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4年10月16日,羅布泊一聲巨響,蘑菇云騰空而起,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沖擊波數(shù)據(jù)是證明核爆炸的重要證據(jù)之一,而測量數(shù)據(jù)的設備就是林俊德帶頭負責研制的鐘表式壓力自記儀。作為我國爆炸力學與核試驗工程領域著名專家,林俊德將有限的生命投入到無限的科學事業(yè)中,即便在生命的最后時刻,仍在爭分奪秒地工作。
矢志求學,赤誠報國
1938年,林俊德出生于福建省永春縣山區(qū)的一個貧苦家庭。從小,他便立下努力求學的志向。
讀中學時,林俊德周一到周五都住校。在學校,他穿的是母親織制的土布衣,沒有襪子穿,沒有蚊帳掛,晚上任憑蚊子叮咬。在這樣的困境中,他不但沒有退縮,反而更加發(fā)奮學習。
1955年,林俊德以優(yōu)異的成績考入浙江大學機械系,靠黨和政府的資助上完大學。大學畢業(yè)后,他被分配到國防部國防科學技術(shù)委員會某研究所工作。得知自己將要從事的工作后,他明白回報黨和國家的時候到了,毅然攜筆從戎,一頭扎進戈壁大漠,決心要把一生獻給祖國。
不畏艱苦,為國鑄盾
我國進行第一顆原子彈爆炸試驗時,林俊德及其項目組自主研制的鐘表式壓力自記儀,第一時間準確測得了核爆炸的沖擊波參數(shù),立下大功。而這發(fā)揮了重要作用的儀器,是林俊德在技術(shù)資料和實驗設備極度匱乏的情況下,從鐘表構(gòu)造中汲取設計靈感,用自行車打氣筒、戈壁灘上的硬木等“土設備”制成的。
三年后,首次氫彈原理性試驗和沖擊波測量需在高空進行,儀器要在-60 ℃的環(huán)境下工作。為了創(chuàng)造實驗所需的環(huán)境,林俊德和同事們在海拔近3000米的山頂待了一宿。冬季的山頂冰封雪凍,盡管林俊德和同事們凍得手腳僵麻,但因為擔心實驗條件不達標而希望更冷一點。后來,他們用高空氣球放飛試驗解決了問題,趕在試驗前研制出高空壓力自記儀,為飛機投放氫彈安全論證提供了科學依據(jù)。
核試驗從大氣層轉(zhuǎn)入地下后,林俊德又帶領團隊解決地下核爆炸力學測量這一世界性難題。吃著玉米面和榆樹葉合蒸的窩頭,喝著孔雀河的咸水,艱苦攻關(guān)20多年,林俊德先后建立10余種測量系統(tǒng),研制出一系列裝備,形成了完整的核爆炸沖擊波機測體系。
生命不息,奮斗不止
2012年5月4日,林俊德被確診為膽管癌晚期。主治醫(yī)生給出了立即手術(shù)以延長生命的建議,然而林俊德不愿以犧牲工作為代價來延長生命。
在生命垂危之際,林俊德依舊堅守崗位。他爭分奪秒與死神賽跑,整理了畢生積累的科研資料,還多次打電話指導科研工作,召集課題組布置后續(xù)任務,修改8萬多字的博士論文并寫下評閱意見。
后來,林俊德因病情突然惡化被送進重癥監(jiān)護室。意識到生命所剩無幾后,他堅決要求將自己轉(zhuǎn)回可以工作的普通病房。他戴著氧氣罩、渾身插滿管子,忍著劇痛坐在臨時搬進病房的辦公桌前,整理電腦里的科研技術(shù)資料,一干就是幾個小時。
林俊德多次強烈請求醫(yī)生同意其繼續(xù)工作,他擔心因為沒有把一個由他牽頭的項目交代清楚而給國家造成損失。在生命的最后時刻,林俊德只留下一句話:“死后把我埋在馬蘭?!?/p>
林俊德為中國的核彈事業(yè)奉獻了一生,灑下了一腔熱血,為鑄就我國核盾建立了不朽功勛。
名師點撥
林俊德扎根羅布泊52年,參與45次核試驗任務,舍己為國,成為“核盾功勛”。在身患絕癥后,他毅然放棄手術(shù),為國防科技事業(yè)奮斗到生命最后一息。
本篇素材可借鑒之處:
1.胸懷祖國,志存高遠。得知自己將從事核試驗工作后,林俊德激動不已,因為自己的一生將奉獻給這個偉大的事業(yè)。他扎根大漠,默默付出,“干驚天動地事,做隱姓埋名人”。
2.不畏艱難,勇攀高峰。林俊德說:“一個人成功的關(guān)鍵,一是機遇,二是發(fā)狂?!彼愿C頭,喝咸水,艱苦攻關(guān)20多年,建立核爆炸的測量系統(tǒng)。奮斗成為他一生最好的印記。
3.無私奉獻,奮斗終生。林俊德的臨終清單全是關(guān)于工作和學生的。在生命最后的20多天,身上插滿管子以及呼吸困難都沒能阻擋他的研究,他清醒過來立馬讓人扶起來繼續(xù)工作,把最后一次心跳獻給祖國。
——湖南省隆回縣第二中學" "曾容梅
(特約編輯" 張思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