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鍵詞] 人工刺槐林;土壤有機碳;全氮;微生物生物量碳;微生物生物量氮;黃土高原
[摘 要] 為研究人工刺槐林土壤碳氮和微生物生物量碳氮特征,以黃土高原人工刺槐林為研究對象,分析林下0~10 cm和10~20 cm土層土壤的碳(C)、氮(N)和微生物生物量碳(MBC)、微生物生物量氮(MBN)含量,以及土壤碳、氮和MBC、MBN含量間的關(guān)系。結(jié)果表明:黃土高原人工刺槐林表層(0~10 cm)土壤碳、氮含量平均值分別為6.14、0.67 g/kg,碳氮比為9.16;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含量平均值分別為287.59、25.17 mg/kg,碳氮含量比值為11.43;土壤微生物碳墑平均值為4.68%,土壤微生物氮墑平均值為3.81%;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含量與土壤碳、氮含量之間呈顯著正相關(guān),與土壤pH值呈顯著負相關(guān),土壤含水率與土壤碳、氮含量和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含量呈顯著或極顯著正相關(guān)。
[中圖分類號] S157" [文獻標識碼] A" DOI:10.3969/j.issn.1000-0941.2024.05.016
黃土高原土壤侵蝕較為嚴重,大部分地區(qū)土壤侵蝕模數(shù)超過1 000 t/(km2·a),巨大的侵蝕量導致該區(qū)生態(tài)環(huán)境極其惡劣,影響當?shù)厣鷳B(tài)環(huán)境安全[1]。為改善黃土高原生態(tài)環(huán)境,自20世紀90年代起,我國開始實施大面積的退耕還林還草工程。刺槐具有較強的適應(yīng)性和良好的抗逆能力,成為治理黃土高原水土流失的主要樹種,在改善自然環(huán)境和土壤肥力、固碳、涵養(yǎng)水源等方面均發(fā)揮了一定作用[2-3]。土壤碳(C)、氮(N)及微生物生物量碳(MBC)、微生物生物量氮(MBN)是衡量土壤質(zhì)量和活性的重要化學指標[4-6]。土壤碳、氮在調(diào)控土壤養(yǎng)分循環(huán)方面扮演著重要角色,MBC和MBN作為土壤最活躍的碳、氮庫之一,對土壤能量循環(huán)和養(yǎng)分轉(zhuǎn)化起著重要作用[7]。刺槐是全球主要的造林樹種,其數(shù)量和規(guī)模僅次于桉樹,具有抗干旱、耐貧瘠的特點,適宜生長在年均降水量500 mm以上的地方。目前,在黃土高原地區(qū)針對刺槐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刺槐的生長特性、土壤水分及生態(tài)水文作用等方面[8-10],而涉及刺槐林下土壤碳氮和微生物生物量碳氮的研究較少。本研究以黃土高原人工刺槐林為研究對象,研究林下土壤碳氮和微生物生物量碳氮特征,以期為揭示碳氮元素在人工林生態(tài)系統(tǒng)生物化學循環(huán)中的動態(tài)平衡機制、提高脆弱生境土壤碳氮庫穩(wěn)定性提供相關(guān)參考,為黃土高原人工刺槐林的健康經(jīng)營和土壤養(yǎng)分管理提供科學依據(jù)。
1 材料與方法
1.1 研究區(qū)域概況
研究區(qū)屬于黃土高原地區(qū),地理位置為34°42′~37°32′N、104°05′~111°09′E,海拔867~1 798 m。黃土高原呈現(xiàn)西北較高、東南較低的地勢,中部是丘陵溝壑區(qū),西部是高塬溝壑區(qū),東南部主要是山石區(qū),北部主要是草原區(qū)。氣候類型為大陸性季風氣候,夏季多暴雨,冬季多風沙。該區(qū)無霜期120~250 d/a,≥10 ℃積溫2 300~4 500 ℃。
1.2 樣品采集與分析
采用隨機取樣法,在山西、陜西、寧夏、甘肅四?。▍^(qū))選取沿路出現(xiàn)的11個典型人工刺槐林布設(shè)采樣點,采樣點位置分布見圖1。樣品采集時間為2020年7月下旬,為了減少交通的影響,采樣點選擇在遠離公路的地方。在每個人工林采樣點設(shè)置100 m2(10 m×10 m)的樣方3個。在每個樣方內(nèi)用S形五點取樣法采集土壤樣品,清除土壤表面的枯枝落葉,用土鉆分別采集0~10、10~20 cm土層樣品。將采集的土樣混勻,裝袋密封帶回實驗室進行分析。
1.3 樣品測定
采用重鉻酸鉀-外加熱法測定土壤有機碳(SOC)含量,凱氏定氮法測定土壤全氮(TN)含量,氯仿熏蒸-K2SO4浸提-TOC分析儀(Phoenix,800TOC)測定MBC含量,氯仿熏蒸-K2SO4浸提-過硫酸鉀氧化法測定微生物生物量氮MBN含量[11]。計算式分別為
QMBC=EC/KEC(1)
QMBN=EN/KEN (2)
式中:EC、EN分別為熏蒸土樣和未熏蒸土樣浸提液中碳、氮質(zhì)量分數(shù)的差值,單位mg/kg;KEC和KEN均為轉(zhuǎn)換系數(shù),分別取值0.38、0.45;QMBC、QMBN分別為微生物生物量碳和氮含量,單位mg/kg。
1.4 數(shù)據(jù)處理
采用Excel 2009和SPSS 19.0進行試驗數(shù)據(jù)的分析整理,用OriginPro 2022作圖。采用Pearson相關(guān)分析(α=0.05)對試驗數(shù)據(jù)進行相關(guān)性分析。
2 結(jié)果與討論
2.1 土壤碳、氮含量特征
碳、氮是組成土壤的重要元素,是表征土壤內(nèi)部元素循環(huán)和平衡特性的主要參數(shù),對維持生態(tài)系統(tǒng)穩(wěn)定性具有深遠意義[12]。表1為刺槐林土壤SOC和TN含量。由表1可知,人工刺槐林表層土壤(0~10 cm)SOC含量平均值為6.14 g/kg,TN含量平均值為0.67 g/kg,低于楊佳佳等[13]研究的陜西省刺槐林土壤碳氮含量(分別為10.20 g/kg和0.92 g/kg)。隨著土層深度的增加,土壤SOC和TN含量降低,其中10~20 cm土層SOC和TN含量較0~10 cm土層SOC和TN含量降低24.6%和19.4%,土壤碳、氮元素含量受土壤深度的影響較明顯,這是因為土壤表層與外界環(huán)境直接接觸,地表凋落物、動植物殘體、植物根系及微生物作用等對有機碳在土壤表層的積累起促進作用[14-15]。一般來說,土壤碳氮比越低,土壤礦化速度越快,二者呈負相關(guān)關(guān)系[16]。本研究中刺槐林土壤表層碳氮比為9.16,低于10~12的全國平均碳氮比水平,說明黃土高原刺槐林土壤碳源礦化速度較快[17]。
2.2 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特征
MBC和MBN分別是土壤中較為活躍的碳庫和氮庫,能夠快速調(diào)控土壤的養(yǎng)分循環(huán)和積累,及時反映土壤有機質(zhì)和氮素的變化特征,對環(huán)境的變化較為敏感,在陸地生態(tài)系統(tǒng)物質(zhì)循環(huán)和能量流動中具有重要意義。圖2為不同土層黃土高原人工刺槐林土壤MBC、MBN含量。在本研究中,黃土高原人工刺槐林表層土壤(0~10 cm)MBC含量平均值為287.59 mg/kg,MBN含量平均值為25.17 mg/kg,低于賈培龍等[18]研究的黃土高高原森林帶土壤MBC和MBN含量(分別為354.51、35.53 mg/kg)。隨著土層深度的增加,土壤MBC和MBN含量均降低,其中10~20 cm土層MBC和MBN含量較0~10 cm土層MBC和MBN含量分別低24.6%和50.7%,這是因為地表枯落物較多,土壤的有機質(zhì)、全氮及水分含量較高,通氣性好,有利于土壤微生物的生長繁殖[19-20]。土壤QMBC/QMBN是反映土壤微生物的結(jié)構(gòu)和狀態(tài)的指標,在以真菌為主的微生物群落中,QMBC/QMBN一般為7~12,在以細菌為主的微生物群落中,QMBC/QMBN一般為3~6[21]。黃土高原刺槐林下土壤MBC/MBN為11.43,說明黃土高原刺槐林土壤微生物以真菌為主,細菌較少。
2.3 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與土壤碳、氮含量的關(guān)系
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占土壤有機碳、全氮的比例稱為土壤微生物碳墑和氮墑。土壤微生物碳墑值越大,土壤SOC周轉(zhuǎn)越快,微生物固定的SOC越多[22]。一般土壤微生物碳墑的值為1%~4%。圖3為不同土層刺槐林土壤微生物碳墑和氮墑。由圖3可知,黃土高原刺槐林表層土壤微生物碳墑平均值為4.68%,表明黃土高原刺槐林土壤微生物固定的有機碳較多,土壤有機碳周轉(zhuǎn)速度較快;刺槐林表層土壤微生物氮墑平均值為3.81%,略低于曾全超等[21]研究的黃土丘陵區(qū)刺槐林下土壤微生物氮墑(0~5 cm為4.15%,5~20 cm為3.82%)。隨著土層深度的增加,土壤微生物碳墑和氮墑降低,其中10~20 cm土層土壤微生物碳墑和氮墑較0~10 cm土層土壤微生物碳墑和氮墑低19.9%和10.6%。
土壤微生物生物量與土壤理化性質(zhì)的相關(guān)性分析表明土壤MBC和MBN含量均與SOC、TN含量之間呈顯著或極顯著正相關(guān)(見表2)。研究結(jié)果與賈偉等[23]的一致,說明土壤碳氮之間緊密相連,土壤MBC、MBN含量可作為衡量土壤養(yǎng)分的敏感性指標,表征土壤質(zhì)量和肥力。研究還發(fā)現(xiàn)土壤MBC和MBN與pH值呈顯著負相關(guān),土壤pH值增加不利于土壤微生物的生長繁殖。土壤SOC、TN和土壤MBC、MBN含量與土壤含水率呈顯著或極顯著正相關(guān),這是因為土壤的含水率會對土壤的微生物活性產(chǎn)生影響,從而影響有機質(zhì)的分解速度,進而影響土壤養(yǎng)分及微生物生物量[24],這與賈培龍等[18]的研究結(jié)果一致。
3 結(jié)論
1)黃土高原人工刺槐林表層土壤SOC、TN含量平均值分別為6.14、0.67 g/kg,隨著土層深度的增加,土壤SOC、TN含量均降低;刺槐林表層土壤碳氮比為9.16,低于全國土壤碳氮比平均水平,說明黃土高原人工刺槐林土壤碳源、有機質(zhì)分解和礦化速度較快。
2)黃土高原人工刺槐林表層土壤MBC和MBN含量平均值分別為287.59、25.17 mg/kg,隨著土層深度的增加,土壤MBC和MBN含量均降低;刺槐林表層土壤QMBC/QMBN為11.43,黃土高原人工刺槐林土壤微生物以真菌為主,細菌較少。
3)人工刺槐林表層土壤微生物碳墑平均值為4.68%,土壤微生物氮墑平均值為3.81%;隨著土層深度的增加,土壤微生物碳墑和氮墑均降低;土壤MBC和MBN含量與SOC、TN含量之間均呈顯著正相關(guān),土壤MBC和MBN含量與土壤pH值均呈顯著負相關(guān),土壤碳、氮和土壤MBC、MBN含量與土壤含水率均呈顯著或極顯著正相關(guān)。
[參考文獻]
[1] 董凌勃,海旭瑩,汪曉珍,等.黃土高原退耕還草地植物群落動態(tài)對生態(tài)系統(tǒng)碳儲量的影響[J].生態(tài)學報,2020,40(23):8559-8569.
[2] 楊敏,趙西寧,高曉東,等.黃土高原人工林深層土壤水分利用研究[J].水土保持研究,2019,26(6):100-106.
[3] 劉新春,趙勇鋼,劉小芳,等.晉西黃土區(qū)典型人工植被生長季深層土壤儲水量與細根生物量分布特征[J].中國水土保持科學,2019,17(1):95-101.
[4] 薛菁芳,高艷梅,汪景寬,等.土壤微生物量碳氮作為土壤肥力指標的探討[J].土壤通報,2007,38(2):247-250.
[5] KONONEN M,JAUHIAINEN J,STRAKOVA P,et al.Deforested and drained tropical peatland sites show poorer peat substrate quality and lower microbial biomass and activity than unmanaged swamp forest[J].Soil Biology and Biochemistry,2018,123(8):229-241.
[6] TORRES I F,BASTIDA F,HERNANDEZ T,et al.The role of lignin and cellulose in the carboncycling of degraded soils under semiarid climate and their relation to microbial biomass[J].Soil Biology and Biochemistry,2014,75(8):152-160.
[7] 王敬寬,高楓舒,張楷悅,等.禾本科綠肥還田對鹽堿地棉田土壤碳氮及微生物量碳氮的影響[J].中國生態(tài)農(nóng)業(yè)學報,2023,31(3):396-404.
[8] 王迪海,趙忠,李劍.黃土高原不同氣候區(qū)刺槐細根表面積的差異[J].林業(yè)科學,2010,46(5):70-76.
[9] 趙忠,李劍,袁志發(fā),等.黃土溝坡刺槐林地土壤水分垂直變化的數(shù)學模型[J].林業(yè)科學,2009,45(10):9-13.
[10] 王征,劉國彬,許明祥.黃土丘陵區(qū)植被恢復對深層土壤有機碳的影響[J].生態(tài)學報,2010,30(14):3947-3952.
[11] JENKINSON D S,POWLSON D S.The effects of biocidal treatments on metabolism in soil.V.A method for measuring soil biomass[J].Soil Biology and Biochemistry,1976,8(3):167-177.
[12] 王紹強,于貴瑞.生態(tài)系統(tǒng)碳氮磷元素的生態(tài)化學計量學特征[J].生態(tài)學報,2008,28(8):3937-3947.
[13] 楊佳佳,張向茹,馬露莎,等.黃土高原刺槐林不同組分生態(tài)化學計量關(guān)系研究[J].土壤學報,2014,51(1):133-142.
[14] 蘇卓俠,蘇冰倩,上官周平.黃土高原刺槐葉片-土壤生態(tài)化學計量參數(shù)對降雨量的響應(yīng)特征[J].生態(tài)學報,2020,40(19):7000-7008.
[15] 楊紅玲,李玉霖,寧志英,等.添加混合凋落物對沙丘草地土壤有機碳礦化的影響[J].生態(tài)學報,2019,39(7):2510-2519.
[16] 朱秋蓮,邢肖毅,張宏,等.黃土丘陵溝壑區(qū)不同植被區(qū)土壤生態(tài)化學計量特征[J].生態(tài)學報,2013,33(15):4674-4682.
[17] CLEVELAND C,LIPTZIN D.C∶N∶P stoichiometry in soil:is there a “Redfield ratio” for the microbial biomass?[J].Biogeochemistry,2007,85(3):235-252.
[18] 賈培龍,安韶山,李程程,等.黃土高原森林帶土壤養(yǎng)分和微生物量及其生態(tài)化學計量變化特征[J].水土保持學報,2020,34(1):315-321.
[19] 張宇寧,梁玉婷,李廣賀.油田土壤微生物群落碳代謝與理化因子關(guān)系研究[J].中國環(huán)境科學,2010,30(12):1639-1644.
[20] 劉旻霞,李瑞,張燦,等.蘭州市南山季節(jié)性土壤微生物特征及影響因素[J].中國環(huán)境科學,2018,38(7):2722-2730.
[21] 曾全超,李鑫,董揚紅,等.黃土高原不同喬木林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和溶解性碳氮的特征[J].生態(tài)學報,2015,35(11):3598-3605.
[22] 朱小梅,王甫同,邢錦城,等.田菁翻壓還田對灘涂土壤碳氮及微生物生物量的影響[J].土壤,2021,53(3):529-536.
[23] 賈偉,周懷平,解文艷,等.長期秸稈還田秋施肥對褐土微生物碳、氮量和酶活性的影響[J].華北農(nóng)學報,2008,23(2):138-142.
[24] 朱義族,李雅穎,韓繼剛,等.水分條件變化對土壤微生物的影響及其響應(yīng)機制研究進展[J].應(yīng)用生態(tài)學報,2019,30(12):4323-4332.
基金項目: 甘肅省科技廳自然科學基金項目(21JR7RE906);甘肅省教育廳創(chuàng)新基金項目(2023A-247)
第一作者: 唐志紅(1973—),女,甘肅天水人,教授,學士,主要從事水土保持與沙漠化防治研究工作。
通信作者: 文倩(1974—),女,河南鄭州人,教授,博士,主要從事土壤生態(tài)與質(zhì)量研究工作。E-aiml: q.wen@henau.edu.cn
(責任編輯 楊傲秋)
[引用格式] 唐志紅,范以撒,廖永峰,等.黃土高原人工刺槐林土壤碳氮和微生物生物量碳氮特征[J].中國水土保持,2024(5):55-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