癸卯仲秋,兩節(jié)相迎。我?guī)Ъ胰巳テ卟试颇项I略了一番異域風情,留下了美好的印象。此行,也算開了眼界,圓了全家人多年來赴滇旅行的一個夙愿。滇之行,夢之旅。這兒,是一片令許多中外游客神往的處女地!相信,大多數(shù)人對她的了解,來源于小學課本中《難忘的潑水節(jié)》《美麗的西雙版納》等文章,或者是對著名舞蹈家楊麗萍洱海太陽宮的向往和遐想。這些,既是我們對云南粗淺的印象,也是促成全家此行的一個動因。
昆楚行
首站之行是石林景區(qū)。它是昆明市石林彝族自治縣一處國家5A級旅游景區(qū),被譽為世界五大地貌特征的喀斯特地貌。因西方地理學家最早在南歐的喀斯特高原進行研究而得名,也被稱為巖溶地貌。景區(qū)分為大石林、小石林、李子菁石林、乃古石林、長湖、大疊水瀑布、芝云洞等,散落七處的石林,各有千秋,美不勝收。正如澳大利亞地質學家J·詹姆斯說:“云南石林是迄今世界上最大也是最美的劍狀喀斯特地區(qū)?!?/p>
進入石林景區(qū),隨車導游榮哥把我們交給景區(qū)導游,景區(qū)導游是當?shù)匾晃话⒃姮?。她,頭戴花包,像一道道絢麗的彩虹,似一朵朵盛開的鮮花,身穿彝族民族服飾,面帶笑容,講著一口標準的普通話,迎接來自全國五湖四海的游客。彝族的阿詩瑪,在漢語中意為,“像金子一樣美麗的姑娘?!甭牥⒃姮斨v,“阿詩瑪”在當?shù)赜幸粋€美麗的傳說,20世紀60年代,由劉瓊執(zhí)導,楊麗坤、包斯爾主演的電影《阿詩瑪》就是根據(jù)彝族薩尼人的同名民間敘事長詩改編,講述了美麗的姑娘阿詩瑪與勇敢的青年阿黑不畏金錢權勢,追求愛情的故事。
我們游覽的是大、小石林景區(qū)。跟著阿詩瑪導游在人流和石林中穿梭,稍不注意,穿行一些狹窄地帶時,上邊的石頭就會碰著頭,也可能踩著前邊游人的腳跟。天公作美,飄灑幾縷綿綿細雨,空氣也變得格外清新了許多。游人撐起花雨傘,好像石林間剎那間冒出了一頂頂五顏六色的大蘑菇。云南不同的海拔,形成了氣候多變性的特點。我們一邊走,一邊看,一邊聽。阿詩瑪用極具擴散的思維,描述著石柱、石墻、石塔、石筍等各種形態(tài)。試圖引導游人腦洞大開,展開豐富的聯(lián)想。
大石林,由密集的一個個石峰組成,猶如一片石盆地。這里的石林直立突兀,線條順暢,并呈淡淡的青灰色,最高大的獨立巖柱高度超過40米。在石林核心景區(qū),一排排巨石仿佛一眾士兵一樣站立著,連接成一堵巨大的石墻,上書遒勁有力的兩個白底紅色大字“石林”。聽阿詩瑪講,這兩個字是當年云南省政府主席龍云親筆題字,石林公園就是其1931年任職期間創(chuàng)建的。這兒理所當然成為游客的打卡地。我的兩個女兒穿上當?shù)氐拿褡宸b,也匯入人群中,不時拍照留念。少數(shù)民族服飾色彩艷麗,給兩個女兒倍增了幾分精氣神。大石林,最著名的景點之一是“一線天”,這是一條狹窄的石頭通道,兩旁是高聳的石柱,形成了一幅壯麗的景象。另一個有名的景點是“靈鷲宮”,這是一個以石頭建造的古老寺廟,內有許多古代的佛像和壁畫,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這,也許就是傳說中神仙過的生活吧!小石林,與大石林相連接。石頭個頭相對較小,寬厚敦實的石壁像屏風一樣,將小石林分割成若干園林。這里地勢平坦,綠草如茵,草坪四周點綴著奇峰怪石。一個個獨立成景,呈散狀分布。最有名氣的當數(shù)“阿詩瑪”,每當夜幕降臨,彩燈映照,更是五彩斑斕,嫵媚動人。高高聳立的阿詩瑪,吸引著許多情侶來這里打卡留念。
宇宙之大,變幻莫測。
彝族十月太陽歷文化園是我們旅行的第二站。地處楚雄彝族自治州,讓我們感受到了彝族地區(qū)飲食文化和民族傳統(tǒng)文化的特色。當導游帶我們到達彝族十月太陽歷文化廣場時,熱情好客的彝族阿詩瑪、阿黑哥們,頭戴花包,穿著民族服裝,列隊歡迎遠方的游客。阿黑哥,嘟——嘟——嘟,吹起了牛角號,發(fā)出低沉悠長的聲音。真有過去山寨,迎接寨主打了勝仗班師回朝的氣勢,或是又搶回一位壓寨夫人的喜慶場面。阿詩瑪,滿臉笑盈,唱著民族山歌,端著米酒,敬獻給來客。盛大的歡迎儀式,給游人帶來一種非常震撼的感覺,走起路來,倍感輕松,旅途勞頓一下減輕了許多。一杯米酒下肚,綿甜爽口,回味無窮,好像回到了自己的家。隨后,進入一個大餐廳,可容納幾百,甚至上千號人,擺滿了數(shù)排低矮的長方形小木桌,等待游客入座。這就是云南楚雄彝族有名的傳統(tǒng)習俗“長街宴”。
阿詩瑪導游介紹,當?shù)氐摹伴L街宴”,每年農歷的十月十日左右舉辦。這是一個祈福的宴席,不同膚色、不同國度的人都會帶著美好的愿望參加。在長街宴上,人們會從“龍頭”席沿街吃到“龍尾”,互相祝福事事順心、家業(yè)興旺、平安幸福。長街宴是哈尼族的一種傳統(tǒng)習俗,也是中國最長的宴席。節(jié)日當天,家家戶戶要做各種哈尼族風味的菜肴,準備好酒,擺放在指定的街心,一家擺一至二桌,家家戶戶桌連桌沿街擺,形成一條七百多米長的街心宴。自古以來,不同民族和種族,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是相同的,因地域、文化、宗教、習俗等的不同,各有各的表達方式。席間,阿詩瑪三五成群,給每一桌吃飯的游客獻歌敬酒,令大家特別開心。一條小長桌兩邊一般可以坐六人,菜肴都是當?shù)靥厣?,讓我們盡情地體驗了一把。
我們酒足飯飽后,大約晚上6點鐘以后,太陽漸漸要下山了。在彝族十月太陽歷文化園,彝族民族風情展演在廣場才剛剛拉開了帷幕。我們也隨著眾多游人,參與到當?shù)孛褡甯栉柚?,圍著熊熊燃燒的篝火,大家手牽手,心連心,盡情地唱呀、跳呀、轉呀,不同民族的游人已經(jīng)融入篝火晚會中。如果不穿民族服裝,根本分不清誰是主人,誰是游客。歌舞升平,其樂融融,一幅民族大團結大融合的畫面叫大家開心不已,難以忘懷!
大理行
大理白族自治州是一個風情萬種的城市,充滿了無限魅力和驚喜,讓我們全家人非常期待,是此次旅行的又一個打卡地。一路青山穿行過,藍天白云悠悠飄。我們乘坐旅游大巴經(jīng)過兩個小時的行程,從楚雄到達了大理。展現(xiàn)在我們眼前的是一灣清澈透底的高原湖泊,兩岸掛滿了一幢幢白墻灰瓦的建筑,這種誕生于蒼山洱海間的建筑風格被學界稱之為“白派”。我國六大傳統(tǒng)建筑流派雖不包括“白派”,可也是獨樹一幟,自成流派,足見其有久遠的歷史文化和鮮明的建筑特色。這灣湖泊,就是人們傳說中的洱海。因其形狀似人的耳朵而取名為“洱?!薄km然稱之為海,但其實是一個湖泊,據(jù)說是因為白族人沒有見過海,為了表示對海的向往,所以稱之為洱海。
隨車導游榮哥,講起大理來滔滔不絕,給我們吟了一首謎語詩,詩曰:蟲入鳳窩不見鳥,七人頭上長青草;細雨下在橫山上,半個朋友不見了。讓我這個平日里“文字玩家群”所謂的猜謎高手,不費吹灰之力就猜出來。謎底正是大理最著名的“風、花、雪、月”四景。即,下關風、上關花、蒼山雪、洱海月。下關風是由于下關是一個山口,其風期之長、風力之強為世所罕見。上關花則是因為大理氣候溫和濕潤,最適宜花木生長。愛花養(yǎng)花已經(jīng)成為當?shù)匕鬃迦嗣竦膫鹘y(tǒng)習俗之一,也成為這片土地的文化符號和標志。蒼山雪是大理素負盛名的景觀之一。導游講,他曾經(jīng)親自體驗過。寒冬時節(jié),百里點蒼,白雪皚皚,而陽春三月,雪線以上仍然是銀壘玉堆。洱海月則讓人感嘆大自然的神奇和美麗。透明度高的洱海湖面碧波蕩漾,每當風和日麗的夜晚,行近洱海之濱,仰望天空,玉鏡高懸,俯視海面,地涌銀濤,水光接天,萬頃茫然,一輪明月在海中隨波蕩漾,洱海月色,令人驚嘆。
大理的“風、花、雪、月”四景,均有其獨特的魅力和特點。導游的耐心細致講解,讓我們更加深入了解這片土地的歷史和文化,增加了對它的熱愛和迷戀。在文學的世界里,有關大理的想象,是先于我們的腳步到來的。徐霞客在詩中曾寫道:“東觀日出紅暈染,南望彩云霞滿天。西攬蒼洱青翠綠,北眺玉龍冰雪寒?!弊x罷,不免令人神往。郭沫若先生在《大理七絕》中所云:“風花雪月古城開,洱海蒼山次第排?!卑汛罄砻鑼懙檬侨绱硕鄫?。這,也許是中外游客,爭相來這里感受大自然神奇和美麗的原因吧!
洱海之行,我們旅行的第一站是雙廊南詔風情島。坐落于蒼洱國家級風景名勝區(qū)的黃金地段,是洱海三島之一。近百畝的海島面積,靜臥在藍天之下,碧水之中的洱海中上游,遠遠看去猶如一把巨鎖。我們從碼頭乘坐游艇上島,在游人欣賞美麗湖光山色和留念打卡的瞬間,幾分鐘時間,就到達了南詔風情島。該島四面環(huán)水,東靠雞足山、北接石寶山、南連大理、西對蒼山洱海。占據(jù)著得天獨厚的旅游資源,故在當?shù)赜小按罄盹L光在蒼洱,蒼洱風光在雙廊”之美譽。
游艇從南面上了小島,首先映入眼簾的是島礁石上一組“洱海的女兒”鑄銅雕像。這是一立一臥兩個漁女沐浴的形象,矯健而飄逸,與島上天然巖石“醉八仙”相呼應。從東部大運碼頭上島,游覽的第一個廣場是“沙壹母”銅雕,背后是十根石柱,它們代表沙壹母的十個兒子,象征人類的十種原始的勞作方式。傳說南詔的祖先是一個名叫“沙壹”的女性,她在捕魚的過程中,觸沉木而感孕,于是生下十個兒子。導游介紹這是根據(jù)《后漢書西南夷列傳》中的“九隆”神話為題材而雕刻的。九隆神話在滇西一帶很有名氣,幾乎成了創(chuàng)世神話。雕塑家葉毓山教授將這一神話,采用銅雕的方式再現(xiàn),刻繪得出神入化,栩栩如生。我們在感嘆大師雕刻藝術精湛的同時,不禁對人類異域的又一族先祖肅然起敬。遠古人類的起源,在艱難的演變中都伴隨著一個個美麗的傳說。
我們隨游人一邊走,一邊欣賞島上的闊葉植物和旖旎的自然風光,仿佛給人一種進入世外桃源的感覺。其時也勾起了我游覽北國家鄉(xiāng),萬里黃河第一島娘娘灘的情景。也難怪舞蹈家楊麗萍要選擇在洱海邊建自己的太陽宮,引得游人從島上用望遠鏡遠遠地眺望,其獨特的建筑風格和少見的奇花異草只能憑豐富的想象了。我們往西游覽的第二個廣場是“云南福星”,中心有漢白玉觀音立式雕像,導游介紹這是按照南詔大理國時存留下來的細腰觀音造像雕成的,高度可達十七米多,是世界上最高的漢白玉觀音雕像。再往前是島上的主體建筑南詔行宮,是古代南詔王避暑行宮。其建筑風格以唐代建筑為主,融南詔、吐蕃建筑風格于一體,可以看出南詔時期多民族文化融合的歷史特征。
游覽中,導游講述著自己祖先的輝煌歷史。南詔在歷史上曾經(jīng)是一個強大的軍事王國,其鼎盛時期,疆域面積達到107萬平方公里,是云南省面積的27倍,與唐王朝、吐蕃王朝鼎峙并存近兩百多年。此次旅游可以說是對自己歷史知識的一次腦補,每一個民族,都有自己獨有的歷史文化和發(fā)展脈絡,是中華五十六個民族大家庭中不可或缺的一員。我們戀戀不舍離開了小島,遠遠回望,整個島嶼被熱帶雨林茂密的綠色植被覆蓋,如同一葉綠舟飄浮在湛藍色的湖面上。我們通過車窗目睹了久負盛名的大理地標,崇圣寺三塔,隨后便到達了歷史文化名城大理古城。在古城柔嫩的時光里,我們靜靜地感受每一寸風景。彩云之南,夢開始的地方。
大理古城的游玩,我們是從西南門“紅龍井”進入的,街道不算寬敞,中間流水潺潺,兩邊分開,各行其道,自西向東直達主干道復興路。復興路兩邊明清建筑風格的店鋪鱗次櫛比,各種特色小吃店、民族工藝品店、玉器銀飾店等應有盡有,琳瑯滿目,令游客目不暇接。游客紛紛選購自己心儀的銀飾和玉佩,我的兩個女兒在展示柜前逗留良久,每人看準一塊玉佩,顏色潔白溫潤,形似一片樹葉,正所謂潔白無瑕、金枝玉葉,寓意非常吉祥。導游榮哥是鑒賞玉的行家,幫助遴選,好中選優(yōu),孩子們最后各得其所,滿載而歸。
大理古城,是大理白族人民的驕傲,當?shù)赜址Q葉榆城、紫城。整座小城東臨洱海,西枕蒼山,城樓雄偉,風光優(yōu)美。古城規(guī)模壯闊,方圍十二里。承載著大理歷史文化、宗教文化、民族文化,是大理旅游核心區(qū)。我們徜徉在古城街道上,感覺處處透著古樸與幽靜。沿著貫穿南北的復興街行走,沉浸式體驗著古城的美好氛圍。街邊有各種專賣大理石制品、扎染、草編等名特產品的店鋪和風味十足的白族飲食店。城內流淌著清澈的溪水,到處可見古樸典雅的白族傳統(tǒng)民居。據(jù)榮哥講,這里居民不論貧富,都有在自家庭院養(yǎng)花種草的習慣,仿佛豐富的綠植也在訴說著大理古城的沉淀歲月。
南城樓是大理古城四門之首,即古城的正門,稱雙鶴樓又稱承恩樓,是游客拍照打卡最多的地方。我們隨游客穿行在古城大街,不一會兒便到達了南城樓。據(jù)記載城樓始建于明洪武十五年,為古城最古老雄偉的建筑,是大理古城的象征和標志。城門上“大理”二字是郭沫若先生1961年游覽大理時親筆所提,“大理”是國號,意為“大治大理,富國興邦”之意。我們也趕著在城樓前打卡拍照,記錄下了大理古城旅游的經(jīng)典瞬間。
麗江行
隨著海拔的逐漸攀升,云南旅行沿線的美景不斷呈梯次展現(xiàn)。幾日旅游勝景,被我的一雙眼睛所攝像,在大腦中一一存儲。我們隨團乘車,不顧一路旅途勞頓,到達云南最后一個旅游目的地麗江。麗江,始建于宋末元初,是一座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的高原古城。是我國漢唐時代通往西藏、印度、尼泊爾等地的“南方絲綢之路”和“茶馬古道”上的重要物資集散地??梢赃@樣說,麗江因茶馬古道而立,因茶馬古道而興。
按行車線路,我們先到達麗江千古情景區(qū),由宋城演義公司傾力打造。以麗江民族地域文化為主題,大型歌舞《麗江千古情》為核心內容,展現(xiàn)了麗江千年文化和歷史風情。導游阿黑哥,將我們帶入景區(qū),游覽了茶馬古街、那措海、雪山沙灘、民族村落、千古情廣場等多個主題景區(qū),一步一景,一景一情。每個游客對麗江的歷史文化、風土人情、自然景觀有了一定的了解,大家對接下來的旅程,顯得愈發(fā)迫不及待。我們觀看了大型歌舞劇《麗江千古情》,全劇綜合運用舞蹈、武打、特技等技術,重現(xiàn)了《納西創(chuàng)世紀》《瀘沽女兒國》《馬幫傳奇》《木府輝煌》《玉龍第三國》等麗江長達千年的歷史與傳說,引領觀眾穿越歷史,感受了一部充滿著靈與肉、血與淚、生與死、情與愛的文化傳奇。
觀看《馬幫傳奇》實景劇,引起了我強烈的共鳴,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靜。劇中妻子送別馬幫人難舍難分的場面,馬鍋頭從橋上掉落金沙江不幸遇難,或遭遇匪徒搶劫勇敢反抗,返回家鄉(xiāng)眾鄉(xiāng)親迎接馬幫人的場面,驚心動魄,如泣如訴,令人動容。這不就是我的家鄉(xiāng)山西,先輩們當年“走西口”情形的再現(xiàn)嗎?為了生存和發(fā)展,不惜拋妻別子,過黃河,走后套,進入大青山。遭遇土匪,沙漠席卷,司空見慣。南方的茶馬古道和北方的西口古道,原本都是人們的求生之路,求發(fā)展之道。南方和北方的先輩們,生活的際遇略有不同,但都是一部人類艱難發(fā)展的苦難史和創(chuàng)業(yè)史。關于其經(jīng)濟的意義、文化的符號是后人對先輩的尊崇和拔高,原本遠沒有專家學者想得那么高大上。麗江古城的美,早已聲名在外。猶如在玉龍雪山下,鑲嵌在高原上的一顆熟透的紅石榴,讓眾多游客垂涎欲滴。我們從古城附近官房大酒店出發(fā),懷著急切的心情,邁著飛快的腳步向古城奔去。到達時,恰是夜幕剛剛降臨。從古城外望去,整座小城籠罩在夜色蒼茫和五光十色的迷幻世界中,對游客的誘惑力還是蠻強的!
在麗江古城,我們度過了一個帶有異域風情的中秋節(jié)。為了給晚上逛古城蓄積能量,找一處具有地方風味特色的快捷飯店,點了麗江臘排骨、黑山羊火鍋、野生菌、乳扇等特色菜品,整體味道還不錯,匆匆結束中秋晚餐后,我們匯入古城夜生活。晚上來這兒旅游的人,大多是外地青年男女,這兒是他們的天堂。來酒吧喝酒的、音樂坊唱歌的、茶吧品茶的、攝影棚打卡的、特色小吃店品味的、小飾品店購物的,等等,不一而足。古城依山傍水而建,以紅色角礫巖鋪就。城中無規(guī)矩的道路網(wǎng),無森嚴的城墻,陌生人旅游起來很容易迷路。這一奇怪現(xiàn)象,有一個有趣的傳說。由于麗江古城的先祖由皇族所賜姓木,筑城勢必如木字加框,而成“困”字。聰明的土司不愿意把自己圍困在城中,所以一直沒有圍城建墻。實際上,麗江古城名稱來源于納西語叫做“鞏本知”,其中“鞏本”為倉廩,而“知”則表示集市。因此,麗江古城曾是一個重要的倉廩集散之地。
在古城的街道上漫步,小橋流水,花團錦簇,燈光閃爍,鼓樂聲聲,人頭攢動,好不熱鬧。一幅典型的江南古鎮(zhèn)美景入畫來,可以感受到濃郁的歷史氛圍和納西族的獨特文化。古城的街道狹窄而曲折,兩旁是古老的建筑和石板路,這些石板路經(jīng)過幾百年的踩踏,已經(jīng)變得光滑而有韻味,在燈光的照射下,折反出明晃晃的光亮。夜色中,穿著民族服裝打卡留念的年輕女子隨處可見,給古城增添了一道亮麗的風景線。當然,沒有忘記給我的兩個女兒留影,她們理當應該成為這座不夜城的一分子。趁著中秋月夜明,我們隨著熙熙攘攘的游人,漫游古城。在四方街、五鳳樓、木府、大水車等景點,留下了不知疲憊的足跡,伴隨著不絕于耳的納西古樂,令人如醉如癡。
逛罷麗江古城,次日我們踏上了探尋“茶馬古道”驛站——束河古鎮(zhèn)的旅途。古鎮(zhèn)其實就是麗江古城周邊的一個小集市鎮(zhèn),是古城的一個組成部分,已有千年的歷史。當我們走進古鎮(zhèn),踏在用石板、石子鋪砌的街道上,欣賞著古鎮(zhèn)曾經(jīng)的古道、古橋、古井、古樹,以及傳統(tǒng)的集市、民居、院落、馬幫,歷史滄桑感頓時飆升。我們順路走進一處叫“趙府”的古院落,一幢整齊干凈的純木結構二層四合院映入我們的眼簾。遙想當年,主人一定是一戶大戶人家。古色古香的窗門透著歷史厚重感,不禁讓人肅然起敬。廊柱和門窗的雕工技藝精湛,主題吉祥,有花開富貴、鳳凰獻瑞、仙鶴延年等圖案,寄托著主人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光滑的扶手欄桿,開得正艷的花卉,仿佛訴說著主人還生活在這里一般。
我們進入束河古鎮(zhèn),自行游覽。一邊在觸摸千年古鎮(zhèn)滄桑和感受古道繁華中穿行,一邊不忘拍照留念。中年人,一邊走,一邊看,一邊思考。用心靜靜地品味古鎮(zhèn)情韻。走過束河古鎮(zhèn)的核心區(qū)四方街,想象納西古樂及篝火晚會在此演出的盛況;踏上建于距今四百多年歷史的明代青龍橋,從經(jīng)歷數(shù)百年風雨洗禮的斑駁橋面,感受它的歷史厚重;環(huán)幽靜的九鼎龍?zhí)独@行一周,綠柳垂地,泉水清澈,如沐清泉,使人心曠神怡。覽明代壁畫、大覺宮、清代三圣宮,游茶馬古道博物館,感悟納西族人民的勤勞智慧和兼收并蓄的吸納精神,創(chuàng)造了豐富的納西文化。
我們旅行抵達的最后一站是玉龍雪山。玉龍雪山,在當?shù)丶{西族人眼中被譽為神山,傳說是納西族保護神“三朵”的化身。玉龍雪山在納西語中被稱為“歐魯”,意為“天山”。其13座雪峰連綿不絕,宛若一條“巨龍”騰越飛舞,故稱為“玉龍”。此行,登頂玉龍雪山是我們的一項挑戰(zhàn)項目。一個旅行團的人都躍躍欲試,神往登上雪山的空曠與遼闊。為了游客的安全,導游登山前對大家進行了吸氧訓練。每人攜帶了一小桶氧氣,在海拔升高后,空氣漸漸變得稀薄,在未出現(xiàn)不適,提前進行吸氧儲能。說實話,第一次登如此高的山峰,心里還是有點兒不踏實,自己已年過半百,吃得消嗎?面對孩子們,作為父親,我必須表現(xiàn)出堅強的一面。在遇到困難時,不僅要身先士卒,還要沉著冷靜,勇敢堅毅。
在山腳下,我們乘坐著旅游大巴士,攀爬在盤山道路上。道路兩邊,綠樹成林,芳草萋萋,像地毯一般鋪開,偶爾點綴著幾頭正在吃草的牦牛和牛犢。這是多么和諧唯美的畫面啊!從遠處觀看玉龍雪山,云霧繚繞,細雨蒙蒙,深不可測。大家從大索道等候上山,我們懷著激動的心情,在惴惴不安中乘坐上纜車。纜車由低到高,滑行在索道上。望向窗外,白云悠悠,高山峽谷,古木參天,令人心驚膽戰(zhàn)。隨著海拔不斷升高,我們每個人都不同程度出現(xiàn)高原反應,迅速開始持續(xù)吸氧。纜車在索道上運行近3000米,就到達了玉龍雪山海拔4506米的觀景臺,也就是冰川公園。有極少數(shù)身體狀況良好的游客,再沿著棧道步行,爬到海拔4680米的觀景臺,可達玉龍雪山的最高點。我們在冰川公園游覽,身體幾乎沒有什么感覺和不適。人類的極限是可以鍛煉和適應的。這里,我們目睹了玉龍雪山的真面目。原來在秋天季節(jié),雪都被融化了,看不到一點積雪。所看到的是,被云霧籠罩著的一座座緊密相連的灰白色山峰。時近中午,氣溫有所升高,云霧漸漸散去,整座山峰露出了原始地貌特征。這不正是一幅高原水墨山水畫嗎?孩子們又再次穿上民族服裝,打卡玉龍雪山。
懷著不舍的心情下山,乘車到達又一個景點藍月谷。藍月谷,是玉龍雪山冰雪融化成河水,從雪山東麓的一條山谷而過,因月亮在藍天的映襯下倒映在藍色的湖水中,又因英國作家希爾頓筆下的《消失的地平線》中的藍月亮山谷近似于此,故名“藍月谷”。面對一泓清澈見底,寶藍色的高原湖水。我想,每個人的心情都是清靜的、安寧的,忘記了人世間一切煩惱和紛爭,靜享大自然帶給人類的恩賜。
懷揣著一灣藍月谷,我們離開云南,踏上飛馳的列車,乘著翱翔的飛機返航,七彩云南,再見!
作者簡介:
李永智,山西河曲人。中國散文學會會員,青年文學家作家理事會理事。作品載于《中華散文》《奔流》《青年文學家》《三角洲》《西部散文選刊》等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