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圖/孫鋒 尚海嘯
石家墓地于20 世紀60 年代被發(fā)現(xiàn),2016 年首次發(fā)掘,截至2021 年,甘肅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已清理東周時期墓葬195 座。出土隨葬品豐富,因材質及埋葬環(huán)境的不同,其保存狀況千差萬別。這里主要對脆弱無機質文物、有機質文物、成形不成器文物及不成形不成器文物的提取方法進行總結,以期對今后東周時期墓葬文物科學提取有所參考。
石家墓地位于隴東馬蓮河以東的早勝原上,行政區(qū)劃上在今寧縣早勝鎮(zhèn)西頭村內。石家墓地東周時期墓葬形制單一,皆為長方形豎穴土坑墓。墓葬等級大致可分三類:A 類墓,墓室面積15—24 平方米,深度距地表10 米以下;B 類墓,墓室面積7—15 平方米,距地表深6—10 米;C 類墓,墓室面積約1 平方米,深度距地表約4 米。通過近幾年考古發(fā)掘初步認識,A 類墓葬填土多黃土夾雜大量紅膠泥土塊,墓葬深度應已至紅黏土層,此類土質黏重、土體結實、通透性差,故而墓室底部的文物多處于飽水狀態(tài)。B、C 類墓葬深度尚未到達紅黏土層,墓室底部生土為黃綿土,滲水透氣,不砂不粘,出土文物表面比較干燥,附著物較少??脊抨犪槍Σ煌愋湍乖?,并結合文物材質制定了保護預案。2017 年,為大型墓葬設置文物埋葬環(huán)境監(jiān)測儀與延遲攝影裝置,對每天墓室環(huán)境溫濕度變化、發(fā)掘過程進行監(jiān)測與考古信息收集。與此同時,凡是遇到重要遺跡現(xiàn)象與重要文物出土,及時進行三維掃描,最大化提取文物信息。
石家墓地出土隨葬品豐富,按質地分銅器、金器、鐵器、玉石器、漆木器、泥器、陶器、瓷器及紡織品等,但一般保存較差,尤其是脆弱無機質文物、有機質文物、成形不成器文物及不成形不成器文物等。
大型墓填土夾雜紅膠泥土塊
脆弱無機質文物以銅翣為例。翣作為兩周時期棺飾重要組成部分,《周禮·夏官·御仆》有“大喪,持翣”記載,實物最早識別于三門峽上村嶺虢國墓地,出土銅翣的墓葬數(shù)量多達16 座。翣多位于墓室淤土較高位置,形制不盡相同,但基本中間有一圭形銅片飾,兩側有對稱飾件,呈三叉形,其中底座銅片飾一側有兩組或三組釘孔,可能用以銜木柄,符合“持翣”記載。截至目前,石家墓地發(fā)現(xiàn)銅翣墓葬共有12 座,制作方式皆為上下分體式,綴合方式上有以窄銅片穿孔將其首端與底端進行聯(lián)結,或以鉚釘形式進行聯(lián)結。紋飾有鳳鳥形,鳳鳥、夔龍組合及人面形等。
此類青銅器因質地極薄,出土時多不成形甚至碎片化。如何現(xiàn)場加固與提取,還要考慮到后期展示利用,是擺在田野考古現(xiàn)場文保工作者面前富有挑戰(zhàn)性的工作。在銅翣保護與提取之前,預先準備好紗布、剪子、鑷子、吸管、吹風槍、便捷式顯微鏡等設備,丙酮與B72 的調配以B72 濃度30%為宜。先是利用顯微鏡觀察、記錄其表面是否存在紡織物遺痕(銅翣在隨葬時,器表多覆蓋絲織品),如果存在,需及時提樣保存。對難以成形的銅翣殘片需要現(xiàn)場進行拼對,切勿直接用手,需要用鑷子根據斷口的不同形狀進行拼接。拼對完成后,將剪好的紗布覆蓋其上,利用吸管將B72 溶液滴在紗布上。這樣反復多次,至少要覆蓋三層紗布。粘貼時需要專人用吹風槍加熱迅速烘干,這樣即可提取完整銅翣,便于后期實驗室進行二次清理與保護。
有機質文物的提取以荒帷及漆器為例?;尼?,《喪服大記》鄭玄注云:“在旁曰帷,在上曰荒?!笨追f達疏曰:“帷是邊墻,荒是上蓋?!彼歉灿凇皦α敝系囊活惣徔椢?,形似帳幕。田野考古發(fā)掘中極少發(fā)現(xiàn),難識其本色。近年隨著田野考古技術手段的更新及認識水平的提高,在山西絳縣橫水西周墓地、陜西韓城梁帶村芮國墓地多有發(fā)現(xiàn)。石家墓地發(fā)現(xiàn)的荒帷遺存分帶圖案與素面兩類,高等級墓葬的荒帷多見圖案,以黑、紅二色填充,勾繪三角、斜線等幾何紋樣?;尼〉奶崛∈莾芍芸脊虐l(fā)掘現(xiàn)場的難點,需先觀察其經緯結構、圖案紋樣,做好影像、文字資料記錄,詳細分析紡織物所附著的本體—土質結構是否有斷裂,干濕度如何,要做好打包前的評估工作。對于土質結構有斷裂的荒帷的打包,必須加固其本體,即采用套木箱石膏打包的方式?;尼”┞恫糠钟妹蓾竦男埜采w若干層,再覆蓋紗布石膏予以固定,方便后期套接木箱。
考古現(xiàn)場提取銅翣
漆器是石家墓地常見的一類有機質隨葬品,小至單件容器,如簋、盤,大至髹漆馬甲一類,保護與提取極具挑戰(zhàn)性。2017年發(fā)掘石家墓葬M218,其槨室東、西兩側分布有成片的髹漆馬甲遺存,形狀有長方形、圓角長方形、圓形,以黑彩繪制夔龍紋飾,大小不一。器表鑲嵌或穿系若干圓形銅泡、勾云形銅飾、虎形銅飾片、條形有槽骨飾等。其中長方形、圓角長方形漆皮四角均發(fā)現(xiàn)圓形穿孔,組合成一定形狀。現(xiàn)場提取的整體思路是套箱打包,運回實驗室二次清理,逐層剝離、提取。在套箱打包前,必須使其處于飽水狀態(tài),將宣紙浸泡于純凈水中,敷于漆皮表面,再在其上覆蓋塑料薄膜,保證水分不易散失。最后在其上覆蓋紗布石膏予以固定,方便后期套接木箱。
石家墓地M166 積木棺剖面
成形不成器文物以木俑為代表。因木頭極易腐朽,在墓葬填土中形成“空洞”現(xiàn)象??斩吹谋4鏍顟B(tài)有好有差,較好的可直接用石膏進行澆灌,因石膏塑形較快,可瞬間將空腔灌滿,還原為較好的木俑形態(tài)。如若遇到空腔內填充有少許淤土,比如木俑是立起來的狀態(tài),可用小刀在空腔的下端開小孔,將雜土排除,再用填土將孔填實后用石膏灌之。塑形好的木俑在提取后仍要進行表面清理,待發(fā)現(xiàn)殘留木痕或漆皮遺跡時,即已到邊沿。這樣一件完整木俑就呈現(xiàn)在我們面前。
不成形不成器文物如積木棺,石家墓地發(fā)現(xiàn)2 座,墓葬編號為M166 與M171。兩墓棺外均發(fā)現(xiàn)木質板灰,從殘存結構看,為一木框,即積木棺。從保存較好的剖面來看,它由豎向及橫向圓木(或方木)上下交錯疊壓堆砌若干層。田野發(fā)掘工作主要是對其信息的全面提取。清理過程中盡可能多角度拍照、拍攝視頻,尤其要關注細部特征,才便于在后期三維建模過程中結合“三禮”等文獻資料對其復原。就該類木棺形制,《禮記·喪大記》曰:“君殯用輴,欑至于上,畢涂屋;大夫殯以幬,欑至于西序,涂不暨于棺;士殯見衽,涂上帷之。”即貴族停殯要用木材累積成槨的形式。不成形不成器文物信息的提取極考驗田野考古工作者的實踐和理論能力,發(fā)掘過程中的精耕細作、細致觀察是必不可少的。
M166 積木棺三維建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