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佳麗 施小寒
(上海市肺科醫(yī)院,上海 200433)
胸腔鏡下采取的微創(chuàng)手術可以減小術中創(chuàng)傷,但基于手術、術后恢復、復發(fā)轉移等問題的擔憂,肺癌患者對未知狀況會產(chǎn)生焦慮和恐懼。針對患者癌癥治療時出現(xiàn)的恐懼心理疾病,臨床上可采取及時溝通、關懷、積極心理暗示等手段[1]。但目前常規(guī)普適性干預方案的效果并不理想。研究[2]發(fā)現(xiàn),支持—表達性團體干預可以緩解慢性疾病患者恐懼疾病進展(FoP),減少患者負性情緒和心理負擔。但該干預方式在癌癥疾病中是否同樣具有理想干預效果仍未可知。本文主要探討支持—表達性團體干預對胸腔鏡肺癌根治術患者FoP的影響。
1.1 一般資料前瞻性選取2020年1月至2023年1月本院收治的胸腔鏡肺癌根治術患者130例。隨機分為研究組和對照組,各65例,研究組男39例,女26例;年齡(55.56±5.18)歲;BMI(22.02±2.15)kg/m2;腫瘤部位:左肺41例,右肺24例,病理分型:鱗癌25例,腺癌22例,小細胞癌18例。對照組男37例,女28例;年齡(55.83±5.09)歲;BMI(22.1±2.28)kg/m2;腫瘤部位:左肺43例,右肺22例,病理分型:鱗癌26例,腺癌26例,小細胞癌16例。納入患者均經(jīng)手術病理與影像學檢查確診為肺癌,符合《中國常見惡性腫瘤診治規(guī)范》[3];符合手術指征且擇期行根治術治療者。已排除重要臟器功能嚴重不全者;自身免疫障礙者;接受放射治療者;認知障礙不能配合本研究者。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對照組接受院內(nèi)常規(guī)干預。觀察組給予支持—表達性團體干預:(1)團隊組建,團隊包括將心理咨詢師、肺癌主治醫(yī)師、護士長各1名,護師8名,所有成員均具有本科及以上學歷,肺癌根治術相關工作年齡>5年。由心理咨詢師、主治醫(yī)師和護士長共同參與干預方案制定,成員通過相關培訓和指導后正式進入干預團隊。(2)方案實施,將患者以入院時間為分界點分為5~8人的小組,分組干預。選擇安靜的科教宣傳室或安靜的病區(qū)交流中心,以安全、信任和尊重的氛圍為主,時間選擇下午或晚餐后,每周1次,每次1~1.5 h;先由團隊成員或護士分享自己的經(jīng)歷或與其他成員互動,隨后引導患者表達自己的恐懼、憂慮、用藥不良反應后產(chǎn)生的負面心理等,及病友共同關注一些主題如人際關系等,并在專業(yè)指導下展開討論。(3)觀察解決,團隊成員扮演指導者和引導者角色,負責促進交流和合作,觀察討論患者的表現(xiàn),確?;颊咴谳p松氛圍下都有機會表達自己的情緒和感受;在傾訴和討論階段結束后,利用視頻、圖片、PPT或語言講解形式解答患者疑慮,疏解患者情緒,并與患者一起討論可以采取的措施;讓成員總結之前的討論,并分享他們的感受、想法和進展,同時為其他人提供支持和鼓勵。(4)總結反思,跟蹤和記錄成員的進展,并定期進行評估和調(diào)整干預方案,為下一次會議設定方向和目標。(5)安全性保障,在干預過程中,主治醫(yī)師隨時處于可聯(lián)系狀態(tài),若患者出現(xiàn)病情變化或不良反應,及時根據(jù)肺癌治療預案采取救治措施。兩組均干預4周,共4次,干預前及干預4周后均接受量表檢測。
1.3 觀察指標參考Herschbach[4]編制的疾病進展恐懼簡化問卷(FoP-Q),選取吳奇云[5]翻譯后的中文版本,評估患者對癌癥恐懼心理狀態(tài),得分越低表明恐懼疾病的進展越低;以Connor[6]編制的心理彈性調(diào)查問卷(CD-RISC)評估患者堅韌、自強、樂觀的心理彈性評分,患者所得分數(shù)越低,則心理彈性越低;參考Folkman[7]編制的應對方式量表(SCSQ),選取解亞寧[8]翻譯后的中文版量表,評估患者對待問題的應對方式和態(tài)度,得分越低表明患者應對方式積極情緒越高。
2.1 FoP-Q評分重復測量方差分析結果顯示,兩組FoP-Q評分的時點、組間、交互效應比較有差異(F時點=612.463、F組間=20.294、F交互=44.837,P均<0.001),兩組干預后FoP-Q評分較干預前顯著降低(P<0.05),且研究組低于對照組(t=5.719,P<0.05)。見表1、圖1。
圖1 兩組不同時點FoP-Q評分
表1 兩組FoP-Q評分的比較分,n=65]
2.2 CD-RISC評分兩組干預后CD-RISC的各項評分均高于干預前(P<0.05),且研究組高于對照組(t=4.709、5.860、2.788,P均<0.05)。見表2。
表2 兩組CD-RISC評分的比較分,n=65]
2.3 SCSQ評分干預前,兩組消極應對方式得分、積極應對方式得分比較無差異(P>0.05),但兩組干預后消極應對方式得分均低于干預前,積極應對方式得分均高于干預前(P<0.05),且研究組升降幅度優(yōu)于對照組(t=5.416、3.511,P均<0.05)。見表3。
表3 兩組應對方式SCSQ評分的比較分,n=65]
2.4 線性回歸分析自強、堅韌、樂觀、消極應對方式、積極應對方式與恐懼疾病進展顯著相關(P<0.05),且因常量P<0.001,提示自強、堅韌、樂觀、消極應對方式、積極應對方式對恐懼疾病進展的回歸方程影響意義較大。見表4。
表4 線性回歸分析
在肺癌手術治療方式中,胸腔鏡根治術是其中創(chuàng)傷較小的類型,臨床上取得一定療效,有助于患者術后快速康復。但在圍術期內(nèi),患者可能會因為手術風險、手術過程、術后疼痛、恢復時間及其他未知狀況等因素產(chǎn)生焦慮和恐懼,不利于后續(xù)護理工作展開和康復療程順利進行。對此,需要采取更加系統(tǒng)、高效且具有針對性的情緒引導和心理干預措施,以減緩患者焦慮,調(diào)整心理狀態(tài)。支持—表達性團體是一種幫助人們紓解情緒、增強自我意識和解決問題的心理治療方法[9]。在干預過程中,干預團隊會打造一個安全、信任和尊重的氛圍,所有患者都可以分享自己的經(jīng)歷、感受和體驗,獲得他人提供支持和鼓勵。
本文結果顯示,兩組干預后FoP-Q評分均降低,但研究組評分低于對照組。說明在安全的環(huán)境下讓癌癥患者分享其感受、情緒和焦慮,可幫助患者更加深入地探索自己的情緒和內(nèi)心世界,并借此機會認識自己的強項、困難和需要,逐步建立起更健康、更積極的態(tài)度。本文結果顯示,干預4周后,兩組的CD-RISC評分均增加,且研究組評分更高。表明與其他患者分享經(jīng)驗和知識,學習如何應對疾病和治療中的挑戰(zhàn),可建立更樂觀的生活態(tài)度。在線性回歸分析結果中,3項心理彈性均與FoP-Q評分顯著相關,提示自強、堅韌、樂觀等心理因素對患者FoP影響意義較大,從該角度出發(fā)進行心理干預有助于緩解肺癌根治術后患者FoP。
本文結果顯示,兩組干預后的應對方式得分均改善,而研究組的應對積極情緒更高,結果還顯示,不同應對方式得分均與FoP-Q評分顯著相關。分析原因,在充分傾訴、積極交流和相互支持后,患者可以在干預團隊引導下重新評估疾病狀態(tài),并且從積極的角度來看問題。這種認知重構既幫助患者更好地理解和接受治療過程中的不適和痛苦,也可以讓患者獲得情感、信息和實質(zhì)性的支持,幫助患者更深入地了解家人、朋友和社會資源等支持系統(tǒng),正確處理社交關系[10]。
綜上所述,支持—表達性團體干預應用于胸腔鏡肺癌根治術患者可有效降低其恐懼疾病進展,改善患者心理彈性與應對方式。但本研究僅選擇改良后的FoP-Q條目,而癌癥患者FoP-Q受方面因素影響,后續(xù)需要擴大觀察指標作綜合分析。
利益沖突說明/Conflict of Intetests
所有作者聲明不存在利益沖突。
倫理批準及知情同意/Ethics Approval and Patient Consent
本研究通過上海市肺科醫(yī)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患者及家屬均知情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