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邊的太陽快要落山了,微山湖上靜悄悄。彈起我心愛的土琵琶,唱起那動人的歌謠……”你聽過這首歌嗎?
這首歌曲是《彈起我心愛的土琵琶》,是1956年的電影《鐵道游擊隊》的插曲,如今已傳唱近70年,它旋律優(yōu)美,情感質樸,感染力強,是一首留在無數人記憶中的紅色歌曲。
作曲者呂其明懷著對黨、對祖國、對人民的深切熱愛,不僅創(chuàng)作了這首經典歌曲,還創(chuàng)作了《紅旗頌》《使命》《雨花祭》等大中型交響樂作品。他一生都在堅持歌頌黨、歌頌祖國、歌頌勞動人民,都在用音樂堅守自己對黨、祖國和人民的熱愛。
呂其明于1930年5月出生于安徽省無為縣。父親呂惠生畢業(yè)于國立北京農業(yè)大學,做過教師,后來積極投身抗日救亡運動,為部隊籌集糧餉和彈藥。
呂其明9歲那年,父親收到共產黨地下組織的情報,國民黨反動派意欲殺他。當天,父親帶著一家人連夜逃出安徽無為,一路翻山越嶺,東躲西藏。呂其明雖然又怕又累,但他仍咬牙堅持。一個月后,一家人終于到達目的地,新四軍駐地成了他們的新家。
1940年,有一天,呂其明家里來了兩個女兵,她們是過來招文藝兵的。呂其明一直以來有個夢想,就是成為一名新四軍,成為一名大英雄。盡管母親不舍得讓他這么小就參軍,但最終還是答應了。就這樣,10歲的呂其明成了新四軍二師抗敵劇團里年齡最小的兵。
來到劇團后,那些大哥哥大姐姐都很喜愛呂其明,他們除了幫助他適應部隊生活,還教他吹拉彈唱。呂其明發(fā)現自己樂感非常好,從此愛上了音樂,這為他以后成為一名著名的作曲家埋下了種子。
呂其明除了學習吹拉彈唱,還經常當小演員,扮演戲里的角色。別看他年紀小,他學什么會什么,演什么像什么,再加上他虛心好學,做什么都很認真、投入,所以進步飛快。他的表演渾然天成,真切動人,當一場戲結束,臺下總是叫好聲連連。小小的他,一度聲名遠播。
隨著抗日戰(zhàn)爭越來越激烈,劇團里的演員們除了上臺表演,還擔任擔架員、通訊員、護理員等角色。呂其明利用自己年紀小,不容易引起敵人的懷疑這個優(yōu)勢,做過瞭望、偵察地形等工作,為新四軍打勝仗立功。
在劇團,呂其明最迷戀樂器。他悟性高,樂感強,手一碰琴弦,就能拉得很像樣子。音樂老師驚訝道:“你的樂感這么好,將來會成為一個作曲家的。”
有一次,呂其明苦思冥想寫了一段曲子,指導員看到了,拿過本子哼唱起來,吃驚道:“寫得不錯嘛!好好寫,將來要成為咱們的戰(zhàn)地音樂家喲!”
著名音樂家賀綠汀到抗敵劇團指導工作,對呂其明來說,這是一次絕好的學習機會。呂其明如饑似渴地學習賀教授所講的音樂知識,用心體驗他的音樂作品,深刻理解每個音符背后的情感。
賀教授在劇團教了三個月的音樂課,他沒有想到,這三個月,他讓一個孩子的音樂家夢想生根發(fā)芽,最后也成就了這個孩子的音樂家夢想。
1948年,濟南戰(zhàn)役取得勝利,呂其明所在的華東軍區(qū)文工團打腰鼓慶祝勝利。在萬眾歡騰中,呂其明靈感迸發(fā),提筆譜出人生中的第一支曲子——《軍隊向前進》。這支激情昂揚的歌曲一經問世,立即得到廣泛傳唱,引起了轟動。
1949年冬,呂其明轉業(yè)到上海電影制片廠,擔任小提琴手。平日除了演奏外,他還刻苦學習作曲知識。終于,1951年,呂其明調入北京電影制片廠從事作曲工作,從此開始了音樂制作。
“生活是創(chuàng)作的源泉?!?每次為影視劇作曲,呂其明就會去采風,積累大量真實體驗,期間還會學習優(yōu)秀的民間音樂。他先后為《鐵道游擊隊》《紅日》《城南舊事》《焦裕祿》等影視劇作曲,創(chuàng)作了《彈起我心愛的土琵琶》《誰不說俺家鄉(xiāng)好》等廣為傳唱的經典歌曲。“扎根于民族土壤,作品才有強大藝術生命力,才能得到廣大人民的喜愛?!眳纹涿髡f。
1965年,35歲的呂其明接受了創(chuàng)作以歌頌紅旗為主題的大型器樂作品的光榮任務。創(chuàng)作時,他回憶起那些血與火的戰(zhàn)爭歲月—— 紅旗下,戰(zhàn)友們沖鋒陷陣,英勇殺敵,父親慷慨赴死,還有新中國成立時冉冉升起的紅旗……
想著想著,他不由得熱淚盈眶,提筆唰唰地譜起曲來。經過一周夜以繼日的傾情創(chuàng)作,呂其明完成了《紅旗頌》這部管弦樂序曲?!都t旗頌》激昂華麗,奔放豪邁,深情款款。透過這首交響樂,人們仿佛看到,在紅旗的引領下,將士們英勇沖鋒,戰(zhàn)爭取得一個又一個勝利,當五星紅旗在天安門冉冉升起時,萬眾齊聲歡呼,流下激動的淚水。
《紅旗頌》公開首演后,一舉成功,迅速傳遍全國。
但呂其明不是特別滿意自己的這部作品,之后的40多年間,他不斷修改,反復打磨,直到201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之際,《紅旗頌》方才定稿。
1998年,雨花臺烈士紀念館請呂其明為紀念館譜曲。呂其明說:“我是烈士的后代,為烈士紀念館創(chuàng)作背景音樂,義不容辭。”呂其明當即應承下來,還與館方約法三章:一不取報酬,二不住高級賓館,三不見媒體不宣傳。創(chuàng)作前,他專程到紀念館參觀多日,用心感受烈士的偉大精神?;氐缴虾:螅刻旃ぷ魇畮讉€小時,半年后,一部悠長、深沉的《雨花祭》終于完成。紀念館每天從開館至閉館一直滾動播放此曲。
盡管呂其明獲得當代中國電影音樂終身成就獎、“上海之春”國際音樂節(jié)特別貢獻獎、上海文學藝術終身成就獎、“七一勛章”等榮譽,但他仍堅持創(chuàng)作,一直走在藝術的道路上。
2012年,在黨的十八大即將召開之際,呂其明接到寫一部獻禮作品的重要任務,他決定將《使命》做成一部交響樂。他與作曲家陳新光合作,經過不懈努力,連續(xù)奮戰(zhàn),終于成功完成《使命》。那時,他已82歲。
2020年,呂其明被醫(yī)務人員奮戰(zhàn)一線的精神所打動,以電影《白求恩大夫》原創(chuàng)音樂為素材,一口氣創(chuàng)作了單樂章隨想曲《白求恩在晉察冀》,以歌頌醫(yī)務工作者。
時至今日,90多歲的呂其明仍筆耕不輟,不斷創(chuàng)作新作品,“只要我還有精力,就要繼續(xù)創(chuàng)作謳歌黨、謳歌祖國、謳歌人民、謳歌英雄、謳歌新時代的音樂作品”。呂其明的一生,都在用音樂堅守自己對黨、對祖國、對人民的熱愛,他說:“我一生就做了一件事,就是用創(chuàng)作踐行入黨誓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