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美玲
入乎其內(nèi)
對作品個性化解讀,是指結(jié)合時代背景和個人的生活閱歷、閱讀經(jīng)驗等因素,對作品作出帶有個人印記的理解與闡釋。注重對作品的個性化解讀,獲得鮮活的審美體驗,才能發(fā)掘出作品之于自我生活與成長的價值。那么,如何才能做到個性化解讀呢?可以從以下幾方面著手:
一、熟讀文本,全面把握作品
熟讀文本,全面把握作品,是對作品進行個性化解讀的前提。個性化解讀的實質(zhì)是對文本信息進行梳理、篩選、組合和分析的過程,只有熟讀文本,讓文本“爛熟于心”,個性化解讀才有據(jù)可依、有章可循。否則,個性化解讀就是憑空架橋,沒有根基。在熟讀文本的基礎(chǔ)上,我們要全面把握作品——熟悉寫作背景、作者生平,熟知結(jié)構(gòu)層次、語言風(fēng)格、寫作手法等。如此,個性化解讀才可能生發(fā)。比如,如果我們了解徐志摩與康橋的淵源——1920年10月至1922年8月徐志摩在位于康橋的劍橋大學(xué)游學(xué);后來寫下“我的眼是康橋教我睜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橋給我撥動的,我的自我意識是康橋給我胚胎的”;1928年詩人重游康橋,歸國途中寫下了《再別康橋》。我們了解了這一背景,才能明白徐志摩作別的不僅是眼前的康橋,還有曾經(jīng)的青春年華。
二、設(shè)身處地,還原文本情境
設(shè)身處地,還原文本情境,是對作品進行個性化解讀的手段。設(shè)身處地,即在全面把握作品的前提下,假想自己就是作品中的人物,處于其所處的情境中,會想什么、做什么。這樣,我們才可能最大限度地走進作品,獲得鮮活的審美體驗。當然,我們最終還原的情境不一定完全吻合文本所設(shè)的情境,因為個體生活閱歷和閱讀經(jīng)驗不同,會帶有強烈的個人色彩,但這也正是個性化解讀的意義所在。如一般人認為沈從文的《邊城》表現(xiàn)了民風(fēng)的淳樸,但也有人認為表現(xiàn)了邊城的封閉和邊城人的不善表達,這正是由于個體認知存在差異。
三、大膽質(zhì)疑,注重個人體驗
大膽質(zhì)疑,注重個人的情思,是對作品進行個性化解讀的關(guān)鍵。在網(wǎng)絡(luò)發(fā)達的現(xiàn)代社會,隨時隨地都可以查到作品的權(quán)威解讀。值得注意的是,權(quán)威解讀不能否定個性化解讀?!耙磺€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萊特”,我們要在注重個人體驗的基礎(chǔ)上勾畫出自己心中的“哈姆萊特”。畢竟,解讀作品本質(zhì)上是個性化的行為。比如,對《紅樓夢》中賈寶玉“摔玉”這一情節(jié),一般認為表現(xiàn)了賈寶玉追求平等的思想,但也有人不認同這一觀點,林黛玉進賈府時,賈黛二人不過七八歲。試想,一個七八歲的孩子知道什么叫平等?而七八歲的孩子最在意什么?循著這個思路,每個人對“摔玉”情節(jié)會有自己的理解。
四、轉(zhuǎn)換視角,發(fā)掘獨特價值
轉(zhuǎn)換視角,發(fā)掘獨特價值,是對作品進行個性化解讀的途徑。同一作品,角度不同,閱讀體驗也不同。閱讀中,嘗試著轉(zhuǎn)換視角,解讀作品,有助于發(fā)掘作品的獨特價值,獲得鮮活的閱讀體驗。比如,從歷史的角度看,《一個消逝了的山村》表現(xiàn)了自然的永恒和人類的短暫與消亡;從哲學(xué)的角度看,其表現(xiàn)了對生命的思考;從文明傳承與保護的角度,則表現(xiàn)了保護古村落的重要性。
當然,對作品進行個性化解讀的方法不只上述幾種,同學(xué)們可以根據(jù)自己的閱讀經(jīng)驗進行歸納整理。
出乎其外
閱讀下面文字,回答后面的題目。
秋麥(節(jié)選)
喬 葉
如果還是小時候的福田莊,如果我還在福田莊,這時節(jié)就該能吃上碾饌。青黃不接時它是過渡的應(yīng)急,飽腹無憂時它便是應(yīng)季的美味。對我來說它不是詞兒,它就是一股氣息。把籽粒飽滿卻還沒有變得結(jié)實的青青麥穗割下,揉搓,去掉還沒有變得硬利的麥芒,再去掉還沒有變得焦黃的麥殼,那柔嫩得如少女一樣的麥粒就裸裎了出來。然后放到石磨上一遍一遍地碾,碾成青綠色的小條條,就成了碾饌。用蒜炒一下就很清香可口,如果奢侈一點兒,再破上個雞蛋,那清香就變成了濃香。當時吃時也不覺得怎樣,如今想起來頓時口舌生津。
碾饌吃過沒幾天,便是秋麥,村里人有時也說麥秋,后來我才知道,這個和麥用在一起的秋和秋天的秋是兩回事。秋麥的秋是動詞,意為收獲。麥秋的秋是形容詞,意為成熟??傊?,秋和麥搭配在一起,就是福田莊要割麥子的關(guān)鍵時刻。莊稼莊稼,糧食沒有裝到倉里,那就都是假的。家家都在田里打仗,人人都在田里打仗,“八成熟,十成收。十成熟,兩成丟”,怎么能舍得丟呢?一穗也舍不得丟,一粒也舍不得丟,常常是在晚上還要加夜班的。晚上涼快,更重要的是夜露的滋潤使得麥穗不會過于焦脆,能有效地減少麥粒掉到地里的損耗。為秋麥加夜班,多值當。奶奶說。
這時父親照例會被奶奶喊回來。奶奶需得做飯,還需帶著我,沒辦法下地,如果父親不回來,三個人的地就只能指靠叔叔一個人。奶奶說,這可不中。
其實即便是父親回來,干活兒也不怎么中。一個是書生,一個是瘸子,怎么能比得了其他家的人手?好在他們不偷懶,也好在麥壟總是越割越短,不會越割越長。更好在,干著干著,就會有人來幫忙。通常是在黃昏時分,奶奶一手拉著我,一手提著籃子,籃子里是剛出鍋的蔥花油餅,由雪白的籠布包著。碰到人打招呼,貼晌去呀? 奶奶響亮地回答:貼晌去!壯回來了吧?不回來能中?地里呢。
到了地頭,遠遠地便能看著父親和叔叔在割著麥子,地顯得很大,襯得人很小。奶奶抱著我,坐在地頭等著。暮色漸濃,炊煙四起。我說餓了,奶奶便撕一小塊油餅給我吃。吃飽了,便昏昏欲睡著,由著奶奶打著扇子扯閑話?,F(xiàn)在仍記得一個故事,那還真是一等到這一壟終于割完,奶奶用水壺給父親和叔叔沖洗一下手,讓他們坐下來吃餅。正吃著,便有人喊著父親和叔叔的名字:
“壯——”
“寬——”
七娘會叫秋旺和春旺來,大耳朵全也會帶著他的兄弟來,總之是,三三兩兩的,會來上幾個人。這時他們已經(jīng)忙完了自家的地,也吃過了飯,專意來給我家干。地里突然熱鬧起來,他們邊干著邊和父親寒暄,問他請了幾天假,問他的工作,問他的工資,問什么事該怎么辦,一壟壟的麥子就在這些話里被割凈,變成了麥茬。有時他們也不說什么,只是埋頭干著。奶奶看著這情形便會感嘆:人少好吃飯,人多好干活,還真是這個理兒。
“麥收有五忙,割挑打曬藏。”麥子割完后的重頭戲是打場,也總有人幫忙。我家每次揚場大耳朵全必來,揚得又快又凈。后來就有了半自動化的脫粒機,就是一個磚砌的洞,里面安著一個大風(fēng)葉,俗稱“老虎洞”,因它張嘴吞麥的樣子很像老虎。脫粒時最出力的活兒就是把麥穗送進老虎口,這里若是入得快就能省時省錢。這時是連中午都不休息的,因為中午天氣最熱,麥子最脆,脫粒的效果最好??纱藭r也最苦,任誰在老虎口站那么一會兒,就會變成一個黑人。
脫凈的麥粒就能顆粒歸倉了?當然不能。還要曬。太陽出來了攤開曬,用木锨子攤得勻勻的、薄薄的,再如犁地一樣一遍遍地在上面畫線,把麥粒畫成一溝一溝,一溝翻壓著一溝,方才都能曬到。太陽落前就要趕緊把麥粒攏成堆兒。曬玉米要放涼了收,曬麥子要趁熱收,若放涼了再收就易生牛,別稱鐵鼓牛,在福田莊這里被極簡稱呼成了牛。后來我查了一下,它學(xué)名叫谷象,和故鄉(xiāng)同音。麥子曬好后,另一個時刻便鄭重來臨:存新糧。奶奶臥室的角落里,一溜兒放著三口大缸,每一口缸都被一張硬葦席子收成一個圓,扎在缸口,稱之為圈,后來我才知道,這種結(jié)構(gòu)就是囤這個字的本義。要存新糧,得先把陳糧倒出來,我不愛干這活兒。陳糧的陳氣我不喜歡聞,新糧的土氣也不想忍受。是的,翻曬好的麥子看著雖是很干凈,卻還是有土。所謂的土氣從這新麥身上就能領(lǐng)略得淋漓盡致。當你來到缸邊,把麥子往缸里倒時,那一股沖騰而上的氣,就是土氣。每次被土氣戧得讓我忍不住對奶奶發(fā)牢騷時,她老人家都會說:你是餓得輕。家有存糧,心里不慌。恁好的糧,咋還敢嫌棄。
父親參與勞動的環(huán)節(jié)只有割麥,往往是一割完麥子父親就回了象城。多年之后我才明白奶奶為什么一定會叫他回來。
(選自《寶水》,有刪改)
既然“父親參與勞動的環(huán)節(jié)只有割麥”,那么“奶奶為什么一定會叫他回來”?請結(jié)合文本和自己的人生閱歷,說說你的理解。
答:?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參考答案見下期中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