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立海
考點概述
高考文言文閱讀的有效復習,必須基于我們對新課標的深入學習與準確把握。考生要全面提高語文核心素養(yǎng),在“實”與“虛”上下足功夫,即處理好文言文中的字詞落實與涵詠賞讀問題,進而達成“工具性”與“人文性”的有機統(tǒng)一。
1.尋求“實”的“突圍”
這里的“實”,是指對文本中字、詞的“解決”,要落實和處理好“實”的功夫;賞讀文本則是“虛”的功夫。
(1)準確句讀。古人說:“讀書百遍,其義自見?!蔽覀冋f,誦讀的主要目的是在了解全文基本意思的前提下,為掃清字詞障礙奠定基礎??忌茏x出文章的語氣、語調(diào)和節(jié)奏,表達出文章和作品內(nèi)在情感的過程。例如在韓愈的《師說》中,“師道之不傳也/久矣,欲人之無惑也/難矣”,考生總?cè)菀紫氘斎坏刈x成“師道之不傳/也久矣,欲人之無惑/也難矣”。這兩句停頓不同,表現(xiàn)出對詞義的理解不同,只要斷句出現(xiàn)偏差,語句理解就會大相徑庭。對此,考生在復習時要予以重視。
(2)解字析詞。就是調(diào)動多樣方法,解決字、詞意義的落實問題。考生要整理已學習的生字、新詞,每次重點解決一個知識點(比如倒裝句、名詞活用等),把學過的知識連綴起來。此外,要對提供的信息如注釋等加以有效利用,防止“視而不見”情況的發(fā)生。對沒有注釋但又感到理解有困難的字、詞和相關的文化常識、文言知識等,考生要查閱相關的資料,進行梳理,解決字、詞障礙。這樣做,對培養(yǎng)自主學習能力與“發(fā)現(xiàn)、探究、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文言知識的積累都有益處。如《論語》六則中第一則:“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南懷瑾先生在《論語別裁》中分析道,“學而時習之”一句,不應翻譯成“學習之后不斷地復習”,正確翻譯是,“學”和“習”在中國古代是兩個詞,學指的是學習抽象的知識,習指的是將知識轉(zhuǎn)化為能力的實踐,“學而時習之”的意思是學習知識之后不斷地加以實踐(學以致用)。
(3)文章初譯??忌诔踝g時,要遵循“忠實原文,適當調(diào)整;排定語序,辨析詞義;前后關聯(lián),解決疑難;固定名詞,無須翻譯”的原則。同時,要在“信、達”的基礎上,推敲斟酌字、詞語意,向“雅”的境界邁進。翻譯文言句子,考生要做到大致疏通文意,最后針對遇到的難點,字字落實、詞詞到位。如在翻譯《報任安書》一文的第二自然段時,在疏通文意的基礎上,要解決“畜”“素”“固”等字詞翻譯的問題,“流俗之所輕”“西伯,伯也,拘于羑里”等句式翻譯的問題,以及“四不辱”“六受辱”對比意義何在等重難點問題。
2.打好“虛”的“殲滅戰(zhàn)”
所謂“虛”,就是對文本的主題、人物、立意,亦即包括了語言美、人物美、情感美、思想美等方方面面的含英咀華,條分縷析,進而在整體上完成對文本的學習與領會。如果說“實”的方面是“死”的知識,那么“虛”則是“活”而“新”方可“奏效”的。
眾所周知,語言的涵詠、體味要以對文章的準確釋義為基礎,而且很多時候,字詞的理解又是真正意義上文本賞讀的關鍵,有時候?qū)诺湓娢闹幸粋€句子甚至一個字一個詞的含義能否準確理解把握,直接決定了一部作品賞讀的正確與成敗,“實”的工作就為“虛”的落實做好了水到渠成的工作。
如“或取諸懷抱,晤言一室之內(nèi);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對這句話給出正確解釋并不難:有的人把自己的胸懷抱負在室內(nèi)暢談,有的人就著自己所好之事物,寄情其中,放縱無羈地生活。但如果僅如此理解,就“屏蔽”了很多文字背后的信息。實質(zhì)上文中這句話,并不是憑空而來的,而且有深刻的時代背景根源的。東晉王朝建立之后,士族勢力特別強大,處在這種環(huán)境中的文人、知識分子,一方面雖不放棄自身對政治經(jīng)濟利益的追求,一方面卻渴望在精神上獲得更大的解脫。他們的生活態(tài)度較前人少了些狂誕,多了些優(yōu)雅與從容。此時的士大夫們對玄學清談和山水自然有著特殊的愛好。尚玄學清談表現(xiàn)了士人的智慧風度,好流連山水自然體現(xiàn)了士人追求脫俗、標榜優(yōu)雅從容的人生態(tài)度?!盎蛉≈T懷抱,晤言一室之內(nèi);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正反映了士人在政治上無法實現(xiàn)自身抱負的情況之下的精神面貌和生活方式。這樣結(jié)合背景的賞讀涵詠,就比單純的文字釋義豐滿得多、有說服力得多。這就是司空圖所說的“咸酸之外”的“味”。
讀懂文字、理解意思是基礎,涵詠、鑒賞文言文神奇美的力量才是我們學習的最終目的。
考題連線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小題。
文本一:
天下事有難易乎?為之,則難者亦易矣;不為,則易者亦難矣。人之為學有難易乎?學之,則難者亦易矣;不學,則易者亦難矣。
吾資之昏,不逮人也;吾材之庸,不逮人也。旦旦而學之久而不怠焉迄乎成而亦不知其昏與庸也吾資之聰,倍人也;吾材之敏,倍人也。屏棄而不用,其與昏與庸無以異也。圣人之道,卒于魯也傳之。然則昏庸聰敏之用,豈有常哉?
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貧,其一富。貧者語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何如?”富者曰:“子何恃而往?”曰:“吾一瓶一缽足矣。”富者曰:“吾數(shù)年來欲買舟而下,猶未能也。子何恃而往?”越明年,貧者自南海還,以告富者,富者有慚色。
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幾千里也,僧之富者不能至,而貧者至焉。人之立志,顧不如蜀鄙之僧哉?是故聰與敏,可恃而不可恃也;自恃其聰與敏而不學者,自敗者也?;枧c庸,可限而不可限也;不自限其昏與庸而力學不倦者,自力者也。
(節(jié)選自彭端淑《為學》)
文本二:
晉平公問于師曠,曰:“吾年七十,欲學,恐已暮矣?!睅煏缭唬骸昂尾槐T乎?”平公曰:“安有為人臣而戲其君乎?”師曠曰:“盲臣注安敢戲君乎?臣聞之,少而好學,如日出之陽;壯而好學,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學,如炳燭之明。炳燭之明,孰與昧行乎?”平公曰:“善哉!”
(節(jié)選自劉向《說苑·建本》)
〔注〕盲臣:師曠為盲人,故自稱為盲臣。
1.文中畫波浪線的部分有四處需加句讀,請用鉛筆將答題卡上相應位置的答案標號涂黑。
旦A旦B而C學D之E久F而G不H怠I焉J迄K乎L成M而N亦O不P知Q其R昏S與T庸U也V
2.下列對文中黑體詞語及相關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
A.“卒于魯也傳之”與“卒獲有所聞”(《送東陽馬生序》)兩句中的“卒”字含義相同。
B.明年,文中是第二年的意思,現(xiàn)在一般表示今年的下一年,二者的意思不同。
C.“顧不如蜀鄙之僧哉”與“顧野有麥場”(《狼》)兩句中的“顧”字含義相同。
D.“恐已暮矣”與“恐托付不效”(《出師表》)兩句中的“恐”字含義相同。
3.下列對原文有關內(nèi)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A.富和尚認為,窮和尚僅憑一個水瓶和一個飯缽不能到達南海,結(jié)果窮和尚成功到了南海,這說明運氣是成功的一個條件。
B.蜀國距離南海有幾千里路,富和尚沒有到達而窮和尚到達了。作者采用對比手法,目的是告訴我們“為學”的道理。
C.文本一先指出在學習中“難”與“易”是相對的,又從昏庸和聰敏及其與成敗的關系立論,說理明白,使讀者信服。
D.文本二告訴我們要活到老,學到老,只要想學習,時間永遠不晚,正如《勸學》中所說,“學不可以已”。
4.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1)是故聰與敏,可恃而不可恃也;自恃其聰與敏而不學者,自敗者也。
譯文:
(2)老而好學,如炳燭之明。炳燭之明,孰與昧行乎?
譯文:
5.彭端淑的《為學》告訴我們什么學習的道理?
答:
(參考答案見下期中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