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雨馨
有關未成年人的惡性案件,再次把校園欺凌話題頂上熱搜。
如何抵制“隱秘角落里的暴力”,各方熱議不止,一位班主任向全班放“狠話”的視頻贏得全網(wǎng)點贊——課堂上,她告訴她的學生們,一旦遭遇欺凌,一定要挺直腰桿大聲說“不”,一定要相信老師會為你撐腰。
從媒體曝光的校園欺凌案件來看,欺凌往往具有長期性和持續(xù)性的特點,有些孩子被欺凌長達數(shù)年,甚至后來覺得“被欺負是正常的”。
國內(nèi)外的相關研究早已指出,當校園欺凌出現(xiàn)時,如果受害者能及時向老師和家人報告、求助,周圍的人能夠及時施以援手,侵害行為多半就能得到遏制。
遺憾的是,在相當多的案例中,很多孩子遭遇欺侮之后,往往不愿開口求助,很多時候甚至是因為受了傷才被家長和老師發(fā)現(xiàn)。這樣的沉默,也助長了施暴者的氣焰,很可能導致暴力升級。
那么,面對“揮舞的拳頭”,被欺凌的孩子為何大多不敢反抗甚至不敢吱聲?原因或許有很多,從心理學研究來看,習得性無助是一大誘因。
透過許多受害者的事后講述,“說了也沒用”是他們最大的心結(jié)。部分老師以及家長對于校園欺凌缺乏足夠認知。在他們眼里,孩子之間打打鬧鬧,有點過火也只是“惡作劇”,遇到有受氣學生“告狀”,有的老師搬出一句“別招惹他”就試圖息事寧人,一些家長會教育自家孩子“少惹事”,甚至在出事之后,還有欺凌者的家長理直氣壯地說,“憑啥他不打別人就打你”。
當欺凌行為被不痛不癢地輕輕放過,當求助信號一再被漠視、被壓抑,處于弱勢一方的孩子慢慢就會被失望、絕望等情緒壓倒,缺乏安全感的他們既喪失了反抗的勇氣,也不知該如何擺脫困境,最后成為“沉默的羔羊”。
在此背景之下,這位班主任拒絕和稀泥,態(tài)度鮮明地為遭到欺凌的孩子撐腰,自然格外觸動人心。誠如網(wǎng)友所言,“好老師是學生的后盾”。發(fā)現(xiàn)欺凌苗頭,老師和家長第一時間給予關注,明辨是非曲直、提供情感支持,教會孩子如何應對侵害,這些暖心操作,無疑能讓孩子敢于發(fā)聲、正當反抗。
既往悲劇一再說明,冷漠是欺凌者的幫兇,縱容是施暴者的庇護所。抵制校園欺凌,我們必須更多站到受害者的立場上思考,從心理支持和實際救助層面為他們撐腰壯膽。
再看看國外,許多國家懲治校園欺凌的核心措施總結(jié)起來就是一句話:給予“受氣包”足夠多的關注。這與上述那位班主任的硬氣喊話異曲同工。
面對校園欺凌,你的態(tài)度就是孩子的底氣。極端刑事案件當然是個例,但暗暗存在的日常欺凌正是悲劇的源頭。
從源頭管理來看,家長與校方應當聯(lián)手,對異常苗頭早發(fā)現(xiàn)、早介入,給受欺負的、內(nèi)向懦弱的孩子更多關注和支持,鼓勵他們勇敢地說出自己的遭遇;對處于危險邊緣的“小霸王”,應該進行針對性的教育引導,以免他們一錯再錯、錯上加錯。
總之,在這個問題上,既有的教訓已足夠沉重,不能讓隱秘的角落繼續(xù)隱秘下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