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一】
閱讀是人的另一半生命
①要問我們?yōu)槭裁撮喿x,不如先問一下為什么要吃飯。
②人是由物質和精神組成的。不吃飯不能長身體,會肉體死亡;不閱讀不會有思想,會精神死亡。正如營養(yǎng)不良,會造成身體發(fā)育的缺陷,如面黃肌瘦、腿細脖長、雞胸龜背等;不閱讀也會造成精神方面的缺陷,如自私、狹隘、孤獨、浮躁、虛榮、驕傲、多疑、膽怯等,生活得不陽光、不自信、不幸福。有什么樣的閱讀,就有什么樣的收獲,閱讀決定著人的知識、思想、意志、審美、情趣——這是從人的自我豐富的一面來說。
③也就是說,我們閱讀,是出于精神生活的需要,閱讀是人的另一半生命。
④大約在四十年前,我注意到當時的一個社會現(xiàn)象。當年被打成“右派”的知識分子雖都落實政策回城了,但結果大不相同。很多人身體垮了,學業(yè)荒了,不能重整旗鼓,只有坐家養(yǎng)老,等待生命的結束。有一部分“右派”卻神奇地事業(yè)復蘇,演戲、寫書、搞研究等,成果累累,身體也好了,精神收獲變物質收獲。其中有一個原因,就是在最困難的時候,這部分人沒有停止閱讀,反而趁機補充了知識,補充了生活。我又聯(lián)想到“文革”中很多學者都是靠閱讀挺過來的,并留下了著作,如季羨林的《牛棚雜憶》,楊絳的《干校六記》。
⑤我當時有感,寫了一首小詩以自勉:“能工作時就工作,不能工作時就寫作。二者皆不能,讀書、積累、思索。”也就是那兩年,我完成了四十多萬字的《數(shù)理化通俗演義》,重讀了一些理論經(jīng)典。
⑥物質生活會遭遇困難和挫折,而閱讀可以為我們提供心理支撐,助力精神建設。只要有閱讀,人就不會倒。
⑦什么是閱讀?閱讀就是思考。
⑧閱者,看也。但是比看要深一些,它不是隨意地、可有可無地看,而是有目的、帶著問題地看,是一個思維過程,邊看邊想。比如,我們說“閱兵”“閱卷”“閱人”“閱盡人間春色”,而不說“看兵”“看卷”“看人”“看盡人間春色”。對不需要太動腦子的淺一點的東西——消遣、娛樂的,則常說看,不說閱。如“看電影”“看風景”“看熱鬧”“看耍猴”,不說“閱電影”“閱風景”“閱熱鬧”“閱耍猴”。所以當我們說閱的時候,心境是平靜的、嚴肅的,也是美好的、向往的。
⑨閱和看的區(qū)別,其實代表了人的閱讀需求的不同層次。從廣義來說,人的閱讀有六個層次,最低的層次是尋找刺激的閱讀,比如武俠、槍戰(zhàn)、驚悚題材的小說。往上第二層是娛樂的閱讀。從第三層開始進入信息的需求,第四層是知識的需求,最后兩層是思想和審美的需求。
⑩這六個閱讀層次中,前三個尋找刺激、娛樂、信息的需求,是維持人的初級的、淺層的精神需求,可以用看來解決。后三個知識、思想、審美的需求,是維持人的高級的、深層的精神需求,則只看不行,還要想,這才是真正的閱讀,可稱為狹義的閱讀。從閱讀需求的層次出發(fā),我們更應該關注的,是滿足知識、思想、審美方面的深層次的閱讀需求,也就是要讀經(jīng)典。
11現(xiàn)在電子讀物盛行,主要承擔提供刺激、娛樂和信息的任務。它的特點是快捷、方便、形象,但也帶來另一個問題——淺顯、浮躁,形象思維多,邏輯思維少。電子讀物能在生活實用方面帶來幫助,但如果只接觸電子讀物,就是一種精神缺失。閱讀不僅是為了個體精神生命的成長和延長,我們還應該把這種精神生命延續(xù)到下一代去。
(梁衡/文,選自微信公眾號“梁衡語文”2023年11月15日,此文是梁衡先生2023年10月30日在北京市昌平閱讀聯(lián)盟揭牌儀式上的主題發(fā)言,有校改)
【文本二】
有人把讀書比作下錨。意思是說,書籍是巨大的錨,而你的整個人生,就是一艘大船。你需要巨大的錨,來穩(wěn)定自己的坐標,抵擋狂風暴雨的來襲;你需要巨大的錨,來保持內心的靜謐,積蓄前行的力量。
要讀多少書才能撫平心頭的求知欲?英國作家摩根女士的答案是讀遍全球所有國家和地區(qū)的書,每個國家或地區(qū)選一本小說、一部傳記或是一冊短篇故事集,共約196本。王蒙先生給書友介紹讀書之見:讀一點兒費勁的書,讀一點兒你還有點兒不太習慣的書,讀一點兒需要查查資料、請教他人、與老師或朋友討論的書。他把這種讀書的過程熱切地稱為“發(fā)現(xiàn)新領域、感受新天地、尋找更好思路和更高質地,使你接受新的洗禮”的過程。
無論是摩根女士說的讀196本書的數(shù),還是王蒙先生說的“讀一點兒費勁的書”的質,都是構成書之“錨”的元素。在一次次與先哲、與大師交鋒對話的過程中,我們的思想、境界、視野、心胸,無一不受到熏陶和濡染,久而久之,智慧的光華就會集聚起所有的生命能量,使我們能用自己的光和熱,既推著自己前進,又給世間帶來光明。一切知,俱于黎明中醒,閱讀帶給我們的就是心靈的黎明。
把書籍之錨作為人生的穩(wěn)壓器、加油閥,就會看到這樣的人生風景——下錨時穩(wěn)如泰山,不懼風浪;起錨后乘風破浪,高歌遠行。
(向賢彪/文,選自《福建日報》2023年7月11日文章《讀書“三喻”》,有校改)
【閱讀筆記】
1.下列對文本一和文本二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文本一第④段主要運用對比論證,論述了只要有閱讀,人就不會倒,從而論證了中心論點“閱讀是人的另一半生命”。
B.文本一第⑨~?段,論述了在閱讀的六個層次中,狹義的閱讀解決知識、思想、審美這三個高層次的需求,這是電子讀物承擔不了的任務。
C.文本二通過英國作家摩根女士的話和王蒙先生的讀書之見,論述了構成書籍之錨的元素——一要多讀書,二要讀有質量的書。
D.文本一和文本二開篇提出中心論點的方式一樣,都是設喻類比。
2.請概括文本一的論證思路。
3.老師要求讀語文教材中推薦的名著,且須讀原著。小語頗有微詞:“數(shù)量太多,還有許多像《水滸傳》《經(jīng)典常談》這樣難讀的名著。通過一些短視頻的介紹了解名著的大概內容就夠了?!闭埬憬Y合兩個文本,說說你的看法。
(于勤/設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