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利用2015—2018年地面常規(guī)觀測資料、探空資料和數(shù)值模式預報資料,使用上饒市強降水快速響應系統(tǒng)查詢風速及降水資料,分析了江西省上饒市的大霧時空分布特征、天氣形勢特征、氣象要素特征,以及本地大霧預報指標釋用。使用完全預報方法建立上饒市本地輻射霧、平流霧天氣的預報模型流程。結果表明:(1)上饒市大霧天氣空間分布具有顯著的地域性,東北部山區(qū)為大霧的高發(fā)區(qū);西部濱湖平原地區(qū)為大霧少發(fā)區(qū),說明下墊面屬性是影響大霧生成的初始場;同時,地域、人口分布差異也是影響大霧的因素之一,人類社會活動頻繁密集地區(qū)對大霧的生成發(fā)展有抑制作用。(2)冬春季出現(xiàn)頻次最高,晴熱高溫少雨夏季不易形成大霧天氣;大霧天氣日變化特征也明顯,一天中后半夜至凌晨出現(xiàn)大霧天氣頻次最高。(3)氣象要素具有指示性和代表性,影響因子主要是降水量、相對濕度、氣溫和風速等。
關鍵詞:時空分布;形勢和要素特征;預報指標
中圖分類號:P458.3 文獻標志碼:B 文章編號:2095–3305(2024)02–00-03
江西省上饒市東聯(lián)浙江,南挺福建,北接安徽,處于長三角經濟區(qū)、海西經濟區(qū)和鄱陽湖生態(tài)經濟區(qū)3區(qū)交匯處。境內北東南3面環(huán)山,東北面坐擁鄣公山和懷玉山,東南面毗鄰武夷山,西面為中國第一大淡水湖鄱陽湖,地形為東南高、西北低,山地多集中分布于東北部和東南部,且多呈東北—西南走向,其獨特的地理位置、特殊的地形地貌以及低溫高濕微風的氣候條件,為大霧形成提供了充分必要條件,使得上饒市境內大霧天氣多發(fā)、頻發(fā),影響交通、農業(yè)和人體健康。針對性地研究上饒市大霧天氣預報方法具有重要意義和現(xiàn)實需求。
目前,國內對大霧天氣預報的研究屢見不鮮,并且具有地域性、個性化特點,如李法然等[1]對湖州市大霧天氣的成因進行了分析及預報研究,提出了大霧預報的天氣學模型;蔣大凱等[2]用PP法建立區(qū)域性大霧的客觀預報方法,闡述了大霧的預報具有本地化的特征,并闡明預報方法需要因地制宜;陳翔翔等[3]人對比分析了江西省3類區(qū)域性大霧的時空分布、天氣形勢和主要氣象要素特征;胡躍文等[4]也運用統(tǒng)計分析的方式,對貴州大霧天氣的時空分布特征進行分析,獲得了一定的預報因子和方式。
上饒市下墊面屬性復雜多樣,有丘陵山區(qū)、湖區(qū)平原和贛北東部走廊,東西成喇叭口形。同時,地域、人口分布差異和氣候條件具有一定的獨特性,在研究上饒市大霧天氣時套用前人的預報方法并不適用。因此,研究上饒市的本地預報方法迫在眉睫。
1 資料和方法
1.1 資料來源
使用2015—2018年的常規(guī)地面觀測資料、探空資料及模式資料,將江西省上饒市24 h內12個國家地面觀測站中出現(xiàn)3個站及以上,能見度低于500 m的大霧記錄為1次區(qū)域性大霧天氣過程,并將連續(xù)2 d及以上出現(xiàn)區(qū)域性大霧記錄為1次持續(xù)性區(qū)域大霧天氣
過程[5]。
1.2 研究方法
使用上饒市強降水快速響應系統(tǒng)查詢風速及降水資料,采用統(tǒng)計和合成分析的方法,對比分析了上饒市區(qū)域性大霧的時空分布特征、主要氣象要素特征,探討了其形成機理和主要要素特點,結合本地預報指標,選取相關大霧預報因子,使用完全預報方法建立上饒市本地輻射霧、平流霧天氣的預報模型流程,為上饒市區(qū)域性大霧天氣預報提供參考。
2 上饒市大霧時空分布特征
2.1 上饒市大霧天氣空間分布特征
2.1.1 下墊面屬性對大霧分布的影響
分析2015—2018年的統(tǒng)計資料,上饒市大霧天氣空間分布具有顯著的地域性。上饒市東北部山區(qū)(婺源縣、德興市、信州區(qū)和玉山縣)為大霧的高發(fā)區(qū),最大的婺源縣、德興市4年間共出現(xiàn)大霧分別為62、61站次,是全市平均站次的近2倍。由于婺源縣、德興市處于黃山和懷玉山脈之間的山區(qū)低洼地帶,利于水汽在山坳地區(qū)下沉和聚集。
同時,受植被、海拔較高的影響,上饒市東北部山區(qū)夜間地面輻射降溫快,當溫度下降接近露點溫度,且山區(qū)內的風受山脈阻擋作用,風速較小時,該地區(qū)出現(xiàn)大霧(尤其是輻射霧)的概率極大[5]。其中,婺源縣、德興市較其他地區(qū)更容易出現(xiàn)大霧天氣;玉山縣與婺源縣和德興市的下墊面屬性相近;信州區(qū)的測站坐落在文筆峰森林公園內,植被覆蓋率和海拔都較高,北鄰信江河,因此也較容易觀測到大霧天氣;西部濱湖平原地區(qū)(余干縣和鄱陽縣)出現(xiàn)的大霧站次較少,是全市平均站次的1/3。
雖然濱湖地區(qū)的水汽條件豐富,相對濕度較大,能夠容易達到大霧天氣要求的水汽飽和條件,但由于鄱陽縣和余干縣位于鄱陽湖平原地區(qū),且海拔低,易遭受偏北冷空氣大風南下侵擾。根據(jù)歷史資料統(tǒng)計,鄱陽和余干地區(qū)常年平均風速較其他地區(qū)偏大,因此不易滿足大霧天氣要求的地表靜風條件(地面風速<
2 m/s),故以上兩縣并不易出現(xiàn)大霧天氣[6-7]。
此外,廣豐區(qū)地區(qū)處于江西東部走廊的狹窄區(qū)域,相關研究表明,廣豐區(qū)受東部走廊的地形影響,會產生狹管效應,使得該地區(qū)的常年平均風速偏大,也不易滿足大霧要求的地表靜風條件(地面風速<2 m/s)[8]。
加之該測站處于城內低洼地帶,四周高樓林立,造成該測站增溫、減濕,水汽不易達到飽和,因此出現(xiàn)的大霧天氣站次較少。
2.1.2 地域、人口分布差異對大霧的影響
從上饒市大霧天氣的空間分布特征中也能窺視地域、人口分布對大霧天氣產生的影響。從表1可以看出,鄱陽、余干地域廣袤而平坦,人口眾多而密集,出現(xiàn)大霧的頻次明顯偏少,說明人類社會活動頻繁密集地區(qū)對大霧的生成發(fā)展有抑制作用;而婺源、德興人口密度小,加之下墊面生態(tài)環(huán)境和特殊的地形地貌等因素,出現(xiàn)大霧的頻次明顯偏多。充分說明人類社會活動強弱與大霧出現(xiàn)頻次呈負相關。因此,地域、人口分布差異對大霧的形成有著不可忽視的影響。
2.2 上饒市大霧天氣時間分布特征
2.2.1 上饒市大霧天氣月際變化
上饒市大霧天氣的月際變化特征明顯,每年冬春季由于溫度較低,相對濕度大,地面冷卻快,近地層水汽易達到飽和狀態(tài),因此出現(xiàn)頻次最高。據(jù)資料,上饒市12月份大霧達86站次,其次為4月份達62站次。反之,在晴熱高溫少雨的夏季,由于地表溫度高,空氣相對濕度小,露點溫度在近地面不易達到較高,使得近地面的水汽飽和度不夠,從而不易形成大霧天氣,故7—9月沒有出現(xiàn)過大霧天氣。
2.2.2 上饒市大霧天氣日變化
上饒市大霧天氣日變化具有一定的規(guī)律性。一天中后半夜至凌晨由于氣溫逐漸下降,降至露點溫度,相對濕度增大,風速減小,近地層水汽過于飽和,故出現(xiàn)大霧天氣頻次最高,06:00達62站次,其次為04:00、05:00,達48站次,09:00后日出氣溫開始逐漸回升,相對濕度下降,水汽蒸發(fā),大霧開始消散,故13:00~19:00沒有出現(xiàn)過大霧天氣。其中11:00、12:00出現(xiàn)的大霧天氣為一次平流霧天氣過程(圖1)。
3 完全預報方法及本地預報指標
由于大霧的預報與臺風、降水等天氣預報模式不同,具有異常明顯的地域特征,結合研究成果以及本地預報指標,使用完全預報方法建立上饒市本地輻射霧、平流霧天氣的預報模型流程。上饒市大霧的完全預報方法流程使用的預報因子為歷史統(tǒng)計影響因子和本地預報因子相結合,通過選擇不同的方式,將上饒市大霧天氣預報流程化,選取的預報因子全面且有針對性。
完全預報是根據(jù)預報量和預報因子的同時性(或近于同時性)的加權組合,利用歷史觀測資料來確定局地氣象要素。該方法中假定模式輸出是與實測值完全一致的,即它認為數(shù)值預報是完全對的,所以稱為完全預報法,是在數(shù)值預報產品釋用中最常用的方法之一。本地預報指標為長期預報經驗總結得出,經過多次檢驗,預報準確率較高,具體包括以下幾點。(1)輻射霧:①前期有降水,雨停后,風力<0~2 m/s。②關注14:00相對濕度:上饒市的南部(浙贛鐵路沿線地區(qū))地面14:00相對濕度>70%;北部(婺源和德興)地面14:00相對濕度>50%;西部(鄱陽、余干和萬年)地面14:00相對濕度>80%。
(2)平流霧:①結合形勢場分析。②關注歐洲數(shù)值預報產品低層相對濕度:1 000 hPa及950 hPa的相對濕度,>90%則考慮有霧(區(qū)別低云量)。③第2天是否持續(xù)要看14:00相對濕度,當?shù)孛?4:00相對濕度>70%時,將有連續(xù)性大霧。
4 分析檢驗
利用2019年10月28~29日出現(xiàn)的一次輻射霧進行檢驗:
4.1 實況
2019年10月28日夜間23:00—29日06:00共出現(xiàn)7站大霧,最小能見度為德興市80 m。
4.2 天氣形勢檢驗
(1)高空:大霧發(fā)生前,10月28日20:00,500 hPa上,
從東北到江南地區(qū)有長的低槽,贛北自槽底部轉出高空槽后。700 hPa切變逐漸南壓,10月28日20:00已南壓至贛南,贛北處于西北氣流中。850 hPa與925 hPa,整個江西地區(qū)已逐漸轉為偏北風控制。
(2)地面:10月27—28日白天上饒為陰有小雨天氣,受偏西路徑的冷空氣影響,27—28日鋒面移至華南沿海地區(qū),上饒?zhí)幱诘孛娓邏簝染鶋簠^(qū)。隨著冷鋒云系南移,28日夜間上饒?zhí)炜辙D晴,之后上饒出現(xiàn)了當年秋天的第一場輻射霧。
4.3 影響要素檢驗
(1)相對濕度:28日20:00上饒地區(qū)的地面相對濕
度在84%以上,到29日08:00地面相對濕度在93%~
100%,20:00—08:00地面相對濕度增加約10%以上。與之前統(tǒng)計的結論相對應。
(2)氣溫:在28日20:00到29日08:00氣溫在12~
16 ℃之間,在20時至次日08:00之間,地面氣溫下降了2~4 ℃,也與之前的統(tǒng)計結論相對應。
(3)風速:在28日20:00到29日08:00地面風速均在
0~2 m/s,同樣對應了統(tǒng)計結論。在28日20:00—29日08:00上饒地區(qū)上空存在地面到1 000 hPa的逆溫層。
4.4 本地指標檢驗
由于前期28日凌晨有降水,雨停后轉晴天多云天氣。28—29日08:00上饒氣溫基本維持在14 ℃左右,其中10月28日08:00—29日08:00溫度與露點基本重合,空氣飽和度非常高。
10月28日14:00相對濕度:婺源和德興達50%以上,鄱陽、余干和萬年濕度達70%甚至80%以上,南部大于70%,夜間至凌晨全市出現(xiàn)大范圍大霧天氣。
同時對2019年2月26—28日連續(xù)性大霧,從影響系統(tǒng)、影響要素、本地指標進行了分析檢驗,預報與實況完全相符。因此以上大霧的完全預報方法流程在日常業(yè)務使用中成效顯著,實用性和服務效果明顯。
5 結論
(1)大霧天氣的空間分布具有顯著的地域性。東北部山區(qū)(婺源、德興、玉山和信州區(qū))為大霧的高發(fā)區(qū),西部濱湖平原地區(qū)(余干和鄱陽)為大霧少發(fā)區(qū)。同時,地域、人口分布差異也是影響大霧的因素之一,人類社會活動頻繁密集地區(qū)對大霧的生成發(fā)展有抑制作用。
(2)大霧天氣的時間分布具有明顯的季節(jié)性和時效性,冬春季出現(xiàn)頻次最高,晴熱高溫少雨夏季不易形成大霧天氣,7—9月沒有出現(xiàn)過大霧天氣;大霧天氣日變化特征也明顯,一天中后半夜至凌晨出現(xiàn)大霧天氣頻次最高,13:00~19:00無大霧天氣。
(3)氣象要素具有指示性。本地預報指標包括輻射霧和平流霧,有各自的特點。輻射霧:20:00相對濕度>65%,08:00相對濕度>85%;氣溫為1 ℃~20 ℃,20:00~08:00氣溫下降0~5 ℃;風速≤2 m/s。平流霧:20:00相對濕度>80%,08:00相對濕度>90%;氣溫變化不明顯;風速≤2 m/s;探空逆溫層深厚。
(4)本地預報指標具有代表性。輻射霧:前期有降水,雨停后,上饒市的南部(浙贛鐵路沿線地區(qū))地面14:00相對濕度>70%。北部(婺源和德興)地面14:00相對濕度>50%。西部(鄱陽、余干和萬年)地面14:00相對濕度>80%??紤]有霧。
平流霧:結合形勢場分析,在平流霧常出現(xiàn)的天氣形勢下,關注歐洲數(shù)值預報低層相對濕度。1000 hPa及950 hPa的相對濕度>90%則考慮有霧(區(qū)別低云量),14:00相對濕度>70%次日持續(xù)有霧。
參考文獻
[1] 李法然,周之栩,陳衛(wèi)鋒,等.湖州市大霧天氣的成因分析及預報研究[J].應用氣象學報2005(6):794-803.
[2] 蔣大凱,閔錦忠,陳傳雷,等.遼寧省區(qū)域性大霧預報研究[J].氣象科學,2007(5):578-583.
[3] 陳翔翔,許愛華,許彬,等.2000—2012年江西省三類區(qū)域性大霧時空分布及影響因素特征[J].氣象與環(huán)境學報, 2018,34(3):37-47.
[4] 胡躍文,秦杰,蘇靜文,等.2016—2017年貴州大霧時空分布及氣象要素演變分析[J].氣象,2019,45(5):659-666.
[5] 李玉芳,許彬,張安云,等.江西大霧的天氣條件和形勢特征分析[J].江西氣象科技,1999(1):9-10
[6] 謝旻,王明,彭珍,等.南京一次大霧過程邊界層特征分析[J].環(huán)境科學與技術,2014,37(12):47-51.
[7] 張禮春,朱彬,耿慧,等.南京一次持續(xù)性濃霧天氣過程的邊界層特征及水汽來源分析[J].氣象,2013,39(10):1284-1292.
[8] 馬翠平,吳彬貴,李江波,等.一次持續(xù)性大霧邊界層結構特征及診斷分析[J].氣象,2014,40(6):715-7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