热无码av| 国产精品久久无码免费看| 日本在线观看一二三区| 日韩日韩日韩日韩日韩日韩日韩| 欧妇女乱妇女乱视频| 音影先锋色天堂av电影妓女久久| 成人做爰黄片视频蘑菇视频| 国产肉体xxxx裸体137大胆| 欧美日韩国产综合a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