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無色無聲,卻能傳達出圖畫的可視感和音樂的律感。中華五千年歷史,自從甲骨文出現(xiàn),文字就靜靜地記錄著文明的起源和發(fā)展,見證著時代風(fēng)云的變遷,雖經(jīng)歷各種演變,但始終沒有消失,彰顯著巨大的力量和獨特的魅力。
文字是堅定的,它讓歷史被看見?!按笥碇嗡薄翱涓钢鹑铡弊屛覀兛匆娚瞎艜r期的社會生活和先民的豐富想象;“鄭伯克段于鄢”讓我們看見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縱橫捭闔;“今者項莊拔劍舞,其意常在沛公也”讓我們看見項羽和劉邦在鴻門宴上的激烈沖突;“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讓我們看見安史之亂的連綿戰(zhàn)火;“為有犧牲多壯志,敢教日月?lián)Q新天”讓我們看見新中國的來之不易……文字就這樣堅定地記載著歷史,刻畫著永恒,讓我們記住來時路,明白前行路。
文字是柔軟的,它讓內(nèi)心被充盈?!疤焐也谋赜杏?,千金散盡還復(fù)來”讓我們感受到李白在壯志未酬時勇往直前的自信與豪情;“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讓我們領(lǐng)會到杜甫在山河破碎時憂國憂民的無奈與傷心;“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讓我們認(rèn)識到蘇軾在被貶惠州時不畏浮沉的樂觀與豁達;“有件小事要和你談?wù)劇?,十二年?shù)百封的傅雷家書讓我們共情到父親對兒子的關(guān)心與思念……文字就是這樣柔軟地給予著情感和力量,讓自卑者擁有自信,失敗者重拾驕傲,沮喪者得到慰藉,迷茫者找到方向。
文字是發(fā)展的,它讓文化被傳承。不論是篆、隸、行、草、楷的書體演變,還是從繁體字到簡體字的改革,抑或是從甲骨、竹簡、絲帛、紙到電子的媒介更迭,文字一直在變化發(fā)展,但作為文化傳承載體的內(nèi)在本質(zhì)卻從未改變。在信息時代的今天,文字發(fā)展也面臨著“煩惱”:快餐文化讓我們不再有耐心去體味文字的美好,電子產(chǎn)品的普遍應(yīng)用讓我們離書寫越來越遠……我們忽略了文字。但值得慶幸的是,大家意識到了這一點,《朗讀者》《中國詩詞大會》等文化節(jié)目成為熱潮,拉近了我們和文字的距離,這何嘗不是一種文化傳播和傳承的新形式呢?
我們常常被一首首精美詩詞蘊含的哲思所吸引,被一句句樸實話語背后的深情所打動,這些都是文字給予我們的力量,它讓我們在春日暖陽般的寧靜愉悅中成為一個精神明亮的人。讓我們把文字好好傳承下去,把文字的力量發(fā)揚光大吧!
北京市海淀實驗中學(xué)
指導(dǎo)老師 竇雪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