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shù)千年來,人們會通過各種方式表達對老人的敬意。明清時期,貴為天子的皇帝,為了表達自己的孝順之心,則會在紫禁城里為皇太后修建休養(yǎng)之所。如今,游覽故宮時,人們看到的慈寧宮、壽康宮等建筑,就是當年皇帝為太后營建的宮殿。
明初太后宮不固定
紫禁城在肇建之初并沒有規(guī)劃太后宮,這不是因為皇帝的疏忽。朱元璋在南京修建宮城時,他的母親已經(jīng)過世。永樂皇帝在北京仿照南京的宮城修建紫禁城時,也沒有修建太后宮,因為彼時永樂皇帝的母親也已過世。
后來直到他的孫子明宣宗朱瞻基即位,北京紫禁城才迎來了第一位真正意義上的太后,即仁宗皇帝的張皇后。由于皇宮里面并沒有預先為她營建宮室,因此宣宗便將自己的一處便殿——仁壽宮讓出來給母親居住。
仁壽宮的位置如今已經(jīng)不可考,但從史籍中記載嘉靖年間在仁壽宮故址上“撤大善殿”、興建慈寧宮來看,仁壽宮有可能是今日的慈寧宮周邊區(qū)域。
宣宗在位十年駕崩后,他的兒子即位為正統(tǒng)皇帝,也就是后來的明英宗。此時宣宗的皇后孫氏升格為皇太后,仁宗的張皇后則晉升為太皇太后。這給英宗出了個難題:太皇太后住在仁壽宮,皇太后不能也住在那里。于是暫時將孫太后安置在故宮的外東路——清寧宮。此處宮院是紫禁城設計之初的太子宮,當時處于閑置狀態(tài)。
正統(tǒng)七年(1442年),太皇太后張氏駕崩,此時孫太后也未遷出清寧宮,于是仁壽宮短時期內便閑置下來。
不久英宗便被瓦剌俘虜,其弟郕王朱祁鈺即位,即景泰皇帝。此時英宗的皇后錢氏要給景泰皇帝新冊立的皇后汪氏讓位置,因此,錢氏被遷出坤寧宮,住在空下來的仁壽宮里,在這座宮院里,錢皇后日夜為自己的夫君祈禱。第二年,英宗被送回北京城,錢皇后和英宗一起被遷居到紫禁城東南的“南內”中。
七年后英宗復辟,錢氏得以重返坤寧宮。又過了七年,英宗去世,錢氏再次以皇太后的身份遷居仁壽宮,而新皇帝憲宗的生母周氏則被安排住在了清寧宮內。由此看來,明代早期皇太后和太皇太后的居所并不固定,屬于“隨機分配”的方式,這其實與紫禁城營建之初在規(guī)劃上缺少太后宮有著直接的關系。
問題真正得以解決是在嘉靖朝,彼時明朝宮廷內有兩位皇太后:一位是孝宗的皇后張氏,即嘉靖帝的皇伯母;另一位則是嘉靖帝的生母蔣氏,即原來的興獻王妃。張?zhí)蟮木铀谌蕢蹖m,而蔣氏入宮時則住在清寧宮。按照檔案記載,清寧宮“宮殿平矮,內里暗黑,純陰無配”,嘉靖帝一心想著為自己的生母營造一座宏偉的宮殿。嘉靖四年(1525年)仁壽宮大火,一個新的規(guī)劃在他的心里慢慢形成了。不過彼時他的心思還用在“大禮議”上,因此直到嘉靖十五年(1536年)才開始實施這個方案:“擬將清寧宮存儲居之地后即半,作太皇太后宮一區(qū);仁壽宮故址并除釋殿之地,作皇太后宮一區(qū)。”也就是說,將清寧宮后面的一半?yún)^(qū)域,用以興建新的宮殿,即慈慶宮,以供太皇太后居住。紫禁城西路的仁壽殿故址,則與原有的大善殿一起改造為供皇太后居住的慈寧宮。慈慶宮具體區(qū)域已無可考,筆者認為,慈慶宮極有可能是如今的寧壽宮區(qū)域。
孝莊太后不愛住慈寧宮
自嘉靖皇帝興建慈寧宮后,這里基本上就作為太后或太妃、太嬪們的居所。清代入主紫禁城后,這里也自然成為順治皇帝的生母博爾濟吉特氏,即孝莊文皇后的住所。不過這位太后卻決定把這座恢弘的宮殿用來供佛,因此,慈寧宮的前殿保留了原有的朝儀功能,而原有的后寢殿則改造為佛堂,孝莊文皇后則遷居到了慈寧宮院落的東南圍房居住。
康熙即位后,他感覺祖母的居住條件實在是太差,便在慈寧宮東側興建了一座新的大殿,但孝莊并沒有居住太久便去世了。于是在康熙的授意下,這座新建成不久的大殿被整體遷建到了清東陵,作為太皇太后棺槨的“暫安奉殿”使用。直到雍正年間,才在這座大殿的周邊修建了陵寢的配套設施,并將“暫安奉殿”更名為“昭西陵”。如今從故宮遷建過去的大殿已經(jīng)無存,但從老照片可以看出,整個大殿為重檐廡殿頂?shù)臉邮剑瑢儆诠糯ㄖ凶罡叩牡燃墶?/p>
康熙對祖母孝莊文皇后的孝敬之心見諸眾多史料。
康熙繼位兩年后,生母佟佳氏病逝。雖然康熙的童年沒有從父母那里受到多少疼愛,但幸運的是,康熙得到了祖母孝莊文皇后無微不至的關懷和教導??滴趵^位后,對祖母非常尊敬,“居則視膳與寢門,出則親扶于雕輦”,每天都要去看望孝莊。每逢出巡,康熙還常派人將一些特產(chǎn)快馬送入宮中,請祖母嘗嘗鮮。
康熙二十六年(1688年),孝莊文皇后病危,康熙晝夜守候在祖母病榻前,“衣不解帶,廢寢忘食”,孝莊讓他回宮休息一下,但康熙執(zhí)意不肯。
值得一提的是,康熙朝還有一位孝惠皇太后,她是順治皇帝的繼后博爾濟吉特氏。論輩分,她應該是順治帝的侄女,也就是孝莊文皇后的侄孫女。
康熙年間,孝惠皇太后被尊為皇太后,起初居住的場所不是很明確,但自康熙二十八年起,便居住在紫禁城東部的寧壽宮。她在太后位上一共五十七年,也算得上是清代做皇太后時間最長的一位了。
由此也可以推斷,慈寧宮由于后寢殿已經(jīng)改造為佛堂,并不適宜居住,因此孝惠皇太后也就沒有居住于此。
乾隆時壽康宮里生活氣息濃
雍正皇帝即位后不久,其生母德妃便去世了,因此并沒有入主太后宮。乾隆皇帝即位后,為其生母崇慶皇太后鈕祜祿氏選擇一處居住的場所,便迫在眉睫了。然而慈寧宮和寧壽宮兩處太后太妃的宮院似乎都不適合這位新晉升的太后居?。捍葘帉m中的寢宮部分已經(jīng)改建為佛堂,其附屬的東三宮和北三宮從規(guī)格上來說不夠等級,而寧壽宮此時則居住著康熙皇帝的遺孀們。于是,乾隆皇帝在經(jīng)過反復斟酌后決定在慈寧宮的西側興建一座新的宮殿,即壽康宮,作為奉養(yǎng)東朝之所。
如今來到壽康宮參觀,能看到乾隆皇帝當年在設計這座太后宮時的諸多巧思。首先是整個小院看起來和東西六宮的院落非常類似,和旁邊氣勢恢宏的慈寧宮比較起來,這里生活氣息更加濃郁。有意思的是,這個小院里竟然修造了三處凈房,也就是三個衛(wèi)生間。其中一個在壽康宮的寢殿旁,方便老太后日常起居使用。第二處則在壽康宮的北圍房,這里在崇慶皇太后居住時被設計為看戲的場所,這處凈房方便看戲時使用。而第三處則是乾隆皇帝為自己設計的,它在壽康宮的東配殿后。這座東配殿也是乾隆皇帝向太后問安或行禮時的臨時落腳點,皇帝來時,太后可能在看戲、用膳或者休息,這時作為兒子的乾隆皇帝,就會在這里等候。
崇慶皇太后于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去世,這一年的除夕乾隆皇帝寫下了一首紀念母親的詩句,表達了對母親的思念:“……今夕復除夕,明朝慶歲朝。殿詩寧可闕,即景亦無聊。西望難堪處,壽康鎖寂寥?!贝撕?,乾隆皇帝便把這里改造為專門紀念自己母后崇慶皇太后的場所。直到他在去世前,才又恢復了壽康宮作為太后宮的做法,允許后世的太后們入住。
壽康宮以北的區(qū)域目前沒有開放,包括壽安宮和英華殿。壽安宮在明代名為“咸安宮”,據(jù)史料記載天啟年間明熹宗的乳母客氏曾經(jīng)在此居住過。此后很長一段時間此宮都沒有出現(xiàn)在史料之中,直到康熙年間太子胤礽被廢之后曾經(jīng)與家眷一起被囚禁于此。
乾隆十六年(1751年),為了給皇太后慶祝六十歲壽辰,皇帝將此處改造為專門為皇太后祝壽的場所,這里也更名為壽安宮,并且為了萬壽慶典臨時在院落的核心區(qū)搭建起了一座規(guī)模宏大的戲樓。
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為了給皇太后籌備七十歲的壽辰,壽安宮一帶又添建一座戲臺,這處大戲臺的工程一直延續(xù)到次年才告完工。
乾隆建寧壽宮為自己養(yǎng)老所用
故宮博物院內有兩個院落需要單獨購買門票的景點,一個是鐘表館,它位于明清兩代皇帝祭祀祖先的奉先殿;另一處則是珍寶館,它是清代寧壽宮區(qū)域,即乾隆皇帝為自己退位后營建的“太上皇宮”。
寧壽宮當年是嘉靖皇帝營造的慈慶宮所在地。寧壽宮前半部分核心建筑群的結構和配置與慈寧宮(嘉靖時建造)高度類似。
寧壽宮建筑群的起點是九龍壁,這塊九龍壁和北海的九龍壁有些許不同。首先因為寧壽宮是隨墻式的影壁,故而只有北側有龍。其次,位于九龍壁中央的一條龍正視著北側的宮殿建筑群。
從第一道琉璃磚門——皇極門開始,經(jīng)過寧壽門、皇極殿、養(yǎng)性門、養(yǎng)性殿、樂壽堂、頤和軒,最終到達最后一進建筑景祺閣,剛好是九座,與九龍壁上的九條龍暗合。
寧壽宮是乾隆皇帝對自己一生事業(yè)的總結,同時他也把自己最為滿意和鐘情的建筑“照搬”到了這里。在皇極殿,能看到乾清宮和太和殿的“結合”;養(yǎng)性殿則是養(yǎng)心殿的翻版;寧壽宮花園(俗稱乾隆花園)里的符望閣是建福宮花園延春閣的“姊妹篇”。
樂壽堂更是結合了清漪園(今頤和園)和圓明園長春園的雙重特色。樂壽堂西朵殿三友軒和圓明園里長春園的淳化軒,都設置有圍廊,圍廊上有書法石刻,淳化軒刻的是《欽定重刻淳化閣帖》,樂壽堂前則為《敬勝齋法帖》。
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乾隆還為自己在寧壽宮中興建了暢音閣大戲樓。
(來源|《北京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