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花丹 李艷鋒
【摘要】目的:探討和分析腹腔鏡下子宮肌瘤切除術中標本不同取出方式的價值。方法:選取80例子宮肌瘤病人展開研究;全部病人均接受腹腔鏡下子宮肌瘤切除術實施治療,但在手術過程中對兩組患者實施隨機分組,分別運用不同標本取出方式,對比手術效果。結果:接受經(jīng)陰道后壁中段切口取標本的研究組患者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住院時間均與接受傳統(tǒng)旋切法取標本的參考組無明顯差異,取瘤時間則明顯更短。同時在一年隨訪內(nèi),兩組都沒有出現(xiàn)復發(fā)的情況,且陰道愈合狀況良好。結論:運用經(jīng)陰道后壁中段切口取標本是一種更具應用價值標本取出方式,對于接受腹腔鏡下子宮肌瘤切除術的病人來說,更加安全,更符合微創(chuàng)治療原則。
【關鍵詞】腹腔鏡;子宮肌瘤切除術;標本取出方式
Clinical study on different methods of specimen removal in laparoscopic uterine fibroid resection
HU Huadan1, LI Yanfeng2
1.Xinzhou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Xinzhou, Shanxi 034000, China;2.China Railway 17th Bureau Group Central Hospital. Taiyuan, Shanxi 030000, China
【Abstract】Objective: To explore and analyze the value of different methods of specimen extraction in laparoscopic Uterine fibroid resection. Methods: 80 patients with Uterine fibroid were selected for the study; All patients received laparoscopic Uterine fibroid resection for treatment, but during the operation, the two groups of patients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and different specimen extraction methods were used to compare the surgical results. Results: There were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surgical time, intraoperative bleeding volume, and hospital stay between the study group patients who received vaginal posterior wall incision specimen collection and the reference group who received traditional circumcision specimen collection. The tumor collection time was significantly shorter. During a one-year follow-up, neither group experienced any recurrence and vaginal healing was good. Conclusion: Transvaginal incision is a more valuable way to take out specimens, which is safer and more consistent with the principle of minimally invasive treatment for patients undergoing laparoscopic Uterine fibroid resection.
【Key Words】Laparoscopy; Excision of Uterine fibroid; Sample removal method
子宮肌瘤是女性生殖系統(tǒng)最常見的腫瘤類型之一。它是由子宮壁內(nèi)的平滑肌細胞異常增生形成的腫塊,通常是良性的。子宮肌瘤的發(fā)病率非常高,統(tǒng)計數(shù)據(jù)表明,30%~70%的女性在其一生中會患有子宮肌瘤,更年期之前的生育年齡段是患病高峰期[1]。一些子宮肌瘤患者并沒有明顯癥狀,有的患者則會出現(xiàn)月經(jīng)不規(guī)律、經(jīng)期延長、經(jīng)量過多、腹痛等癥狀,對生活造成較大影響。盡管大多數(shù)子宮肌瘤是良性的,但在極少數(shù)情況下,可能會出現(xiàn)惡變。所以對于子宮肌瘤,依然應當引起高度重視。通常來說,無癥狀或輕度癥狀的子宮肌瘤,可能不需要治療,但需要定期隨訪觀察。癥狀明顯或引起不適的子宮肌瘤,應當及時實施有效治療。相對藥物治療,手術治療子宮肌瘤更加迅速,且有較大可能性達到根治的效果。特別是隨著腹腔鏡技術的廣泛運用,也使得手術創(chuàng)傷性進一步降低,安全性得到有效提升,能夠更加有效地去除子宮肌瘤,緩解患者的癥狀,并保留子宮[2]。腹腔鏡下子宮肌瘤切除術將標本切除以后,需要以一種安全有效的方式將標本取出,常規(guī)方法為將標本旋切后取出。但這種方法可能會導致標本殘留,所以找到一種更加安全的去除方式,對于更好地保證手術效果有非常重要的意義。近年來有臨床實踐證實,經(jīng)陰道后壁中段切口取出,是一種頗為可行的標本取出方式[3]。為了對其應用價值有更直觀的認識,我院展開此次研究。
1.1 一般資料
以本院2021年9月—2022年8月間收治的80例確診的子宮肌瘤病人展開研究。對患者實施隨機分組。參考組,年齡26~49歲,平均年齡(35.03±3.25)歲,單發(fā)肌瘤15例,多發(fā)肌瘤25例,最大肌瘤直徑5~9cm,平均直徑(7.54±1.95)cm研究組,年齡25~50歲,平均年齡(35.58±3.41)歲,單發(fā)肌瘤14例,多發(fā)肌瘤26例,最大肌瘤直徑5~9cm,平均直徑(7.87±1.75)cm?;€資料兩組基本一致,P>0.05。本研究納入的患者,均為已生育的女性,且患者經(jīng)過相關檢查,確診為子宮肌瘤,肌瘤結節(jié)直徑均大于5cm;且患者均無其他疾病。全部患者均有保留子宮的需求,且符合腹腔鏡子宮肌瘤切除術的手術指征。
1.2 方法
兩組患者均采用相同方式接受腹腔鏡子宮肌瘤切除術治療,且手術團隊不變。患者均采用全身麻醉,并以膀胱截石位實施手術。兩組患者的手術內(nèi)容均完全相同,但在肌瘤取出方式上,兩組患者有所不同。參考組患者以常規(guī)旋切取出法取出標本。
研究組患者以陰道后壁中段切口取標本,具體步驟如下。在對肌瘤完成切除,并將子宮創(chuàng)面實施了有效縫合以后,首先使陰道后壁中段得以充分暴露。然后選擇距陰道外口4~5cm左右的位置,做出直線切口。如果患者的肌瘤直徑,有超過10cm的,可能需要做出倒T型切口,以保證通道的暢通性。然后將簡易取物袋從切口中置入,確保底端牢固不會泄露,出口位置做好固定,避免對陰道與外陰造成污染,并將切除的標本,分揀裝進袋子中。最后對切口進行有效縫合。
1.3 觀察指標
(1)對比兩組病人的手術相關指標。(2)對比兩組患者的康復與復發(fā)情況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0.0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數(shù)據(jù)分析。計數(shù)資料采用(%)表示,進行x2檢驗,計量資料采用(x±s)表示,進行t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手術相關指標
接受經(jīng)陰道后壁中段切口取標本的研究組患者手術時間(107.69±11.35)min,術中出血量(90.02±42.71)mL,住院時間(7.47±1.10)d,與參考組均無顯著差異(P>0.05)。但研究組患者的取瘤時間(16.50±4.39)min顯著短于參考組(P<0.05),見表1。
2.2 隨訪與康復情況
對兩組患者實施為期一年的隨訪,全部兩組患者,均沒有出現(xiàn)復發(fā)的情況,并且研究組病人的引導切口均有非常理想的愈合。
腹腔鏡子宮肌瘤切除術在臨床上應用廣泛,具有多方面的優(yōu)勢。作為一種微創(chuàng)手術,只需要在腹壁上做幾個小切口,避免了傳統(tǒng)開放手術的大切口。這樣可以減少手術創(chuàng)傷,降低出血風險,減輕患者的疼痛感受,并縮短術后恢復時間。而且這一手術中,腹腔鏡器械能夠?qū)⒏骨粌?nèi)的圖像傳送到顯示屏上,讓醫(yī)生可以清楚地觀察到子宮肌瘤和周圍結構,有助于精確地切除肌瘤,并避免對周圍組織的損傷,能夠有效保留正常子宮組織。對于希望保留子宮功能的女性患者,這種手術方法是較為理想的選擇。此外,更小的切口且位置隱蔽,不但能夠減少疼痛,降低術后感染和其他并發(fā)癥的風險,有助于患者的安全和康復,而且也具有更好的美容效果。
在腹腔鏡子宮肌瘤切除術,標本的有效取出非常重要。標本取出方式影響著病理學檢查的準確性。完整且正確取出的標本可以提供更可靠的病理學診斷結果,確保正確判斷肌瘤的性質(zhì)和是否惡變,從而指導后續(xù)的治療方案和預后評估。如果在標本取出過程中出現(xiàn)問題,如標本破碎或取材不全,可能會導致術后并發(fā)癥的發(fā)生,如感染、出血等。正確的標本取出方式可以減少這些潛在的并發(fā)癥風險,有利于患者的安全和康復;尤其是一些殘留組織如果沒有有效去除,會對手術效果造成嚴重影響,甚至會產(chǎn)生嚴重的后果。所以,選擇合適的標本取出方式,并確保操作準確、規(guī)范,保證標本的完全有效去除,對于確保手術的安全性和治療效果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臨床上對于此類手術應用最多的去除方式,就是對切除的肌瘤標本,利用電動肌瘤分碎器實施有效旋切,然后再將其從腹腔取出。但是這種標本取出方式存在著一定的弊端。因為手術過程中,對組織標本實施旋切的過程中,必然會產(chǎn)生很多碎小組織,這些組織會呈噴霧狀發(fā)散,從而使得一些腫瘤細胞、組織碎片無法得到完全收集,進而被殘留于盆腹腔中。如果最后經(jīng)過檢查為子宮惡性腫瘤,則這些遺留于盆腹腔中的殘余組織,非常有可能會發(fā)生局部種植、轉(zhuǎn)移的情況;甚至根本不需要太長的時間,就會出現(xiàn)浸潤生長,從而使得惡性腫瘤局部復發(fā)。更重要的是,采用這種方式取出的標本,是經(jīng)過分碎以后的,導致在進行病理診斷的過程中,由于難以對標本性狀進行有效識別,所以要找出其中的“惡性組織”非常困難,導致事實上的“肉瘤”卻被診斷為肌瘤,從而使病人失去了早發(fā)現(xiàn)的機會。而這種由于對組織粉碎所引發(fā)的醫(yī)源性肉瘤種植、轉(zhuǎn)移,將會使得病變進一步加速,這可能對患者產(chǎn)生無法挽回的嚴重損失[4]。
也正是因為上述問題,2014年美國FDA首次提出不建議使用這種方式[5]。那么這種情況下,如何安全有效地取出標本,成為臨床上必須要面對的重要問題。腹腔內(nèi)置取物袋將標本取出,或在袋內(nèi)對組織實施粉碎,也是一種較為常用的方式。但這種方式的問題在于,腹腔做出切口通常長度在1.5cm左右,操作過程中,容易對腹壁、臟器等造成影響,而且也有較高的切口疝風險;再加上腹壁切口擴大,對患者造成的疼痛感會大幅增加,并且這種方式的操作性也相對較為復雜。近年來,選擇經(jīng)陰道后壁切口去除,逐漸被更多的人了解和認同。這一方式選擇的切口,通常為距陰道外口4~5cm的位置,通過切口置入取物袋,將標本取出,能夠有效避免肌瘤組織在盆腹腔內(nèi)散落的問題。并且這種方式也不會對患者造成太大創(chuàng)傷,出血量依然能夠得到有效控制,依然能夠充分體現(xiàn)腹腔鏡手術的微創(chuàng)優(yōu)勢。
從本研究的結果來看,接受經(jīng)陰道后壁中段切口取標本的研究組患者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住院時間均與接受傳統(tǒng)旋切法取標本的參考組無明顯差異,取瘤時間則明顯更短。這充分表明了這一取出方式,在能夠保證標本完整取出,避免污染的情況下,并不會對患者造成更大的創(chuàng)傷損失,符合微創(chuàng)的原則。同時在一年隨訪內(nèi),兩組都沒有出現(xiàn)復發(fā)的情況,且陰道愈合狀況良好,也表明其具有較好的長期效果。
綜上所述,運用經(jīng)陰道后壁中段切口取標本是一種更具應用價值標本取出方式,能夠有效避免標本散落,防治標本污染,對于接受腹腔鏡下子宮肌瘤切除術的病人來說,更加安全,同時也符合微創(chuàng)治療原則。
參考文獻
[1] 楊仕章.腹腔鏡下子宮肌瘤剝除不同標本取出方式結局臨床分析[J].中國婦幼保健,2023,38(4):766-769.
[2] 梁茵,史玉林,劉巖松,等.腹腔鏡下子宮肌瘤切除術中標本不同取出方式臨床分析[J].中國實用婦科與產(chǎn)科雜志,2019,35(6):689-692.
[3] 丁漢香,張玲玲.腹腔鏡子宮肌瘤剔除術后經(jīng)陰道后穹窿取出的臨床價值[J].江蘇醫(yī)藥,2017, 43(16):1200-1201.
[4] 劉令娟.腹腔鏡下子宮動脈阻斷聯(lián)合肌瘤剔除術治療子宮肌瘤的療效觀察[J].河南醫(yī)學研究,2016,25(11):1993-1994.
[5] 石鋼,張靜.腹腔鏡下子宮肌瘤挖除手術技巧及并發(fā)癥預防[J].中國計劃生育和婦產(chǎn)科,2015,7(1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