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榴紅 浙江省寧波市鄞州區(qū)瞻岐鎮(zhèn)中心小學
綜合實踐活動區(qū)別于其他傳統(tǒng)科目的教學,其主要形式是開展活動,讓學生走出課堂,有更多機會和實踐去接觸社會和自然。在實踐活動中更強調學生自己的體會和探索,更強調實踐的過程和形式,對于最終的成果并不做過多的要求。綜合實踐活動的教學形式是多樣化的,教學內容也有別于其他科目的教學,因此,在實際教學中教師要結合綜合實踐互動教學的特點,將其打造成內容豐富、多樣化的教學課堂。隨著綜合實踐活動教學的應用越來越廣,多樣化的教學形式逐步被更多教師所采用。綜合實踐活動可以通過主題確定課、階段交流課、方案制定課等多種情況方式來進行。通過提煉出不同課型中教學的基本流程、教學重點,幫助教師能夠針對不同的教學目標開展教學,更好地引導學生提升綜合素質。但是在教學實踐中,很多教師依然按照以往固定的教學模式和流程來對待不同年級的學生,這樣不但不能適應素質教育的要求,也不利于學生的成長。當下,學生對于知識的需求度越來越高,教學內容越來越豐富,迫切地要求我們要對原有的課程結構進行科學合理的整合,在此基礎上進一步地提升并進行創(chuàng)新。同時,還要充分結合教學的具體內容和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情況,選擇最恰當的教學方式開展教學。
大多數教師在進行綜合實踐活動教學設計時,習慣性地認為教學的基本結構都一樣,這種錯誤的思維導致在進行不同主題的教學實踐中,所采用的教學模式都是固定不變的。比如在進行方案設計教學時,由于學生之前沒用方案設計的概念和經驗,對于主題的研究方式、具體的實施步驟、方案實施中的合理分工,以及最終成果的展示,這些內容學生都沒有掌握。但是通過在綜合實踐活動中對該內容進行學習之后,學生對于方案設計越來越熟悉,積累的經驗也越來越豐富,對于如何制定方案已經能夠迅速上手,剛開始教學可能需要一節(jié)課的時間,熟悉以后可能只要十幾分鐘就可以完成。但是有些教師沒有認真研究學生的掌握情況,不管是面對三年級剛開始接觸的學生,還是學習過一段時間的高年級學生,仍然都是用一節(jié)課的時間來進行教學,這就導致了教學效率低下,學生學習的興趣也不高。
綜合實踐教學和其他傳統(tǒng)學科的內容有很大的不同,綜合實踐教學更加強調讓學生去親身體驗和探索,課堂教學只是活動中的一小部分,因此,對于教學內容的研究和實踐應該避免在課堂內進行。但在實際教學中,還是有很多的教師過分地依賴課堂教學,將更多的精力放在課堂講解上,卻忽視了學生實踐探索能力的培養(yǎng)。這就導致學生在課堂上所學的知識點不能靈活地運用到實踐中去,教學的效果就顯得差強人意,學生的實踐能力也得不到提高。比如教師在籌備外出活動時,將外出活動的必備條件進行羅列,如時間、地點、參加人員、活動內容等,并且對每個條件進行分析,指導學生掌握具體的計劃制定,還在課堂上進行情境教學,讓學生在具體情境中進行演練。但是,實際效果卻并不是特別好,課堂上介紹的很多知識點和方法其實學生都已經掌握了,根本不需要再花費過多時間進行講解。但在進行外出實踐中,出現了很多突發(fā)的情況,比如遇到惡劣天氣,外出人員有幾個未能及時參加集體活動等,這些因素都是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沒有考慮的,那么,在實際外出時遇到這些問題就會直接導致活動草草收場,原本的實踐成果顯然難以達到。由此可見,綜合實踐教學脫離了實踐往往達不到預期效果,因此,教師在實踐教學中必須要把握好課堂和實踐之間的關系。
在實際的綜合實踐教學的過程中,要切實關注學生對于知識的掌握程度,結合實際情況進行分層次教學。由于每個學生自身能力、對于知識學習程度存在著不一致性,因此綜合實踐教學在教學設計階段就要考慮分層次教學,同時也要考慮不同年級教學任務的不同。但在實際教學中發(fā)現,每個年級如果都是選擇相同的內容,學生在學習時達到的效果都能最佳嗎?顯然,同一教學主題,不同年級的學生學習,教學的結構還是有所不同的。比如在進行選題指導實踐中,最常見的教學方式就是進行情境教學,通過情境激發(fā)學生的興趣,引導他們主動提出問題。但在實際教學中,情境教學的方式對于三、四年級的學生效果并不理想,這是由于他們的生活經驗相對較少,教師設定出來的情境并不能促使學生提出問題,學生在學習中會感到困惑,甚至茫然。這時,教師就需要引導學生多去融入生活,認真地去體驗生活,采用多種方式來獲得更多的知識,這樣才能有助于學生提出更加有建設性的問題。
很多教師已經意識到綜合實踐教學需要進行整合,但是在對課程整合時,也要考慮到實際情況,不能為了整合而整合,為了創(chuàng)新而創(chuàng)新,將關聯度并不高的課程簡單粗暴地進行疊加,這樣實際的教學效果只會適得其反。
將不同主題的課型進行有效整合并不是一個簡單的過程,也不是單純的疊加,需要根據課程之間的關聯性進行有效整合,在此過程中要積極地開展多樣化教學。
綜合實踐教學是根據時間進行區(qū)分的,選題指導課、階段交流課、方案制定課、方法指導課、成果展示課、課題論證課、信息整理課、評價反思課等課型都包含了學生在學習中的時間順序。同時我們也發(fā)現,隨著學習的深入,學生的能力有所提高,具體的教學實施并不是固定不變的。因此,在進行課型選擇時要按照實際的教學情況來進行,不能簡單地照搬以往的教學模式,在實際教學中選用的課型要有針對性。比如在進行教學主題確定的過程中,學生按照自己的意愿提出了多個主題,無法得到統(tǒng)一的意見,這時可以采用分組的方式,讓每個小組選擇一個主題進行研究,針對每個選擇的主題通過收集相關資料、社會調查、發(fā)放調查問卷等方式開展研究,在此過程中,教師對于學生的研究內容進行指導,積極引導學生在實踐中進行體驗,通過學生切身的感受來確定最終的主題。通過這種體驗式教學方式可以和確定主題的實踐教學充分結合,以達到較好的教學成效。再比如,在開展方案實際課程實踐教學時,教師引導學生進行分組研究,研究過程中最重要的階段就是實踐成果的展示,那么選擇什么樣的方式進行成果展示就顯得尤為重要,成果展示的效果好,可以直接體現出主題活動的價值和質量。但同時還要注重,成果展示的內容和形式不能脫離小組研究的課題內容,此外還要充分考慮在本研究小組內成員各自的能力特長以及擅長的研究方式。按照這樣的要求可以選擇合適的方式,事半功倍的效果。除此以外,在進行交流時還可以根據學生實踐過程進行反復推演,在方案制定、方式指導、信息收集等課型教學時,也可以適時地整合活動自身的特點,根據不同的內容選擇合適的課型進行整合。
各種課型之間并沒有特別明顯的界限,在對于不同主題開展研究時,相互之間可以進行結合研究,也可以簡單地進行疊加研究。因此,課型的選擇最終目的是更好地實現主題研究,能夠進一步提升學生的實踐能力。因此,課型的選擇、采取的方式都是基于研究活動本身的。比如在開展“垃圾分類”調查實踐活動時,將學生分成兩組進行實踐。一組成員到環(huán)保部門、城管部門進行采訪,對于采訪實踐要做好學生的指導教學。引導學生事先列好采訪提綱,教授他們問話的技巧、在采訪過程中進行有效的記錄、最終采訪報告的撰寫等。另一組成員要深入小區(qū)、超市、菜市場等區(qū)域進行調研,指導他們利用拍照、走訪、數據統(tǒng)計等方式開展調研活動。其實,這兩個小組的工作內容有一部分是相互重疊的。因此,教師在指導學生開展活動之前應將準備階段、實施階段、總結階段兩個小組的內容進行充分融合,在提升學生實踐能力的同時提高實踐質效。再比如進行“市花、市樹”調研中,分為兩個組進行,一個組負責市花的調研,一個組負責市樹的調研,市花小組想通過設計調查問卷的方式了解人們對于市花的意見,而市樹小組則想到各個公園去現場采訪,了解市民對于保護市樹的建議。兩個小組的活動中都包括問題設計、溝通交流和最終的總結提升,這時在教學指導中就可以將采訪指導和問卷設計的內容融合起來。
開展多樣化教學,要基于學生的實際能力情況,根據學生能力特點有效開展。學生各自的能力各有不同,可以根據他們的特點進行有針對性的指導。比如在開展“走進重陽節(jié)”實踐活動時,應該擯棄以往傳統(tǒng)思維方式,依據學生能力實際情況,有效地對學生進行分組,結合實踐活動內容進行有效指導。在小組合作和活動實施階段,更加注重學生之間團隊合作能力和組織能力的培養(yǎng)。對于能力的提升都是離不開實踐活動的,必須在主題實踐活動中將各種能力的培養(yǎng)融合在一起,起到相輔相成、相互促進的作用。在對每個小組學生進行指導時,要求學生首先要明確具體分組任務的要求,重視團隊合作的成效和意義,進一步加強相互之間的合作能力、團隊精神和責任感。與此同時,還要培養(yǎng)學生具備基本的合作能力,能夠在小組中擔任自己的角色。要讓學生充分認識到團隊的合作過程也是了解自身能力的過程,能夠對自身性格、能力有基礎的判斷,明白自己的長處和短處,在活動中選擇配合默契的同伴,在活動中能夠形成互補,切實做好實踐活動。在實施分組設計時,要積極地培養(yǎng)學生養(yǎng)成通過方案設計去解決問題的習慣,對活動涉及內容的信息進行有效收集,對于草擬的方案能夠進行完善和提升,以此提升學生的組織規(guī)劃能力;還需要引導學生體會到分組合作的益處,充分認識組內合作的優(yōu)勢和不足,以及自身需要提升的具體內容。在最后的活動成效展示階段,引導學生虛心學習其他人的有益做法,較為條理地組織語言陳述活動開展的內容及相關成效。通過書面總結、相互交流等形式,積極聽取他人意見,相互促進共同提高,對自身的能力和不足有進一步的認識,從而更好地提升自己的實踐能力。
綜合實踐活動的課程性質要求,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和主體作用,但教師作為實踐探究活動的組織者、指導者與參與者,對于學生的指導是非常重要的,應該貫穿于整個實踐活動中。
積極運用多樣性教學,就需要充分了解綜合實踐教學中各種課型的特點,充分掌握基本要素、自身特點、教學任務以及要點,了解教學的根本規(guī)律。這樣,在進行課程整合時才能夠找準整合點,更加高效地指導學生進行學習。因此,教師需要加強理論知識學習,多閱讀主題實踐活動方面的書籍,在學習的基礎上和自己的教學活動相結合,在教學中不斷提升自己的教學水平。
多樣化教學的實施,要根據實際的教學內容,了解學生的實際情況。在教學實施過程中,教師對于學生知識的掌握程度、能力水平的高低都要有清晰的認識,能夠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設計教學內容。這樣,在實際教學時才能夠有效地采用多樣化教學,將各種課型進行整合,優(yōu)化教學效果。
綜合實踐教學要求教師必須要敢于創(chuàng)新,在具備基本教學能力的基礎上,更多地在實踐活動的開放性和生活性上做文章。因此,在實踐活動教學中,教師要結合教學實際開展多樣化教學,在教學內容和形式上進行有效的創(chuàng)新和提升。多樣化教學沒有固定的模式,也沒有清晰的界限,只要有相關聯的教學內容都可以進行整合,教師在教學中應根據教學內容和學生的實際情況,圍繞教學中存在的問題,以提升學生實踐能力為目標,嘗試將不同的教學內容進行整合,提升實踐教學的實際成效,從而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