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海鵬
習近平總書記在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上指出:“面對世界范圍內各種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鋒的新形勢,如何加快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增強文化軟實力、提高我國在國際上的話語權,迫切需要哲學社會科學更好發(fā)揮作用?!卑l(fā)揮我國哲學社會科學作用、提高話語權,離不開話語體系建設。為此,習近平總書記對哲學社會科學界提出了“不斷推進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建設和創(chuàng)新”的任務。在我國發(fā)展的重要階段,推進哲學社會科學話語體系建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我國史學界應直面不足,努力在馬克思主義指導下推進我國史學話語體系建設,努力提高學術話語權。
按照筆者的理解,哲學社會科學話語體系建設的主要目的,是使我國哲學社會科學形成與我國物質生產(chǎn)能力相匹配的話語影響力,提高國家話語權。如果按照硬實力和軟實力的分法,我們可以把物質生產(chǎn)能力看作硬實力,把文化、哲學社會科學、意識形態(tài)等的影響能力看作軟實力。哲學社會科學話語體系和話語權正是國家軟實力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我國在世界上和平發(fā)展、中華民族實現(xiàn)偉大復興的重要衡量指標。從這個意義上說,建設與我國物質生產(chǎn)能力相匹配的哲學社會科學話語體系,是我國哲學社會科學發(fā)展極為光榮的使命,也是極為緊迫的任務。
從歷史上看,一個國家哲學社會科學話語體系、話語權,大體與該國的物質基礎相匹配。一個小國、弱國,一般來說很難形成自己的哲學社會科學話語體系并在世界上擁有話語權。從16世紀到19世紀上半葉,當中國還顯得很強大的時候,正在崛起的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對中國的學術表現(xiàn)出很大的興趣和尊敬。老子、孔子等中國先哲的著作在歐洲被翻譯出版,歐洲漢學開始興盛。17世紀傳教士們編譯的《中國哲學家孔子》,向歐洲思想界傳播了一個完全不同的東方思想體系,深刻影響了18世紀歐洲的思想家。一些歐洲思想家如伏爾泰等在自己的著作中都描述過中國和中國的學術,許多歐洲思想家的思想其實都受到中國學術思想的啟迪。當西方國家完成工業(yè)革命、忙于在世界各地搶占殖民地和市場的時候,它們就開始探尋中國實力的底細,并計劃對中國施加兵威。鴉片戰(zhàn)爭后,中國面對西方列強的侵略,手足無措。甲午戰(zhàn)爭的失敗是當時的清政府未能想到的,甚至也是西方各國未曾想到的。甲午戰(zhàn)爭后,西方列強在中國劃分勢力范圍,幾乎要瓜分中國。八國聯(lián)軍侵華、《辛丑條約》簽訂,徹底打倒了中國士大夫的自大,崇洋觀念開始興盛。中國知識界認識到自己國家的落后,紛紛到東洋、西洋留學,如饑似渴地學習西學知識?!度簩W肄言》《民約論》《法意》《群己權界論》等西方資產(chǎn)階級上升時期的理論著作紛紛被譯成中文出版。蘇格拉底、柏拉圖、亞里士多德、培根、孟德斯鳩、康德、黑格爾等西方思想界的名士被中國思想界所接納。這些理論著作和思想家的觀點就成為當時中國學術話語體系的核心。嚴復、梁啟超、胡適、魯迅、郭沫若等新型知識分子,都是在吸吮西學知識后成長起來的。從中我們可以看出,近代中國的衰落導致中國哲學社會科學話語體系基本上是以西方話語體系為參照、為圭臬,話語權極為微弱,中國的軟實力也跌到了谷底。
中國共產(chǎn)黨在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的過程中,大力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在這一過程中,我們黨為克服哲學社會科學界“言必稱希臘”的崇洋風氣,樹立自己的理論自信、文化自信,花費了大量時間和心力,取得了積極成效。毛澤東同志提出的“帝國主義和一切反動派都是紙老虎”“實踐論”“矛盾論”“人民內部矛盾”“三個世界”等一系列概念和論斷,鄧小平同志提出的“貧窮不是社會主義”“社會主義市場經(jīng)濟”“計劃經(jīng)濟不等于社會主義,資本主義也有計劃”等一系列概念和論斷,不但在政治領域有著重要影響,在哲學社會科學界也產(chǎn)生了廣泛影響,成為我國哲學社會科學的代表性話語。但應該承認,新中國成立以來的大多數(shù)時間里,我國哲學社會科學話語體系建設水平總體并不高,話語權在國際學術領域還處于弱勢,即使是有著傳統(tǒng)優(yōu)勢的史學也是如此。
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哲學社會科學界的眼光是向外的。就史學而言,先是大量翻譯出版蘇聯(lián)的史學著作,如蘇聯(lián)科學院主編的多卷本《世界通史》。后來是大量翻譯出版歐美國家和日本的史學著作,像“劍橋世界史”“劍橋中國史”等在中國大量出版。“劍橋中國史”包括劍橋晚清史、劍橋民國史、劍橋中華人民共和國史等,雖然對中國學者的研究有參考作用,但主要是針對西方讀者寫的。相反,中國史學家的著作雖然也有被西方國家翻譯出版的,但數(shù)量甚少,在國外圖書市場只是點綴,難以在西方學術話語體系中嶄露頭角。像范文瀾撰著的《中國通史》、郭沫若主編的《中國史稿》、劉大年主編的《中國近代史稿》、白壽彝主編的《中國通史》、逄先知和金沖及主編的《毛澤東傳》以及近些年中國學者出版的大部頭中國史學著作,都沒有外文譯本(包括外國出版的譯本和中國出版的譯本)。這是目前的基本狀況,從一個側面反映了我國史學在國際上的話語權還比較弱。
美國學者在中國近代史研究領域提出了不少新的概念和理論,如沖擊—反應模式、現(xiàn)代化研究范式、中國近現(xiàn)代歷史的連續(xù)性等。這些風靡世界也曾風靡中國的概念和理論,體現(xiàn)了西方的學術話語體系和話語權。歷史虛無主義的流行,在根源上與其中一些概念和理論緊密相關。我國歷史學者研究歷史時所堅持的概念和理論,如馬克思主義社會形態(tài)學說、中國文明起源、漢民族形成、中華民族在長期歷史進程中的民族融合、近代中國社會性質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中國近代史的主題是反帝反封建、民族資本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等,往往不被西方學者所接受,甚至現(xiàn)在也不大受我國年輕學者重視。在西方許多學者眼中,中國作為社會主義國家在意識形態(tài)上與西方是對立的。正是由于這一偏見,他們總是難以理性客觀地評價中國的哲學社會科學,總是習慣于排斥中國歷史學者提出的概念和理論。
隨著經(jīng)濟快速發(fā)展,我國國力不斷增強,世界影響力日益提升,學術上的話語權也有了可喜變化。比如,過去人們說蒙古學、敦煌學在國外,現(xiàn)在就不能那么說了;中國抗戰(zhàn)在世界反法西斯戰(zhàn)爭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往西方學者基本忽略不計,現(xiàn)在開始有了較高評價;一些歐洲學者也開始采用近代中國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這樣的概念。當然,這種變化還是有限的,我國哲學社會科學話語體系的建設、話語權的提高還要經(jīng)歷一個長期的過程。如果說21世紀是中國的世紀,在經(jīng)濟上可能會來得早一些,在學術上則會來得晚一些。對于中國哲學社會科學話語權的提高,西方國家是不習慣的,也是不耐煩的,需要一個較長的適應期。正因如此,推進我國哲學社會科學包括史學的話語體系建設,是當前我國哲學社會科學界的緊迫任務。
中國的發(fā)展會使西方學者對中國的看法有新的轉變。西方學者學術觀念的轉變是值得歡迎的,但這并不等于他們會在學術上支持中國學者的話語體系。要把我國建設成為哲學社會科學強國,需要中國學者自己去建設自己的話語體系、提高自己的話語權?,F(xiàn)在是抓這個問題的時候了。就史學來說,我國史學的許多研究無疑有獨步世界的學術成就,但是還沒有被國際學界所了解、所接受。建設我國史學話語體系、提高話語權,中國歷史學者還需要下一番苦功夫。
從20世紀20年代開始,李大釗、陳獨秀、李達、郭沫若、呂振羽、范文瀾、翦伯贊、侯外廬等一批中國學者就開始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運用唯物史觀研究中國歷史。今天,建設我國史學話語體系、提高話語權,最根本的要求就是自覺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來研究中國歷史和世界歷史。在馬克思主義指導下建設我國史學話語體系,關鍵是總結、概括出體現(xiàn)這一話語體系的科學概念和學科范式。就中國近現(xiàn)代史而言,要堅持以前提出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性質、反帝反封建斗爭、舊民主主義革命和新民主主義革命、舊三民主義和新三民主義等科學概念,要在更多史料的支持下進一步論證和豐富這些概念;要對諸如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協(xié)商民主、民族區(qū)域自治等政治術語作出翔實的學術論證,使之成為學術話語;要對我國學者有較多話語權的社會歷史發(fā)展規(guī)律學說進行更加深入的學術研究和論證。只有在這些方面進行努力,我國史學才能把話語體系提升到一個新的水平,而不是跟在西方學者后面亦步亦趨。
建設我國史學話語體系、提高話語權,基礎是開展扎實深入的史學研究。否則,話語體系就是無根的浮萍,話語權也就無從談起。這就要求我們堅持在馬克思主義指導下深入開展史學研究。比如,我們要研究中華文明起源的歷史根據(jù),中華文明何以不同于世界其他文明,中華文明在歷史上如何吸收其他文明的精華,中華文明的優(yōu)點和弱點在哪里;要研究中國歷史發(fā)展的特點,中國封建社會經(jīng)歷漫長歷史時期的原因,中國幾千年的經(jīng)濟結構、政治結構和社會結構是如何形成的;要研究中國傳統(tǒng)社會意識形態(tài)體系或者說儒學體系的精華和糟粕是什么,儒學體系在面對西方資本主義思想體系時為什么打了敗仗,今天正在走向復興的中華民族應該如何看待中華傳統(tǒng)文化包括儒學體系;要研究中國革命的特點和成功的原因究竟是什么,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化過程中是如何與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與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相結合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在中國發(fā)展的歷史必然性;要研究五千年不曾中斷的中華文明對世界作出了哪些貢獻,中華文明的連續(xù)性發(fā)展對當今世界發(fā)展有什么啟示意義,如何看待世界歷史發(fā)展以及世界歷史發(fā)展中心的轉移;等等。這些課題都需要歷史學者深入研究。只有把這些問題研究透了,才能把握歷史發(fā)展規(guī)律。歷史學者要有甘坐冷板凳的精神,研究要有十分扎實的史料根據(jù)、十分嚴謹?shù)恼撟C邏輯,要有令人信服的闡釋力。只有這樣的研究,才能在學術上有說服力,才有助于提高我國史學話語體系建設水平和話語權。
建設我國史學話語體系,既需要學者個人開展深入的研究,產(chǎn)出一系列運用史料得當、見解獨到的精深專著;又需要運用集體力量組織學者攻關,產(chǎn)出多種體系宏大、結構嚴密的大部頭著作;還需要具有戰(zhàn)略思考能力的學者在專門研究的基礎上對研究成果進行新的概括,提出具有主體性、原創(chuàng)性的概念和理論,使我們的研究在方法論意義上對國際史學界產(chǎn)生重要影響。
我國史學話語體系建設水平和話語權的提高,當然也會有許多具體的表現(xiàn)。比如,西方國家學術界主動翻譯引進中國學者的歷史研究成果,作為其研究、認識中國歷史和現(xiàn)狀的基本參考,也作為其研究、認識世界歷史和現(xiàn)狀的重要參考;西方大量歷史學者來中國訪學,大量留學生為學習歷史到中國深造。在這一過程中,我國學術界也要主動翻譯出版我國歷史學界的代表性著作,將我們的研究成果推薦到西方國家;我國學術機構、學術團體應召開重要的國際學術會議,去評價和推介我國歷史學界的重要研究成果。這些都是在建設我國史學話語體系、提高話語權過程中需要做好的具體工作。
建設我國史學話語體系、提高話語權,不會一蹴而就,需要我們付出艱辛努力。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當代中國正經(jīng)歷著我國歷史上最為廣泛而深刻的社會變革,也正在進行著人類歷史上最為宏大而獨特的實踐創(chuàng)新。這種前無古人的偉大實踐,必將給理論創(chuàng)造、學術繁榮提供強大動力和廣闊空間。這是一個需要理論而且一定能夠產(chǎn)生理論的時代,這是一個需要思想而且一定能夠產(chǎn)生思想的時代。我們不能辜負了這個時代?!毙聲r期的中國歷史學者要承擔起自己的歷史責任,絕不能辜負了這個時代。中國歷史學者要堅定對馬克思主義的自信,對中國歷史傳統(tǒng)和文化傳統(tǒng)的自信,對中國學術界理論和文化創(chuàng)造力的自信,為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貢獻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