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 打竹板,響呱呱,心情激動樂開花!
乙 什么好事兒你高興,昨天拾了坨狗頭金?
甲 凡夫俗子二百五,一看就是大老土。
乙 直來直去奔主題,別繞彎子磨嘴皮。
甲 大連本土出精英,“中國好人”王官升。
乙 王官升,我知道,他的事跡登過報。
合 “中國好人”人人夸,社會各界學習他!
甲 官升從小家里窮,受到幫助善意濃。
乙 在心里,扎下根,長大以后要報恩。
甲 公益服務十五年,回饋社會送甘甜。
乙 前年初,官升到農(nóng)戶家中去走訪,聽得多來看得廣。
甲 電線老化很嚴重,官升心情難平靜。
乙 面對根根舊電線,一樁往事又重現(xiàn):
甲 幾年前,幫扶對象家中著了火,原因是,電線老化釀苦果。
乙 公益助學把希望之火剛燃起,突發(fā)變故讓孩子在求學路上折了戟。
甲 父親不幸隕火海,苦命孩子命難改。
乙 過往歷歷駐心府,眼前情形,把他又驚住。
甲 房間里,患病老人炕上躺,舊電線好像蜘蛛網(wǎng)。
乙 如果電線出故障,災難隨時從天降。
甲 官升拉著老人手,語重心長開了口:
甲 (白)“大爺,我把您家里這電線給換了吧?!?/p>
乙 大爺掙扎著要起身,哽咽著流淚無聲音。
甲 一股暖流涌心中,期待的眼神亮晶晶。
乙 此后一連好幾天,官升日夜心難安。
甲 想起大爺那眼神,官升倍感責任沉。
乙 換電線,說簡單,操作起來不一般。
甲 新電線,哪里搞?人工你從哪里找?
乙 工程質(zhì)量誰驗收?后續(xù)問題誰來兜?
甲 別看官升人年輕,咬定目標不放松。
乙 四處奔走求援助,更新電線為農(nóng)戶。
甲 有一次,他冒雨來到一公司,衣服全被雨淋濕。
乙 公司經(jīng)理笑嘻嘻,說他是個“落湯雞”。
甲: 官升想,只要公司肯幫忙,我受點兒委屈也無妨。
乙 官升掏出策劃案,一五一十講全面。
甲 彬彬有禮來商量,把項目來龍去脈講周詳。
乙 懇請公司服務隊,為項目施工受份兒累。
甲 剛開始,經(jīng)理心里還嘀咕,說官升,不知深淺犯糊涂。
乙 可后來,他一邊聽、一邊想,心悅誠服把話講:“方案條理很清楚,你小子做事挺靠譜。啟動資金我來掏,人工、設備我全包?!?/p>
甲 官升聽后露微笑,眼淚撲簌往下掉。
乙 走東西,跑南北,再苦再累心里美。
甲 工程涉及多方面,逐項落實不厭倦。
乙 工程質(zhì)量有檢測,火災保險有人做。
甲 愛心不斷來凝聚,6家企業(yè)齊參與。
乙 形成了,全流程閉環(huán)來服務,做到了,全方位保障無事故。
甲 官升抓住好時機,工程叫“新安6+1”。
乙 三千多個村鎮(zhèn)都推廣,善舉到處受夸獎。
合 供電安全送每戶,社會文明提高度。
甲 官升帶領志愿者,小善大愛出成果。
乙 他與強人聯(lián)起手,募集款物一億九;
甲 發(fā)起公益項目近百個,豐富多彩真不錯;
乙 受益人數(shù)四十萬,都把官升來稱贊。
甲 對重病兒童貧困生,官升就像一盞燈。
乙 照亮他們前進路,點燃希望重起步。
甲 困難家庭三百戶,得到官升來資助。
乙 年年入藏上高原,與西藏人民心相連。
甲 洪水災害在河南,官升他,不畏艱險沖在前。
乙 帶領伙伴100多,抗洪前線似穿梭。
甲 “中國好人”王官升,
乙 和諧社會一精英。
合 “五四獎章”掛前胸,希望工程一明星;疫情防控尖刀兵,扶貧幫困活雷鋒;國家級別好家庭,“道德模范”是典型;小善大愛美心靈,陽光生活奔前程,奔前程!
曲藝工作者要通過文藝作品傳遞真善美,傳遞向上向善的價值觀,引導人們增強道德判斷力和道德榮譽觀,向往和追求講道德、尊道德、守道德的生活。此作品所描述的道德模范、“中國好人”王官升,就是現(xiàn)實生活中講道德、尊道德、守道德的典范。
作品開篇詼諧幽默,吸引觀眾注意力。接著直奔主題,贊揚文中主人公、“中國好人”王官升。王官升到幫扶對象家中走訪,發(fā)現(xiàn)房屋內(nèi)裸露的舊電線,引發(fā)了對因電線老化而引起火災的往事的回憶。緊接著,他通過深入細致的走訪、調(diào)研,采取切實可行的具體措施,組織社會各方力量,對大批農(nóng)戶老舊電線予以免費更換,徹底改變農(nóng)戶用電條件,集小善于大愛,提升社會文明程度。作品后半部分略寫王官升在社會公益普惠方面作出的突出貢獻及所獲得的榮譽,告訴人們什么是應該肯定的贊揚的,做到春風化雨、潤物無聲。
本文作者能夠把握數(shù)來寶的創(chuàng)作特點,做到內(nèi)容生活化,及時反映社會現(xiàn)象,弘揚正能量,引發(fā)人們的共鳴。作品結構緊湊,詳略得當。語言詼諧幽默,講究合轍押韻,完全做到上下句同韻同聲。
希望本文作者在今后的曲藝創(chuàng)作中,多注重數(shù)來寶的節(jié)奏和句式上的變化,注重細節(jié)上的描寫和技巧運用。要在不斷的對比變化中展示出數(shù)來寶的獨特魅力和藝術風格。
(點評人:大連市曲協(xié)顧問、名譽主席 王鳳友)
(責任編輯/馬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