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軾比弟弟大兩歲,在父親蘇洵和母親程氏的關愛下,一起成長、求學和中進士,又在以后的風雨人生中互相提攜,直至人生的終點。
后人編撰《蘇軾全集》,發(fā)現(xiàn)蘇軾給弟弟蘇轍寫的詩詞(書信)最多,超過一百首。他們交流瑣碎的日常生活,分享彼此的喜怒哀樂。下雪了,想弟弟;種點菜了,想弟弟;出去游玩,想弟弟;失眠時,想弟弟;不得相見時,想弟弟……
林語堂先生說:“往往因為子由,蘇東坡會寫出最好的詩來。”嘉祐六年(1061),蘇軾前往陜西鳳翔任職,路過澠池。弟弟送他至鄭州,依依惜別:“相攜話別鄭原上,共道長途怕雪泥。”(《懷澠池寄子瞻兄》)蘇軾也回作一首《和子由澠池懷舊》:“人生到處知何似,應似飛鴻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鴻飛那復計東西?!薄把┠帏欁Α边@個后來常被人用的成語被蘇軾無意間創(chuàng)造出來。蘇軾的人生被自己言中,一生漂泊輾轉(zhuǎn),無以為家,就像鴻鵠在雪地上留下的爪印,但鴻鵠勇往起飛下一站,飛往何處很多時候也不是由自己決定的。
元豐二年(1079),蘇軾卷入烏臺詩案,為營救兄長,蘇轍冒死向神宗上奏《為兄軾下獄上書》:“臣早失怙恃,惟兄軾一人,相依為命?!薄俺几`哀其志,不勝手足之情,故為冒死一言?!薄俺加蚣{在身官,以贖兄軾,非敢望末減其罪,但得免下獄死為幸?!碧K轍愿意以自己的官職為代價,去贖回兄長的性命。
蘇軾被關入牢房,發(fā)生一起烏龍事件。別人給他送去一道魚肉,蘇軾以為自己性命就到這里了,專門給子由寫了兩首訣別詩:《予以事系御史臺獄,獄吏稍見侵,自度不能堪,死獄中,不得一別子由,故作二詩授獄卒梁成,以遺子由》,其中一首寫道:“圣主如天萬物春,小臣愚暗自亡身。百年未滿先償債,十口無歸更累人。是處青山可埋骨,他年夜雨獨傷神。與君世世為兄弟,更結(jié)來生未了因。”亡命在即,仍擔心弟弟他年夜雨之時會“斯人獨憔悴”,并且期待來世再為兄弟。后來,經(jīng)多方友人協(xié)力營救,最終以蘇軾被貶黃州、蘇轍被貶筠州收場。
建中靖國元年(1101),蘇軾北歸途中病逝于常州。臨終時,他最大的遺憾是未能和弟弟子由相見:“惟吾子由,自再貶及歸,不及一見而訣,此痛難堪?!辈贿^,他留下遺囑:“公始病,以書屬轍曰:‘即死,葬我嵩山下,子為我銘’。”轍看到后,哭著說:“小子忍銘?!?/p>
弟弟蘇轍按照兄長的遺愿將其安葬于嵩山之下。自己生活盡管拮據(jù),毅然賣掉部分田產(chǎn),將三個侄子接到身邊共同生活。十一年后,蘇轍病逝,死前曾說,日后要與哥哥一起長眠嵩山,再也不分開。
蘇軾與蘇轍兄弟感情好不難理解。他們在同樣的家庭環(huán)境下成長,年歲相仿,志趣也多有相似之處,后來又紛紛入仕為官,互相照應。
正如父親蘇洵對兩個兒子的判斷,大兒子性格豪爽,直言不諱,車子有車軾的保護而完整,希望他說話保留一點,故給他取名軾。小兒子性格沉穩(wěn),循規(guī)蹈矩一些,好似車轍,為他取名轍。知子莫若父,蘇洵在《名二子說》的判斷是客觀又正確。蘇軾蘇轍兄弟在性格上形成互補,蘇軾很珍愛弟弟,說:“豈獨為吾弟,要是賢友生?!保ㄋ睦镏皇俏业牡艿??也是我一生的賢友。)這是他們關系如此親密又堅固的要因。
有人給蘇轍寫了一句既“凡爾賽”又讓人妒忌的話:“全世界的人都喜歡我哥,但哥哥最喜歡我?!?/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