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杰
塔特拉山橫貫斯洛伐克東北部,這一大片區(qū)域在1992年被劃定為“塔特拉國家公園”。冰川的侵蝕讓山峰猶如刀削斧鑿般直上直下,而冰川融化后又給這里帶來了藍寶石一般的高山湖泊。
斯洛伐克與波蘭的邊境上,壯麗的塔特拉山形成了兩國天然的分界線,它是喀爾巴阡山脈最為高聳的部分,陡峭挺拔的山峰、險峻深邃的山谷和清澈如鏡的高山湖泊將塔特拉山打造成了歐洲中部一幅美麗畫卷。
來到塔特拉山其實有些偶然,一次拍攝的機會讓我在斯洛伐克停留了一段時間。雖然旅居歐洲多年,但我對歐洲中部地區(qū)還是很少涉足,和大多數(shù)國人一樣,在說起斯洛伐克的時候總是無意中與“捷克”關聯(lián)在一起。得知我酷愛登山遠足之后,當?shù)氐呐笥迅嬖V我:“那你應該去塔特拉山住上幾天,你一定會愛上那里的!”于是,我背上登山包,開始了前往塔特拉山的旅程。
塔特拉山橫貫斯洛伐克東北部,這一大片區(qū)域在1992年被劃定為“塔特拉國家公園”,它是斯洛伐克9個國家公園中最早的一個。雖然最高峰海拔“僅僅”2600多米,卻異常險峻,冰川的侵蝕讓山峰猶如刀削斧鑿般直上直下,幾乎沒有山麓地帶,而冰川融化后又給這里帶來了藍寶石一般的高山湖泊。
從斯洛伐克北部城市波普拉德(Poprad)出發(fā),乘坐古色古香的山間小火車,我來到了塔特拉山之行的第一站——滑雪勝地塔特蘭斯卡魯門尼卡(Tatranská Lomnica)。雖然正值初夏,這個小鎮(zhèn)并沒有像冬天一樣被滑雪愛好者“擠滿”,但依然有不少游客來這里度假,因為在沒有雪的季節(jié),這里也是塔特拉山最適合徒步的地區(qū)。
小鎮(zhèn)藏在一片郁郁蔥蔥的杉樹林中,從遠處看幾乎難以發(fā)現(xiàn),只有零星冒出來的幾座紅色屋頂宣告著這里是屬于人類的領地。從火車上下來,打量著眼前低矮的車站、斑駁的墻面和滿是裂痕的水泥路面,給人一種時光穿梭的錯覺,好像一下子回到一百年前這座小鎮(zhèn)剛剛興起的時候。作為斯洛伐克最為著名的旅游點,街道兩旁擠滿了酒店和度假屋,但并沒有破壞它的整體氛圍:小鎮(zhèn)中大多是狹窄的步道,只有幾條可以行車的現(xiàn)代馬路,步道邊的草地上每走幾步就會有一個長椅,鎮(zhèn)中心一個“巴掌大”的小池塘還有幾條木船供人們泛舟游樂,當然現(xiàn)在的主要用途就是供游客“打卡拍照”了,池塘邊人們就地取材搭建了一些木質(zhì)的游樂設施,成了小朋友們的樂園……總之,到了這里,“壓力”“繁忙”這些詞就從腦海中消失了,只留下“閑散”“歡樂”占據(jù)了整個心靈。
向北邊的山上望去,一個巨大的紅色屋頂在郁郁蔥蔥的山中格外顯眼,屋頂上的金色招牌也隱約可見,這是小鎮(zhèn)的標志,最早的酒店——布拉格大酒店。這個酒店的名字讓我又不由地與它的鄰國捷克聯(lián)系到了一起。由于不是旅游旺季,我輕松地訂到了這家酒店的房間,走廊中掛著的老照片向我講述著這里的歷史:1905年這里作為供王公貴族入住的酒店開業(yè)后,就成了歐洲貴族們的聚會地,各種舞會絡繹不絕……
布拉格大酒店是這個地區(qū)最早的酒店,也是小鎮(zhèn)的標志,巨大的紅色屋頂在郁郁蔥蔥的山中格外顯眼。
小鎮(zhèn)的東邊是登山纜車的車站,可以到達塔特拉山第二高峰——洛米基山 (Lomnick??tít)的山頂。在途中要經(jīng)過兩個換乘站,分別對應滑雪場的兩條雪道。在第二個換乘站旁,就是斯洛伐克著名的斯卡爾納特普萊索(Skalnaté pleso,意思是巖石湖)天文臺,據(jù)說還有一顆小行星以它的名字命名。從這里開始,纜車分成兩道,一道通往半山腰,而另一道則是直通洛米基山山頂。纜車沿著陡峭的巖壁繼續(xù)向上行駛,從窗子望出去,白色的積雪與裸露的花崗巖混雜交錯,纜繩在空中形成一個優(yōu)美的弧線,足夠美麗也足夠令人膽戰(zhàn)心驚。
一路戰(zhàn)戰(zhàn)兢兢到達山頂,終于明白80歐的票價沒有白花。在湛藍色天空的背景下,云朵快速地變換著形狀,一條狹窄的觀景臺從山頂探出,上面標注著洛米基山的海拔“2634米”。沿著觀景臺走到盡頭,視野豁然開朗,人仿佛置身于半空中,在無數(shù)的高山峭壁中自由飛翔。試想到了冬天,茫茫白雪覆蓋下的群山該是怎樣的一幅景象?冬天一定要再來一次。
在洛米基山纜車的第二個換乘站旁,就是斯洛伐克著名的斯卡爾納特普萊索天文臺,據(jù)說還有一顆小行星以它的名字命名。
雖然熱愛登山遠足,但是在塔特拉斯卡洛米卡我卻選擇了最省力的游覽方式,目的就是為攀登克里萬山留足體力。沿著公路一路向西,便可以來到克里萬山山腳下的小鎮(zhèn)什特爾布斯凱普萊索,小鎮(zhèn)因鎮(zhèn)中的高山湖而得名。其實塔特拉山附近的小鎮(zhèn)大同小異,都是滑雪勝地,有通往山上雪場的索道和無數(shù)的度假屋,只不過這座小鎮(zhèn)的湖泊要大得多,而這里的雪場也是兩屆世界大學生冬季運動會一些項目的比賽場地。
把行李放到酒店之后,我迫不及待地找了一家當?shù)氐穆眯猩?,詢問如何攀登克里萬山。工作人員告訴我,攀登克里萬山還是比較危險的,最好幾個人一起爬,于是我報了當?shù)氐囊粋€小登山團,由向導帶著幾個人一起進山。所有的登山者一般都會選擇早上開始攀爬,凌晨5點,天還沒亮向導就已經(jīng)打電話催促大家集合了,在前往山腳營地的路上,向導告訴我們:克里萬山的攀爬時間是早上6點到晚上6點,山上禁止露營過夜。向導的英語非常熟練,也很健談,滔滔不絕地向我們介紹著這座被稱為斯洛伐克象征的山峰:克里萬山的詞根有“彎曲”之意,山的西側有一個明顯的弧形傾斜,在當?shù)匾脖灰恍┤朔Q為“牛尾”。傳說中,這個弧線是墮落天使路西法在飛越塔特拉山的時候,鞋尖踢到山體形成的。
克里萬山一直是斯洛伐克民族的象征,從17世紀起,很多王公貴族就開始攀登這座山峰,并將此作為榮耀的象征??死锶f山在不同的高度有著不同的景象:從山腳下的草甸灌木,到半山腰迷宮一樣的樹林,再到山頂處光禿禿的石頭。樹林中的道路狹窄崎嶇,土路上散落著大大小小的石塊。登頂時可以看到一塊銘牌,那是攀登者成功“打卡”這座山峰的標志。
克里萬山一直是斯洛伐克的象征,從17世紀起,很多王公貴族就開始攀登這座山峰,并將此作為榮耀的象征,還有人成功登頂過。許多文人墨客也創(chuàng)作了無數(shù)作品贊頌這座山峰,尤其是浪漫主義詩人更是克里萬山的狂熱崇拜者。到了近代更是如此,從繪畫到電影,從民歌到搖滾樂,都可以找到這座山峰的影子,斯洛伐克國歌《塔特拉山上的暴風》也是以克里萬山的一次雷電為原型創(chuàng)作的,在2005年的一次全民投票中,克里萬山更是以高票成為斯洛伐克硬幣上的圖像之一。
來到山腳下,黃色的路牌上寫滿各種標識。向導說這里的圖示有紅、綠、藍三種,分別代表不同的登山線路,我們這次攀爬的是藍色線路。沿著崎嶇的土路,我們開始了攀登之旅,路邊是繁茂的野花野草,幾棵高聳的杉樹旁藏著奇形怪狀的枯萎樹樁,一些樹根仿佛利爪一樣從土壤中肆意地鉆出來,這一切籠罩在清晨的霧氣之下,給我們的登山之旅渲染了一些恐怖的氛圍。行進不久,我們就鉆入了樹林,與塔特拉山的其他山峰一樣,克里萬山在不同的高度有著不同的景象:從山腳下的草甸灌木,到半山腰迷宮一樣的樹林,再到山頂處光禿禿的石頭。樹林中的道路比山腳下要難走一些,狹窄崎嶇的土路上散落著大大小小的石塊,樹根更是“猖獗”地占領了大部分的道路。
剛開始攀爬,大家體力還很充沛,向導也一直介紹著山中的各種動植物,其中最著名的莫過于塔特拉山的羚羊。這種羚羊常年生活在高山中,為了保護這個稀少的物種,當?shù)卣€將一部分羚羊遷移到了低矮的山區(qū),以便更好地保護它們。如今這種羚羊在野外幾乎難覓蹤跡,向導說如果運氣好的話,可以看到山中的土撥鼠。當然,山中也有猛獸和猛禽出沒,比如棕熊、狼、猞猁和金雕,這也是山中禁止露營的原因之一。
穿過樹林,山中又變成了另一番景象,低矮的灌木成了主角,而山中的土路也已經(jīng)消失不見,我們只能順著布滿碎石的小路繼續(xù)行進。隨著時間的推移,太陽慢慢升起,氣溫也漸漸高了起來,一行人開始脫掉登山服,短褲背心輕裝上陣。順著標記繼續(xù)前行,植物越來越少,取而代之的則是砂礫和巖石,只有一些野草從石縫中艱難地擠出來?;疑氖^上不時地出現(xiàn)斑駁的嫩綠色,開始以為是人們做的標記,仔細一看原來是干掉的苔蘚。隨著植物的消失,山頂已經(jīng)越來越近了,而攀登之路也越來越難走了,很多地方已經(jīng)沒有了道路,我們跟著向導,手腳并用地沿著標記在碎石中繼續(xù)前行。原本以為我們攀登的速度很快,結果已經(jīng)有人迎面走來,開始下山了,在一些狹窄的地方人們艱難地側過身子交錯而過。這時總是忍不住往下看一眼,瞬間心驚膽戰(zhàn),甚至懷疑自己是怎么從如此陡峭的地方爬上來的。
終于,我們到達了山頂,一個雙十字木架矗立在那里,這是斯洛伐克國旗上的圖案,也是這個國家的象征。站在山巔眺望,天空與群山融為一體,山中的湖泊在陽光下閃著亮光。也許,登山的確有一種魔力,讓人將疲勞、恐懼等情緒都拋在腦后,只剩下對大自然無比的崇拜與熱愛。
在離開塔特拉山的路上,我已經(jīng)開始期待冬天的來臨,想要看一看那時白雪覆蓋下的另一番風景。
(責編:昭陽)
洛米基山是塔特拉山的第二高峰,也是塔特拉山訪問量最多的山峰之一。山體的外形很像金字塔,有三條山脊都可以攀爬登頂。登山纜車修建于1941年,是當時歐洲最為先進的纜車。纜車修建完成后,徒步登山者依然絡繹不絕,當?shù)卣疄榱吮WC安全,規(guī)定游客只有在向導的陪同之下才能攀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