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央視春晚共有6個語言類節(jié)目,其中由青年演員金霏、陳曦、董建春、李丁、盛偉等帶來的群口相聲《導演的“心事”》在整臺晚會46個節(jié)目中取得平均收視率第一(34.62%)的好成績,該節(jié)目憑借新穎的形式、深刻的立意以及貼合生活實際的內容收獲了觀眾的認同和共鳴。
《導演的“心事”》瞄準當下職場人際交往中存在的心理問題,講述了演員金霏收到導演發(fā)來的微信:“在嗎?”而后又撤回,從而引發(fā)的一系列胡思亂想,最終發(fā)現導演只是群發(fā)信息需要幫忙帶咖啡,金霏解決了自己的精神內耗①后,陳曦卻發(fā)現導演并未將消息發(fā)給自己,于是又陷入了新的困惑之中。節(jié)目的創(chuàng)作初衷源于金霏本人的精神內耗,目的并非為了諷刺,而是希望借助作品呼吁大家不要把精力耗費在過度揣測毫無意義的事情上。
該作品的最大特點體現在形式編排上,陳曦代表觀眾烘托氣氛是整個舞臺的捧哏,金霏作為中心人物推動情節(jié),在金霏的身后,跟著7個不同的擬人化的“想法”,他們代表了樂觀的想法、悲觀的想法、奇怪的歪想法、跳躍的想法等,還時不時跑出一個“小念頭”。由金霏的“一逗”角色衍生出的7個“想法”呈現并列關系,在分析“導演的消息”撤回原因時,董建春飾演的“積極的想法”和李丁飾演的“消極的想法”成為一捧一逗,出歪主意瞎說瞎想時又成了盛偉的獨角戲,這種潛在的變化大大增加了相聲的表現力,同時在走位上借鑒了戲劇的表現形式,7個“想法”根據不同的走位調度代表了不同的心情,“想法”們在敘述分析時,金霏以表情烘托氣氛,形成了一個和諧的整體。這種一捧多逗兼具相聲劇元素的群口相聲,在春晚舞臺實屬不多見,而將各種“想法”的擬人化表達,更是與電影《頭腦特工隊》有著異曲同工之妙。
在以往的相聲節(jié)目中,演員大褂的顏色、款式很少作為與作品內容表達直接相關的元素,《導演的“心事”》則借鑒色彩心理學,巧妙地通過大褂顏色把不同的“想法”進行區(qū)分,紅色代表樂觀、積極,灰色代表悲觀、消極,紫色代表特立獨行、不拘一格,綠色代表天真爛漫、富有朝氣,黃色代表明朗愉快、高貴希望……同時高飽和度的顏色以及高亮的服裝面料配合現場燈光提高了舞臺整體的鮮艷度,鄰近色、對比色的運用保持了色彩和諧,也豐富了層次感,對情緒傳達、形象塑造有著很強的輔助作用,可見團隊在服裝設計上下了一番功夫。
《導演的“心事”》像一個心理劇,詮釋了當下職場年輕人的精神內耗、自動化思維②等心理現象,當一個事件發(fā)生時,我們會產生很多自動化思維,這些思維經過斗爭后,會形成一個主要的思維打敗其他思維,如果各種思維相互拉扯過長,就形成了精神內耗。而面對精神內耗該如何做呢?其實《導演的“心事”》也給了我們解答,那就是溝通和傾聽。
央視春晚這樣的盛典類舞臺對語言類節(jié)目的要求是極其嚴苛的,它既要符合春節(jié)期間歡樂祥和、團結穩(wěn)定的主題要求,又要讓觀眾在貼合自身生活經歷的故事中收獲歡樂,產生共鳴,這需要節(jié)目的創(chuàng)作者、表演者下苦功夫。顯然大家的努力沒有白費,觀眾通過觀看一個想多了的小人物的幻想奇譚,不約而同地產生了共情與共鳴,“它真的很像我內耗的時候睡前的操作,會把每一部分叫出來開會,然后暢所欲言,積極的、消極的、猶豫的、憤怒的?!薄昂芏嗳擞X得尬,但是我內耗的娃很共情,她說她估計不止7個人,要圍一圈人。”“在父母面無表情盯著屏幕的時候,自己卻在哭笑不得,因為這活生生就是現實中的自己!”這恰如金霏、陳曦自己所說,相聲不僅是語言的藝術,更是生活的藝術,只有品嘗過酸甜苦辣,才能將這份感悟化為創(chuàng)作的養(yǎng)分。
該節(jié)目最初為對口版本《想多了吧》,曾參加由中國文聯、中國曲協(xié)主辦的第11屆全國相聲小品優(yōu)秀節(jié)目展演。后大膽創(chuàng)新更改為群口形式,主創(chuàng)認為群口更容易直觀展現一些包袱設計,這種形式創(chuàng)新也加快了作品的節(jié)奏。群口版本最初叫《老板的“心事”》,在春晚呈現時最終定為《導演的“心事”》。
當然,節(jié)目還有值得商榷與打磨之處。首先,人物角色過多顯得冗余。9個人的群口相聲,實際上,主要對話是由金霏、陳曦、董建春、李丁和盛偉5個人完成的,剩余4人除了“小念頭”安吉鵬的奔跑閃現設計服務于包袱,其余3人的情緒角色特點是缺失的,存在似乎并不必要。這也許是因為時長壓縮的原因,原版30分鐘的節(jié)目壓縮為13分鐘,一些角色的戲份只能忍痛壓縮掉。其次,春晚版本的《導演的“心事”》設計的是演藝從業(yè)者的角色,顯然不如原版《老板的“心事”》——老板在下班前群發(fā)“在嗎”——更易直接引發(fā)普通職業(yè)觀眾的共鳴。這可能是因為涉及敏感的職場問題,為了便于通過審查而采取的必要的妥協(xié)。
相聲藝術從誕生之日起,各代相聲前輩都在不斷豐富它的表現形式。新中國成立前,常寶堃的兄弟劇團曾根據傳統(tǒng)相聲《化蠟扦》排演笑劇《孝子》;20世紀50年代,北京曲藝團排演了大批化裝相聲如《資本家與洋車夫》等;90年代,馮鞏、牛群等將相聲劇搬上舞臺,在《坐享其成》中,人力車的使用增加了藝術的表現力。新時代以來,喜劇形式日趨豐富,青年相聲演員大膽借鑒脫口秀、漫才、即興喜劇等藝術形式的精華,《導演的“心事”》即是一次有益的嘗試,新穎的節(jié)目形式得到年輕觀眾認可,說明年輕觀眾群體對這樣的表現手法有著很強的包容性、很快的適應性。這種積極有益的嘗試為我們新時代的相聲作品創(chuàng)演提供了一種新思路,希望未來可以在堅持相聲語言特點的前提下,創(chuàng)作更多令觀眾耳目一新的新作品。
注釋:
①精神內耗,心理學名詞,又叫心理內耗,指人在自我控制中需要消耗心理資源,當資源不足時,人就處于一種所謂內耗的狀態(tài),內耗的長期存在會讓人感到疲憊。這種疲憊并非身體勞累導致,而是一種心理上的主觀感受,是個體在心理方面損耗導致的一種狀態(tài)。
②自動化思維,指頭腦中隨時隨地會產生的想法,有時它是聲音,有時它是畫面。而之所以稱其為自動化思維,一是因為它是很快自動觸發(fā)的,另外也因為它是一個不自覺的判斷,跳過了大腦的有意識的過程做出來的判斷。
(作者:張小衛(wèi),中國曲協(xié)活動管理處副處長;張吉宸,南開大學國樂相聲社演員)
(責任編輯/鄧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