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忠泉
【導語】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diào):“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領(lǐng)、有擔當,國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弊鳛榍嗄暌淮奈覀儯鲃蛹缲撈饡r代的使命,爭做新時代的有為青年,以青春之姿踔厲奮發(fā),厚植擔當精神、涵養(yǎng)進取品格,助力“中國號”巨輪揚帆遠航!
選文一
青春(節(jié)選)
李大釗
人類之成一民族一國家者,亦各有其生命焉。有青春之民族,斯有白首之民族,有青春之國家,斯有白首之國家。吾之民族若國家,果為青春之民族、青春之國家歟,抑為白首之民族、白首之國家歟?茍已成白首之民族、白首之國家焉,吾輩青年之謀所以致之回春為之再造者,又應以何等信力與愿力從事,而克以著效?此則系乎青年之自覺何如耳。異族之覘吾國者,輒曰:支那者老大之邦也。支那之民族,瀕滅之民族也。支那之國家,待亡之國家也。洪荒而后,民族若國家之遞興遞亡者,然其不可紀矣?;浕魇罚_馬、巴比倫之盛時,豐功偉烈,彪著寰宇,曾幾何時,一代聲華,都成塵土矣。祗今屈指,歐土名邦,若意大利,若法蘭西,若西班牙,乃至若英吉利,罔不有積塵之歷史,以重累其國家若民族之生命?;厮萃?,是等國族,固皆嘗有其青春之期,以其暢盛之生命,展其特殊之天才。而今已矣,聲華漸落,軀殼空存,紛紛者皆成文明史上之過客矣。其校新者,惟德意志與匈牙利,此次戰(zhàn)血洪濤中,又為其生命力之所注,勃然暴發(fā),以揮展其天才矣。由歷史考之,新興之國族與陳腐之國族遇,陳腐者必??;朝氣橫溢之生命力與死灰沉滯之生命力遇,死灰沉滯者必?。磺啻褐畤衽c白首之國民遇,白首者必敗,此殆天演公例,莫或能逃者也。
支那自黃帝以降,赫赫然樹獨立之幟于亞東大陸者,四千八百余年于茲矣。歷世久遠,縱觀橫覽,罕有其倫?;涿褡迩啻褐?,遠在有周之世,典章文物,燦然大備,過此以往,漸向衰歇之運,然猶浸衰浸微,揚其余輝。以至于今日者,得不謂為其民族之光歟?夫人壽之永,不過百年,民族之命,垂五千載,斯亦壽之至也。印度為生釋迦而興,故自釋迦生而印度死;猶太為生耶穌而立,故自耶穌生而猶太亡;支那為生孔子而建,故自孔子生而支那衰,陵夷至于今日,殘骸枯骨,滿目黤然,民族之精英,澌滅盡矣,而欲不亡,庸可得乎?吾青年之驟聞斯言者,未有不變色裂眥,怒其侮我之甚也。雖然,勿怒也。吾之國族,已閱長久之歷史,而此長久之歷史,積塵重壓,以桎梏其生命而臻于衰敝者,又寧容諱?然而吾族青年所當信誓旦旦,以昭示于世者,不在齦齦辯證白首中國之不死,乃在汲汲孕育青春中國之再生。
(選自《瞭望》,有刪改)
◆含英咀華
《青春》最初發(fā)表于1916年9月出版的《新青年》上。寫作該文時,李大釗雖遠在日本,但一直非常關(guān)心國內(nèi)的斗爭局勢。當時的中國正掀起聲勢浩大的反袁稱帝的愛國主義浪潮,李大釗從中看到了勝利的曙光。《青春》實際上回答了應該建設一個什么樣的國家的問題,即擺脫舊傳統(tǒng)、舊觀念的束縛,建立一個“青春中華”。李大釗認為,能夠擔負起再造青春中國重任的必定是青年,因為只有青年才具有青春的活力。
選文二
擔當新時代新的文化使命(節(jié)選)
榮毅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在領(lǐng)導黨和人民推進治國理政的實踐中,把文化建設擺在全局工作的重要位置,不斷深化對文化建設的規(guī)律性認識,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觀點新論斷,從中華民族永恒精神追求的深度傳承文化,從開創(chuàng)人類文明新形態(tài)的高度發(fā)展文化,從“飛入尋常百姓家”的廣度普及文化,創(chuàng)造了文化傳承固本開新的宏大格局,開啟了挺立文化主體性的壯闊征程。
根深葉茂,本固枝榮。擔當新時代新的文化使命,必須深刻認識到,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有很多重要元素,共同塑造出中華文明的突出特性。中華文明具有突出的連續(xù)性、創(chuàng)新性、統(tǒng)一性、包容性與和平性,這從根本上決定了中華民族的精神、品格、信念、胸懷、價值和在歷史現(xiàn)實境遇中的選擇。只有全面深入了解中華文明的歷史,才能更有效地推動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創(chuàng)造性轉(zhuǎn)化、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更有力地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建設中華民族現(xiàn)代文明。
知所從來,思所將往。擔當新時代新的文化使命,必須深刻認識到,在五千多年中華文明深厚基礎(chǔ)上開辟和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同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相結(jié)合是必由之路。這是我們在探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中得出的規(guī)律性的認識,是我們?nèi)〉贸晒Φ淖畲蠓▽殹!暗诙€結(jié)合”,是我們黨對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歷史經(jīng)驗的深刻總結(jié),是對中華文明發(fā)展規(guī)律的深刻把握,表明我們黨對中國道路、理論、制度的認識達到了新高度,表明我們黨的歷史自信、文化自信達到了新高度,表明我們黨在傳承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中推進文化創(chuàng)新的自覺性達到了新高度。
在新的歷史起點上繼續(xù)推動文化繁榮、建設文化強國、建設中華民族現(xiàn)代文明,要堅定文化自信,堅持走自己的路,立足中華民族偉大歷史實踐和當代實踐,用中國道理總結(jié)好中國經(jīng)驗,把中國經(jīng)驗提升為中國理論,實現(xiàn)精神上的獨立自主。要秉持開放包容,堅持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傳承發(fā)展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促進外來文化本土化,不斷培育和創(chuàng)造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要堅持守正創(chuàng)新,以守正創(chuàng)新的正氣和銳氣,賡續(xù)歷史文脈、譜寫當代華章。
(選自《光明日報》2023年6月5日,有刪改)
◆含英咀華
這篇時評圍繞“擔當新時代新的文化使命”發(fā)表了看法。開篇介紹黨的十八大以來文化建設的提出和深化;然后從“中華文明的突出特性”“中華文明是開辟和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基礎(chǔ),將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相結(jié)合是必由之路”兩個角度闡述“擔當新時代新的文化使命”的原因;最后從“堅定文化自信”“秉持開放包容”“堅持守正創(chuàng)新”三個方面談如何“擔當新時代新的文化使命”。
探究任務
【文本呈現(xiàn)】
稟父書(節(jié)選)
方聲洞
父親大人膝下,跪稟者:
此為兒最后親筆之稟,此稟果到家者,則兒已不在人世者久矣。兒死不足惜,第此次之事,未曾稟告大人,實為大罪,故臨死特將其就死之原因,為大人陳之。
竊自滿洲入關(guān)以來,凌虐我漢人,無所不至。迄于今日,外患逼迫,瓜分之禍,已在目前,滿洲政府猶不愿實心改良政治,以圖強盛;僅以預備立憲之空名,炫惑內(nèi)外之觀聽,必欲斷送漢人之土地于外人,然后始大快于其心。是以滿政府一日不去,中國一日不免于危亡。故欲保全國土,必自驅(qū)滿始,此固人人所共知也。
兒蓄此志已久,只以時機未至,故隱忍未發(fā)。邇者與海內(nèi)外諸同志共謀起義,以撲滿政府,以救祖國。祖國之存亡,在此一舉。事敗則中國不免于亡,四萬萬人皆死,不特兒一人;如事成則四萬萬人皆生,兒雖死亦樂也。
只以大人愛兒切,故臨死不敢不為稟告。但望大人以國事為心,勿傷兒之死,則幸甚矣。夫男兒在世,若能建功立業(yè)以強祖國,使同胞享幸福,奮斗而死,亦大樂也;且為祖國而死,亦義所應爾也。
兒刻已念有六歲矣,對于家庭本有應盡之責任,只以國家不能保,則身家亦不能保,即為身家計,亦不得不于死中求生也。兒今日竭力驅(qū)滿,盡國家之責任者,亦即所謂保衛(wèi)身家也。他日革命成功,我家之人皆為中華新國民,而子孫萬世亦可以長保無虞,則兒雖死亦瞑目于地下矣。
惟從此以往,一切家事均不能為大人分憂,甚為抱憾。幸有濤兄及諸孫在,則兒或可稍安于地下也。惟祈大人得信后,切不可過于傷心,以礙福體,則兒罪更大矣。幸諒之。
……
兒聲洞赴義前一日稟于廣州城
家中諸大人及諸兄弟姊妹、諸嫂、諸侄兒女及諸親戚統(tǒng)此告別
◆思想探究
方聲洞的這封家書情深意切、感人肺腑。作者先分析時政,闡述救國救亡的道理,表明自己“就死之原因”;接著,作者從國與家相依相存的關(guān)系入手,進一步表明自己從事的正義事業(yè)于國于家都是必要的;最后,作者以沉郁深情的筆調(diào)論及家人家事,再次表現(xiàn)了他對親人們的思念與牽掛。文章由救國大義著筆,以家庭親情收尾,字里行間,滲透著對祖國的一腔忠誠熱愛、對家人的一派懷念眷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