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 欣,紀瑞鋒,徐 娟,程感桃,劉昌孝, 4*,何 新*
基于VOSviewer和CiteSpace知識圖譜對絞股藍研究熱點與趨勢分析
魏 欣1,紀瑞鋒1,徐 娟2,程感桃3,劉昌孝1, 4*,何 新1*
1. 廣東藥科大學中藥學院,廣東 廣州 510006 2. 拉芳家化股份有限公司,廣東 汕頭 515041 3. 小陽生態(tài)農(nóng)業(yè)有限公司,廣東 云浮 527300 4. 天津藥物研究院,天津 300462
運用文獻計量學軟件CiteSpace和VOSviewer對絞股藍的研究熱點及發(fā)展趨勢進行可視化分析,為其研究新思路提供參考。以絞股藍為關鍵詞,檢索中國知網(wǎng)(CNKI)、萬方、維普數(shù)據(jù)庫和Web of Science數(shù)據(jù)庫中所收錄的相關研究文獻,采用CiteSpace、VOSviewer、WPS軟件分別對絞股藍中、英文文獻的整體產(chǎn)出、研究主體、合作網(wǎng)絡及關鍵詞等進行可視化分析。篩選納入文獻3 305篇,其中中文文獻2 799篇,英文文獻506篇。絞股藍的年發(fā)文量總體呈現(xiàn)增長趨勢,共有31個國家(地區(qū))參與絞股藍的研究,其中以中國為主。中、英文文獻發(fā)文量最多的作者分別是譚華炳和樸香蘭;遼寧中醫(yī)藥大學和中國科學院分別是中、英文文獻發(fā)文量最多的機構。研究領域內(nèi)各機構和團隊之間的交流合作有待加強。中、英文關鍵詞共現(xiàn)、聚類分析顯示,研究熱點主要集中于絞股藍的化學成分、提取工藝、藥理作用、臨床應用和作用機制方面。絞股藍研究目前仍處于上升階段,未來絞股藍多糖、氧化應激、分子對接、腸道微生物菌群及抗炎作用等方面是國內(nèi)外絞股藍領域應關注的研究重點。
絞股藍;VOSviewer;CiteSpace;知識圖譜;絞股藍多糖;腸道微生物菌群
絞股藍(Thunb.) Makino又名七葉膽、五葉參、七葉參、小苦藥等,是葫蘆科絞股藍屬草質攀援植物,廣泛分布在陜西南部及長江以南,日本、朝鮮和部分東南亞國家也有分布[1-2]。絞股藍性寒,味甘、苦,歸肺、脾、腎經(jīng),作為蔬菜始載于明朝出版的《救荒本草》[3],其具有養(yǎng)心安神、止咳化喘、補氣養(yǎng)陰生津等多方面功效,常被曬干制成絞股藍茶,開水沖泡飲用以強身健體,2002年被國家衛(wèi)生部納入保健品名錄[3]?,F(xiàn)代研究表明,其主要化學成分為皂苷、多糖等,具有抗腫瘤、抗炎、抗病毒、抗衰老、降血糖、調節(jié)血脂、保護心血管和保護肝臟等多種藥理活性[4]。
文獻計量學又名文獻統(tǒng)計學、書目計量學等,是集圖書情報學、統(tǒng)計學、數(shù)學與文獻學為一體的交叉性學科[5],其研究對象包括文獻數(shù)量、文獻類型、引用量、關鍵詞、作者、機構等[6]。文獻計量學也是一種定量方法,用于分析科學領域的文獻,利用可視化分析將結果更加直觀地展現(xiàn)出來,可用于解讀重點信息、挖掘研究熱點和評估研究活動的長期趨勢[7]。本研究采用文獻計量學方法,對絞股藍的中、英文研究進行總結分析,旨在揭示該領域的研究現(xiàn)狀、研究熱點及發(fā)展趨勢,為后續(xù)深入研究絞股藍提供參考。
中文文獻通過系統(tǒng)檢索中國知網(wǎng)(CNKI)、萬方、維普數(shù)據(jù)平臺獲得,以“主題”為檢索方式:(主題=“絞股藍”O(jiān)R題名=“絞股藍”)OR(主題=“絞股蘭”O(jiān)R題名=“絞股蘭”)OR(主題=“七葉膽”O(jiān)R題名=“七葉膽”),分類為醫(yī)藥衛(wèi)生科技,為獲得較高質量的可視化分析結果,選擇文獻時只選擇學術期刊論文,檢索文獻發(fā)表時間為數(shù)據(jù)庫起始收錄時間至2023年8月12日。3個數(shù)據(jù)庫共檢索到9 046篇相關文獻,運用NoteExpress軟件查閱并剔除重復文獻、無作者文獻、會議論文、報紙等,最終納入中文文獻2 799篇。
英文文獻通過檢索Web of Science(WOS)核心合集數(shù)據(jù)庫獲得,檢索方式為“主題”,主題=“”O(jiān)R“(Thunb.) Makino”O(jiān)R“Jiaogulan”O(jiān)R“Jiao Gu Lan”。檢索文獻發(fā)表時間為數(shù)據(jù)庫起始收錄時間到2023年8月12日,文獻類型為“article”或“review”,語言類型設置為“English”,剔除會議論文、通知、期刊評論、新聞以及與主題無關的文獻,最終納入英文文獻506篇。
中國知網(wǎng)、萬方、維普數(shù)據(jù)庫中的中文文獻均以“NoteExpress”格式導出,將導出的文獻導入NoteExpress軟件中,完成查重、剔除及統(tǒng)一數(shù)據(jù)庫提供者等工作,再以“Refworks”格式導出。英文文獻以“全文本”格式導出即可直接進行數(shù)據(jù)分析。將導出的所有文件命名為CiteSpace軟件可以識別的“download_**.txt”格式,導入的數(shù)據(jù)信息為默認內(nèi)容[8-9]。運用WPS表格對所導出的數(shù)據(jù)進行統(tǒng)計分析,如年發(fā)文量、作者、機構、期刊和關鍵詞等。本研究運用VOSviewer1.6.19進行國家(地區(qū))、核心作者合作網(wǎng)絡及關鍵詞共現(xiàn)分析;運用CiteSpace 6.2.R4進行合作機構網(wǎng)絡、關鍵詞聚類及關鍵詞突現(xiàn)等分析。
通過分析絞股藍發(fā)表相關中、英文文獻的時間分布特征,可以更直觀地了解絞股藍研究的發(fā)展速度和趨勢。絞股藍中、英文文獻年發(fā)文量與發(fā)文趨勢見圖1,可以明顯看出年發(fā)文趨勢分為2個階段。第1階段為1984—2002年,1984年對絞股藍有了初步探索,經(jīng)過2~3年的摸索,中文文獻年發(fā)文量從個位數(shù)開始快速增長,1994年年發(fā)文量達118篇,而后幾年總發(fā)文量呈穩(wěn)定減少趨勢,至2002年總發(fā)文量從89篇驟減至59篇,同時期英文文獻研究剛起步,而中文文獻研究已處于快速發(fā)展階段。第2階段為2003年至今,20年間總發(fā)文量呈先穩(wěn)定上升至102篇,2008年快速增長到136篇,該年份為絞股藍研究歷程中年發(fā)文量最多的1年;而后快速下降至94篇,并保持發(fā)文量在90~126篇內(nèi)穩(wěn)定波動(因2023年檢索數(shù)據(jù)不全面,故不納入分析范圍)。第2階段中,中文文獻發(fā)文量整體呈先穩(wěn)定上升后在穩(wěn)定波動中逐漸下降的趨勢,而英文文獻發(fā)文量一直呈穩(wěn)定上升趨勢。878種中文期刊收錄了絞股藍研究文獻,發(fā)文量大于20篇的有18種,其中《中草藥》發(fā)表數(shù)量最多(84篇);237種英文雜志收錄了絞股藍研究文獻,發(fā)文量大于10篇的有7種,其中發(fā)表數(shù)量最多(23篇)的是,發(fā)文量排名前10的期刊見表1。
圖1 絞股藍中、英文文獻年發(fā)文量與發(fā)文趨勢
表1 Top 10絞股藍中、英文發(fā)文期刊
A-中文文獻作者共現(xiàn)圖譜;B-英文文獻作者共現(xiàn)圖譜;C-中文文獻機構合作知識圖譜;D-英文文獻機構合作知識圖譜;E-國家(地區(qū))合作發(fā)文圖譜;F-英文文獻各國家發(fā)文量及被引用次數(shù)柱形圖。
由CiteSpace分析各機構中文文獻發(fā)文情況可知,有840個機構參與了絞股藍醫(yī)藥衛(wèi)生科技領域的相關研究,發(fā)文量排名前10的發(fā)文機構如表3所示,有13個機構發(fā)文數(shù)量大于10篇,遼寧中醫(yī)藥大學是發(fā)文量最多的發(fā)文機構(37篇)。如圖2-C所示,機構合作網(wǎng)絡圖譜網(wǎng)絡密度低、連線少,說明各機構之間合作較少,且不緊密,圖中形成了以上海中醫(yī)藥大學、上海中醫(yī)藥大學附屬曙光醫(yī)院和廣西中醫(yī)藥大學等機構為中心的“高校-附屬醫(yī)院”大規(guī)模合作網(wǎng)絡。除此之外,機構之間的聯(lián)系分為幾種情況:一是醫(yī)藥類高校與其下屬學院或附屬醫(yī)院之間合作,如遼寧中醫(yī)藥大學和遼寧中醫(yī)藥大學附屬第三醫(yī)院;二是各地區(qū)研究所之間合作,如中國中醫(yī)科學院中藥研究所和陜西省食品藥品監(jiān)督檢驗研究院;三是同地域的不同機構之間合作,如山東大學和山東中醫(yī)藥大學;四是跨地域的不同單位之間的合作,如西北大學、吉首大學和湖南中醫(yī)藥大學。學校與附屬醫(yī)院之間科研人員流通方便,科研條件占據(jù)優(yōu)勢,且醫(yī)藥類高校與其附屬醫(yī)院之間在臨床及其他學術上均有更深入的交流,所以更容易形成科研合作網(wǎng)絡;相同地域不同機構的合作多為“高校-高?!焙献髂J?,互相交流技術或提供資源,而跨越地域的不同機構,則因研究方向或內(nèi)容相關而合作??偟膩碚f,中文文獻發(fā)文機構之間合作較廣泛,但不緊密,造成一定的發(fā)展局限性,妨礙研究的發(fā)展。
表2 Top 10中、英文文獻發(fā)文作者
表3 Top 10中、英文文獻發(fā)文機構
由CiteSpace分析各機構英文文獻發(fā)文情況可知,18年來有274個機構參與了絞股藍在醫(yī)藥衛(wèi)生科技方面的研究,發(fā)文量排名前10的發(fā)文機構如表3所示,有13個機構發(fā)文量大于10篇,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中國科學院)發(fā)文量最多(40篇),發(fā)文量靠前的機構之間連線較多(圖2-D),說明發(fā)文量多的機構之間合作較緊密。英文文獻發(fā)文機構多為中國的高校、研究所,合作緊密的機構多為高校及其附屬醫(yī)院或各地研究所,如中國科學院和中國科學院上海藥物研究所。研究機構間的合作推進了絞股藍研究的發(fā)展,這也是中國研究機構發(fā)文量在國際上處于領先地位的原因之一。發(fā)文量前10的機構有9個屬于中國,結合圖2-E說明中國在絞股藍醫(yī)藥領域的研究在國際上處于核心地位。
由圖2-F可知,絞股藍相關文獻發(fā)文量前10的國家中,發(fā)文量最多的是中國(397篇),其次為韓國(55篇)、美國(40篇),結合圖2-E可知,發(fā)文量較多的國家之間合作較多,但不緊密,中國與其他國家(地區(qū))之間連線最多,說明中國與其他國家合作最為廣泛。
2.3.1 關鍵詞共現(xiàn)分析 關鍵詞可展示文獻的核心信息,分析關鍵詞可以掌握學科發(fā)展進程、研究方向、研究重點,還可預測該領域的未來發(fā)展趨勢。共現(xiàn)分析即以關鍵詞為節(jié)點能夠體現(xiàn)不同時序內(nèi)的熱點領域、分析視角、研究方法等的變化,從而揭示學科的內(nèi)在聯(lián)系[11-12]。用VOSviewer對納入的2 799篇中文文獻和508篇英文文獻的關鍵詞進行可視化知識圖譜分析,得到5 206個中文關鍵詞和2 501個英文關鍵詞,中、英文關鍵詞可視化分析圖譜如圖3所示,中、英文關鍵詞頻次排名前20的關鍵詞如表4所示。對中文文獻關鍵詞進行共現(xiàn)分析可知,共現(xiàn)節(jié)點越大代表出現(xiàn)次數(shù)越多(絞股藍名稱除外),連線越粗說明關鍵詞一起出現(xiàn)的頻次越高,主要出現(xiàn)的關鍵詞有絞股藍總皂苷、絞股藍皂苷、提取工藝、高脂血癥、藥理作用等,說明絞股藍國內(nèi)研究主要集中在這幾個方面。同時,根據(jù)節(jié)點關聯(lián)的關鍵詞可看出,絞股藍化學成分中研究最多的成分是絞股藍皂苷,其中絞股藍皂苷的調節(jié)血脂、降糖、抗衰老等藥理作用研究最為廣泛。從整體上看,絞股藍研究涉及多個方面,包括主要成分提取分離、工藝優(yōu)化、含量測定、組方配伍、偽品鑒別等。由英文關鍵詞共現(xiàn)分析可知,除絞股藍名稱外,較大的節(jié)點有皂苷、(細胞)凋亡、抗氧化活性、活性、多糖、機制、腫瘤等,結合關鍵詞出現(xiàn)頻次(表4)可知,英文文獻研究主要關注絞股藍的主要成分及其藥理活性、作用機制。
A-中文文獻關鍵詞共現(xiàn)圖譜;B-英文文獻關鍵詞共現(xiàn)圖譜。
表4 Top 20 中、英文文獻關鍵詞
2.3.2 關鍵詞聚類分析 運用CiteSpace軟件中對數(shù)似然比(log-likelihood-ratio,LLR)算法對關鍵詞進行聚類分析,中文文獻得到含987個節(jié)點和1 852條連線的聚類圖譜,英文文獻得到含571個節(jié)點和1 823條連線的聚類圖譜,選擇節(jié)點數(shù)前10聚類進行分析,關鍵詞共現(xiàn)聚類如圖4所示,每個色塊代表1個聚類,每個色塊填充范圍內(nèi)都屬于該聚類。聚類序號與聚類大小成反比,最大的聚類以#0標記,以此類推。此外,各個聚類標簽間存在一定程度相互交錯的情況,以提示相關聚類間聯(lián)系的緊密程度。中文文獻聚類模塊化()為0.640 2(>0.4),說明聚類有效;平均輪廓值()為0.931 8(>0.5),說明關鍵詞之間聯(lián)系緊密,聚類合理。英文文獻聚類為0.618 7(>0.4),為0.830 4(>0.5),說明此次聚類結構顯著,聚類合理[13],聚類內(nèi)部同質性較高,可信度高。
由中文文獻聚類中的主要關鍵詞(表5)可知,#0絞股藍、#1高脂血癥、#3藥理作用、#4自由基、#6中藥、#8治療的研究主體為中藥絞股藍的調脂、抗氧化、護肝等藥理作用及其臨床應用、療效等。#2含量測定主要是對絞股藍總皂苷、絞股藍多糖、絞股藍總黃酮等化學成分的提取和分析,其中對絞股藍總皂苷的研究最多。#5人參、#7人參皂苷、#9決明子研究主體為與絞股藍相配伍的中藥、組方及其主要活性成分、功效。由英文文獻聚類中的主要關鍵詞(表6)可知,#0 alzheimers disease、#3 parkinsons、#4 human oral cancer sas cells、#6、#7 molecular docking、#8 nafld、#9 cholesterol研究主體為絞股藍的抗癌、抗氧化、神經(jīng)保護、調脂及保護肝臟等藥理作用和所對應的疾病、機制。#5 polysaccharide主要研究內(nèi)容是絞股藍中多糖類成分,主要關鍵詞是提取、抗氧化、抗癌、結構特征。從整體來看,中、英文關鍵詞聚類間無交錯,聚類間聯(lián)系的緊密程度低。
2.3.3 聚類時間線 在CiteSpace中對關鍵詞的聚類時間線進行分析,縱軸為聚類名稱,橫軸為文獻發(fā)表年份,關鍵詞首次出現(xiàn)時,對應的時區(qū)處會出現(xiàn)相應的節(jié)點。聚類出現(xiàn)的第1個節(jié)點對應該階段研究熱點的關鍵詞,通過節(jié)點之間的連線來表示關鍵詞之間的聯(lián)系。關鍵詞聚類時間線圖通過展現(xiàn)每個聚類中相應關鍵詞節(jié)點的研究歷程來呈現(xiàn)該領域的研究進展。
A-中文文獻關鍵詞聚類圖譜;B-英文文獻關鍵詞聚類圖譜。
表5 Top 10中文文獻關鍵詞聚類信息
表6 Top 10英文文獻關鍵詞聚類信息
如圖5-A所示,中文文獻聚類中#0、#1、#2、#3時間跨度最大,為1985—2023年,說明對絞股藍主要成分及其藥理作用,特別是對高脂血癥的相關研究一直備受關注。如圖5-B所示,#1 alzheimers disease、#62個聚類時間跨度最長,說明對絞股藍調脂作用機制、絞股藍皂苷類成分的研究時間長、熱度高。#8 nafld和#9 cholesterol 2個聚類在2005年之后開始出現(xiàn)時間線并持續(xù)至今,說明從2005年開始了絞股藍治療非酒精性脂肪肝病相關研究,對其作用機制的研究較為深入。同時,#0、#3、#4、#5、#7幾個聚類從2000年前后開始研究,結合同時期發(fā)文量激增且穩(wěn)定增長至今可知,英文文獻對絞股藍治療阿爾茨海默癥、帕金森病的研究熱度不減,對其抗氧化作用、抗癌作用及調脂作用的研究也在不斷深入。
2.3.4 關鍵詞突現(xiàn) 關鍵詞突現(xiàn)是指某個關鍵詞頻次在短時間內(nèi)明顯增加,通過研究熱點隨時間遷移所發(fā)生的變化來展示此段時間該領域內(nèi)關注度較高研究的發(fā)展歷程與趨勢,進而預測當前研究熱點和前沿[14]。
結合中文文獻關鍵詞突現(xiàn)圖譜(圖6-A)可知,絞股藍研究大致分為3個階段:1987—1994年是絞股藍研究的初始階段,此階段研究熱點關鍵詞少,包括人參二醇、總皂苷、藥理,說明該研究起步階段主要研究絞股藍的化學成分及其藥理活性。1998—2009年熱點關鍵詞逐漸豐富,包括治療、高脂血癥、血脂、臨床應用、脂肪肝等關鍵詞,結合發(fā)文量說明此階段為絞股藍研究的快速發(fā)展階段,研究內(nèi)容主要關注絞股藍調脂作用的臨床應用,以治療高脂血癥為主。2010—2023年熱點關鍵詞包括藥理作用、皂苷、總黃酮、抗氧化、肝纖維化、分子對接等,說明研究者對絞股藍藥理研究又有了新的進展,包括抗氧化作用及護肝作用,同時隨著生物信息學技術的發(fā)展,從2020年開始“分子對接”也成為了研究熱點關鍵詞之一。
A-中文文獻關鍵詞時間線圖;B-英文文獻關鍵詞時間線圖。
英文文獻關鍵詞突現(xiàn)圖譜(圖6-B)顯示,1995—2009年突現(xiàn)的關鍵詞有成分(constituents)、葫蘆科植物(cucurbitaceae plants)、臺灣銀線蘭(),15年間爆發(fā)3個熱點關鍵詞,期間關于成分和葫蘆科植物的研究未間斷,說明英文文獻初期對絞股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其化學成分、種質資源方面。2013—2018年,主要研究熱點是絞股藍的抗氧化作用及其臨床可應用疾病研究,其作用機制主要是保護細胞以免受氧化應激。2018—2023年英文文獻研究中突現(xiàn)的關鍵詞有多糖(polysachairides)、炎癥(inflammation)、網(wǎng)絡藥理學(network pharmacology)、腸道菌群(gut microbiota),說明近幾年不僅絞股藍多糖逐漸成了化學成分的研究熱點,腸道微生物菌群[15]與肝臟疾病的關系也成了關注的重點。除此之外,隨著生物信息學技術的發(fā)展,網(wǎng)絡藥理學的研究也越來越熱門,目前中、英文文獻中基于分子對接和網(wǎng)絡藥理學對絞股藍藥理活性及其機制的研究日益增長,如脂質調節(jié)、神經(jīng)保護、非酒精性肝纖維化等[16-18]。
A-中文文獻關鍵詞突現(xiàn)圖;B-英文文獻關鍵詞突現(xiàn)圖。
綜上所述,中文文獻研究目前呈現(xiàn)的熱點主要在絞股藍的抗氧化作用和分子對接,英文文獻的研究熱點集中在絞股藍多糖、抗炎作用、網(wǎng)絡藥理學及腸道菌群,以上可作為未來熱點研究內(nèi)容的參考。
從發(fā)文量來看,絞股藍相關研究中文文獻發(fā)文量雖有下降趨勢,但仍保持在較高水平,英文文獻發(fā)文量呈穩(wěn)定上升趨勢,其中中、英文文獻發(fā)文核心作者占比低且英文文獻發(fā)文作者多來自中國,說明國際上絞股藍研究團隊主要來自中國。從研究作者來看,我國多數(shù)發(fā)文量靠前的作者均形成了自己的研究團隊,但團隊與團隊之間合作不緊密,各國家(地區(qū))間合作也較少,從發(fā)文量較高的機構來看,研究絞股藍的核心團隊為各地高校及其附屬醫(yī)院、各類研究所及醫(yī)藥公司,形成了以“高校-高?!薄案咝?醫(yī)院”“高校-研究所”“高校-企業(yè)”為主的優(yōu)勢突出、特點鮮明的團隊合作布局。因此,我國各研究機構及其團隊應加強交流、重視國際合作,多關注各頂尖機構及各高影響力期刊的研究動向,積極鼓勵學科交叉研究,在現(xiàn)有的地方合作特色基礎上多形成跨校、市、省及跨國的合作,充分利用不同研究機構間的優(yōu)勢,拓展研究的深度和范圍,提升該領域的研究水平,同時也能讓我國優(yōu)秀傳統(tǒng)中醫(yī)藥文化走向國際。
對關鍵詞進行分析可知,絞股藍化學成分及藥理活性是絞股藍一直以來的研究熱點。絞股藍中主要含有皂苷類、多糖類、黃酮類、氨基酸和微量元素等化學成分,絞股藍皂苷研究起步早,研究較為透徹。皂苷類成分是絞股藍藥材中種類最多且含量較高的活性成分,至2022年已明確結構的絞股藍皂苷共221個[19-25],主要類型為達瑪烷型四環(huán)三萜類,還有少量葫蘆烷型皂苷。絞股藍總皂苷不僅可通過增強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提高抗氧化能力,還能通過抑制蛋白酪氨酸磷脂酶1B表達從而發(fā)揮降血糖作用,改善糖尿病并發(fā)癥。另外,絞股藍皂苷可通過抑制脂肪細胞產(chǎn)生游離脂肪酸及合成中性脂肪達到預防和治療高脂血癥、動脈粥樣硬化的效果。絞股藍皂苷主要藥理活性作用機制見圖7。
TNF-腫瘤壞死因子;IL-6-白細胞介素-6;↓表示下調;↑表示上調。
近幾年絞股藍多糖逐漸引起研究者的重視,絞股藍多糖主要存在于絞股藍的莖和葉中,占比在3%~6%,由甘露糖、鼠李糖、葡萄糖醛酸、半乳糖醛酸、葡萄糖、半乳糖、木糖和阿拉伯糖等單糖組成[26]。絞股藍多糖具有良好的抗氧化能力且能對糖尿病大鼠發(fā)揮顯著的調血脂作用。此外,已有研究發(fā)現(xiàn)絞股藍多糖能抑制糖尿病小鼠對葡萄糖的吸收,影響葡萄糖轉運蛋白2(glucose transporter 2,GLUT2)蛋白表達,但不影響鈉/葡萄糖協(xié)同轉運蛋白1表達,表明絞股藍多糖可作為糖尿病治療中的有效成分[27]。Yu等[28]發(fā)現(xiàn)經(jīng)絞股藍多糖CPS-1處理的肺腺癌SPC-A-1細胞和胃癌MGC-803細胞表現(xiàn)出明顯的凋亡特征,說明絞股藍多糖成分可通過抑制細胞周期或加快細胞凋亡等途徑抑制腫瘤生長。絞股藍多糖主要藥理作用機制見圖8。
GLUT2-葡萄糖轉運蛋白2;↓表示下調;↑表示上調。
絞股藍中黃酮類化合物主要包括商陸苷、槲皮素、商陸素、異鼠李素、喙果黃素、山柰酚和蘆丁等10余種,質量分數(shù)為2%~5%[29]。目前有關絞股藍中黃酮類化合物的研究報道尚少[4],主要集中在提取工藝[30-31]、分離鑒定[25]及含量測定[32]方面,值得關注。此外,絞股藍富含18種氨基酸[19],包括8種人體必需氨基酸。絞股藍中還含有微量元素、維生素、萜類、磷脂和揮發(fā)性物質[2,33]等化學成分。
絞股藍作為傳統(tǒng)中藥,同人參一樣具有抗癌、神經(jīng)保護、降血糖、脂質調節(jié)、抗衰老等[4]豐富的藥理作用(圖9),故又有“南方人參”的美稱。余文亞等[34]總結了名中醫(yī)沈力運用絞股藍的經(jīng)驗:一是在四君子湯基礎上加入絞股藍治療正氣虧虛,如衛(wèi)外無力、肌表不固、頭昏耳鳴等;二是采用扶助正氣與攻邪解毒的方法,利用絞股藍結合清熱解毒、軟堅化結的抗腫瘤藥與兼護正氣的補益藥治療腫瘤;三是利用絞股藍補氣養(yǎng)陰生津、養(yǎng)心安神的功效來調理沖任氣血,治療氣滯血郁諸證;四是在清濕化痰基礎上加用絞股藍,可降低高膽固醇和轉氨酶;五是運用絞股藍清熱解毒的功效治療口腔潰瘍、胃潰瘍;六是運用絞股藍寧心安神的功效治療失眠,尤其是血虛型失眠。
GPS-絞股藍皂苷;GPE-絞股藍提取物;GPP-絞股藍多糖。
國家藥品監(jiān)督管理局數(shù)據(jù)[35]顯示,絞股藍15個單方制劑均圍繞“絞股藍總苷”開發(fā),如絞股藍總苷膠囊、絞股藍總苷滴丸、絞股藍總苷顆粒等;1個復方制劑為靈芝絞股藍口服液,故絞股藍仍有較大新藥開發(fā)潛力。雖然絞股藍具有顯著的藥理活性,但很多藥理活性的研究僅停留在實驗階段,臨床藥物開發(fā)較少[4]。同時,絞股藍也具有極佳的保健作用,這是其保健品及功能飲料的研制較多的直接原因,雖然大量研究者投身于對絞股藍保健品及功能飲料的研究,但目前上市銷售的產(chǎn)品較少,因此,絞股藍保健品的研發(fā)仍是未來極具潛力的方向。
本研究采用文獻計量學的方法,運用VOSviewer和CiteSpace對絞股藍相關研究文獻進行可視化分析和解讀,充分展現(xiàn)了該研究領域的研究現(xiàn)狀、研究進展、研究熱點及前沿。雖然絞股藍研究目前仍處于上升階段,但其發(fā)文量及研究內(nèi)容較為穩(wěn)定,少有新的研究方向。絞股藍化學成分和藥理作用是一直以來的研究熱點,但對其臨床應用的研究仍較少,因此,絞股藍臨床應用與研究的推進也值得關注。隨著絞股藍研究的不斷深入,絞股藍多糖、分子對接、腸道微生物菌群和抗炎作用的研究可能是目前及未來的研究熱點。本研究通過信息可視化分析,快速篩選了中藥絞股藍研究領域的重點和總趨勢,為后續(xù)研究奠定基礎。
利益沖突 所有作者均聲明不存在利益沖突
[1] Cui W Y, Jin Y L, Liu H,. Dammarane-type saponins fromand their cytotoxicities [J]., 2021, 35(22): 4433-4441.
[2] 王忠澤, 楊宇涵, 張紅霞, 等. 五個不同產(chǎn)地絞股藍茶揮發(fā)物及香氣成分研究 [J]. 天然產(chǎn)物研究與開發(fā), 2020, 32(10): 1717-1729.
[3] Wang J, Yang J L, Zhou P P,. Further new gypenosides from Jiaogulan () [J]., 2017, 65(29): 5926-5934.
[4] 沈子琳, 王振波, 侯會芳, 等. 絞股藍的化學成分和藥理作用及應用研究新進展 [J]. 人參研究, 2020, 32(5): 59-64.
[5] 馬涵玉, 錢琪, 牛麗穎. 基于文獻計量學的金銀花研究現(xiàn)狀與熱點分析 [J]. 藥物評價研究, 2022, 45(7): 1426-1434.
[6] 劉巨釗, 馬苗苗, 田曉黎, 等. 基于文獻計量學的重樓研究現(xiàn)狀及熱點分析 [J]. 藥物評價研究, 2022, 45(11): 2347-2356.
[7] 謝鵬昊, 張超, 文濤, 等. 基于Web of science文獻計量分析的青枯病研究進展 [J]. 中國農(nóng)業(yè)大學學報, 2020, 25(11): 62-73.
[8] 李杰, 魏瑞斌. VOSviewer應用現(xiàn)狀及其知識基礎研究 [J]. 農(nóng)業(yè)圖書情報學報, 2022, 34(6): 61-71.
[9] 陳悅, 陳超美, 劉則淵, 等. CiteSpace知識圖譜的方法論功能 [J]. 科學學研究, 2015, 33(2): 242-253.
[10] 董國豪, 潛偉. 普賴斯與科學史定量研究 [J]. 科學學研究, 2017, 35(05): 667-675.
[11] Yan F, Wei W L. Bibliometric analysis on the research and application of data mining in libraries in China [J]., 2011, doi: 10.1088/0953-2048/23/10/105015.
[12] 馮濤, 宋佳敏, 孫立麗, 等. 基于CiteSpace知識網(wǎng)絡圖譜的黃芩研究進展 [J]. 中國現(xiàn)代應用藥學, 2022, 39(19): 2549-2556.
[13] 唐榮, 魏欣, 馬江, 等. 基于CiteSpace科學知識圖譜分析石榴皮研究現(xiàn)狀及熱點 [J]. 中草藥, 2023, 54(12): 3949-3961.
[14] 和映玉, 鄧清月, 李仙仙, 等. 基于VOSviewer和CiteSpace的菟絲子知識圖譜可視化分析 [J]. 中草藥, 2023, 54(15): 4958-4972.
[15] Yue S R, Tan Y Y, Zhang L,.polysaccharides ameliorate non-alcoholic steatohepatitis in mice associated with gut microbiota and the TLR2/NLRP3 pathway [J]., 2022, 13: 885039.
[16] Xie P, Guo M, Xie J B,. Effects of heat-processedon high-fat diet-fed mice of obesity and functional analysis on network pharmacology and molecular docking strategy [J]., 2022, 294: 115335.
[17] Wang J H, Shi J M, Jia N,. Network pharmacology analysis reveals neuroprotection of(Thunb.) Makino in Alzheimer' disease [J]., 2022, 22(1): 57.
[18] Wang C Z, Wang P R, Chen W B,. Mechanisms ofagainst non-alcoholic fibre liver disease based on network pharmacology and molecular docking [J]., 2022, 26(13): 3760-3771.
[19] 范冬冬, 匡艷輝, 向世勰, 等. 絞股藍化學成分及其藥理活性研究進展 [J]. 中國藥學雜志, 2017, 52(5): 342-352.
[20] 周文超. 絞股藍種子中新皂苷的提取及其消炎活性研究 [J]. 云南化工, 2018, 45(8): 34-37.
[21] Chen P Y, Chang C C, Huang H C,. New dammarane-type saponins from[J]., 2019, 24(7): 1375.
[22] Yin M J, Zhang J J, Wang L Z,. Ten new dammarane-type saponins with hypolipidemia activity from a functional herbal tea-[J]., 2020, 25(16): 3737.
[23] Xing S F, Lin M, Wang Y R,. Novel dammarane-type saponins fromand their neuroprotective effect [J]., 2020, 34(5): 651-658.
[24] Lou Y Y, Zheng X, Huang Y P,. New dammarane-type triterpenoid saponins fromand their Sirt1 agonist activity [J]., 2021, 116: 105357.
[25] 楊冊, 翟新房, 段宇, 等. 絞股藍中皂苷類與黃酮類化合物的分離與鑒定 [J]. 中華中醫(yī)藥雜志, 2022, 37(1): 401-406.
[26] 陳克克, 王喆之. 絞股藍多糖的組成分析及其對質粒DNA的保護作用 [J]. 中成藥, 2009, 31(1): 92-95.
[27] Wang Z C, Zhao X X, Liu X Y,. Anti-diabetic activity evaluation of a polysaccharide extracted from[J]., 2019, 126: 209-214.
[28] Yu S S, Yu J, Dong X D,. Structural characteristics and anti-tumor/-oxidant activityof an acidic polysaccharide from[J]., 2020, 161: 721-728.
[29] 王紹輝, 陳道金, 劉同祥. 絞股藍化學成分、藥理作用及其體內(nèi)代謝的研究進展 [J]. 世界科學技術—中醫(yī)藥現(xiàn)代化, 2015, 17(11): 2389-2393.
[30] 張亦琳, 延永, 張琴. 絞股藍總黃酮的提取工藝及抑菌性質 [J]. 陜西農(nóng)業(yè)科學, 2022, 68(7): 43-48.
[31] 馬澤剛, 辛超, 劉孝楨, 等. 陜西產(chǎn)絞股藍總黃酮提取工藝研究 [J]. 當代化工, 2022, 51(1): 51-55.
[32] 盧澤雨, 吳芳蕾, 韋曉敏, 等. 藥用和茶飲絞股藍中總黃酮及多糖含量分析 [J]. 亞太傳統(tǒng)醫(yī)藥, 2022, 18(8): 101-106.
[33] 王振興, 楊金梅, 張志斌, 等. 絞股藍的化學成分及其生物活性研究進展 [J]. 南方農(nóng)業(yè)學報, 2023, 54(6): 1741-1752.
[34] 余文亞, 沈力. 沈力名中醫(yī)運用絞股藍經(jīng)驗 [J]. 新中醫(yī), 2015, 47(1): 21-23.
[35] 國家藥品監(jiān)督管理局.藥品數(shù)據(jù)查詢[EB/OL]. (2022-04-28) [2023-09-16]. https://www.nmpa.gov.cn/datasearch/ home-index.htm.
Analysis of research hotspots and trends inbased on VOSviewer and CiteSpace knowledge graph
WEI Xin1, JI Ruifeng1, XU Juan2, CHENG Gantao3, LIU Changxiao1, HE Xin1
1. Colleg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Guangdong Pharmaceutical University, Guangzhou 510006, China 2. Lafang China Co., Ltd., Shantou 515041, China 3. Guangdong Mr. Yang Eco-Agriculture Co., Ltd., Yunfu 527300, China 4. Tianjin Institute of Pharmaceutical Research, Tianjin 300462, China
The research hotspots and development trends of Jiaogulan () were analyzed visually through the bibliometric software CiteSpace and VOSviewer, so as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finding new research ideas in China.In this study, the publications with the keyword ofwere retrieved and extracted from the CNKI ,Wanfang and Wipro database and Web of Science database, respectively. Then, CiteSpace, VOSviewer, and WPS software were used to visualize and analyze the overall output, research subjects, collaborative networks, and keywords of the Chinese and English literatures.A total of 3 305 publications were consisted, including 2 799 in Chinese and 506 in English. The annual number of publications ofshowed an increasing trend. China was the main country to study about, while 31 countries (regions) in total. The authors with the most publications in Chinese and English literatures are Tan Huabing and Piao Xianglan. Liaoning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nd the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are the institutions with the largest number of publications in Chinese and English respectively. In general, the institutions and research teams in the field is expected to strengthen the exchanges and cooperation. Keyword co-occurrence and cluster analysis in Chinese and English showed that the research hotspots mainly focused on the chemical composition, extraction process, pharmacological effect, clinical application and mechanism of action of.The research field ofis in the stage of development. In the future,more attention should be paid to the polysaccharides, oxidative stress, molecular docking, gut microflora and anti-inflammatory effects in the field ofat home and abroad.
(Thunb.) Makino; VOSviewer; CiteSpace; knowledge graph;polysaccharides; gut microflora
R282.71
A
0253 - 2670(2024)09 - 3064 - 13
10.7501/j.issn.0253-2670.2024.09.020
2023-11-18
2021年汕頭市精細化工企業(yè)引進科技領軍人才團隊及進口替代攻關專項資金項目(STLT2021007);云浮市2022年中醫(yī)藥(南藥)產(chǎn)業(yè)創(chuàng)新團隊項目(云科函[2022] 71號)
魏 欣(1998—),女,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中藥藥效評價與應用研究。E-mail: wx1874581510@163.com
通信作者:劉昌孝,中國工程院院士,主要從事藥物代謝與藥動學研究。E-mail: liuchangxiao@163.com
何 新,教授,博士生導師,主要從事中藥藥理與中藥藥動學研究。Tel: (020)39352880 E-mail: hexintn@163.com
[責任編輯 潘明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