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位身著漢服,仙氣飄逸,縱情投入地撫著古箏的小姐姐——她的網名叫“碰碰彭碰彭”,原名彭靜旋。
在她的身后矗立著法國巴黎的城市地標——埃菲爾鐵塔。
微風輕輕吹過,她衣袂飄飄,如仙女下凡。
她淡定自若的臉上,帶著自信的微笑。隨著一陣清脆悠揚的旋律響起,周圍的行人不由得停下腳步。
看,她的手指正無比自如地游走在琴弦上。
聽,一首電視劇《霍元甲》的主題曲——《萬里長城永不倒》,排山倒海般滾滾而來……
古箏樂聲鏗鏘,極具穿透力,令人感奮!她那強勁而又柔韌的彈撥動作,透出一股凜然昂揚之氣,大有\(zhòng)"力拔山兮氣蓋世”之勢,不覺讓人想起“古弦涌浪江河水,箏掃彈撥絡長城”。
一根根撥動的琴弦,如同一個個飛舞跳動的精靈,歡躍在你的耳畔,震撼著你的心靈,可當真是“轉軸撥弦三兩聲,未成曲調先有情”。
我和著樂曲,哼唱道——“豈讓國土再遭踐踏,個個負起使命”。同為中華兒女的我,不禁心潮澎湃,熱淚盈眶!
聽,一首以楚漢相爭的歷史為內容的《十面埋伏》,疾風驟雨般開篇……
急促而跳躍的音符,時而如行軍令般嚴整,時而如咚咚戰(zhàn)鼓雷響,時而吶喊聲震天……異國他鄉(xiāng)的街頭上,爆出一場多么壯闊、多么豪放、多么熱烈的樂曲哇!這是在用音樂描繪激烈的戰(zhàn)爭場面啊!仿佛再現了劉邦與項羽的垓下之戰(zhàn)。
這琴聲,使冰冷的空氣變得燥熱起來,使黯淡的陽光變得明亮起來,使困倦的世界立即變得亢奮起來。
使人想起,“銀瓶乍破水漿迸,鐵騎突出刀槍鳴?!?/p>
使人想起,“曲終收撥當心畫,四弦一聲如裂帛?!?/p>
使人想起,“煮一壺生死悲歡,祭少年郎,明月依舊何來悵惘;不如坦坦蕩蕩,歷遍風和浪,天涯一曲共悠揚?!?/p>
我不禁深深沉醉于樂曲中。
彭靜旋的手、胳膊、肩膀都在有力地配合著彈奏。它震撼著你,燒灼著你,它使你驚異于那個柔美漢服包裹著的嬌小軀體,那宛如青蔥的玉指,居然可以釋放那么奇?zhèn)グ蹴绲哪芰?,宛若一股東方神韻流淌在巴黎街頭,余音繞著埃菲爾鐵塔,連綿不絕。
在巴黎街頭,她的聽眾有跟著音樂一起手舞足蹈的小孩,有推著嬰兒車的媽媽,有長著絡腮胡須的黑人朋友,有坐在花壇上輕聲和著拍子的白人小伙,更有聽完樂曲,潸然淚下的華人……
一曲終了,她點頭微笑,向大家致謝。周圍寂靜無聲,人們都還沉浸在那優(yōu)美的旋律中。
隨著一處掌聲響起,現場頓時響起雷鳴般的掌聲。
(指導老師:田苗)
老師點評
《安塞腰鼓》是初中課文里最震撼人心的一篇課文。震撼之下,必有感悟,趁熱跟著課文學寫作,于是,平時幽默開朗又文藝的培銘同學,筆下生花了——一篇《古箏神韻》,深深震撼了老師和同學們。
他描寫的是一個中國留學生彭靜璇在法國街頭演奏古箏的場面。
開頭三段極有畫面感,以埃菲爾鐵塔為背景,襯托出這個中國姑娘飄逸仙氣的形象,為后文的表演鋪墊。
作者對演奏者的動作、神態(tài)描寫極為傳神——“淡定自若的臉上,帶著自信的微笑”“她的手指正無比自如地游走在琴弦上”。
作者對彭靜璇演奏的古箏曲《霍元甲》《萬里長城永不倒》描寫十分精準,如“樂聲鏗鏘,極具穿透力”“一首《十面埋伏》,疾風驟雨般開篇”;比喻貼切,如“急促而跳躍的音符,時而如行軍令般嚴整,時而如咚咚戰(zhàn)鼓雷響,時而吶喊聲震天”;更有排比加持,氣勢如虹;還有詩句應景,想象場面,可謂絕妙!既寫出了樂曲的內涵,又展現了演奏者的高超技藝,讓人隨作者一起深深沉醉于這樂曲中。
他寫自己的感受,讓人感同身受,心潮澎湃。
他寫觀眾聽眾,看似輕描淡寫,卻寫出了大人孩子,各國人包括華人被音樂感染的樣子,輕松愉悅又感人至深。
全文讀來酣暢淋漓,意猶未盡,讓人有必去看視頻一睹才女風采的沖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