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拿來主義》是魯迅先生的雜文代表作,運用了立論和駁論的論證方式,針對當時的社會現(xiàn)實,指出了中外文化交流中人們應當采取的態(tài)度,喚醒了國人的文化自信。遵循這一特點,在駁論與立論的辯證思考中進行《拿來主義》教學,讓學生感受魯迅雜文的現(xiàn)實針對性和縝密邏輯性。
關鍵詞:《拿來主義》;“不破不立”;立論;駁論
《拿來主義》是部編版高中語文必修上冊第六單元的課文?!赌脕碇髁x》一文運用了立論和駁論兩種論證方式,針對當時的社會現(xiàn)實,指出了中外文化交流中我們應當采取的態(tài)度,喚醒了國人的文化自信。
所謂“破”,就是“駁”“反駁”,就是用已知的真實判斷駁倒另一個判斷,以證明另一判斷是虛假的;或運用對方的錯誤判斷,層層反駁,最終推翻對方的觀點。而“立”,則是用已經(jīng)知道的真實判斷推論出另一判斷真實性的過程。以“破”為主的議論文稱駁論文,以“立”為主的議論文則為立論文?!赌脕碇髁x》一文是一篇破立結合的駁論文。
一、理解“先破后立,破為立之因”
《拿來主義》一文創(chuàng)作于1934年6月4日,文題就是文章的中心論點。但是,為什么要實施“拿來主義”呢?認真研讀文章的1~6自然段:課文第1自然段提出了“閉關主義”和“送去主義”兩個概念。第4自然段出現(xiàn)了“送來”“拋給”兩個詞語,這兩個詞意思相近,聯(lián)系前文,可稱之為“送來主義”。筆者執(zhí)教時帶領學生認真分析,讓學生填寫表1:
然后引導學生解讀上述三種“主義”,并結合歷史知識,啟發(fā)學生掌握“閉關主義”實質上是清政府奉行的閉關自守、一概排外的政策。而帝國主義“送來”的鴉片、廢槍炮、香粉、電影等都是別有用心的惡意輸出,是對我國經(jīng)濟、軍事、文化等方面的侵略。最難理解的是“送去主義”,這也是文中寫得最詳細的“主義”。結合文章的注釋④⑤⑥⑦,聯(lián)系魯迅先生寫于1934年5月30日的雜文《誰在沒落》,就可以引導學生理解“送去主義”其實是國民黨反動政府對帝國主義的討好奉承。也因此,魯迅先生運用了“大師”“進步”“豐富”“大度”等一系列反語,對“送去”行徑進行了辛辣諷刺,揭露了國民黨政府賣國求榮的反動本質。
講解時可引導學生用排除法進行分析,學生就會明白“閉關”不行,“送去”不行,等別人“送來”還是不行,這就是“破”。那該怎么辦呢?
筆者讓全班齊讀課文第7自然段:“所以我們要運用腦髓,放出眼光,自己來拿。”讀到這兒,筆者啟發(fā)學生思考:“運用腦髓”“放出眼光”“自己來拿”分別是什么意思?學生回答“就是要動腦筋、要辨別、要挑選”。在學生回答的同時,筆者在黑板上板書:
獨自思考——心到;
仔細鑒別——眼到;
自主選擇——手到。
再與學生一起分析,這段文字其實從正面提出了作者的看法——對外來文化要“拿來”,即采用“拿來主義”。同時,告訴學生像這樣正面闡述亮出看法的過程就是“立”。
進一步對課文前7自然段進行小結,學生明白了課文前6段是“破”,第7自然段是“立”,先“破”后“立”,“破”為“立”作了鋪墊,是“立”的前提,是實行“拿來主義”的緣由。
二、明確“立后再破,破為立之法”
既然經(jīng)過立論,明確了應該采取“拿來主義”。那么,“拿”什么?又該怎么“拿”呢?這是文章第8自然段的“破”。
要理解課文第8自然段的“破”,首先要厘清“大宅子”指什么。筆者引導學生回顧歷史,學生知道,1934年日本已侵略中國,蔣介石采取“不抵抗政策”,東北三省淪陷。教師又適時補充了《拿來主義》一文的寫作背景:為了得到英美等帝國主義國家的支持,國民黨政府逐漸走上了賣國求榮之路,國土一點點喪失,“古董”“活人”被“送去”他國,而反動文人將“送去”行徑美名曰“發(fā)揚國光”。在對待外來文化時,人們還存在完全對立的兩種態(tài)度:一是照單全收,全盤西化;一是一概拒絕,全面否定。實際上這兩種態(tài)度都不利于中國文化的發(fā)展。由此,學生領悟到文中的“大宅子”比喻外來文化。
該如何面對“大宅子”呢?筆者讓學生填寫表2:
課文中采用了比喻論證的方法,列舉了三類人對待“大宅子”的不同態(tài)度:孱頭是怕被污染、不敢進門;昏蛋則為保清白、放火燒光;廢物是羨慕主人、接受一切。這三類人分別比喻為拒絕繼承借鑒的逃避主義者、全盤排斥否定的虛無主義者和崇洋媚外全盤西化的投降主義者。這三類人的“共同點”是什么呢?學生討論后得出結論——不加選擇。僅僅從對這三類人的稱呼中,學生就可以看出魯迅先生對他們的否定、批判與貶斥的態(tài)度,也就明白了這就是“破”。
有學生提出課文的1~7自然段是大破大立,是大的原則與方法問題;此處則具體到對待外來文化不應有的態(tài)度,屬于小“破”,為后文的“立”張了本。這一觀點得到全班認可。
三、把握“破后又立,立為破之果”
上述三種態(tài)度是錯誤的,不可取,那“拿來主義”者應該采取怎樣的態(tài)度呢?課文第9自然段再次采用比喻論證法進行了“立論”。
筆者讓學生朗讀課文,引導學生思考:“大宅子”里有些什么?喻體、本體分別是什么?讓學生填寫表3:
表3中,本體、喻體、做法、態(tài)度標示得清清楚楚。文中提到的喻體都是當時生活中常見的事物與現(xiàn)象,很接地氣。對本體,筆者引導學生進行了仔細分析與比較。學生明確了“魚翅”比喻外來文化中的精華;“鴉片”比喻有利有弊、精華糟粕共存的文化;“煙燈、煙槍”比喻文化糟粕;“姨太太”比喻腐朽淫糜的文化,是外來文化中完全的糟粕。第9自然段比喻立論后,第10自然段水到渠成、旗幟鮮明地表明了魯迅先生的態(tài)度:對前兩者“使用”(有程度上的不同,對“魚翅”可完全使用,對“鴉片”要部分使用,以趨利避害);對“煙燈、煙槍”需“存放”(作為史料、反面教材);對“姨太太”,則十分干脆地清除、毀滅。
接著,筆者組織學生齊讀文章第10自然段,讓學生思考文中的“新人”“新文藝”具有怎樣的含義?將學生的思維引向深入。經(jīng)過小組研讀討論,學生認為這里的“新文藝”是指中外融合、外來文化與中國傳統(tǒng)文化為我所用的中國文化轉型(從封建的轉為民主的、從小農經(jīng)濟轉為現(xiàn)代化的)時期的新文化;而“新人”則指有眼光、有魄力,懷揣民族文化自信、理直氣壯與世界對話、向世界學習的具有健全心態(tài)的中國人。這樣的“新人”“新文藝”永不過時。
通過以上分析與探討,學生學懂了《拿來主義》這篇課文,理解了立論與駁論的用法,感受到了魯迅先生文章的現(xiàn)實針對性和縝密邏輯性,真正看到了魯迅先生手中的那支筆如匕首、似投槍,直刺國民黨反動政府的心臟。
參考文獻:
[1]鐘強,黃振華.基于魯迅《拿來主義》文化觀的思考[J].文學教育(下),2023(4).
[2]何君實.不破不立 不辨不明——《反對黨八股》《拿來主義》群文教學新思考[J]. 語文教學與研究,2022(7).
[3]李傳貴.以讀促寫 謀駁論策——基于《反對黨八股》談駁論文寫作[J].中學語文,2022(34).
[4]王乃寧.重新認識《拿來主義》教學中的幾個問題[J].中學語文,2023(16).
作者簡介:李丹(1982— ),女,江蘇省靖江市第一高級中學一級教師,主研方向為高中語文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