鑒賞古詩詞語言,涉及詩眼(詞眼)、煉字、煉句、語言風格等。
一、鑒賞詩眼(詞眼)
1.詩眼(詞眼),其特征為:①內(nèi)容上,最能揭示古詩詞主旨、表達作者的思想感情。②詞性上,以動詞和形容詞居多。③結(jié)構(gòu)上,能統(tǒng)領(lǐng)全篇。④表達技巧上,常運用修辭手法,有渲染氣氛、營造意境等表達效果。
2.答題思路:①整體把握古詩詞,找出詩眼(詞眼)。②解釋其含義,分析圍繞詩眼(詞眼)的相關(guān)內(nèi)容的表達技巧及表達效果。③闡明其表達的思想感情。
二、鑒賞煉字
1.煉字,即根據(jù)表達的需要,錘煉、打磨古詩詞的用字,使之具有最傳神的表達效果。其常見類型和特征如下:
2.答題思路:①指明要鑒賞的字,解釋該字的本義和在句中的含義。②分析該字的表達技巧及表達效果。③分析該字表達的思想感情。
三、鑒賞煉句
1.所涉之句,往往是揭示古詩詞主旨和表達作者的思想感情的名句。
2.答題思路:①把握古詩詞的內(nèi)容、情感、主旨等,理解相關(guān)句子的基本含義。
②從關(guān)鍵字、詞入手,體會該句的意蘊。③分析相關(guān)句子運用的表達技巧,如從句式特點、修辭手法、描寫手法、用典等角度鑒賞。
四、鑒賞語言風格
1.語言風格,指作者在長期的創(chuàng)作中逐漸形成的獨具特色的語言藝術(shù)個性。常見的古詩詞語言風格有:清新自然、明白曉暢、簡練生動、平淡質(zhì)樸、華美絢麗、委婉含蓄、沉郁頓挫、深沉凝重、新奇豪放等。
2.答題思路:①概括語言風格。②分析語言風格。③分析表達效果等。
新題演練
一、閱讀下面這首唐詩,完成后面題目。
寄李十二白二十韻(節(jié)選)
杜甫
昔年有狂客①,號爾謫仙人②。
筆落驚風雨,詩成泣鬼神。
聲名從此大,汩沒③一朝伸。
文彩承殊渥④,流傳必絕倫。
龍舟⑤移棹晚,獸錦奪袍⑥新。
白日來深殿,青云滿后塵。
乞歸優(yōu)詔許,遇我⑦宿心親。
未負幽棲志,兼全寵辱身。
【注】①狂客:賀知章,晚年歸隱,自號“四明狂客”。②謫仙人:賀知章讀《蜀道難》后,稱贊李白為“謫仙人”。③汩沒:埋沒。④承殊渥:受到特別優(yōu)厚的恩惠。指唐玄宗召李白供奉翰林。⑤龍舟:皇帝乘坐的船。唐玄宗泛舟白蓮池,宴飲高興時,召李白前來作序。恰逢李白已醉酒,于是唐玄宗命高力士扶李白上船。⑥獸錦奪袍:武則天曾命群臣賦詩,東方虬先賦,被賜以錦袍;宋之問后賦,其詩尤工,于是武則天奪袍賜之。⑦遇我:天寶三載(744),李杜二人初逢于洛陽。
1.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這首詩開篇氣勢非凡,“謫仙人”出自賀知章口中,更顯出贊譽的分量。
B.詩人將“謫仙人”李白和“狂客”賀知章對比,突出李白的形象。
C.“龍舟移棹晚,獸錦奪袍新”兩句,詩人不惜筆墨,渲染出李白志得意滿、獨步一時的情形。
D.從“乞歸優(yōu)詔許”一句起,詩人轉(zhuǎn)而寫李白被賜金放還之后的情景。
2.第三、四句中的“驚”“泣”二字用得傳神,請分析其表達效果。
答:
二、閱讀下面這首宋詩,完成后面題目。
閑居初夏午睡起二絕句(其一)【注】
楊萬里
梅子留酸軟齒牙,芭蕉分綠與窗紗。
日長睡起無情思,閑看兒童捉柳花。
【注】宋孝宗即位后,抗金呼聲日高。楊萬里被抗金派的首領(lǐng)張浚薦為臨安府教授,但因父喪未能赴任,賦閑在家。
1.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這首詩選用梅子、芭蕉、柳花等意象,表現(xiàn)了初夏富有生機的時令特點。
B.“軟”字借梅子的酸澀,間接體現(xiàn)了詩人內(nèi)心的酸澀,“分”字把芭蕉映窗的情景寫得很傳神。
C.末句中,詩人借人寫己。兒童的天真快樂與詩人的百無聊賴形成了鮮明對比。
D.這首詩語言通俗易懂、清新明麗,體現(xiàn)了楊萬里活潑、自然的創(chuàng)作風格。
2.你認為哪個字能統(tǒng)領(lǐng)全詩?請結(jié)合全詩簡要分析。
答:
三、閱讀下面這首宋詩,完成后面題目。
書憤二首(其一)
陸游
白發(fā)蕭蕭臥澤中,只憑天地鑒孤忠。厄窮蘇武餐氈久,憂憤張巡嚼齒空①。細雨春蕪②上林苑③,頹垣夜月洛陽宮。壯心未與年俱老,死去猶能作鬼雄。
【注】①憂憤張巡嚼齒空:安史之亂時,張巡死守睢陽數(shù)月,城破被俘后,仍罵敵不止,最后竟嚼齒吞舌,盡忠而死。②春蕪:濃碧的春草。③上林苑:漢時宮苑,和下句中的“洛陽宮”都代指皇宮。
1.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首聯(lián)詩人自言雖年老,遠離朝堂,但仍忠心不改,天地可鑒。
B.額聯(lián)撫今追昔,運用蘇武、張巡的典故,表達了詩人的人生追求。
C.尾聯(lián)與“廉頗老矣,尚能飯否”意義相似。詩人雖有心報國,卻無力殺敵。
D.全詩圍繞“憤”字來寫,與《書憤》(早歲那知世事艱)抒發(fā)的情感有相同之處。
2.這首詩與《書憤》(早歲那知世事艱)的語言風格有何相同之處?請結(jié)合全詩簡要分析。
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