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銘萱
風雨兼行九十載,勷勤桃李滿天下。華南師范大學(以下簡稱華師)自建校以來,學校名師薈萃,無數(shù)青年才俊、名師學者相繼活躍在大學的三寸講臺。在華師校史閃耀的群英大家中,文學院的李育中先生應屬于獨一份的“博雅妙人”。
南天走筆天地闊,百載旅途自徜徉
李育中先生身上博雅與童趣并存的獨特氣質,正是由其豐富跌宕而精彩紛呈的人生經(jīng)歷涵養(yǎng)而來。李育中為廣東新會人,于1911年出生于香港一個清貧的海員家庭。其父親為了家里出一個“斯文人”(讀書人),動員全家打工賺錢供其讀書。李育中人生經(jīng)歷極其豐富:童年輾轉我國香港、澳門和南洋多地, 康有為的一位弟子曾是其古典文學老師;幼時曾習葡萄牙語, 后來又學了10年英語,會俄語和世界語, 自學希臘和拉丁文。
雖為文學學者,李育中“與文結緣”實則較遲:在“新文學”熱潮席卷文壇之時,由于喜歡看書報和雜志,李育中從田漢的《薔薇之路》看起,十多歲時便開始閱讀創(chuàng)造社雜志和《小說月報》,同時也大量閱讀魯迅、茅盾、沈從文等作家的作品,從此走上了寫作的道路。
1942年,31歲的李育中滿懷熱血與青春,毅然參加了中國緬甸遠征軍,踏上了烽火連天的戰(zhàn)場。他曾任杜聿明的英文秘書,以筆為劍,以墨為盾,作為戰(zhàn)地記者,以文學的形式采寫了多篇戰(zhàn)地通訊,為湘粵地區(qū)的兩份日報傳遞著前線的消息。他的文字如同烽火中的明燈,讓許多人民看到了戰(zhàn)爭中的希望與光明。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他因此榮獲了全國“抗日戰(zhàn)爭時期老作家”的稱號,這也許是對老先生軍旅生涯的最好嘉獎。
李育中曾回憶道:“那時候剛結婚不久便要上戰(zhàn)場,很勇敢!”歷史的車輪滾滾向前,1953年,院校調整之際,李育中調到了華師,從此在教育領域辛勤耕耘。
在華師工作的近四十年間,他主要擔任中文系教授,然而,他的教學涉及學科領域之廣、講授過的課程門類之多,真可謂是“前無古人”,也許亦“后無來者”。他學識淵博,不僅在中文領域有著深厚的造詣,還涉及美術、英文等多個學科。在中文系的課程中,他講授過外國文學、文學理論、近代文學、現(xiàn)代文學等,每一堂課都如同一次思想的盛宴,讓學生受益匪淺。
縱橫書海千帆過,猶憐玉山草木潤
“博觀而約取,厚積而薄發(fā)”,是對李育中一生履踐致遠、筆耕不輟最好的詮釋。然而,跳脫出書卷之外,這位上過戰(zhàn)場的老先生卻始終懷著一顆赤子之心擁抱世界和一切新鮮事物。
李育中自適自得的待人方式和生活態(tài)度,以及多樂少憂、風趣幽默的處世風范,讓他收獲了許多朋友,也成為不少華師學生的“忘年交”。只要出門,他必定戴一頂鴨舌帽,極有紳士風度。哪怕年近九旬,李育中仍被評為“華師最受歡迎的老師”之一,足見其人格魅力。
他以深厚的學識和敏銳的洞察力,在學術領域中開辟了一條條新的路徑。其中,“第一”是他學術軌跡上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1936年,正當中國處在國共內戰(zhàn)的關鍵時刻,茅盾號召大家模仿高爾基的《世界的一日》出一本《中國的一日》。當時,李育中正在香港編輯報紙,他因反感蔣介石而故意不登其消息。第二天一早,這條消息在其他報紙上了頭條,導致他被開除。然而,正是這段經(jīng)歷促使他在文學創(chuàng)作上靈感迸發(fā)。他提筆疾書,寫下了《我今天失業(yè)了》,這篇文章最終被茅盾采錄到《中國的一日》一書中。
除此之外,李育中還翻譯了許多外國文學作品。他對海明威小說的熱愛使他成為中國翻譯其作品的第一人。他的譯作《訣別武器》(后多譯作《永別了,武器》)在中國廣受歡迎。此外,他還介紹了許多其他作家和作品,如馬雅可夫斯基、尼采。這些翻譯工作不僅展示了他對文學的熱愛與執(zhí)著追求,也拓寬了中國讀者的視野。
除了文學創(chuàng)作外,李育中在多個學科領域也有所建樹。他是第一個介紹薩特和畢加索的中國學者,也是第一個在中國大陸評介卡夫卡及其作品的學者。他的研究涉及哲學、文學、歷史等多個領域,充分展現(xiàn)了他在跨學科研究方面的卓越能力。他的學術成就不僅是個人努力的見證,更是各類思潮交融、碰撞的歷史縮影。
李育中的學術成果涵蓋多個學科,成果頗豐,一直到耄耋之年仍在寫作,這與他“學問勤中得,螢窗萬卷書”的習慣分不開。他愛書如命,自題“坐擁書城”為人生理想。小時候,李育中帶著幾個孩子上街,走著走著,孩子發(fā)現(xiàn)爸爸不見了,后來才發(fā)現(xiàn)他鉆進了路邊的書店,把孩子都給忘了,為此回家被夫人批評了一頓。晚年時,他仍然常在校內書店買書,每個星期還會到校外去買一次書。曾有他的學生回憶道:“每回陪老頭去必得書店,他都會淘很多書,老板娘給他打七五折,又打趣問他搬不搬得動。他指指身后的我們說:‘你看,我?guī)е鴷兀 ?/p>
李育中最喜歡邀請學生到家里做客,在書堆中暢談古今、漫話藝術、共讀文學。華南師范大學北區(qū)四棟的小院里,常??梢婋q笕豕诖傧フ勑?,可謂是當時的華師一景。
住院期間,他時常向兒子李小中說起 :“我走了無所謂,但那些書怎么辦?”1999年,他把兩萬余冊藏書捐給了華師圖書館,兒子將父親的舊居開辟成了圖書館,取名為“兩房書舍”,永久保存下李老留下的四萬冊藏書。
一生縱橫書海,仍懷少年意氣,李育中無愧為“頑童大家”。
鶴發(fā)銀絲映日月,遍地蕙蘭謝春風
木鐸之心,素履以往。李育中一生淡泊名利,選擇當一輩子教書匠,“當教授就很滿足了”。李育中給學生上課無拘無束,古今中外、天南地北無所不談,旁征博引,風趣幽默,任教期間一直很受學生歡迎。1978年他開設了第一個“美學講座”,當天聽課的學生眾多,講座地點只得移到可容納 300人的階梯教室,依然擠滿,氣氛之熱烈,打破了當時的授課記錄。李育中在華師任教近四十年,直至 1991年指導完最后一屆研究生畢業(yè)才離開教壇。
李育中一生勤于筆耕,他不但鼓勵學生多讀多寫,還親身踐行著何謂“真積力久則入,學至乎沒而后止也”。《華南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年第2期發(fā)表了李育中的《對香港詩壇形成和發(fā)展的我見——舉兩個詩人的案例作說明》,文章發(fā)表時李育中已經(jīng)97歲,他也因此成為《華南師范大學學報》創(chuàng)刊以來健在作者中年齡最長的一位。踵事增華,致知力行,李老對待學問始終認真而嚴謹。
李育中自學成才,一生的教學活動、學術研究感悟隨性。老先生的學問不以精辟深邃見長,治學也不以刻苦執(zhí)著取勝,而是以博覽樂聞、靈通敏銳為主要特點。李育中一生涉獵的學術領域非常廣泛,2007年,他還入選《羊城晚報》牽頭評選的“當代嶺南文化名人”,其身上兼具智者的通達與學者的嚴謹,同時亦有教師的人文關懷。他常常教育學生要有三個關心 :關心文壇、關心學壇、關心政壇。李育中曾言:“我主張人要有正義感,做一士諤諤,不要做好好先生,即諾諾之士,應該有憂患感,關心現(xiàn)實??梢哉f,我是一個‘憤老。”
歲月騖過,山陵浸遠,山高水長有時盡,唯有師恩日月長。盡管李育中先生已經(jīng)離去十年之久,但這位頑童大家仍永遠活在華師學子的心中?!傲罟依顫M天下,何須堂前更種花”,先生之風如淵渟岳峙,潤物無聲,卻照亮了無數(shù)華師學子的大學時光。
硯湖畔且聽書聲瑯瑯,九十載猶聞葳蕤生香。多少個寒來暑往,華師櫛風沐雨,孕育桃李芬芳,九秩華師的傳統(tǒng)文脈在堅守者的身與心、學與道中得以賡續(xù)和弘揚。李育中先生為教育貢獻了畢生力量,是華師無數(shù)學者躬耕教壇、啟智潤心的縮影。師澤如光,雖微致遠,當今國家大力弘揚教育家精神,正期待更多如李育中先生一般樂教愛生、心有大我的教育工作者站上三寸講臺,潛心治學,以文化人。這既是華師的使命,也是華師老師的期待,更是華師學子的追求。
博雅妙人李育中,是華師的頑童大家,在新時代仍然值得我們懷念、學習與追尋,無愧為大先生!
作者單位:華南師范大學文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