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艷房 果強
收稿日期: 2024-02-26
基金項目: 河北省社會科學基金項目(HB20MK009)
作者簡介: 劉艷房,男,河北雄安人,河北師范大學研究員,法學博士,博士研究生導師,主要從事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研究;果強,男,河北廊坊人,河北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理論碩士研究生,主要從事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研究。
摘 要:政黨形象是政黨生命力和領導力的集中體現(xiàn),是人民群眾對政黨的綜合感知和評價。西柏坡時期是中國共產黨在歷史上進行形象建設的一個關鍵時期。這一時期,毛澤東帶領中國共產黨人繼承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的政黨形象思想,吸收國共兩黨政黨形象建設的經驗教訓,立足中國共產黨面臨的風險挑戰(zhàn),從而不斷加強自身建設,塑造了謙虛謹慎、戒驕戒躁,艱苦奮斗、勇毅前行,敢于斗爭、敢于勝利,依靠群眾、團結統(tǒng)一,破舊立新、立國興邦的政黨形象。西柏坡時期毛澤東中國共產黨政黨形象思想對面向新時代的中國共產黨政黨形象建設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和現(xiàn)實意義。
關鍵詞:毛澤東;中國共產黨;政黨形象;西柏坡時期
中圖分類號:A841.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5450(2024)03-0055-10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指出:“全黨同志務必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務必謙虛謹慎、艱苦奮斗,務必敢于斗爭、善于斗爭,堅定歷史自信,增強歷史主動,譜寫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更加絢麗的華章?!盵1]1-2在這里,習近平總書記所強調的“三個務必”是對毛澤東在西柏坡時期所提出“兩個務必”的接續(xù)發(fā)展,同時也是對西柏坡時期毛澤東關于中國共產黨政黨形象建設的強烈認同。政黨形象指政黨的屬性、政黨符號、黨員隊伍及政治參與能力給黨內外公眾留下的相對穩(wěn)定的綜合感知和整體印象[2]。研究西柏坡時期毛澤東中國共產黨政黨形象建設思想的生成邏輯、目標探索和價值意蘊,對于進一步體悟“三個務必”思想的精髓,走好新時代的趕考之路有著重要的理論意義和現(xiàn)實意義。
一、西柏坡時期毛澤東中國共產黨政黨形象思想的生成邏輯
任何一個思想理論都有其產生的獨特思想資源、歷史經驗與現(xiàn)實根基。西柏坡時期毛澤東中國共產黨政黨形象思想也有其生成的理論邏輯、歷史邏輯和現(xiàn)實邏輯。這一思想是以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的政黨形象思想為靈魂,以國共兩黨關于政黨形象建設的經驗教訓為啟迪,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黨所面臨的全新挑戰(zhàn)為契機而形成和發(fā)展的。
(一)理論邏輯: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關于政黨形象的思想源泉
任何理論都不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均是在繼承人類優(yōu)秀文明成果的基礎上不斷推陳出新的。西柏坡時期毛澤東中國共產黨政黨形象思想正是在繼承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有關政黨形象思想的基礎上豐富和發(fā)展的。
1.馬克思、恩格斯關于政黨形象的思想
馬克思、恩格斯作為馬克思主義的開創(chuàng)者,他們以無產階級和全人類解放為使命,創(chuàng)立了科學社會主義理論,特別是無產階級政黨學說??v觀馬克思、恩格斯的相關著作,雖然鮮有關于“政黨形象”的直接表述,但認真研究就會發(fā)現(xiàn)馬克思、恩格斯在共產黨的政黨性質、組織綱領、策略路線等方面論述中有很多都特別重視黨的形象問題。概括下來,馬克思、恩格斯的政黨形象思想具體表現(xiàn)在以下兩個方面。
第一,共產黨體現(xiàn)了無產階級政黨的先進性形象。先進性是無產階級政黨的本質屬性,也是共產黨作為無產階級先鋒隊的根本所在。共產黨的先進性形象主要表現(xiàn)在其階級、理論和制度的先進性上。階級先進性方面,隨著19世紀歐洲工人運動的興起,馬克思、恩格斯通過總結其中經驗,認為“在當前同資產階級對立的一切階級中,只有無產階級是真正革命的階級。其余的階級都隨著大工業(yè)的發(fā)展而日趨沒落和滅亡,無產階級卻是大工業(yè)本身的產物”[3]41。無產階級是先進生產力的代表者,是與先進生產方式相聯(lián)系的、人類歷史上最進步的階級。但同時也要看到,無產階級要想從資產階級的壓迫下解放出來,就必須團結起來組成革命政黨,即共產黨。共產黨由無產階級中最先進、最優(yōu)秀的分子組成,他們能夠領導整個無產階級進行革命運動并沿著正確的方向前進。也就是說,“在實踐方面,共產黨人是各國工人政黨中最堅決的、始終起推動作用的部分”[4]4。理論先進性方面,共產黨擁有最先進的指導思想——馬克思主義。共產黨若想永葆無產階級政黨的先進性形象,就必須以科學的理論為指導,即以唯物史觀為基石的科學世界觀和方法論。這是因為唯物史觀是共產黨同其他黨派區(qū)別開來的根本優(yōu)勢所在,而以唯物史觀為指導所創(chuàng)造的剩余價值學說更是證明了唯物史觀的科學性和先進性。制度先進性方面,共產黨可以通過建立嚴密的制度來增強組織性和紀律性。在1847年創(chuàng)建共產主義者同盟之始,馬克思、恩格斯就明確指出所有盟員一律平等。針對后來巴枯寧和拉薩爾等人將自身凌駕于全黨之上的個人崇拜行為,馬克思、恩格斯給予嚴厲的批判。為防止黨內領導人權力腐化,馬克思、恩格斯指出,各級組織均由民主選舉產生并可隨時撤換,代表大會行使黨的最高權力。由此,可以看到共產黨從階級性、理論性和制度性上匯聚成一個富有先進性的無產階級政黨形象。
第二,共產黨體現(xiàn)了無產階級政黨的人民性形象。共產黨始終代表著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黨的最終目標不僅僅是消滅資產階級的壓迫而解放無產階級,更重要的是要實現(xiàn)全人類的解放。早在《黑格爾法哲學批判導言》中,馬克思就指出,“批判的武器當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質力量只能用物質力量來摧毀;但是理論一經掌握群眾,也會變成物質力量”[5]11。對于整個人類社會來說,只有用馬克思主義這個精神武器武裝人民群眾,才能真正發(fā)揮其作用。隨著馬克思、恩格斯的思想不斷深入,他們開始對青年黑格爾派的唯心史觀進行清算。1845年,在他們合寫的《神圣家族》一書中提到,“歷史活動是群眾的活動,隨著歷史活動的深入,必將是群眾隊伍的擴大”[5]287。在這里,馬克思、恩格斯看到了人民群眾身上蘊藏著創(chuàng)造歷史的巨大力量。特別是在唯物史觀問世以后,在1848年公開出版的《共產黨宣言》中,馬克思、恩格斯明確指出,“無產階級的運動是絕大多數(shù)人的,為絕大多數(shù)人謀利益的獨立的運動”[3]42??梢?,共產黨始終代表著無產階級的根本利益,而無產階級又始終代表著絕大多數(shù)人民群眾的利益,無產階級和人民群眾的利益是相一致的。因此,共產黨的人民性形象是與生俱來的,這一形象深深根植于無產階級的階級性和革命性之中。
2.列寧關于蘇共政黨形象的思想
列寧在執(zhí)政的過程中,十分注重無產階級政黨的形象塑造,通過密切聯(lián)系群眾創(chuàng)造性地解決了無產階級政黨在建設社會主義過程中如何繼續(xù)保持工人階級先鋒隊的形象問題,繼承并發(fā)展了民主集中制,形成了列寧政黨形象思想。
第一,共產黨必須通過民主集中制塑造政黨形象。在馬克思主義發(fā)展史上,馬克思、恩格斯并沒有直接提出過“民主集中制”這個概念,真正提出并將其科學運用到實際工作當中的人是列寧。列寧在指導蘇共的各項工作中始終堅持民主集中制原則,他在1904年發(fā)表的《進一步,退兩步(我們黨內的危機)》一文中就明確指出,黨建的基本思想就是集中制思想,并稱其“是唯一的原則性思想,應該貫穿在整個黨章中”[6]236。后來,他在1905年發(fā)表的《德國社會民主工黨耶拿代表大會》一文中稱,民主集中制是“徹底的集中制和堅決擴大黨組織內的民主制”[7]325。在列寧看來,共產黨是由工人階級中最具革命性的分子組成,他們具有嚴格的組織性和紀律性,這樣的集中制才能保證黨的各項工作和政策能夠有效實施,并且樹立起剛正不阿的政黨形象。同時,他強調集中并非不發(fā)揚民主。在黨的集中統(tǒng)一領導下,允許黨內存在不同的聲音并且堅持少數(shù)服從多數(shù)的原則,有效防止了個人崇拜和官僚主義,形成紀律嚴明且民主自由的政黨形象。
第二,共產黨必須通過密切聯(lián)系群眾塑造政黨形象。列寧曾深刻指出:“無產階級的先進部隊,有組織的先鋒隊,一經同千百萬人聯(lián)系起來,就比它原來的人數(shù)強大幾十萬倍?!盵8]258布爾什維克黨就是在無產階級力量相對弱小的情況下,團結帶領廣大人民群眾建立起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而后在進行社會主義建設的過程中,在國內外反動勢力的威脅下,列寧帶領廣大人民實行戰(zhàn)時共產主義政策,根據“不勞動者不得食”的原則,實行普及于一切階級的義務勞動制,保障了國家和全體人民的利益。并且隨著戰(zhàn)爭的結束,列寧根據當時的國際環(huán)境和國內經濟發(fā)展存在的矛盾及人民生活的實際狀況等,領導并實行了新經濟政策,通過利用市場和商品貨幣關系來擴大生產,改善和鞏固工農聯(lián)盟,受到了廣大人民群眾的支持與歡迎。可見,在列寧執(zhí)政過程中的每個政策主張,無一不把人民群眾放在首位。只有通過團結群眾,在群眾中樹立起為民利民的良好形象,列寧領導的布爾什維克黨才獲得了無窮無盡的力量,進而一步步取得勝利。與此同時,列寧也看到黨內脫離群眾、消極腐敗及特權思想逐漸開始抬頭。為了防止黨性變質,他在1922年3月發(fā)表的《論戰(zhàn)斗唯物主義的意義》一文中強調,“先鋒隊只有當它不脫離自己領導的群眾并真正引導全體群眾前進時,才能完成其先鋒隊的任務”[9]23。這給廣大黨員敲響了警鐘,讓他們意識到政黨的成長壯大不僅需要有黨內成員的政治忠誠,更需要黨外群眾的政治信任。
(二)歷史邏輯:國共兩黨政黨形象建設教訓與經驗的深刻反思
總結政黨形象建設過程中的各種經驗教訓,是政黨建設的內在要求。在整個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特別是在西柏坡時期,毛澤東十分注重總結革命過程中正反兩方面的經驗與教訓,來打造出中國共產黨的優(yōu)良形象。毛澤東強調要學會分析國民黨在塑造政黨形象過程中逐漸失去民心的失敗教訓,并且總結共產黨在過去革命的歷史過程中積累起來的成功經驗,從而樹立起光輝偉大的政黨形象。
1.吸取國民黨政黨形象建設的失敗教訓
國民黨政黨形象建設最失敗的教訓就在于不顧民生而失去民心。1927年以后,國民黨在經濟和政治上不斷加強其專制統(tǒng)治,完全不顧百姓的生死,在對人民的高壓統(tǒng)治下逐漸演化為一種“新軍閥”的政黨形象。一方面,在經濟上,國民黨官僚資本的“四大家族”通過手中特權肆意妄為,控制國民經濟,如發(fā)國難財、壟斷工商業(yè)、擠壓民族資本生存空間等。在官僚資本的種種壓迫之下,經濟發(fā)展狀況極其惡劣,出現(xiàn)了物價飛漲、經濟泡沫和經濟劇烈波動的嚴重后果??谷諔?zhàn)爭結束后,蔣介石為了在內戰(zhàn)中獲得美國的支持,便與美國簽訂了不平等條約,其中,《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條約》就極大地擠壓了國內工業(yè)和商業(yè)的生存空間。另一方面,在政治上,國民黨在其統(tǒng)治區(qū)實行暴力專制,通過特務組織大肆屠殺、逮捕共產黨員和愛國進步人士。在這種白色恐怖的包圍下,國統(tǒng)區(qū)的人民生活非常悲慘,人民的人身和財產安全完全無法得到保障,最終導致人心渙散、民不聊生。
國民黨的種種行為讓人民陷入了水深火熱的境地,在人民心中形成了執(zhí)政為己的政黨形象,這使得國民黨逐漸失去維持其統(tǒng)治的政治資源和公眾支持,最終被歷史和人民所拋棄。因此,在西柏坡時期,毛澤東在吸取國民黨政黨形象失敗教訓的基礎上,不斷地教育共產黨人要防止腐敗,加強與人民群眾的血肉聯(lián)系,把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正如1943年10月毛澤東在《切實執(zhí)行十大政策》中所強調的:“有無群眾觀點是我們同國民黨的根本區(qū)別,群眾觀點是共產黨員革命的出發(fā)點與歸宿。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想問題從群眾出發(fā)就好辦?!盵10]71總之,國民黨的反面形象為毛澤東思考共產黨如何建立起一個“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政黨形象提供了歷史教訓。
2.總結共產黨政黨形象建設的成功經驗
中國共產黨不同于其他任何資產階級政黨,認識到通過自身形象建設從而贏得民心是十分重要的。近代以來,特別是辛亥革命失敗后,人民逐漸對于國民黨及社會上各種黨派都不太抱有能夠造福國家和民族的樂觀情緒。以毛澤東同志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不斷總結黨的形象建設經驗,最終為取得革命的勝利,為塑造西柏坡時期的中國共產黨政黨形象打下了堅實基礎。毛澤東在1948年所寫的紀念十月革命31周年的論文——《全世界革命力量團結起來,反對帝國主義的侵略》中說:“沒有一個革命的黨,沒有一個按照馬克思列寧主義的革命理論和革命風格建立起來的革命黨,就不可能領導工人階級和廣大人民群眾戰(zhàn)勝帝國主義及其走狗。”[11]1357
中國共產黨是一個馬克思主義政黨,同時也是一個革命黨,首要任務就是帶領人民群眾進行革命斗爭從而塑造堅強的革命形象。一方面,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舊中國,帝國主義和封建勢力異常強大。想要完成民主革命的歷史任務,中國共產黨必須帶領人民群眾以武裝的革命反對武裝的反革命,走所謂的資產階級和平改良道路根本行不通。在毛澤東主持起草的《關于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中指出,在反對北洋軍閥的國民革命時期,“中國共產黨的全體同志,在這次大革命中,進行了轟轟烈烈的革命工作,發(fā)展了全國的工人運動、青年運動和農民運動,推進并幫助了國民黨的改組和國民革命軍的建立……在中國革命史上寫下了極光榮的一章”[12]953,這充分展現(xiàn)了共產黨的革命組織者形象;在反對封建地主的土地革命時期,中國共產黨帶領廣大農民打土豪、分田地來反對封建勢力,維護了黨的革命領導者形象;在反對日本帝國主義的抗日戰(zhàn)爭時期,中國共產黨率先舉起抗日救國的大旗,先后公開發(fā)表《中共滿洲省委為日本帝國主義武裝占領滿洲宣言》《對日戰(zhàn)爭宣言》等救亡圖存的宣言書,締造了共產黨堅定的民族革命者形象。另一方面,為了讓社會各界能夠真正了解中國共產黨,并且支持黨的革命事業(yè),必須開展大量的宣傳工作。毛澤東在《湘贛邊界各縣黨第二次代表大會決議案》中,總結黨在形象傳播方面的實踐經驗,認為“共產黨是左手拿傳單右手拿槍彈才可以打倒敵人的”[13]192,這為人民刻畫了一個生動且無畏的中國共產黨政黨形象。
(三)現(xiàn)實邏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夕黨面臨塑造全新執(zhí)政形象的風險挑戰(zhàn)
西柏坡時期雖然持續(xù)時間不長,卻處在中國從新民主主義革命進入社會主義革命的歷史轉折期。在這一時期,中國共產黨的形象塑造十分重要,中國共產黨將由一個領導工農革命、進行武裝斗爭的革命黨向一個領導城市建設、規(guī)劃國家發(fā)展的執(zhí)政黨轉變,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與黨和人民順利進入新民主主義社會奠定了基礎。
1.由革命黨形象向執(zhí)政黨形象轉變的風險挑戰(zhàn)
一個政黨,在不同的階段有不同的具體目標。在新民主主義革命即將取得勝利的西柏坡時期,中國共產黨面臨由革命到執(zhí)政、由局部執(zhí)政到全國執(zhí)政的風險挑戰(zhàn)。所謂革命黨,是需要通過以武裝斗爭來奪取國家政權為主要任務的政黨;而執(zhí)政黨則是要通過協(xié)調利益關系、穩(wěn)定社會秩序,使取得的國家政權得到進一步鞏固和完善的政黨。建立和鞏固新生的國家政權是中國共產黨轉變形象所必須認真考慮并完成的任務。
隨著解放戰(zhàn)爭的逐漸勝利和國民黨的節(jié)節(jié)敗退,中國共產黨在人民心目中逐漸樹立起“民族救星”的形象,但黨員干部身上也出現(xiàn)了一些缺點和問題。特別是在遼沈、淮海、平津三大戰(zhàn)役取得壓倒性勝利、解放事業(yè)即將完成之際,一些黨員出現(xiàn)了居功自傲、驕傲自滿、貪圖享樂的情緒。在離開西柏坡前,毛澤東不止一次提到,我們雖然取得了全國的勝利,但絕對不能做李自成。另外,革命勝利后的新任務將更加艱巨,倘若無法經受住新考驗,黨就會面臨失去政權的風險。針對種種繁雜的問題,毛澤東在黨的七屆二中全會上對國內形勢進行了深入分析,指出:“在拿槍的敵人被消滅以后,不拿槍的敵人依然存在,他們必然地要和我們作拼死的斗爭,我們決不可以輕視這些敵人。”[11]1427雖然我們用槍桿子奪取了政權,但接下來進一步鞏固新生的人民政權,是中國共產黨作為執(zhí)政黨必須去認真思考并努力完成的歷史任務。毛澤東還在這次會議上提出了“兩個務必”的重要論斷,即“務必使同志們繼續(xù)地保持謙虛、謹慎、不驕、不躁的作風,務必使同志們繼續(xù)地保持艱苦奮斗的作風”[11]1438-1439。在毛澤東的指示下,黨始終保持著昂揚的奮斗姿態(tài)和創(chuàng)業(yè)精神,向全世界宣告了中國共產黨不僅善于革命斗爭,更善于長期執(zhí)政。
2.由“鄉(xiāng)村包圍城市”向“城市領導鄉(xiāng)村”轉變的風險挑戰(zhàn)
走一條什么樣的道路對于革命事業(yè)的成敗至關重要。按照從前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的設想,革命要走先攻打城市,后占領農村的道路。中國共產黨也曾試圖采取類似的道路并思考其在中國的合理性,于是便出現(xiàn)了革命中工作重心的兩次轉移。毛澤東曾在1945年4月的中共七大口頭政治報告中指出,“真正的馬克思主義是:當需要在鄉(xiāng)村時,就在鄉(xiāng)村;當需要轉到城市時,就轉到城市”[10]332。正是在兩次轉移的過程中,毛澤東對于共產黨到底在農村還是在城市進行革命建設,以及如何進行政黨形象建設進行了深入思考。
第一次工作重心的轉移是由于在陳獨秀右傾機會主義的錯誤影響下,共產黨遭遇大革命失敗并攻打中心城市,然而都未能成功。秋收起義失敗后,毛澤東在井岡山開辟了農村革命根據地,開始進行轟轟烈烈的土地革命運動。這樣,在毛澤東關于“農村包圍城市”的革命新道路指引下,由城市深入鄉(xiāng)村積攢力量,共產黨逐漸實現(xiàn)了第一次工作重心的轉移,也逐漸在大大小小的農村根據地中樹立起良好的革命形象。第二次工作重心的轉移則發(fā)生在西柏坡時期。無論是在井岡山還是在延安,中國共產黨大多是在農村進行革命,而在全國范圍革命即將取得勝利的西柏坡時期,中國共產黨面臨著接管城市工作的全新任務。為了引領這一偉大轉折,黨的七屆二中全會于1949年3月5日至13日在西柏坡召開。在這次會上,毛澤東強調了黨的工作重心從農村轉向城市的問題,并向全黨提出“黨和軍隊的工作重心必須放在城市,必須用極大的努力去學會管理城市和建設城市”[11]1427。共產黨一定要努力恢復發(fā)展被國民黨和帝國主義蠶食后所留下的千瘡百孔的經濟狀況,切切實實提高廣大工農的生活水平,這樣才能得到人民群眾的擁護和支持,從而在城市中站穩(wěn)腳跟,塑造良好的建設者形象。
二、西柏坡時期毛澤東中國共產黨政黨形象思想的目標探索
政黨形象與政黨政治實踐活動有著密切聯(lián)系,它是政黨實踐活動的外在表現(xiàn)形式,體現(xiàn)了政黨自身的價值屬性[14]。西柏坡時期,為了取得革命的勝利和建立新中國,毛澤東帶領全黨在政黨實踐過程中塑造了謙虛謹慎、戒驕戒躁,艱苦奮斗、勇毅前行,敢于斗爭、敢于勝利,依靠群眾、團結統(tǒng)一,破舊立新、立國興邦的政黨形象。
(一)謙虛謹慎、戒驕戒躁的自律形象
第一,謙虛謹慎、戒驕戒躁是中國共產黨自成立以來的優(yōu)良傳統(tǒng)。早在延安時期,毛澤東就創(chuàng)造性地預見了中國共產黨在取得革命勝利后將面臨鞏固政權的問題,認為勝利后居功自傲的情緒是政權腐化的重要因素。在中國共產黨的歷史上,陳獨秀、李立三的錯誤路線都是因為在取得一定勝利后,有些同志驕傲自滿,出現(xiàn)了指揮上的嚴重錯誤,給革命工作造成了巨大損失。因此,毛澤東不斷教育廣大黨員在革命過程中一定要戒驕戒躁,守住心理防線。在西柏坡時期,由于革命事業(yè)取得了壓倒性勝利,黨內可能會出現(xiàn)“驕傲情緒,以功臣自居的情緒,停頓起來不求進步的情緒,貪圖享樂不愿再過艱苦生活的情緒”[11]1438,這些不良情緒和作風會嚴重損害黨的形象。在此基礎上,為了使黨的性質不變質、黨的形象不腐化,毛澤東提出了“兩個務必”的重要論斷,這就是要提醒全黨必須樹立起“謙虛謹慎、戒驕戒躁”的政黨形象。
第二,謙虛謹慎、戒驕戒躁是克服驕傲自滿的最強武器。西柏坡時期,中國共產黨關于政黨形象的顯著特征就是時刻保持謙虛謹慎的作風,從而不斷地破除驕傲自滿情緒。1948年5月,毛澤東率領中共中央移駐西柏坡,標志著革命事業(yè)的一大進步,但同時毛澤東指出雖然革命勝利在即,也絕不能放松警惕,一定要居安思危。在遼沈、淮海、平津三大戰(zhàn)役接近尾聲之際,毛澤東在《目前形勢和一九四九年的任務》中強調,“輕敵的觀念無論何時是不應該有的,我們決不要使勝利沖昏自己的頭腦”[15]230。
1949年3月23日,中共中央從西柏坡出發(fā)進入北平,毛澤東告誡全黨同志不能重蹈前人的覆轍,“我們決不當李自成,我們都希望考個好成績”[16]477-478,堅決避免了由于驕傲自滿而導致的歷史悲劇重新上演。
(二)艱苦奮斗、勇毅前行的拼搏形象
第一,艱苦奮斗、勇毅前行是中國共產黨保持自律的題中應有之義。艱苦奮斗是一種勇毅前行、堅韌不拔的精神狀態(tài)。中國共產黨始終保持著艱苦奮斗的工作作風和勤儉節(jié)約的優(yōu)良形象。從井岡山時期的武裝斗爭到延安時期的大生產運動,毛澤東一直帶領全黨同志進行艱苦頑強的奮戰(zhàn)。困難時期保持艱苦奮斗的作風比較容易,因為沒有條件貪圖享樂,而到了和平年代,會有不少人想過安逸的生活,黨繼續(xù)保持艱苦奮斗的形象就會極具挑戰(zhàn)。因此,必須在新的歷史條件下繼續(xù)勇毅前行,毫不動搖懲治貪圖享樂的不良現(xiàn)象。雖然到了西柏坡時期,黨員干部的生活條件和辦公設備都比過去好一些,但中央書記處的書記們仍然和戰(zhàn)士們吃一樣的飯菜,住的是被日軍“掃蕩”后所修繕的房屋,穿的是打滿補丁的舊衣服。作為中國共產黨最高領袖的毛澤東,就住在一所普通農家小院的平房里開展工作。可見,毛澤東不僅要求全黨同志保持艱苦奮斗的形象,并且以身作則去勇毅前行,成為全黨的光輝榜樣。
第二,艱苦奮斗、勇毅前行是進一步恢復經濟、鞏固政權的重要法寶。黨在西柏坡時期,雖然進行了土地革命,極大地解放了農村的生產力,但想要建設一個富強的國家,僅靠農業(yè)是不夠的。因此,還要進一步發(fā)展工業(yè),恢復和修補戰(zhàn)爭所帶來的經濟創(chuàng)傷。毛澤東在黨的七屆二中全會上指出,要繼續(xù)發(fā)揚不怕吃苦的精神品質,“開始著手我們的建設事業(yè),一步一步地學會管理城市,恢復和發(fā)展城市中的生產事業(yè)”[11]1428。此外,我們黨雖然攻占了南京國民政府,但全國還有大量國民黨殘余分子需要清剿,必須咬定青山不放松,銳意進取。毛澤東在1949年8月的《丟掉幻想,準備斗爭》一文中就英明地指出,“最近三年來表面上是蔣介石實際上是美國進攻中國人民的戰(zhàn)爭”[11]1484。國民黨之所以能夠發(fā)動內戰(zhàn),就是通過賣國而受到美帝國主義的軍事支持。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為了進一步鞏固政權,防止國內外反動勢力反撲,必須與帝國主義國家劃清界限。就像毛澤東預見的那樣,革命勝利后的道路會更加困難,需要共產黨率領全國人民繼續(xù)艱苦奮斗并做到勇毅前行,不能在短暫的勝利面前停下腳步。
(三)敢于斗爭、敢于勝利的革命形象
第一,敢于斗爭、敢于勝利體現(xiàn)了中國共產黨英勇頑強的斗爭精神??谷諔?zhàn)爭勝利后,蔣介石借機發(fā)動內戰(zhàn),共產黨的經濟力量和軍事實力都遠不及國民黨。在敵強我弱的懸殊力量對比之下,共產黨敢不敢繼續(xù)與兇惡的敵人作斗爭,敢不敢以人民擁護的正義戰(zhàn)爭戰(zhàn)勝人民反對的非正義戰(zhàn)爭就成為擺在全體共產黨人面前的首要問題。毛澤東綜合分析戰(zhàn)爭的客觀形勢,于1947年12月為打倒蔣介石集團所作的報告——《目前形勢和我們的任務》中指出:“從蔣介石發(fā)動反革命戰(zhàn)爭的一天起,我們就說,我們不但必須打敗蔣介石,而且能夠打敗他。”[11]1245這是因為中國共產黨自誕生之日起,經歷了二十多年的艱苦磨礪和千錘百煉,敢于和各種敵人斗爭并取得勝利,這早已成為共產黨革命形象的精神本色。共產黨有解放區(qū)的千百萬人民作后盾,有全國各階層進步人士的大力支持,因此國民黨看似擁有先進的武器,實則脆弱到根本無法同人民解放軍所筑成的銅墻鐵壁相抗衡。
第二,敢于斗爭、敢于勝利體現(xiàn)了中國共產黨繼續(xù)革命的堅強銳氣。面對國民黨進攻延安地區(qū),毛澤東審時度勢進行戰(zhàn)略謀劃,使西柏坡成為革命結束前最后一個戰(zhàn)略基地。這一決策并非毛澤東率領全黨放棄陜甘寧地區(qū),放棄革命的主陣地,而是要在西柏坡展開新的戰(zhàn)略反攻,指揮三大戰(zhàn)役。黨中央入駐西柏坡后,毛澤東在1948年12月所寫的《將革命進行到底》一文中借用古希臘《農夫與蛇》的寓言故事,強調絕不能對“毒蛇”一般的國民黨反動集團泛濫同情,一定要斬草除根,痛打落水狗。中國共產黨也因此拒絕了蔣介石劃江而治的提議,而是選擇了乘勝追擊,一定要將革命進行到底,高揚了我們黨一以貫之的革命形象。
(四)依靠群眾、團結統(tǒng)一的為民形象
第一,依靠群眾、團結統(tǒng)一貫徹了中國共產黨一切依靠群眾的工作路線。依靠群眾、團結統(tǒng)一的政黨形象要通過踐行“一切為了群眾,一切依靠群眾”的工作路線來體現(xiàn),這樣才能贏得人民的擁護并團結起來推翻國民黨的反動統(tǒng)治。正如毛澤東早在1934年于江西瑞金召開工農兵代表大會時所作的《關心群眾生活,注意工作方法》中所強調的,“革命戰(zhàn)爭是群眾的戰(zhàn)爭,只有動員群眾才能進行戰(zhàn)爭,只有依靠群眾才能進行戰(zhàn)爭”[17]136。自從黨中央進駐西柏坡,就一直鞏固和發(fā)展最廣泛的人民民主統(tǒng)一戰(zhàn)線。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爭取和說服社會各階級階層中的愛國進步人士積極響應并參與解放戰(zhàn)爭,聯(lián)合起來抵抗國民黨反動派。尤其是在決定中國命運的三大戰(zhàn)役中,廣大人民群眾以極大的熱情投入中國共產黨領導的軍事斗爭中,他們有籌集軍糧的、有運送傷員和糧草的,涌現(xiàn)出許多投身全國解放事業(yè)中的動人事跡。軍隊打到哪里,人民群眾就支援到哪里,為解放戰(zhàn)爭的勝利提供了源源不斷的后備力量。因此,得民心者得天下,黨做到軍民一心,依靠人民的支持,才能在這場敵強我弱的革命戰(zhàn)爭中取得最終勝利。
第二,依靠群眾、團結統(tǒng)一維護了最廣大農民的根本利益。1940年,毛澤東在《新民主主義論》中指出:“中國的革命實質上是農民革命……因此農民問題,就成了中國革命的基本問題,農民的力量,是中國革命的主要力量?!盵18]692中國共產黨想要滿足大部分人民群眾的根本訴求,首先就要從解決農民的土地問題開始。物質生產是社會發(fā)展的基礎,土地對農民重要性就像生物需要水源那樣,農民沒有土地,生存就成了問題。因此,土地就是農民的根本利益,是他們最迫切需要的東西。實際上,中國共產黨在民主革命的不同時期就一直針對土地分配問題做過諸多思考和實施方案,西柏坡時期也不例外。這一時期,中國共產黨一面同國民黨進行軍事斗爭,另一面則在解放區(qū)實行土地革命并且召開了土地會議。特別是1947年10月,中共中央制定和通過的《中國土地法大綱》明確規(guī)定要廢除封建性剝削性的土地制度,真正意義上讓廣大農民實現(xiàn)了“耕者有其田”的理想愿景,使得廣大農民真正翻身成為土地的主人,從根本上為黨塑造了滿足人民利益的為民愛民形象。
(五)破舊立新、立國興邦的先鋒形象
第一,破舊立新、立國興邦表現(xiàn)了中國共產黨善于破壞一個舊世界的英勇膽識。自鴉片戰(zhàn)爭以來,中國人民就一直受到各種壓迫,人民生活苦不堪言。如果想要讓人民擺脫這樣的悲慘境遇,就必須徹底破壞這個充滿剝削與壓迫的舊世界才行。中國共產黨從革命一開始就不斷探索能夠破壞舊世界的革命道路,破舊立新的政黨形象一直存在于黨的革命事業(yè)當中。毛澤東在農村發(fā)動武裝起義,逐漸實現(xiàn)了工農武裝割據這一正確的革命新道路。而后在黨的堅強領導下,我們也破除了日軍不可戰(zhàn)勝的舊神話,贏得了抗日戰(zhàn)爭的新勝利。到了解放戰(zhàn)爭時期,在革命勝利的天平朝著共產黨傾斜的時候,蔣介石為爭取喘息的機會又通過“和談”掩人耳目。雖然有一部分黨員發(fā)生了意志動搖,但有著超高政治敏銳度和辨別力的毛澤東絲毫沒有被這些虛假的表象所迷惑,而是直擊革命戰(zhàn)爭的本質。解放戰(zhàn)爭進入決戰(zhàn)階段,毛澤東在總結當時世界的政治環(huán)境與我國未來將要面臨的全新挑戰(zhàn)時指出,“只有徹底地消滅了中國反動派,驅逐了美國帝國主義的侵略勢力出中國,中國才能有獨立,才能有民主,才能有和平”[11]1376。想要建立一個人民幸福自由的新世界,就必須徹底推翻人民受剝削壓迫的舊世界。
第二,破舊立新、立國興邦彰顯了中國共產黨善于建設一個新世界的堅強氣魄。打破一個舊世界的目的是建設一個新世界。中國共產黨在部署解放軍作戰(zhàn)方略的同時,也在不斷思考新中國的建國方案。在1948年的中共中央政治局召開的“九月會議”上,毛澤東指出我們將要采用的國體,即政權性質應為“無產階級領導的,以工農聯(lián)盟為基礎的人民民主專政”[15]135。此次會議提出的“人民代表會議制度”成為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雛形。如果說“九月會議”只是大致勾畫出新中國的輪廓,那么,黨的七屆二中全會則是詳細描繪出了建國的藍圖。毛澤東在這次會議上明確指出完成新民主主義革命的任務以后,中國要完成由新民主主義社會過渡到社會主義社會的任務。此外,黨在取得政權之后,應將工作重點置于恢復國民經濟和產業(yè)體系方面,實現(xiàn)工作重心的轉移。總之,以毛澤東同志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在西柏坡時期正確處理了破與立的辯證關系,在破除舊世界、建立新世界的過程中,樹立起破舊立新、立國興邦的先鋒形象。
三、西柏坡時期毛澤東中國共產黨政黨形象思想的價值意蘊
西柏坡時期毛澤東中國共產黨政黨形象思想,使我們黨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樹立了良好的政黨形象,還為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的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與改革開放新時期的政黨形象建設提供了理論指引。在今天,我們還要繼續(xù)總結當時的歷史經驗,把西柏坡時期毛澤東中國共產黨政黨形象思想作為精神資源加以借鑒,從而加強新時代黨的形象建設。
(一)有利于全面從嚴治黨,走好新的趕考之路
全面從嚴治黨是塑造黨先進性形象的重要途徑。西柏坡時期,毛澤東對從嚴管黨治黨工作高度重視,著手解決了黨在解放戰(zhàn)爭、土地改革、整頓黨風、接管城市等各方面工作中遇到的問題,使黨在全國人民面前呈現(xiàn)出全面發(fā)展、素質優(yōu)良的精神面貌。面對全面執(zhí)政的新形勢,毛澤東在黨的七屆二中全會的總結報告中要求全體黨員從思想上入黨,多讀馬列經典著作,“宣傳馬克思主義,提高我們的馬克思主義水平”[15]261。毛澤東還告誡全黨不要沉湎于過去的成就,“不應當驕傲,從將來建設新中國來說,道路還是很長的,而革命戰(zhàn)爭的勝利僅是很短的歷程,還只是事情的開始”[15]262。因此,面對未來的任務,中國共產黨要繼續(xù)以不畏艱險且英勇純潔的奮斗形象帶領人民走向“趕考之路”。
在新時代背景下,習近平總書記明確指出,“全面從嚴治黨是黨永葆生機活力、走好新的趕考之路的必由之路”[19]35。堅持“走好新的趕考之路”是提升黨的形象的關鍵,也是對西柏坡時期毛澤東中國共產黨政黨形象思想的繼承和發(fā)展。今天的共產黨雖然與西柏坡時期面臨不同的具體問題,但同樣是在已經取得巨大成就的前提下,進一步迎接全新的挑戰(zhàn)。想要“走好新的趕考之路”,黨就必須解決好如何帶領全體人民以中國式現(xiàn)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如何進一步實現(xiàn)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奮斗目標,如何發(fā)揮好黨總攬全局和協(xié)調各方的領導核心作用的問題。這充分體現(xiàn)了中國的問題關鍵在黨,即打鐵還需自身硬,治國必先治黨,治黨務必從嚴。想要解決這些新矛盾、新問題,就必須繼承西柏坡時期毛澤東中國共產黨政黨形象思想,不斷推進全面從嚴治黨,塑造出堅強的領導核心形象。
(二)有利于深化自我革命,提高黨的執(zhí)政能力
1945年7月,毛澤東以“讓人民監(jiān)督政府”這個答案回應了黃炎培關于如何跳出歷史周期率的疑問,這就是著名的“窯洞對”。通過人民對于黨的各項工作進行反饋評價才能使黨不斷改進自身建設,在人民心目中樹立起一個永葆青春的活力形象。在77年后的2022年10月,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明確指出:“經過不懈努力,黨找到了自我革命這一跳出治亂興衰歷史周期率的第二個答案,自我凈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顯著增強,管黨治黨寬松軟狀況得到根本扭轉,風清氣正的黨內政治生態(tài)不斷形成和發(fā)展,確保黨永遠不變質、不變色、不變味。”[1]14勇于自我革命是中國共產黨與其他政黨相區(qū)別的顯著標志,這說明我們黨不僅具有“刀刃向外”的勇氣,更有“刀刃向內”的魄力,由內而外提高黨的長期執(zhí)政能力,真正塑造了外在政治表現(xiàn)與內在政治本質相統(tǒng)一的馬克思主義革命黨形象。
中國共產黨的百年歷史就是不斷進行自我革命的奮斗史。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以毛澤東同志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創(chuàng)造性地提出了理論聯(lián)系實際、密切聯(lián)系群眾、批評與自我批評的三大作風,不斷提升黨的自我革命能力。特別是到了西柏坡這個關鍵時期,毛澤東帶領全黨在前往北平之前,提出了“兩個務必”的重要論斷,使黨的自我革命思想進一步發(fā)展。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中國共產黨繼承并發(fā)展了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的優(yōu)良作風,開展“三反”和“五反”等整風運動來不斷提升黨的執(zhí)政形象。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新時期,以鄧小平同志、江澤民同志、胡錦濤同志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在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不斷前進的同時,也在不斷深化黨的自我革命。進入新時代,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全黨以偉大自我革命勇氣積極引領偉大社會革命,正昂首闊步邁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梢姡袊伯a黨從成立到現(xiàn)在一百多年的時間里,不論是革命者、改革者還是建設者的形象,都是黨在不斷進行自我革命的過程中,同時也是在形象建設的革命過程中所鍛造出來的。在新的形勢下,我們黨要時刻保持塑造負責任大黨形象的清醒與堅定,才能進一步發(fā)揚偉大自我革命精神,從而厚植黨執(zhí)政的政治基礎和群眾基礎,永久跳出歷史周期率的怪圈。
(三)有利于堅持執(zhí)政為民,踐行黨的初心使命
毛澤東曾在《一九五七年夏季的形勢》一文中指出:“黨群關系好比魚水關系。如果黨群關系搞不好,社會主義制度就不可能建成;社會主義制度建成了,也不可能鞏固?!盵20]547在新的歷史時期,能不能做到“立黨為公、執(zhí)政為民”是黨在各項工作中的試金石,是衡量黨自身形象是否保持優(yōu)良的重要標尺。新時代,我們黨要實現(xiàn)民族復興和人民幸福,就必須通過全體黨員的努力塑造出執(zhí)政為民的政黨形象,以肩負起黨的初心和使命。一百多年來,中國共產黨從一個建立初期只有五十多人的小黨發(fā)展成有九千多萬名黨員的世界第一大黨,付出了長期艱苦的努力,有了中國共產黨這個堅強領導核心,中華民族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有能力、更有信心實現(xiàn)偉大復興的目標。但同時也要看到,新征程上,黨面臨的“四大考驗”和“四大風險”比以往更加嚴峻。隨著全面深化改革進入深水區(qū),有一些黨員干部忘記了自己的初心和使命,為了一己私利,以權謀私、貪污腐敗,玷污了黨的形象。這就要求我們黨必須向習近平總書記指明的方向前進,做到從“兩個務必”上升為“三個務必”,即文章開篇所說的“務必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務必謙虛謹慎、艱苦奮斗,務必敢于斗爭、善于斗爭”。西柏坡時期毛澤東中國共產黨政黨形象思想就成為黨在新時代守初心、擔使命所要深入挖掘的重要思想資源,繼承這一思想就要做到執(zhí)政為民,永葆黨的生機與活力。
四、結語
政黨形象是體現(xiàn)政黨政治生命力的重要標志,一個偉大的政黨,無論何時何地都要樹立起良好的政黨形象。中國共產黨從一個力量弱小的革命黨發(fā)展成為世界上最大的執(zhí)政黨,就是在提升形象的過程中不斷探索和前進的。在西柏坡時期,以毛澤東同志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堅持將馬克思列寧主義作為指導思想,并結合中國當時所處的社會環(huán)境和黨的建設實踐,對政黨形象建設規(guī)律進行不斷探索,形成了西柏坡時期毛澤東中國共產黨政黨形象思想。這一思想為我們黨取得全國革命的最終勝利和順利建立新中國奠定了思想基礎。時至今日,面對新的世情、國情和黨情,中國共產黨作為百年大黨正風華正茂,處于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戰(zhàn)略全局的重要關頭。在這一重要關頭,中國共產黨必須居安思危,勇于迎接新挑戰(zhàn)、抓住新機遇,將政黨形象建設作為黨的建設中永不松懈的重要課題。
政治廣角
An Analysis of Mao Zedongs Thought on the Party Image of the CPC in Xibaipo Period
Liu Yanfang, Guo Qiang
(College of Marxism, Hebei Normal University, Shijiazhuang Hebei 050024)
Abstract:The image of a political party is a concentrated reflection of its vitality and leadership, and it is the comprehensive perception and evaluation of a political party by the people. Xibaipo period is a critical period for the CPC to carry out image building in history. During this period, Mao Zedong led the people of the CPC to inherit the party image thought of the classic Marxist writers, absorb the experience and lessons of the party image construction of the Kuomintang and the Communist Party, and based on the risks and challenges faced by our party before the founding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so as to constantly strengthen its own construction, and shape modesty and prudence, guard against arrogance and impetuosity, work hard, forge ahead bravely, dare to struggle, dare to win, rely on the people, unite and innovate, the image of the political party that established the country and prospered the country. Mao Zedongs thought on the party image of the CPC in Xibaipo period has important?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significance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party image of the CPC facing the new era.
Key words:Mao Zedong;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party image; the Xibaipo period
參考文獻:
[1] 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 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
[2] 孫景峰,陳倩琳.政黨形象:概念、意義與建設路徑[J].探索,2013(3):23-27.
[3] 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4] 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5] 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6] 列寧全集:第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7] 列寧全集:第1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8] 列寧全集:第3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9] 列寧全集:第4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10] 毛澤東文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
[11] 毛澤東選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12] 毛澤東選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13] 井岡山革命博物館.井岡山革命根據地:上冊[M].北京:中共黨史資料出版社,1987.
[14] 王述友,張曉東.政黨理論視域中“以人民為中心”的價值功能研究[J].學海,2023(4):13-19.
[15] 毛澤東文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
[16] 王聚英.最后一個農村指揮所:中共中央移駐西柏坡史[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1.
[17] 毛澤東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18] 毛澤東選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19] 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4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2.
[20]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建國以來毛澤東文稿:第6冊[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1992.
【責任編輯:劉北蘆??? 責任校對:趙 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