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 丹
(泉州師范學(xué)院 文學(xué)與傳播學(xué)院、絲路語言文化研究中心,福建 泉州 362000)
《祖堂集》是最早在南唐保大十年(952)于泉州招慶寺編成的一部禪宗燈錄,比《景德傳燈錄》的編定早了約五十年。最初的編者是被稱為“靜、筠二禪德”的兩位招慶寺僧人,但具體生平不詳。其書編成后不久便在中國散佚,目前保存在韓國海印寺的印板是現(xiàn)在所有《祖堂集》的祖本。這個版本(簡稱為“今本”)的正文分為二十卷,記載了禪宗自西天七佛以下至五代宋初總計246 位僧(佛)的語錄、事跡,另外在卷首有署名為文僜、匡儁的兩位僧人分別撰寫的序。
自20 世紀初今本《祖堂集》被重新發(fā)現(xiàn)以來,許多學(xué)者從文獻學(xué)、宗教學(xué)、語言學(xué)等多個角度對這部書作了研究。在與本文關(guān)系密切的文獻學(xué)方面,柳田圣山[1-2]最早對這部書作了系統(tǒng)的探討,此后石井修道[3]、衣川賢次[4-6]等人又有進一步的深入探討。近年來,越來越多的中國學(xué)者致力于《祖堂集》的研究,特別在語言學(xué)的研究方面成果豐富,[7-8]并出現(xiàn)了幾部質(zhì)量上乘的校訂本。[9-10]在西語學(xué)界也有值得關(guān)注的成果,如Paul Demi ville[11]、Christoph Anderl[12]、Laurent van Cutsem[13]等人的論著。
現(xiàn)在我們能見到的海印寺本的《祖堂集》并非該書最初編成時的原貌,因此厘清它的編定過程就成為研究該書的基礎(chǔ)課題。關(guān)于這個問題,目前學(xué)界一般都認可衣川賢次等人的看法,即認為《祖堂集》最初的版本只有一卷,后來經(jīng)過擴充,最終在高麗高宗三十二年(1245)由高麗僧人匡儁“寫定”為二十卷并付梓刊行(其成果就是海印寺所藏的印板)。[14-16]這一看法的關(guān)鍵依據(jù),是高麗僧人匡儁為該書所寫的序言,其中提到:“已上序文并《祖堂集》一卷,先行此土。爾后十卷齊到。謹依具本,爰欲新開印版,廣施流傳,分為二十卷?!盵9]1
筆者認為,前人的看法是對匡儁序言的誤讀。匡儁確實曾經(jīng)將《祖堂集》分編二十卷,但他并不是高麗高宗時期的人物,其序言的寫成時間也遠早于今本《祖堂集》印板的開雕時間。下文將從禪史編纂學(xué)的視角出發(fā),分兩個方面對上述看法加以論證:一是從高麗后期佛書序跋與政治環(huán)境的關(guān)系,論證匡儁序言不可能寫于高宗三十二年;二是從“燈錄”這種題材形成發(fā)展的禪史編纂意識出發(fā),論證匡儁序言應(yīng)該寫于《景德傳燈錄》進入朝鮮半島之前。在此基礎(chǔ)上,筆者嘗試提出了今本《祖堂集》成書的四階段論。
今本《祖堂集》的印板確實是高麗高宗三十二年(或稍后)開雕的。它的第一卷末尾有“乙巳歲分司大藏都監(jiān)雕造”一行字。所謂“乙巳歲”就是高麗高宗三十二年,當時高麗王朝為雕造《大藏經(jīng)》而設(shè)立了大藏都監(jiān)、分司大藏都監(jiān)等機構(gòu)。《祖堂集》雖然是藏外佛書,但無疑也是由分司大藏都監(jiān)負責(zé)雕版的。[14]934-953因為“乙巳”年題記只存在于第一卷末尾,不排除后續(xù)各卷的雕版時間要更晚一些。
但是,匡儁分編二十卷的活動,與今本印板的開雕并無直接關(guān)聯(lián)。認識這一問題的關(guān)鍵,是厘清匡儁序的寫作時間。這里先節(jié)錄序言如下:
1.已上序文并《祖堂集》一卷,先行此土。爾后十卷齊到。謹依具本,爰欲新開印版,廣施流傳,分為二十卷。以此先寫七佛,次艐天竺二十七祖并諸震旦六代,代有傍正。祖位次第,并以錄上。
2.隨其血脈,初后聯(lián)綿,佋穆之儀,有孫有嫡也。其纂成,所以群英散說,周覽于眼前;諸圣異言,獲瞻于卷內(nèi)。
3.今以沙門釋匡儁所冀:中華集者,永祛惜法之痕;此界微曹,愿學(xué)弘禪之美。
4.……(中間僧佛名錄省略)……海東新開印版《祖堂集》,現(xiàn)其本跡者二百五十三員,并載于
二十卷內(nèi);莫知跡者,不能具錄矣。[9]1-9
可能是受了文中“新開印版”這一說法的影響,學(xué)者普遍認為匡儁序就是為高麗“乙巳歲”這一次雕刻所寫的。[10-16]然而,序言本身并沒有直接的時間線索,我們也沒有任何理由排除“新開印版”是另一次刊印的可能性。換言之,這個被普遍接受的觀點并沒有得到任何確切證據(jù)的支持。
其實,細考匡儁序的文本,會發(fā)現(xiàn)它對《祖堂集》的歷史定位與“乙巳年”高麗的宗教、政治等方面的社會背景格格不入。從宗教背景的角度看,根據(jù)前引序言第3 段,匡儁之所以編定、刊行《祖堂集》,是希望它能充當禪宗東傳的鎖鑰。如果禪宗能夠藉由這部書的流通而從中華傳到高麗,則一方面編纂這部書的中國僧人將禪法普惠東國之人,因此擺脫了自身“惜法”不傳的嫌疑(“中華集者,永祛惜法之痕”),另一方面高麗的禪宗弟子們也愿意效法大德,致力于弘揚禪法的美事(“此界微曹,愿學(xué)弘禪之美”)。
問題是,在“乙巳歲”高麗雕刊《大藏經(jīng)》時,禪宗已是高麗佛教的強勢宗派。早從新羅末期,傳統(tǒng)佛教各宗派即走向衰落,而新興的禪宗逐漸發(fā)展,[17]34-35先是在高麗前期形成盛極一時的“禪門九山”,然后又由僧人知訥開創(chuàng)出朝鮮半島特有的禪宗派別曹溪宗。[18]14-22913 世紀初,曹溪山修禪社第二代主持僧慧湛運用《景德傳燈錄》等資料編成《禪門拈頌集》一書,“采集古話凡一千一百二十五則并諸師拈頌等”;在貞祐十四年(1226)為該書所寫序中,慧湛聲稱“本朝自祖圣會三巳后,以禪道延國祚,智論鎮(zhèn)鄰兵”。[19]可見高麗禪宗經(jīng)過數(shù)百年發(fā)展之后已頗有自覺與自信。在這樣的背景下,很難想象一個有學(xué)養(yǎng)的僧人會把《祖堂集》的印行看成禪宗東傳的鎖鑰,并賦予它“永祛惜法之痕”“愿學(xué)弘禪之美”的意義。
從政治背景的角度看,匡儁的序言還缺少了乙巳年高麗官刊佛書背后的政治緊張感。1206 年成吉思汗統(tǒng)一蒙古高原之后,蒙古軍隊開始向外擴張。從1218 年開始蒙古軍隊連年入侵高麗,并迫使高麗朝廷在高宗十九年(1232)從舊都開城遷到江華島上,以避蒙古軍鋒芒。高麗顯宗二年(1011)為抵御契丹入侵而發(fā)愿刊刻被高麗君臣視為國寶的《大藏經(jīng)》板也被蒙古軍隊焚毀。在王朝生命懸于一線的緊張時刻,高麗君臣為了祈求佛祖保佑、祛退蒙古入寇,“借神通之力,使頑戎丑俗,斂蹤遠遁”[20],決定重新雕刻《大藏經(jīng)》,并為此專門設(shè)立大藏都監(jiān)、分司大藏都監(jiān)。[17]149
很顯然,重刻《大藏經(jīng)》并不是一次單純的宗教行為,而是一項政治行動。這在同時期分司大藏都監(jiān)刊刻的其他佛書序言中有非常清楚的體現(xiàn)。高宗三十五年(1248)刊刻的《南明泉和尚頌證道歌事實》后有“按行卞韓道兼大藏分司”的高麗官員全光宰所作跋文:
予素信內(nèi)典……歲戊申(1248),按行卞韓道兼任大藏分司……募工筆而書之,簡善手而鐫之。所冀我晉陽公壽增岳峙、福(畜)[蓄]淵深,塞消狼大,天掃攙槍?!瓚c尚晉安東道按察副使都官郎中全光宰志。[21]59
文中的“蒙寇”“狼大”指的都是入侵高麗的蒙古軍隊,“晉陽公”則是高麗朝廷中主持抗蒙軍事行動的權(quán)臣崔怡。[22]388-393另外一部高宗三十一年刊刻的《金剛?cè)两?jīng)論》后有高麗人鄭晏所作跋文,里面提到“氛塵永寢,朝野升平”[21]139,同樣是在祈求蒙古退兵。①
分司大藏都監(jiān)刊刻《祖堂集》的行為本身無疑是高麗朝廷“以佛法驅(qū)敵寇”的政治行動的一部分,但匡儁所寫的序言不僅對當時高麗萬分危急的政治局勢絲毫無感,而且給《祖堂集》賦予了與時代不相契合的禪史意義,完全沒有體現(xiàn)今本《祖堂集》刊刻時的歷史語境。其實梁天錫已經(jīng)提到,不應(yīng)該把匡儁序與高麗高宗三十二年的《祖堂集》刊刻活動聯(lián)系起來,[23]只可惜他沒有作進一步的論證,其觀點也未能引起重視。
如果匡儁序不是寫于高宗三十二年(1245),那么它又寫于什么時候?從序言透露出的禪史編纂意識來看,它應(yīng)該寫于“燈錄”這種禪宗史書傳入朝鮮半島的初期??飪y序言的第2 段是作者對《祖堂集》的編纂特點的概括。其中,“隨其血脈,初后聯(lián)綿,佋穆之儀,有孫有嫡”強調(diào)的是體裁上效法血緣家譜的特點,不僅用“血脈”一詞來指稱禪僧的師徒相繼,而且將僧人的傳承關(guān)系擬稱為宗法制下區(qū)別父子、嫡庶的“昭穆之儀”?!叭河⑸⒄f,周覽于眼前;諸圣異言,獲瞻于卷內(nèi)”則強調(diào)其內(nèi)容具有集大成的意義。簡潔地說,就是明辨譜系、集成語錄這兩大功能。
這樣的評價,實際上與南唐泉州招慶寺僧文僜為《祖堂集》所寫的序言相互呼應(yīng)。根據(jù)文僜的說法,禪宗本來不立文字,但因為“中下品流”的人只能借助“機句”悟道,所以不得已而留下“半偈一言”。在文僜寫序之時,禪宗大德的語錄已經(jīng)廣為流傳(“言教甚布于寰?!保珱]有人按師承關(guān)系將之梳理清楚(“條貫未位于師承”),使他常有“烏馬難(辯)[辨]”之慮。新編成的《祖堂集》“珠玉聯(lián)環(huán),卷舒浩瀚”,彌補了文僜的這個遺憾。[9]1雖然文僜的評價比較含蓄,但細究其“問題意識”,可以說他看重該書的也就是明辨譜系、集成語錄這兩點。
文僜的問題意識體現(xiàn)了禪宗在五代宋初日漸枝繁葉茂而帶來的禪史編纂的新要求,這也正是《景德傳燈錄》所要解決的問題。宋景德元年(1004),“東吳”僧人道原將所編的一部禪宗史書獻給宋真宗,經(jīng)校定之后,由朝廷下詔收入藏經(jīng)。該書初名《佛祖同參集》,被進呈給皇帝之后乃獲敕定書名《景德傳燈錄》。[24]從道原獻書的時間即可看出,它體現(xiàn)的正是宋代初年禪宗知識界對本宗傳法歷史的一種認識。[25]宋真宗時期的翰林學(xué)士楊億曾經(jīng)為《佛祖同參集》作序,對該書編纂的宗旨、特點有非常精當?shù)脑u價。據(jù)其所說,道原編書的目的,一是有感于當時“祖師法裔,頗論次之未詳”,發(fā)愿加以厘清;二是要接續(xù)唐代僧人圭峰宗密的《禪源諸詮集》的宗旨,以編集禪僧的語錄。而這部書的突出成就也正是兩點:一是譜系詳明,“自飲光尊者,訖法眼之嗣,因枝振葉,尋波討源”;二是語錄收集完備,“語句之對酬,機緣之契合,靡不包舉,無所漏脫”。[26]
在這里,楊億對道原《佛祖同參集》的評價與文僜、匡儁對《祖堂集》的評價如出一轍,這無疑說明在五代宋初禪宗日益枝繁葉茂的情況下,禪林知識之中存在某種共通的禪史編纂學(xué)的創(chuàng)新意識,這種意識推動了后來被稱為“燈錄”的這樣一種兼有明辨譜系、集成語錄這兩大功能的新禪史體裁的成熟,《祖堂集》和《佛祖同參集》都是這個過程中的產(chǎn)物。楊億作序時應(yīng)該沒有看到《祖堂集》,否則他不至于將道原書的淵源追溯到一部當時已經(jīng)散佚的唐代書籍。楊億《佛祖同參集序》中已經(jīng)明言,當時《禪源諸詮集》的“百卷之文不傳于世”,留下的只有被稱為“都序”的一小部分總序類文字。事實上,宗密《禪源諸詮集》旨在融通禪教,“以如來三種教義,印禪宗三種法門,融瓶盤釵釧為一金,攪酥酪醍醐為一味”[27],在撰寫目的和體裁上都和“燈錄”這種專在闡揚禪風(fēng)的史書有根本不同。但正因如此,揚億、文僜的兩篇獨立寫成的序言更加體現(xiàn)出當時禪林知識界共通的禪史編纂學(xué)意識。
匡儁序?qū)Α蹲嫣眉返脑u價很高,幾乎認為它是“當代”禪宗法脈、法音的集大成。這說明,匡儁寫序時并不知道有《景德傳燈錄》一書。因為《景德傳燈錄》的篇幅達到了《祖堂集》的兩倍,收錄的人物范圍也遠遠超過了《祖堂集》。筆者未能查到《景德傳燈錄》初傳高麗的確切時間,但最晚于12 世紀已廣泛流行開來,[28]高麗普照國師知訥寫于明昌元年(1190)的《勸修定慧結(jié)社文》已經(jīng)多次援引《景德傳燈錄》,[29]慧湛于13世紀初以《景德傳燈錄》為基礎(chǔ)資料之一編成《禪門拈頌集》。[30]這些都遠早于今本《祖堂集》的刊刻。
其實,從匡儁序中“中華集者,永祛惜法之痕;此界微曹,愿學(xué)弘禪之美”這兩句可以看出,這篇文章應(yīng)該是在禪宗傳入朝鮮半島不久的語境下寫成的,此時高麗人是否“愿學(xué)”禪宗還是一個問題。只有在這個背景之下,匡儁序的內(nèi)容才具有可以理解和接受的現(xiàn)實意義。因此我們可以大致推論,匡儁序的寫成時間應(yīng)該在10 世紀后期到11 世紀中期,晚到12 世紀之后的可能性也是存在的,但不可能寫于高麗高宗三十二年(1245)今本《祖堂集》開板刊刻之時。
衣川賢次論證了今本《祖堂集》二十卷本編定的三個階段。具體來說,第一階段是《祖堂集》一卷本,由名叫“靜、筠”的兩位僧人,于南唐保大十年(952)在泉州招慶寺編成;第二階段是增廣的十卷本,“何時期成立也不可知”;第三階段是高麗高宗32 年“寫定”的二十卷本。[14]944-949但上文已經(jīng)指出,匡儁序應(yīng)該寫在《景德傳燈錄》流行于高麗以前,時間上遠遠早于今本《祖堂集》的刊刻,序中提到的“新開印版”指的應(yīng)該是更早前的刊刻活動。因此,今本《祖堂集》的成書不是三個階段,而是四個階段。
第一階段是南唐保大十年成書的一卷本,內(nèi)容大致相當于今本《祖堂集》的前兩卷,記載西天七佛、禪門三十三祖(包括西天二十七祖和東土六祖)事跡。[4]今本《祖堂集》文僜序就是為這個最初的一卷本而寫。這部分的內(nèi)容有一些明顯的共同點,顯示其最初是作為一個整體被編纂的。一是在第一卷、第二卷多次提到的“今唐保大十年壬子歲”或“今壬子歲”的說法。二是它的資料運用如頻繁引用《寶林傳》、諸多佛經(jīng)等,與后續(xù)章節(jié)不同。[23]有研究者提出《祖堂集》最初的一卷本可能還包括六祖慧能以后的禪僧。[31]因為《寶林傳》本身就記載了六祖慧能的幾位弟子和再傳弟子,這種可能性當然存在,但目前沒有資料可以證實。
第二階段是南唐保大十年之后不久完成的十卷本。匡儁序說一卷本“先行此土(按:即高麗)”,然后“十卷齊到”。從這個語氣來看,十卷本也是先在中國編成,然后才被帶到高麗。關(guān)于十卷本編成的時間,《祖堂集》本文沒有明確交代。檢索全書提到的年代信息,時間最晚的除了今本第一、二卷提到的“保大十年壬子”之外,就是南唐保大九年辛亥(951),可見于今本《祖堂集》卷十二荷玉、禾山、光睦、氻潭、龍光等章。[9]543-571另外,《祖堂集》立傳的禪師總計246 人,其中卒年最晚的是福先招慶省僜和尚,去世于開寶五年(972)。[14]946但《祖堂集》只記載省僜在招慶寺開堂,沒有提到他的遷化以及謚號等。因此《祖堂集》十卷本應(yīng)該也是在保大十年或稍后不久的時間內(nèi)編成的。
第三階段是二十卷本的初刻,即高麗釋匡儁以從中國傳來的十卷本為基礎(chǔ),重新分編為二十卷并付梓??虝r間與匡儁序的撰寫時間大體相當,即在10 世紀后期到12 世紀前期之間??飪y序把“齊到”的十卷本稱為“具本”,也就是全本、完整的本子,說明他在分編時沒有對原本內(nèi)容作大的增補。梁天錫認為該書內(nèi)容“十之九”為匡儁補編。[32]考慮到《祖堂集》頻繁使用許多中國南方地區(qū)特別是閩浙地區(qū)的方言,相關(guān)文本只能在中國形成,[33-34]因此匡儁作大幅增補的說法難以成立。
和《景德傳燈錄》相比,《祖堂集》的一大特色是對一批新羅禪史的記載特別詳細。有些學(xué)者認為,這部分是匡儁增補的;[34-35]但也有反對的意見。[36]可以確定的是,東國禪師各章并不完全是東國文獻,至少有一部分文本是在中國形成的。特別是“梵日”章收錄了梵日與齊安、藥山的問答各一段,里面使用了記載中國南方口語的俗語文,如“什摩處來”“爭得到這里”“作摩生尋”等。[9]756-757這兩段文字無疑是在中國寫成的。
第四階段就是二十卷本的重刻,其成果就是高麗高宗三十二年(1245)“乙巳歲分司大藏都監(jiān)雕造”,現(xiàn)在收藏在韓國海印寺的《祖堂集》印板。前人對這個版本的研究很多,最早是池內(nèi)宏對與之直接相關(guān)的高麗《八萬大藏經(jīng)》的版本情況做了考證,[37-38]此后柳田圣山、衣川賢次等人都有深入探討。在與本文直接相關(guān)的文獻學(xué)方面,前面引用的van Cutsem, Laurent、Christoph Anderl、梁天錫等人,以及陳耀東等[39]都有相關(guān)研究,這里不再詳細轉(zhuǎn)引。
今本《祖堂集》書前的“匡儁序”并不是在高麗高宗三十二年(1245)高麗“分司大藏都監(jiān)”開板時寫成的。雖然現(xiàn)在無法考證確切時間,但匡儁序的文本明顯符合禪宗傳入高麗不久的歷史語境,并且呈現(xiàn)出“燈錄”這種禪宗史書體裁成熟早期的禪史編纂學(xué)意識。由此筆者大致可以推測,匡儁序的寫作時間應(yīng)該在公元10世紀下半葉到11 世紀,最晚到12 世紀前期,而不可能寫于《景德傳燈錄》等書已經(jīng)廣泛流通的13 世紀。這意味著,今本《祖堂集》的形成至少經(jīng)歷了四個階段:首先在南唐保大十年(952)的泉州編成了最初的一卷本,稍后不久又在中國編成了完整十卷本,隨后有高麗僧人匡儁將十卷本重新分編為二十卷并開板印行,最后則是高麗高宗三十二年(1245)分司大藏都監(jiān)重刻的二十卷本?,F(xiàn)在沒有確切的證據(jù)能支持匡儁曾經(jīng)對《祖堂集》內(nèi)容作大幅增補的說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