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建黨先聲”的培基與創(chuàng)生:湖南一師的早期課程考察

        2024-04-29 00:00:00楊翼丞
        湖南第一師范學院學報 2024年1期
        關鍵詞:新民學會

        摘 要:湖南第一師范學校從清末到民初的課程轉型開啟了教育民主化的進程。新文化運動、五四運動、民主主義思想推進的課程改革,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的課程宗旨,體現(xiàn)民主思想傾向的課程內容,具有現(xiàn)代特征的課程教學,深入社會實踐的課程活動,師生積極互動的課程引領,為一師培養(yǎng)了一批柱天之才,完成了“建黨先聲”的人才培基;一師愛國民主、奮發(fā)圖強、敢于斗爭的課程文化氛圍以及秉承“知恥”校訓的課程育人模式深刻地影響著學生,也為新民學會從最初的學術組織蛻變?yōu)橐择R克思主義為主要信仰的政治社團,實現(xiàn)“建黨先聲”的組織創(chuàng)生營造了有利氛圍。一師自身也成為了紅色文化的搖籃。

        關鍵詞:湖南第一師范學校;早期課程;建黨先聲;新民學會

        中圖分類號:G4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831X(2024)01-0062-11

        19世紀中后期,世界格局動蕩,西學東漸,國門洞開,新思想涌入,新學堂始興。1898年戊戌變法進一步推動了舊體制的完結和新學制的確立。1901年9月,清政府下令所有的儒家書院轉為新式學堂,開啟了中國教育現(xiàn)代化的歷史大幕。1903年正月,時任湖南巡撫俞廉三在長沙黃泥塅創(chuàng)建湖南師范館。同年11月,師范館遷入城南書院,并改稱師范學堂。次年,改名為“湖南中路師范學堂”。此為湖南第一師范學校(以下簡稱“湖南一師”或“一師”)之發(fā)端。至1926年下學期,湖南中等教育由以往普通教育和師范教育分立轉向合設成為綜合中學,一師被并入省立高級中學教育科。

        湖南一師早期的師范教育,特別是辛亥革命后的十五年,被稱為湖南一師歷史上的黃金期,人才輩出。據不完全統(tǒng)計,湖南早期師范教育的師生于1999年以前逝世的而入選《辭海》者達55人。其中,湖南一師師生36人入選,即毛澤東、徐特立、蔡和森、何叔衡、任弼時、李維漢、謝覺哉、周谷城、陶峙岳、李達、黎錦熙、楊樹達、段德昌、袁國平、郭亮、夏曦、毛澤民、毛澤覃、羅學瓚、劉疇西、楊昌濟、辛樹幟、夏丏尊、舒新城、陳子展、張國基、王先謙、皮錫瑞、蕭三、田漢、周鯁生、丁玲、胡然、陳天華、易白沙、譚延闿[1]106-107。而更為人稱道的是,一師作為中國共產主義運動和新民主主義革命的策源地之一,一師師生創(chuàng)建的新民學會被譽為“建黨先聲”,為一師寫下了一段紅色傳奇。學校教育的核心是課程及其實施機制,“建黨先聲”的成就是與一師課程的影響分不開的??梢哉f,早期一師的課程建設為“建黨先聲”奠定了歷史根基,起到了人才培基和組織創(chuàng)生的作用。

        一、近代發(fā)蒙:從清末新學到民初新制的課程轉型開啟了一師教育民主化的進程

        早期一師經歷了由清末一所經院色彩濃重的新式師范學堂到民初具有現(xiàn)代意義課程的中師學校的轉型,同時教育思想也走向民主和開放。

        (一)清末中體西用的新學課程

        1904年1月,清政府就教育革新發(fā)布了《奏定學堂章程》(史稱“癸卯學制”)。新學制頒布后,“始有正式師范教育之創(chuàng)設”[2]74。當時學制中的師范教育課程,沒有任何現(xiàn)成經驗可供借鑒,科目設置在抄襲日本經驗的同時,仍保留了傳統(tǒng)的經學,學程上也仿制日本,可以說整個課程結構都源于日本[3]93。甚至援引日本留學生的課堂筆記作為教材講義。

        湖南師范館館長(校長)王先謙倡導書院課程改革,主張新學。學校開設的課程有倫理及經學、教育學、中外史學、中外輿地、算學、文學、理化學、英文、圖畫、體操等10 門。他對“新學”的倡導以及傳播,為湖南一師民主教育的確立和發(fā)展打下了基礎[1]129。1909年,湖南中路師范學堂開始按照初級師范完全科辦學①,課程設置前后差異不大。以相當于中師的速成科和師范本科為例,有國文、經學、修身、教育、英文、翻譯(滿文譯漢文)、歷史、地理、數(shù)學、物理、化學、博物、手工、圖畫、樂歌、體操等共16門[4]7-8。教學內容與要求日益體現(xiàn)民主科學精神,洋為中用,糅雜傳統(tǒng)文化和現(xiàn)代精神,教材從散漫、不規(guī)范逐漸走向科學和規(guī)范。

        清末的湖南一師,總的來說體現(xiàn)了實行民主教育與維護封建教育的矛盾與斗爭,一方面資產階級民主教育日益發(fā)展,另一方面又受封建教育的某些制約。教育思想離不開“中學為體,西學為用”,課程設置重文輕理,經學與翻譯始終列為學生的必修課,特別是讀經課,在總課時中占了四分之一。學生對這些煩瑣的學科不感興趣,休學與退學的現(xiàn)象很嚴重,九年間多達281人。因此,這個時期的一師教育,尚處在封建教育向民主教育過渡之中[4]9。

        (二)民初新制開啟的課程重構

        1911年10月,辛亥革命爆發(fā),帝制被推翻,民國肇始。1912年2月,湖南一師復課,學校也由中路師范學堂更名為具有現(xiàn)代色彩的湖南公立第一師范學校。1914年再更名為湖南省立第一師范學校,定位中等師范。

        1912年9月,教育部頒布了《教育宗旨令》《學校系統(tǒng)令》,史稱“壬子學制”。1913年3 月又公布了《師范學校課程標準》,對中等師范課程制度進行了重新規(guī)定。新師范學校課程與舊制課程所不同的是取消了經學,增加了外國語、法制經濟、手工、農業(yè)與樂歌等科目。此外,將舊制周課時數(shù)36小時減少了[5]135。

        民初湖南一師的課程結構與當時學制有所不同,對部定學制、課程作了變通:預科課程由8門增至12 門,增加了歷史、地理、博物、手工;考慮工作制圖需要和湖南農業(yè)特點,本科一年級在數(shù)學中加幾何學,圖畫中加幾何畫,并增設物理、農業(yè) 2 門課程;為適應經濟競爭需要,三年級加開經濟及商業(yè);按照學生志愿,分別學習農業(yè)、工業(yè),每周課外3課時實習;四年級第三學期加入畢業(yè)生到小學的教學和管理實習;本科第二部(修業(yè)一年)專門側重各科教授法。②課程容量和學時的增加,歷史、地理、手工等部分課程前移至預科,一方面擴充了課程門類,學生涉獵更廣;另一方面提高了對學生的實踐和應用要求,豐富了學生的教學經驗,對學生的鍛煉更加充分。

        一師當時的教材選用比較自由。如在1916—1917學年度采用了商務印書館出版的“共和國”系列和商務印書館“師范學校新教科書”系列的新編教材。同時教員自編教材比較普遍。1914年初,方維夏、楊昌濟、黎錦熙、徐特立、曹運乾等在長沙創(chuàng)辦宏文圖書編譯社,其編輯的《國文講義》教科書以及師范教科書,包括教育史、教育學、心理學、倫理學等,一師曾采用作為講義[6]207。一師非常注重選用中華傳統(tǒng)經典,如曾國藩的《經史百家雜鈔》《經史百家簡編》。此外,一師特別選用了一些譯著,如郭秉文的《中國教育制度沿革史》(The Chinese System of Public Education),《納氏文法》(J.C.Nesfield’s English Grammar),德國康德派哲學家泡爾生的《倫理學原理》等??傊缙谝粠熣n程發(fā)蒙時期,課程結構多元化,中西結合,不拘一格;課程內容綜合考慮了經典性、實用性、適用性,體現(xiàn)了學校民主開放的進步傾向和“經世致用”的湖湘文化特色。課程體系的民主化轉向,為一師接受新思想、新理論敞開了大門,為教育民主化改革奠定了基礎。

        二、人才培基:新文化新思想推進下的課程改革為“建黨先聲”培養(yǎng)了柱天英才

        1915年9月由陳獨秀主編的《青年雜志》創(chuàng)刊(一年后改名為《新青年》),拉開了新文化運動的大幕。1917年,俄國十月革命勝利,馬克思主義成為世界無產階級革命運動的指導思想。五四愛國運動以后,新文化運動發(fā)展到一個新的階段,馬克思主義得到廣泛的傳播[7]25。中國大地上掀起了文化、精神與思想革命的巨浪。1919年至1921年,杜威在中國待了兩年多時間,曾于1920年下學期幾次到一師講學,宣揚其民主主義和實用主義教育思想。這些進步教育思想的基本特點是:注重學校適應社會需要及現(xiàn)代社會中個人的發(fā)展,注重學生獲得實際經驗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促進學生的自我管理和社區(qū)生活[8]239。時代發(fā)展和思想變革都深刻地影響了一師的課程和教學改革,特別是1916年至1918年孔昭綬再度擔任一師校長和易培基1920年至1924年擔任一師校長期間,辦學思想日趨民主開放,課程理念走向現(xiàn)代革新,為中共早期組織發(fā)展、民主革命乃至新中國建設培養(yǎng)了一批杰出人才。

        (一)課程宗旨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

        課程宗旨上,孔昭綬主張“新民本主義”,“以人格教育、軍國民教育、實用教育為實現(xiàn)救國強種唯一之教旨”。[4]721916年9月,在他主持下,一師確立以民主主義的教育思想為統(tǒng)領,“定‘知恥’二字為校訓中心,貫徹公誠勤儉諸義”③。教育方針上“注重人格教育”的學校系統(tǒng),從“道德實踐”“身體活動”“社會活動”三個方面對教育的目標、內容、方法及要求等作出了明確規(guī)定。既強調“精神健全”“志趣高尚”,又注重“身體素養(yǎng)”“自動能力”;兼顧職業(yè)技能訓練和研究能力培養(yǎng),要求讀“有字之書”,也崇尚讀“無字之書”;提倡“自動”“自治”,主張面向小學[1]131。易培基提倡民主、科學,倡導學生自治,主張發(fā)展學生所好;強調重視德行和體育,并親書“公誠勤儉”作為校訓;主張開放女禁,實行男女同校;積極倡導學生組織各種學社、學會[9]36。這些思想無疑對課程結構、內容和實施產生了重要影響,如注重通識教育、技能教育和培養(yǎng)學生的社會活動能力,加強師范生素質課程的教學,注重實踐操作、動手能力和職業(yè)訓練。

        德育方面,一師有對學生操行的全方位考查,涉及禮節(jié)、容止、言語、性情、交際、修學等;行軍、救火演習分別計分并酌加操行分。形式上有國恥日、校訓和各層面訓話,學友會、人物互選等。修身課鼓勵學生在自己的日常行為中實踐課堂所學。人物互選則由學生投票選出德智體全面發(fā)展的優(yōu)異者。毛澤東在1917年7月的一次人物互選中,名列全校第一。

        體育方面,一師實施軍體合一。組織形式上有運動操、課外運動會、技能會④(拳術、劍術、架梁、蹴球、庭球、野球)和學生志愿軍。體育考查涉及兵式操、普通操、游戲、拳術,錄取學生和考評都會對學生進行體格考查。學校組織足球隊參加全市比賽,組織學生集體暢游湘江,到中流擊水。一師對體育的重視極大地影響了學生。毛澤東在一師期間熱衷冷水浴、日光浴、風浴、雨浴、游泳、登山、露宿、長途步行、體操等運動方式,還曾自編了一套六段健身操,并于1917年在《新青年》上發(fā)表了文章《體育之研究》,提出了著名的“文明其精神,野蠻其體魄”的體育觀。這些卓有成效的鍛煉奠定了他后來篳路藍縷、艱苦卓絕的革命生涯中良好的身體素質。

        勞動教育方面,一師1917年春建立了學校園,由實習農場與學級園兩部分組成。全校師生辟校門口舊操場為畢業(yè)班實習農場……種植各種糧食作物與時令瓜菜。同時,開辟校園內各坪及后山空地為肄業(yè)班學級園。這些場所,除了提供學生農科學習之外,也很好地實施了勞動教育,培養(yǎng)了學生的勞動精神和職業(yè)能力。

        師范教育方面,一師狠抓學生職業(yè)能力訓練,如強調教學實訓實習、工農商業(yè)實習,手工、圖畫、音樂等教師技能課程。課程教學與生活勞動,道德實踐與職業(yè)訓練,軍事體育與藝術陶冶融合相濟,使一師培養(yǎng)的學生具有全面發(fā)展的素養(yǎng)。一師這種全面而嚴格的人才培養(yǎng)機制是早期一師英才輩出的重要原因,也是一師被譽為“湖南亞高學府”的關鍵所在。

        (二)課程內容彰顯民主思想萌發(fā)

        教材方面,一師受到新文化、五四運動的影響,認真清除了頌揚封建主義的舊教材,采用了傳播新文化、宣傳反帝反封建思想的新教材,且很少采用一般的教科書,而是由教員自己編寫講義,有更多的自由宣揚新思想。國文課改革是教學改革中的一個重點。新文化運動以前,學校多采用文言文,改革中徹底廢棄了文言文,改用白話文。教材主要是選自當時流行甚廣的《新青年》或《國民日報》副刊《覺悟》中的文章,有的選用魯迅作品如《狂人日記》,也有選用馬恩著作如《共產黨宣言》,有的選用外國優(yōu)秀作品,如田漢指導學生閱讀《娜拉》《工人綏惠略夫》等[4]152。學校廢除了以灌輸封建道德教條為內容的“修身”課程,后來雖然恢復了這門課的名稱,但其內容有根本轉變,以適應現(xiàn)代社會的需要。楊昌濟的“修身”課則十分注意從道德倫理和為人處事等方面入手,培養(yǎng)學生的人生觀和世界觀。

        一師利用優(yōu)越的師資條件,開設了一些新的課程。如經濟學、文學史、文字學、倫理學、心理學、社會學、人生哲學、生理衛(wèi)生等課程,分別由李達、田漢、曾星笠、魏先樸、趙惠謨、黃士衡、楊柏森、辛樹幟任教。博物教員辛樹幟,不但講人的生理構造和進化論,而且向學生進行性教育,這在鼓呼破除封建枷鎖的“五四”時期,絕對是標新立異。教學改革后,一師正式開始了現(xiàn)代體育課,增設了單杠、雙杠、木馬等器械操和田徑運動科目,還增設了籃球、排球項目,并積極開展課外體育活動,組織學生課外志愿軍。

        一師課程講求經濟實用,從社會需要出發(fā),廣開應用課程,以適應時代和經濟發(fā)展。不僅增設農業(yè)、商業(yè)課程,而且利用課余時間,組織農工商實習,要求學生學會各種生產技能,熟悉各行業(yè)的管理方法。一師課程還廣涉世界教育思潮、地方教育狀況、各科教學法,課程融合也很突出。國文選文要求“輸入世界常識及與各科學相關連,紀載國家大事或中外交通、治亂、盛衰之源,關于世道人心或氣節(jié)……”⑤等內容。學生由此更多地了解世界和社會現(xiàn)實,生發(fā)教育救國的理想和以天下為己任的情懷。

        (三)教學方法走向現(xiàn)代化的革新

        一師教師都以新的教材、新的思想、新的教學方法教育學生,注重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和教師的主導作用,實行啟發(fā)式教學。徐特立在他所編著的《小學各科教授法》(1914年出版)中,修身、國語、算術、歷史、地理、理科等6科教學,全采用“五段教學法”⑥,并運用在一師教學中[10]317。他提出“不動筆墨不讀書”,告誡學生:閱讀時重要的是理解自己所讀的東西,要懂得學以致用的目的[11]51。沈仲九主張學生讀書應重思考,提出各種問題進行討論,不依附前人已有的定論。夏丏尊在課堂上積極鼓勵學生寫白話文,寫新詩,并且要求有新的思想內容,他特別反對專門替古文作注釋。方維夏在一師擔任博物教員時,經常帶領學生去岳麓山和學校附近的小山采集各種標本,現(xiàn)場講授;任農業(yè)課主任教員時,指導學生開辟實習園地,親自組織種植、中耕、灌溉、施肥[4]80。一師教師的思想幾乎都深受杜威民主主義思想的影響,“極端重視學生的個性,學校功課應聽學生自由選擇,自由進修,于是有選科制及能力分組制之提倡”[12]133。這種做法已經非常接近當下學校流行的選修課和走班制教學。楊昌濟教導學生“用批判的態(tài)度進行學習”[13]165。受他的影響,“毛澤東、蔡和森、羅學瓚、張昆弟在學習和他們的教學中都取自學為主,輔以少而精的教學方法”[14]19。

        為開闊學生視野,接觸新文化,豐富教師教材,培養(yǎng)學生自學能力,一師圖書館對五四運動以后的新書刊,包括各地方比較進步的報紙和外國書籍,都不遺余力地加以搜購。如俄國作品《甲必丹之女》《托爾斯泰短篇小說集》《夜未央》,以及《新潮》《語絲》《莽原》《創(chuàng)造季刊》《創(chuàng)造周報》《東方雜志》《小說月報》《小說世界》《少年中國》《學藝》《孤軍》等當時一些有名的雜志。在當時長沙的高等和中等學校中,一師藏書算是最豐富的[4]155。

        一師教師被要求是專職,多數(shù)住在學校,“訓育上采用導師制,由學生自由選擇導師”,學生的個別請教也非常多;老師“對于學生之來問者不問其為學校功課,或社會問題以至個人私事無不竭誠指導……每每廢寢忘食地盡情討論”[12]135-136。親其師信其道,師生關系的密切和教學手段的多元,使學生學業(yè)和思想得到進一步啟迪。

        (四)教育活動注重深入社會實踐

        民國初期,一師在民本主義教育方針的指導下,從實際出發(fā),在部頒《師范學校規(guī)程》(1912年12月)的基礎上,對學制年限、課程設置與教學內容等作了不少的變通,如在“培養(yǎng)小學師資、培訓在職小學教師”之外加入了“調查小學教育”的工作任務,強調學校專業(yè)性質的社會調查職能。

        一師鼓勵學生參與社會教育,重視發(fā)揮課程的社會影響。1917年2月,在書院坪國民學校內附設工人夜學。以實施社會教育為主旨,專門招收校內外失學的職工徒弟,教授他們以日常知識、生活技能。⑦學生通過主辦工人夜學,深入基層民眾,了解社會,參與教育服務,也鍛煉了自身教學實踐能力。

        一師注重實踐育人,強調課程與社會的聯(lián)系,自1916年實行了修學旅行。這一綜合性質的專業(yè)訓練,“以溫習課業(yè),熟悉教育為主旨”,除了學校每學期集中(全體或分級、分班)組織一次,還要求學生結合寒暑假進行。修學旅行分調查、采集兩大項——調查鄉(xiāng)土歷史和地理,物業(yè)、職業(yè)、公共事業(yè)和教育狀況,一師畢業(yè)生狀況;采集植物標本、礦物標本、實物寫生、古物標本等。在一定范圍內給學生了解社會提供了條件,實為鍛煉、培養(yǎng)學生的一項積極舉措。學生思想變得更加民主、開放,貼近社會現(xiàn)實,也得到了更多的實踐鍛煉。

        毛澤東在1917年暑假、寒假、1918年初夏分別與蕭子升、陳紹休、蔡和森開展游學調查,深入社會,體味民生,尤其關注到了土地問題和農民問題,了解到廣大農民有著強烈的變革社會的愿望和要求。我黨從實際出發(fā),密切聯(lián)系群眾,重視調查研究的優(yōu)良作風似乎都可以在這里找到根源。1927年,毛澤東歷時32天,行程1400余里,實地考察了湘潭、湘鄉(xiāng)、衡山、醴陵、長沙五縣農民運動,寫下了著名的《湖南農民運動考察報告》。他參與工人夜學事務,獲得了聯(lián)系工人的最初經驗,也為發(fā)動工人、開展工人運動打下了基礎。1920年冬天,毛澤東“第一次在政治上把工人們組織起來了”。[15]147青年毛澤東已然是一個社會活動家。在學校課程設置、老師指導和潛心自學的共同作用下,他有了自己樸素的唯物辯證法思想和相對主義觀點,并用來分析思考現(xiàn)實問題,強調批判、立志和道德實踐。

        (五)進步教師提升課程引領價值

        一師早期特別是辛亥革命以后,先后聘請了許多思想進步、品德高尚、學識淵博的知識分子,如楊昌濟、徐特立、黎錦熙、方維夏、王季范、熊瑾玎、李維漢、李達、周谷城、田漢、辛樹幟、舒新城、趙景琛、夏丏尊、汪馥泉、毛澤東、謝覺哉、羅馭雄、陳奎生、周世釗、李肖聃、鄒蘊真、汪澹華、陳鹿萍、魏先樸等。學校依靠他們辦得生機勃勃[4]3-4。

        在一師,教師教給學生一些有價值的東西,這并不限于講授的課程,還有他們的率先垂范和以身作則,對學生的人格和學業(yè)發(fā)展,乃至精神生活和政治生活都產生了巨大影響,實質上改變了這些學生的人生軌跡。楊昌濟經常教導學生要立志,推崇力行和思考的統(tǒng)一,強調“以久致勝”的堅忍精神,鼓勵學生立志成才,光明正大,做有益于社會的人。他告誡學生,讀書要打破升官發(fā)財?shù)挠^念。要懂得做什么人和怎樣做人,并向學生介紹歐美民主自由及初期的社會主義思想,對學生民主激進思想的形成產生了關鍵的引領作用。因為楊昌濟的介紹,毛澤東第一次接觸到陳獨秀主編的《新青年》,并深受其影響。楊昌濟后來成為新民學會的精神導師,對新民學會的成立和會員思想有著重要的引導。毛澤東被聘為一師教員后,把李大釗的《今》,徐特立的《留法老學生之自述》,魯迅小說以及《新青年》文章,乃至《共產黨宣言》編入國文講義,幫助學生認識社會現(xiàn)實和世界風云,建立對馬克思主義的初步認識。

        閑暇時分,共住校園的師生們都喜歡沿著校門外的粵漢鐵路兩旁散步,三五成群,無話不談,或相聚在老師房間里請教討論。對于走進了自己生活的學生們來說,教師如同一座橋梁,引導他們走向光輝理想的彼岸。身體力行,率先垂范的先生之風,充滿人格魅力。師生之間互動頻繁,十分融洽。毛澤東與大他三歲的黎錦熙亦師亦友,長期通信,交流學術和思想。據黎錦熙回憶,當時以楊昌濟為領導,組織了一個哲學研究小組。從1914年冬到1915年9月,每逢星期六或星期日,毛澤東、蔡和森等學生都要到楊昌濟家中來討論有關讀書、哲學問題[13]156。

        易培基主持一師時期,決意要把學校辦成“湖南文化的中心”,為此招賢納士,特別屬意五四運動中的“文化先驅”,且實行教員專任制;減少課時,使學生有時間做課外研究,教師有時間做課外指導。教師和學生民主思想的活力由此得到極大釋放,學校聲名鵲起,學生趨之若鶩,甚至“有少數(shù)青年,竟愿自借一切請求旁聽。當時的一師,真可謂盛極一時了”[12]134-135。

        一師經常邀請國內外名流來校講演,如美國的杜威,英國的羅素,國內的惲代英、章太炎、章士釗等都曾到一師講學。名師思想啟迪了學生,也推動了學校教育改革。惲代英講演帝國主義和階級斗爭的問題,宣傳馬克思列寧主義。章士釗反對一師師生推行白話文的講演,就遭到進步師生的抨擊抵制。人格獨立,思想進步成為當時一師師生的精神特質。

        一師教師樂在“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對于學生的培養(yǎng)并不僅僅停留在知識的授受,更注重培養(yǎng)學生自主思考和社會實踐能力;讓學生更多地深入社會現(xiàn)實,接觸時代脈搏,思考民族命運,擔當救國使命。一師作為“培養(yǎng)小學教師”的中等師范學校,卻走出了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一批無產階級革命家、思想家、戰(zhàn)略家,一批民族精英、國家棟梁,實現(xiàn)了楊昌濟先生當年在一師立下的“欲栽大木柱長天”的宏愿。

        毛澤東在回憶他在一師的歲月時,說道“我的政治思想在這個時期開始形成。我也是在這里獲得社會行動的初步經驗的。”關于一師的課程,他說道:“我反對自然科學列為必修課。我想專修社會科學。我對自然科學并不特別感興趣,我沒有好好地去學,所以大多數(shù)這些課程我得到的分數(shù)很差?!姨澪业纳鐣茖W各課得到的分數(shù)都很高,這樣就扯平了其他課程的壞分數(shù)?!盵15]135-136他一直崇尚自學,一度對課程繁多感到厭倦,幾欲退學。后意識到“昔吾好獨立蹊徑,今乃知其非。學校分數(shù)獎勵之虛榮,尤所鄙棄,今乃知其不是”[16]44,遂放下退學執(zhí)念,這也是對于一師課程評價方式的認同。1915年,他因起草《驅張宣言》,參與驅趕校長張干,差點被學校開除,多虧徐特立、楊昌濟、袁仲謙、方維夏、王季范等慧眼識才的老師力保,才讓毛澤東免于開除,順利完成在一師的學業(yè)。這與他到長沙求學的頭幾年中,數(shù)次中斷學業(yè)而以自學為主形成了強烈的對比。由此可見,一師的育人環(huán)境和惜才氛圍確實不同于一般學校,柱天之才在這里擁有了最適宜的成長環(huán)境。毛澤東在一師勤奮的學習生活和艱辛的精神勞動,就是一個身體意志不斷錘煉,思想認識不斷提升,理想信仰逐漸清晰的過程。毛澤東在解放后曾評價一師:“由于第一師范學校有一批好老師,加上那時學風很好,所以第一師范學校為革命培養(yǎng)了一大批革命的人才,為中國革命作出了貢獻?!盵17]25“我沒有正式進過大學,也沒有到外國留過學,我的知識,我的學問,是在一師打下了基礎。一師是個好學校?!盵18]60

        早期一師的課程改革,課程宗旨從圍繞“忠君”“尊孔”的傳統(tǒng)思想蛻變?yōu)樽⒅氐轮求w美勞全面發(fā)展和培養(yǎng)健全人格;課程內容逐步融入了科學、民主乃至革命的進步思想,帶動了教師、學生的思想轉變;課程實施關注社會和實踐,講求實際、實用,強調“心憂天下”的社會責任,力圖教育報國,謀求社會變革;教師注重提升學生精神境界,塑造學生高尚人格和獨立思想,養(yǎng)成求實求是的工作作風。彼時,一師學生憤于中國社會的黑暗,向往科學和民主,努力尋求中國的光明前途,使湖南教育界煥發(fā)生機活力。一師遂出現(xiàn)了思想進步團體新民學會,引領湖湘學生運動風氣。隨著中國近代革命史上“救國圖存”運動的不斷高漲,一師積極投身于革命洪流之中,成為馬克思主義在中國早期傳播和組織實踐的急先鋒[19]。可以說新民學會“建黨先聲”的歷史功績是與一師的民主教育分不開的。新民學會在成立前,一師已經為它做好了人才和思想的準備。

        三、組織創(chuàng)生:課程學術團體“從問題到主義”的思想“破殼”為建黨發(fā)出先聲

        五四運動之后,以一師學生為班底的新民學會從研究“問題”躍升為探討“主義”,在思想上完成“破殼”,奠定了湖南早期的共產主義組織基礎,成為“中國共產主義的胚胎”[20]76。毛澤東認為自己的黨齡即從1920年算起——“到了1920年夏天,在理論上,而且在某種程度的行動上,我已成為一個馬克思主義者了”[15]147。

        (一)由學術團體成長起來的建黨先驅組織

        學會、研究會等社團作為學校課程探究和實踐活動的一種組織形式,也是課程建設和校園文化的重要組成。一師在孔昭綬主持的改革推動下,幾乎每門課程都成立了研究會,如唯心學會、美術研究會、兒童文學研究會、小學教育研究會、文學研究會、博物研究會、英語研究會等。易培基兼任一師校長時期,也特別重視學生興趣,讓學生自由組織各種學術社團。先后成立了文學團體愛社、飛鳥社,藝術團體美術研究會,科學團體史地學會等十多種組織。這些具有課程學術性質的社團開展了座談、討論、講演、展覽、創(chuàng)作和出刊等活動,成為課程重要的延伸拓展和應用實踐。

        新民學會成立之前,毛澤東、蕭子升、蔡和森等人提議“集合同志,創(chuàng)造新環(huán)境,為共同的活動”[14]20。1918年4月新民學會成立時的會章規(guī)定,學會“以革新學術,砥礪品行,改良人心風俗為宗旨”[14]23,要求會員生活嚴肅、思想進步,有為國家民族做事業(yè)的遠大志向??梢姡旅駥W會最初的性質也只是學術團體,“目的只是提高每一個會員的道德與學問,同時希望對國家作必需的改革,但并沒有任何政治主張,也不為任何政黨所影響”[20]76,是一個小資產階級知識分子要求“向上”“互助”的團體,抱著要革新,求進步的熱烈愿望[16]82。新民學會會員先后組織參與了湖南五四運動、赴法留學、驅張(敬堯)運動、湘省自治、主編刊物(《湘江評論》《新湖南》)和創(chuàng)辦文化書社(亦為黨組織的秘密聯(lián)絡點)等一系列活動,注重發(fā)動民眾,政治上走向成熟,影響從湖南輻射全國,為世人所矚目。

        在不斷學習和探索實踐中,新民學會逐漸成為了以馬克思主義為主要信仰的政治團體。1920年,毛澤東在北京驅張運動前后,廣泛接觸到了馬克思主義書籍;6月間,他在上海多次請教陳獨秀并與其深入討論,逐漸成了一名馬克思主義者。1920年5月,在送別一批會員赴法留學之際,新民學會在上海開了一次會,7月在法國蒙達爾紀又開了一次會。這兩次會議都提到一個關鍵詞:“學術研究”,而針對的內容則是“共產主義、無政府主義、實驗主義”等。同年秋,繼上海、北京之后,長沙也成立了共產黨早期組織,其主要成員即來自新民學會的核心成員毛澤東、何叔衡、彭璜、易禮容等。1921年1月新民學會年會上,毛澤東對改良主義、無政府主義、基爾特社會主義進行了批判。何叔衡、彭璜等多數(shù)會員贊同毛澤東的意見,并主張要建立一個布爾什維克式的黨。會議贊同以“改造中國與世界”為新民學會的宗旨。1921年7月,毛澤東和何叔衡從一師出發(fā),往上海參加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這是影響中華民族命運,開天辟地的大事變,中國革命由此進入新紀元。

        毛澤東曾評價新民學會:這是“對中國的國事和命運產生廣泛影響的一個學會。這是一小批態(tài)度嚴肅的人,他們不屑于議論身邊瑣事”[15]137。1988年新民學會成立七十周年時,老會員蔡暢深情寫下:“毛蔡寄廬流芳千載,新民學會建黨先聲?!币粠熍囵B(yǎng)的優(yōu)秀學生除了新民學會會員(其中涌現(xiàn)了許多優(yōu)秀的早期共產黨人),還有一大批學有所成的專業(yè)人才,投身于科技救國、教育救國或實業(yè)救國,為國家和民族振興作出了杰出貢獻。

        (二)新民學會創(chuàng)生是一師課程育人的結果

        1913年,孔昭綬初任一師校長時即在“二次革命”中發(fā)表了反袁(世凱)檄文?!岸胃锩笔『?,他被迫逃亡日本;1916年回國后,復任一師校長,提出民本主義教育思想治校方略,勇于教育革新和課程改革,激發(fā)師生思想活力和實踐動力。1917年5月7日的國恥(日本向袁世凱提出《二十一條》)紀念日,他發(fā)表了長篇演講(記錄長達一萬三千余字),激勵學生愛國向上。他倡導軍國民教育,成立學生課外志愿軍,在毛澤東的組織下不但保校護教,還曾聯(lián)合長沙軍警成功地趕跑了從湖北潰退下來的北洋軍閥一部。學生志愿軍的經歷讓青年毛澤東初次體驗到了武裝斗爭的重要性。

        易培基主持一師時期,主張學生發(fā)展個性,取消了監(jiān)督學生學習的學監(jiān),而代之以訓育員;鼓勵學生組織自治會,自己管理生活和學習,參與學校行政會議;對于教師進退、教學改革、經費使用、紀律執(zhí)行,都可以提出意見;極力支持學生的集會、結社、發(fā)行刊物、采集標本和鍛煉身體的活動。除了一些學術社團外,一師也鼓勵具有政治色彩的學生社團,進步教師也紛紛參與到社團指導。易培基聘任的教務主任匡互生曾是五四運動的學生領袖之一,是他率先破窗沖進曹汝霖住宅,火燒趙家樓。他力主民主辦校,在教學上廢灌注式,興啟發(fā)式,提倡男女同校。他修改校規(guī)(非大學畢業(yè)不能擔任一師教員),破例聘任當時任一師附小主事的毛澤東為國文教員。他還參加新民學會,與毛澤東共同創(chuàng)辦文化書社。

        一師管理層和教師的選任從一個側面反映了一師自民初以來的轉型期間,對于民主進步和教育報國的執(zhí)著追求。一師愛國奮發(fā)、民主開放、不畏強權、敢于斗爭的課程文化氛圍和思想導向,以及秉承“知恥”校訓的課程育人模式深刻地影響著學生。一師學子自覺自治的精神空前煥發(fā),在政治、文化各方面都迫切要求進步,尤其重視個人的品行修養(yǎng)和思想解放,勇于探索、追求真理,爭相閱讀有關新文化、新科學的書籍[21]104。師生思想活力得以激發(fā),為新民學會創(chuàng)生,進而發(fā)展為“建黨先聲”營造了有利環(huán)境。新民學會首批21名成員除羅章龍來自長郡中學外,其余都是一師學生或教員。最終,新民學會由研究學術和探討新思想發(fā)展為學習、傳播馬克思主義和討論建黨等問題的社團?!爸袊伯a主義的胚胎”完成思想“破殼”,成為全國新文化運動和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探索實踐的中堅力量。

        一師成就“建黨先聲”新民學會絕不是偶然的。1921年受聘22班國文教員的毛澤東親自指導該班肖述凡等學生組織的崇新學社,參加的學生占全校學生三分之一以上,近200人,其中很多人訂有《向導》⑧《新青年》等進步刊物。崇新學社的領導人肖述凡、郭亮、夏曦后來參加了毛澤東組織的馬克思主義研究會(主要成員來自新民學會和湖南學生聯(lián)合會),促進了馬克思主義在一師的傳播。當時一師教員中有各種不同政見,有無政府主義者、國家主義派,還有國民黨和無黨派人士。1921年湖南共產黨組織成立以后,毛澤東爭取無政府主義者參加革命。一師方面也通過崇新學社和馬克思主義研究會的影響,使無政府主義者逐漸傾向于馬克思主義[21]107。1922年,李達應毛澤東邀請擔任湖南自修大學(培訓黨的干部的基地)校長,在該校和湖南大學、湖南一師講授唯物史觀,后在講義基礎上寫成“中國人自己寫的最早的一部聯(lián)系中國革命實際系統(tǒng)論述唯物史觀的專著”《現(xiàn)代社會學》⑨,許多共產黨人與革命青年深受其影響。1922年5月5日,馬克思誕生104周年紀念會由中共湖南支部通過長沙馬克思學說研究社在一師舉辦。到會二千余人,毛澤東在會上作關于“共產主義”和“共產主義與中國”的講演[22]92。同年, 中共湖南第一師范學校支部成立,是中共湖南支部領導下最早的黨支部之一。當時的教員中,有毛澤東、李達、李維漢、陳章甫等中共最早一批黨員。課程中滲入馬克思主義思想,教師里有中共黨員,學校成立了黨支部,馬克思主義得到積極傳播,當時的一師已成了紅色文化的搖籃。

        (三)新民學會作為“建黨先聲”的突出貢獻

        五四時期,國內進步社團組織如雨后春筍,遍地開花。這些社團大多屬于青年學生組織,其中有些是非馬克思主義性質的,如主張教育改良的浙江青年團、宣傳民主和科學的少年中國學會、主張“工學主義”的工學會、帶有烏托邦色彩的北京工讀互助團等;也有和新民學會一樣有社會主義傾向或轉向馬克思主義的,如鄧中夏等發(fā)起的國民雜志社(1918年10月成立于北京)、周恩來等發(fā)起組織的覺悟社(1919年成立于天津)、惲代英倡議成立的利群書社(1920年初成立于武昌,前身為1917年10月成立的互助社)、李大釗組織的馬克思學說研究會(1920年3月成立于北京大學)和社會主義研究會(1920年底成立于北京)、方志敏參與發(fā)起的改造社(1921年1月成立于南昌)等。

        當時具有中師或中學背景的學生進步社團,社會影響較大的除新民學會外,還有浙江新潮社(1919年10月成立,以浙江一師為主,傾向于社會主義,也帶有無政府主義色彩)、覺社(1920年初成立于北京師范學校,推崇“工學主義”)、青年學會(1919年末成立于開封河南省立第二中學,以學術研究和個人身心改造為宗旨)、少年學會(1919年9月成立于北京高等師范學校附中,提倡民主與科學,反對封建文化和倫理道德)、改造社(1921年1月成立于南昌第二中學,宣傳進步思想,意在“改造社會”)。⑩其中也出現(xiàn)了我黨創(chuàng)始期的著名人物,如浙江新潮社的陳望道、俞秀松、施存統(tǒng)(三人后轉入星期評論社,前二者為中共上海早期組織成員,后者為中共旅日早期組織成員),少年學會的趙世炎(與蔡和森、周恩來同屬中共旅歐早期組織成員)。?從政治主張來看,新民學會更具馬克思主義“成色”;從社會活動的深度、廣度和影響力來看,新民學會也是首屈一指;從存續(xù)時間來看,新民學會在中共建黨后即完成了歷史使命,歷時三年多。其他社團大多隨著其成員的畢業(yè)、升學或迫于當局壓力刊物停辦?,組織成立不久即解散。成立時間較晚的少年學會和改造社的活動延續(xù)至1923年。

        立志“改造中國與世界”的新民學會在眾多社團中,是當時最早參與建黨和發(fā)揮作用最大的社團之一。在毛澤東、蔡和森的領導下,新民學會一貫重視會風建設,高度重視會員對新思想的學習研究和探討,理論聯(lián)系實際。毛澤東植根國內革命實踐,蔡和森則在歐洲馬克思主義發(fā)源地“猛看猛譯”,二人頻繁通信,共商建黨大計,促進了馬克思主義的傳播,為創(chuàng)建湖南、旅歐的共產主義小組奠定了思想和組織基礎。“尤其是毛澤東、蔡和森最為全面、最有水平的建黨學說,使新民學會較之全國其他進步團體對建黨貢獻更大?!盵23]210蔡和森在1920年9月16日給毛澤東的信中,第一次提出“明目張膽正式成立一個中國共產黨”。參照俄國革命,蔡和森得出了只有社會主義革命才能救中國的結論,并由此提出“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思想,堅持無產階級的政治方向”的建黨主張和具體的建黨步驟[24]89。蔡和森作為中共早期杰出的理論家,在全面認識馬克思主義,用唯物史觀闡述人類社會發(fā)展規(guī)律,客觀分析研究黨史問題等方面都極具開創(chuàng)性。后來,新民學會78名會員(屬于一師的師生有 47名),先后有37人參加中國共產黨,“其中許多人后來都成了中國共產主義和中國革命史上的有名人物”[15]138。

        五四時期的進步社團思想活躍,善于接受新事物、新理論,勇于探索和實踐;他們創(chuàng)辦刊物、書社,學習、傳播先進的馬克思主義,為各地建黨做好了思想準備;在組織結構、組織宗旨、規(guī)章制度上不斷規(guī)范完善,參與當?shù)毓伯a黨早期組織的創(chuàng)建,為建黨打下了組織基礎;在革命實踐中鍛煉了組織領導能力,積累了政治經驗,為建黨做好了干部和人才準備。陳獨秀、李大釗、毛澤東、蔡和森、周恩來、鄧中夏、惲代英等早期黨史著名人物,大多是五四進步社團負責人或核心成員??梢?,五四時期進步社團是中國共產黨的“胚胎”和初始樣態(tài)。新民學會成為“建黨先聲”,則代表了先進社團集體突破的革命力量,也揭示了勢不可擋、滾滾向前的歷史潮流和社會發(fā)展的基本規(guī)律。

        結 語

        湖南一師的前身為南宋大儒張栻與其父創(chuàng)建的城南書院,文脈源遠流長,留下了“朱張渡”“麗澤風長”?等歷史佳話。及至清季民初,新學風起,百業(yè)待興,國家急需人才,師范教育方興。“一師秉承其固有文化底蘊,切入時代大勢,成為了湖南興學育才的基地?!盵25]早期一師從清末近代師范學堂“固守傳統(tǒng)下,引入新式課程”,到民國時期課程體系走向具有現(xiàn)代意義的革新蛻變,無論是“培養(yǎng)健全人格”的課程理念、務實靈活的課程體系,還是師生融洽、追求真理的課程文化氛圍,其間所展現(xiàn)的舍我其誰的社會責任、慷慨凜然的進步思想都可圈可點。一師以湖湘文化精神為內涵和底蘊,依靠多位開明校長的接續(xù)改革和進步教師的示范引領,啟發(fā)、帶動了學生及其社團的思想飛躍和勇毅實踐。而身處世界格局變幻和五四風云激蕩之中,借力于俄國十月革命勝利和國際共產主義運動,中國迎來了馬克思主義之際,一師完成了新民學會的培基與創(chuàng)生,成就了“建黨先聲”,也寫下了一段紅色傳奇。

        這里能為當前的學校教育和課程改革提供的參考和借鑒,一是全面育人的課程模式。德智體美勞五育并舉,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健全人格。注重學生職業(yè)(專業(yè))、生活技能的培養(yǎng),鼓勵學生社會參與和社會實踐。二是教育家治校的課程理念。廣泛吸收世界先進思想和經驗,結合實際,為我所用,體現(xiàn)“經世致用,敢為人先”的湖湘精神和“機動靈活,求真務實”的處事作風。三是思想活躍的課程組織。以研究會、社團形式開展學術活動,開拓視野,服務社會,體現(xiàn)責任與擔當;志同道合者互相激勵、共同進步,以社團的先進性影響更廣大的學生。四是優(yōu)秀教師的課程引領。教師與學生積極互動,關心、指導學生學習和生活,關注學生思想動態(tài),率先垂范,引導學生樹立遠大理想,培養(yǎng)造就社會英才。

        綜上,早期一師成就“建黨先聲”,成為紅色一師,絕非偶然,而是有它內在的課程動因和外部大環(huán)境的影響。一師的早期課程不僅僅是知識經驗的呈現(xiàn)授受和師生思想的砥礪共進,也體現(xiàn)了湖湘精神的傳承踐行和教育改革的求實創(chuàng)新,同時見證了中西文化的交融迭代和時代社會的發(fā)展演進。

        注釋:

        ①參見湖南省立第一師范學校編《湖南省立第一師范學校志》(1918年9月印行)(以下簡稱《校志1918》)大事表第1頁“民國紀元以前年表”。

        ②參見《校志1918》校章紀第34頁“本科第二部課程表”。

        ③參見《校志1918》人事表第5頁。

        ④1913年創(chuàng)建,1914年改為“自進會”,1915年改為“學友會”。

        ⑤參見《校志1918》書第四,報告書第31頁。

        ⑥即“預備、提示、聯(lián)結、總括、應用”五個階段,該教學法由德國赫爾巴特提出,并由其弟子席勒和萊因補充和修正。該教學法19世紀末20世紀初盛行于歐美,清末由日本傳入我國。

        ⑦參見《校志1918》校章紀第95頁。

        ⑧《向導》周刊1922年9月在上海首發(fā),是第一份中共中央的機關報。

        ⑨李達著《現(xiàn)代社會學》全書共18章,約17萬字,前13章專論歷史唯物主義,后5章講解科學社會主義。

        ⑩本小節(jié)有關資料參見《五四時期的社團》,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1979年出版。

        ?參見黃愛軍著《五四進步社團與中共創(chuàng)建關系研究》,第66頁表5-1,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8年出版。

        ?《浙江新潮》周刊僅三期即??队X社新刊》半月刊出至第四期???,《青年》半月刊出了七期即???,《新江西》季刊(改造社)實際只出了三期。

        ?南宋時期,朱熹和張栻兩位大儒在岳麓書院設壇講學,切磋學問;岳麓書院與城南書院隔湘江以望,朱張二人互有往來,留下“朱張渡”佳話。后道光皇帝為城南書院題匾“麗澤風長”,意為君子朋友通過講會而交流知識和學說的風尚。

        參考文獻:

        [1]詹小平,肖湘愚.湖南早期師范教育與人才培養(yǎng):湖南第一師范個案研究[M].長沙:中南大學出版社,2010.

        [2]中國人民政治協(xié)商會議湖南省委員會,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湖南文史資料選輯:第20輯[M].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6.

        [3]周寧之.近代中國師范教育課程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2013.

        [4]《湖南第一師范校史》編寫組.湖南第一師范校史(1903—1949)[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3.

        [5]郭秉文.中國教育制度沿革史[M].儲朝暉,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14.

        [6]陳先樞.近代湖湘文化轉型中的民俗文化[M].長沙:岳麓書社,2017.

        [7]王維禮.中國現(xiàn)代史[M].沈陽:遼寧人民出版社,1984.

        [8]田正平.中國教育史研究6近代分卷[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

        [9]俞允堯.易培基與湖南省立第一師范[J].師范教育,1987(6).

        [10]周秋光,莫志斌.湖南教育史:第二卷1840—1949[M].長沙:岳麓書社,2002.

        [11]劉力妍.紅色起源:湖南第一師范學校與中國共產主義的創(chuàng)建(1903—1921)[M].王毅,譯.鄭州:河南大學出版社,2018.

        [12]舒新城.我和教育[M].北京:知識產權出版社,2016.

        [13]王興國.楊昌濟的生平及思想[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1.

        [14]唐振南,趙叢玉.風華正茂的歲月——新民學會紀實[M].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8.

        [15]埃德加·斯諾.西行漫記[M].董樂山,譯.北京:東方出版社,2005.

        [16]李捷,于俊道.實錄毛澤東1早年奮斗史1893—1927[M].北京:北京聯(lián)合出版公司,2018.

        [17]陳明新.我所知道的毛澤東與周世釗的交往[J].湖南文史,1990(4).

        [18]馬玉卿,張萬祿.毛澤東成長的道路[M].西安:陜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86.

        [19]歐陽英.“湖南一師”與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的早期集體探索——紀念中國共產黨建黨一百周年[J].馬克思主義哲學,2021(2).

        [20]斯諾,錄.毛澤東自傳[M].汪衡,譯.北京:現(xiàn)代出版社,1969.

        [21]五四運動在湖南" 回憶錄[M].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79.

        [22]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毛澤東年譜(一八九三—一九四九)上卷[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3.

        [23]盧本立.湖南社會科學年鑒1987—1989[M].北京:中國商業(yè)出版社,1990.

        [24]孫應帥,唐輝,楊雨林.《共產黨宣言》在中國[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18.

        [25]曾長秋.新民學會中的湖南第一師范學人與湖南建黨實踐[J].嘉興學院學報,2021(4).

        [責任編輯:熊敏秀]

        The Cultivation and Creation of “Pioneers of Party Building”: A Case Study of the Early Curriculum of Hunan First Normal School

        YANG Yicheng

        (School of Primary Education, Hunan First Normal University, Changsha, Hunan 410205)

        Abstract:The curriculum transformation of Hunan First Normal School from the late Qing Dynasty to the early Republic of China began the process of educational democratization. The curriculum reform promoted by the New Culture Movement, the May Fourth Movement and the democracy thought created a favorable atmosphere for the spread of progressive ideas. The curriculum pattern that promotes the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of students and the curriculum guidance of progressive teachers have laid a solid foundation for talent cultivation for the “pioneers of Party building”. The Xinmin Society has transformed from an initial academic organization into a political organization with Marxism as its main belief, achieving the organizational creation of the “pioneers of Party building”. The early First Normal School nurtured “pioneers of Party building” that were not only rooted in history and influenced by the times, but also had inherent curriculum motivations.

        Keywords:Hunan First Normal School; early curriculum; Pioneers of Party Building; Xinmin Society

        猜你喜歡
        新民學會
        新民學會成立會舊址:覺醒青年發(fā)出“建黨先聲”
        五四運動與長沙中共早期組織的建立
        新民學會成立會舊址:覺醒青年發(fā)出“建黨先聲”
        湘潮(2022年7期)2022-05-30 19:18:33
        新民學會先驅是湖南建黨活動的中堅力量
        紅廣角(2021年4期)2021-10-11 02:39:17
        新民學會:岳麓山下的建黨先聲
        華聲(2021年3期)2021-04-16 07:24:37
        新民學會由互助團體向革命團體的轉變
        時代人物(2020年17期)2020-10-15 00:53:08
        新民學會宗旨之爭對黨的思想建設的啟示
        對于1921年1月毛澤東的兩次發(fā)言和一封信的研讀
        簡評五四時期的新民學會
        陳獨秀對湖南早期黨史人物群體成長的影響分析
        精品无码中文字幕在线| 国产精品久久熟女吞精| 亚洲av成人无码网站大全| 丰满爆乳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人妻少妇人人丰满视频网站| 精品国产车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av成熟国产一区二区| 午夜不卡无码中文字幕影院| 中文无码久久精品| 伊人精品无码AV一区二区三区| 精品久久免费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国产精品毛片毛片av一区二区| 精品人妻少妇av中文字幕| 无码成人一区二区| 亚洲深深色噜噜狠狠爱网站| 午夜av内射一区二区三区红桃视| 一区二区三区观看视频在线| 亚洲av午夜精品无码专区| 伊人久久精品久久亚洲一区| 调教在线播放黄| 男女视频网站免费精品播放| 丝袜美腿高清在线观看| 亚洲午夜精品一区二区麻豆av| 先锋五月婷婷丁香草草| 成人欧美一区二区三区a片| 亚洲第一区二区快射影院| 国产精品后入内射日本在线观看 | 精品久久久少妇一区二区| 天堂中文最新版在线中文| 国产女精品视频网站免费| 国产精品亚洲精品日产久久久| 偷拍韩国美女洗澡一区二区三区 | 二区三区三区视频在线观看 | 国产精品一区av在线| 成 人 免 费 黄 色| 亚洲av无码一区二区三区性色| 国产精品国产午夜免费看福利| 亚洲婷婷久久播66性av| 老子影院午夜伦不卡| 18无码粉嫩小泬无套在线观看| 亚洲免费不卡av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