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后門’在我們家族是最沒出息的事。孩子們的路要靠自己的本事來走,而不是靠父輩的關系來走?!?/p>
無論是在革命戰(zhàn)爭年代、艱苦創(chuàng)業(yè)的歲月,還是在改革開放的日子里,葉飛始終忠誠于黨和人民,保持共產(chǎn)黨人的政治本色。他胸懷坦蕩、光明磊落、嚴于律己、艱苦樸素。
從1959年到1990年最后一次回鄉(xiāng),葉飛回鄉(xiāng)走的一直是一條崎嶇的山區(qū)小路,下雨天更是泥濘不堪。1990年,葉飛回到老家時,陪同的村支書抱怨說,“村里出了位交通部部長,公路也不交通”,似乎一句話就可以修好路。葉飛卻始終堅守原則,沒有徇私情特地為家鄉(xiāng)“開這個口”。
1992年秋,一個港商想捐贈一輛奔馳車給葉飛。葉飛知道此事后謝絕道:“國家給我什么車就坐什么車。”1994年初,一名雜志社記者請葉飛去深圳參加某公司奠基典禮,說用于剪彩的金剪刀價值5萬元,剪了彩即送給首長。葉飛說:“50萬元我也不去!”他還抄錄了毛澤東贊揚好八連的詩中的“拒腐蝕,永不沾”送給前來葉家的說客。
葉飛的長子葉小宇說,葉飛一生中,都嚴格要求家人不能有特權思想。他上初中那會兒,國家經(jīng)濟條件不好,大部分學生是赤腳上學,只有個別干部家庭或知識分子家庭的孩子有鞋子穿,葉飛便要求他們幾個孩子也要赤腳上學,“前兩年初中同學聚會,還有人說對我打赤腳的印象十分深刻”。
改革開放后,社會上出現(xiàn)“出國留學潮”“下海經(jīng)商風”“與海外拉關系熱”的現(xiàn)象??紤]到自己分管僑務工作和在僑界的影響,葉飛和孩子們“約法三章”:第一,立足國內(nèi)成才,不一定都要到海外求學;第二,不得利用父母的關系下海經(jīng)商謀利;第三,不準因為私利與華僑、外籍華人拉關系?!爱敃r,海外求學是社會潮流,我也曾萌生去海外留學的念頭。但一想到父親的‘約法三章’,便打消了這個想法?!焙髞?,葉小宇成了一名記者。
幾十年來,葉式家風得到傳承延續(xù)。曾任南安市金淘鎮(zhèn)黨委書記的黃立新回憶說:“多年前,葉小宇駕駛一輛老式轎車回家鄉(xiāng)時,我看到破舊的車窗上還貼著膠布。葉小宇、葉小崎回來后,拒絕接受當?shù)毓賳T和商人宴請,直言就想在家吃地瓜粥……”葉飛的孫子葉海興,“是很實在的一個年輕人,從事傳媒工作”。
葉小楠的女兒中考失利,沒能考上重點高中。葉小楠寧愿讓女兒讀一般學校,也沒有動用個人關系。她說:“‘走后門’在我們家族是最沒出息的事。孩子們的路要靠自己的本事來走,而不是靠父輩的關系來走。”
父之愛子,教以義方。葉飛教導子女們“不可以利用父輩的關系”,這既是嚴格要求,更是殷切關愛。
(責編/張超 責校/劉靜怡 來源/《將軍子女講述“葉式家風”》,許雅玲/文,《泉州晚報》2016年5月9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