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建生
考場一類文八大關鍵點(五)
前言
“對立統(tǒng)一”規(guī)律是唯物辯證法的核心與實質(zhì),它揭示出自然界、人類社會和人類思維等領域的任何事物都包含著內(nèi)在的矛盾性,內(nèi)部矛盾推動著事物的發(fā)展。它包含如下內(nèi)容: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矛盾的,矛盾的雙方既對立又統(tǒng)一,它們既相互依存又相互排斥。王籍詩句“蟬噪林愈靜,鳥鳴山更幽”便充分體現(xiàn)了這一規(guī)律。“蟬噪”“鳥鳴”的聲響與山林的幽靜形成一組矛盾,二者無疑是對立的雙方,相互排斥,“蟬噪”“鳥鳴”的聲響勢必打破寂靜,而山林要幽靜就定要排除聲響。但同時二者卻又是相互統(tǒng)一、相互依存的。沒有“蟬噪”“鳥鳴”便反襯不出山林的幽靜;同樣,不是山林幽靜,“蟬噪”“鳥鳴”也不會聲聲入耳。
矛盾雙方的對立統(tǒng)一也就是矛盾的同一性與斗爭性這兩種基本屬性。同一性和斗爭性辯證關系的原理,是我們認識和改造世界的有力工具,也是我們做好一切工作的重要方法。任何事物都包含著矛盾,矛盾著的諸方面既對立又統(tǒng)一,并在一定條件下相互轉(zhuǎn)化。這就要求人們在分析和解決矛盾時,必須從對立中把握同一,從同一中把握對立,并促使事物向著有利的方向發(fā)展。“天下事有難易乎?為之,則難者亦易矣;不為,則易者亦難矣?!薄半y”“易”這一組對立的矛盾統(tǒng)一在“天下事”之中,“難”“易”之間的轉(zhuǎn)換條件在于“為”與“不為”,難事因為我們的“為”而轉(zhuǎn)變?yōu)橐资?;同時,易事因為我們的“不為”而成為望而卻步的難事。但是,為了促進事物向著有利于進步的方向發(fā)展,我們需要立志于“為”,使“難事”轉(zhuǎn)變成“易事”。
【畫重點】
1.孫紹振教授將對立統(tǒng)一的作文命題分為哪兩類?它們分別有什么特點?
2.寫作時,如何通過矛盾對立統(tǒng)一的規(guī)律來進行立意?需注意哪些問題?
3.在寫作過程中,如何利用矛盾對立統(tǒng)一的規(guī)律探尋轉(zhuǎn)化條件,展示縱深思維?
名師指津
辨別材料類型,找準立意方向
孫紹振教授在分析前幾年的全國高考作文題時將對立統(tǒng)一的作文命題分為兩類:一種是保守性的,一種是對二元對立的思維模式進行突圍。
前一類作文題略帶封閉性,如:“許多貓吃魚,就一只貓捉老鼠,別的貓說‘都什么年代了,有魚吃還捉老鼠!”題目提示了兩個矛盾。第一個矛盾:吃魚者多,捉魚者少。這是正面表述出來的。第二個雖然沒有直接表述出來,但是一望而知,吃現(xiàn)成的魚成為不捉老鼠的原因。在這里不用捉老鼠的唯一原因,已經(jīng)不言而喻??忌荒芤晕ㄒ坏脑蜃鳛橹黝}。這類文章,難度較小,結論偏淺,停留在常識層次。
第二種作文題具有開放性。如:世界在畫筆下是“色彩繽紛”,在琴弦上是“跳動的音符”;世界因創(chuàng)新而進步,因和諧而溫馨;世界存在于“神奇虛擬的網(wǎng)絡”,更演繹著“平凡真實的人生”;世界說起來“很大”,其實又“很小”……材料中包含著多組對立的關鍵詞——創(chuàng)新與和諧、虛擬與真實、大與小,因而這種矛盾不僅僅是二元的,而且是紛繁的、有復合的多重矛盾,是多元化的二元對立。當然,作文的開放度越大,難度也就同步地加大了。
對于以上兩類作文材料,我們要辨清類型,方能進行突圍,找準立意方向。
捕捉材料矛盾,集中深刻立意
把握“對立統(tǒng)一”這一規(guī)律,我們能夠盡快從材料紛繁的角度中突圍,較快捕捉到材料中的矛盾所在,從而達成集中而深刻的立意。
首先,循著統(tǒng)一與對立的方向深入探求矛盾雙方依存與斗爭的原因,很快抓住立意的要點,如以下材料:
隨著時代的發(fā)展,家庭教育漸漸被家長們所重視,于是“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成了一種潮流,“一切要趁早”的觀念可謂深入人心。然而有的人卻認為,一切趁早帶給孩子的是一個喪失自由、泯滅天性的灰色童年,這對孩子是不公平的,“還孩子自由”的觀念逐漸被人們關注。
我們可以很清楚地看到材料中存在著兩種相互矛盾的觀點,在立意贊成一方時,并不是簡單地從贊成的這一方思考,還要從否定的一方思考,以否定來突顯肯定。
贊成“一切要趁早”,我們可以這樣立意:
(1)趁早并不意味著扼殺天性,而是適度引導教育;
(2)一切趁早讓人生路更加自在悠游;
(3)一切要趁早是一種主動積極的態(tài)度,會讓童年更有色彩。
贊成“還孩子自由”,可以有如下觀點:
(1)起步晚不影響一生發(fā)展;
(2)早不是關鍵,適時適宜孩子天性才最重要;
(3)早會讓孩子淹沒在功利的潮流中。
從矛盾雙方的統(tǒng)一性出發(fā),我們可以辯證地看待這兩種觀點,一切矛盾的對立面都不能孤立地存在和發(fā)展,一方的存在和發(fā)展必須以另一方的存在和發(fā)展為條件,也就是充分挖掘矛盾的合理性,力爭尋找兩者的契合點,形成辯證的觀點。上述材料,我們可以形成以下立意:
(1)“趁早”給孩子“自由”的引導;
(2)適度的早給孩子自由的童年及人生;
(3)孩子的自由天性不是放縱,而是要有效教育。
需要注意的是,從對立性入手立意,盡管要有一個非此即彼的鮮明的態(tài)度,但是,也不可偏激,讓自己的觀點缺乏穩(wěn)重。
探尋轉(zhuǎn)化條件,展示縱深思維
對立統(tǒng)一規(guī)律在行文中可以使我們在探尋矛盾雙方相互轉(zhuǎn)化的條件下,把文章引入深刻,展現(xiàn)思維的縱深。例如:
丹麥人去釣魚會隨身帶一把尺子,釣到魚,常常用尺子量一量,將不夠尺寸的小魚放回河里。他們說:“讓小魚長大不更好嗎?”兩千多年前,我國孟子曾說過“數(shù)罟不入洿池,魚鱉不可勝食也”。意思是,不要用細密的漁網(wǎng)在池塘里捕撈小魚,這樣才會有更多的魚。
丹麥人與中國古人“放小魚”的行為本質(zhì)上是一種“失去”,然而他們都有著對魚“獲得”的希求,二者看似矛盾,但如果能夠從二者的相互轉(zhuǎn)化入手思考,自會形成思維的縱深。如“放小魚”本身是為了讓小魚進一步成長,從而使將來再次獲得大魚,如此,暫時的“失去”實際上能夠獲取更長遠的利益。
從辯證角度立意行文的話,則要深入分析矛盾雙方相互依存、相互轉(zhuǎn)化的條件。如“放小是為收大”這一立意。行文中重點闡釋的應該是怎樣才能從目前的“放小魚”的失去中參透長遠的收獲。因此,便可以從材料中尋找相應的轉(zhuǎn)換角度,那就是把握好“度”——不論是丹麥人近乎嚴苛的“尺子”,還是中國古人對“數(shù)罟”的拒絕,都是很好的“尺度”。找準這樣的轉(zhuǎn)化條件,文章自然可以在辯證中走向思維的縱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