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許玩手機,手機只會耽誤你的學習?!?/p>
“我們班上成績最好的同學也玩手機?!?/p>
“那你為什么成績不好呢?”
…………
這是一般家庭中,家長和孩子之間常見的對話。家長關注的是成績,而孩子關注的是自由,矛盾通常在這種時候一觸即發(fā)。
現(xiàn)如今,“手機上癮”這個問題,絕對可以排進中國家庭教育焦慮的Top 3,與“學習沒動力”和“青春期叛逆”一起,成為壓在家長心上的三塊大石。
國際上,有不少機構(gòu)圍繞“手機對孩子的危害”開展了大量研究。發(fā)明手機的美國人馬丁·庫帕也一定沒想到,手機自誕生至今,居然會造成一個影響全球的健康問題。
“手機對孩子最大的危害究竟是什么?”
“手機為什么那么容易讓人上癮,尤其是孩子?”
“如果手機的使用對孩子來說避無可避,那么大人怎樣正確地去引導?”
上述問題,或許統(tǒng)統(tǒng)是家長們想知道的,但是手機真的是關鍵問題嗎?如果有一天,手機在孩子間的應用和普及發(fā)展到像吃飯穿衣一樣平常,那么仍把手機視作教育的絆腳石,有沒有可能是我們掉進認知陷阱之后的歸因謬誤?這些都是值得我們?nèi)ド钊胩接懙摹?/p>
手機刷多了,真的會變“傻”
浙江省眼科醫(yī)院10年前做過一個實驗。3名眼科醫(yī)生讓3個孩子分別使用和觀看手機、平板電腦、液晶電視和投影儀。醫(yī)生通過對比孩子的視力屈光度、淚膜破裂時間和每分鐘眨眼次數(shù)的前后變化,來判斷它們對孩子視力的傷害程度。實驗顯示,使用手機、平板電腦對孩子視力屈光度的影響遠大于觀看電視、投影儀。
其中一個小朋友在玩iPad的20分鐘里,平均每分鐘只眨了4次眼,而通常情況下,正常人的眨眼頻率是平均每分鐘15~20次。
《美國精神病學雜志》進行的一項為期25年、涉及3000人的研究發(fā)現(xiàn),沉迷于電子屏幕的人的認知能力,會隨著時間的流逝而下降,每天使用電子產(chǎn)品超過7小時的兒童,大腦皮層有過早變薄的跡象。如果孩子長時間受到這種刺激,大腦的注意力、反應能力等功能都會下降。
瑞士熱帶病和公共衛(wèi)生研究所曾經(jīng)有一項針對700名12~17歲青少年的研究發(fā)現(xiàn),手機所產(chǎn)生的射頻電磁場,如果讓青少年長期接觸,會對其特定腦區(qū)記憶性能的發(fā)育產(chǎn)生不利影響,甚至會對孩子的情商、心理狀態(tài)以及身心的多方面能力產(chǎn)生負面影響。
國內(nèi)外的眾多醫(yī)學研究也表明,手機對人所造成的傷害,還與人的年齡大小成反比。這也就是說,使用手機的人年齡越小,受到的影響會越大。手機刷得越多,人真的會變“傻”。
醫(yī)學界有句話:“是藥三分毒,但是拋開劑量談毒性,就是耍流氓。”同樣地,如果拋開玩手機的時長和孩子的年齡,來談手機對孩子的傷害問題,其實也是片面的。
事實上,還有一個我們不得不重視的問題,那就是手機的使用者正在越來越趨向幼齡化。不少智能手機制造商甚至還推出了電話手表以及兒童專用機之類的產(chǎn)品。而對于還處在幼齡階段的兒童迷戀手機的情況,絕大多數(shù)家長表示擔憂,只是家長們對“長時間刷手機帶來的影響”的認知,無非是覺得這會影響孩子視力、身體發(fā)育,以及會讓孩子今后沉迷電子屏幕不肯學習等。
這些當然無可厚非,只不過這種擔心注定會是徒勞一場——當“手機成為新的‘人體器官’”的討論在當下盛行時,我們或許就應該想到,從孩子們出生的那一刻起,手機就已經(jīng)被植入他們的生命進程。或許我們要做的不是立刻反對,而是該想想如何讓這個進程發(fā)生得更加科學一些。
解決手機上癮,“堵不如疏”
當大家看到上述的研究分析時,可能會想說:道理誰都懂,但是不停地強調(diào)危害,也只是徒增焦慮,關鍵是怎么解決孩子玩手機上癮的問題。
如今,在這個數(shù)字化日新月異的時代,手機已經(jīng)無聲無息地融入人們生活的每一個角落。對于孩子來說,手機里那些色彩繽紛的游戲、生動有趣的短視頻和充滿無限可能的社交App,就像打開了一扇探索新世界的窗戶。
很多家長發(fā)現(xiàn),當孩子沉浸在手機世界里,他們仿佛與現(xiàn)實世界隔絕,對外界的呼喚充耳不聞。家長們憂心忡忡,嘗試用各種方法來減輕孩子對手機的依賴,有時甚至不惜采取嚴厲的限制措施。然而很多時候,這些努力似乎都收效甚微。
“孩子要對抗的是頂尖的設計師、程序員,以及號稱‘最懂手機用戶’的心理學家。他們要做的事情就是搶走你的時間、精力、注意力,給了你非常多的、密集的、瞬間的滿足感,讓你在充滿期待的過程中,迅速產(chǎn)生多巴胺,產(chǎn)生幸福感。這樣的誘惑,成年人尚且擋不住,更何況是自制力更差的孩子。”中國營地教育研究院常任理事王歡,在一次演講中分享了自己對手機的認識。
王歡曾就職于西門子全球研發(fā)中心,并于德國慕尼黑工業(yè)大學RCS(實時計算系統(tǒng)實驗室)攻讀腦科學博士,他自2016年創(chuàng)業(yè)至今,在學習方法論、運動和大腦、學習效率等方面進行了深入研究。王歡坦言,他在小時候特別喜歡打游戲,沉迷任天堂插卡式游戲機。父母限制他玩,他就偷家里的錢出去玩,還把他爸爸收藏的古錢幣當廢銅賣了,把父母氣得要死。
對此,王歡總結(jié)出一套“堵不如疏”的觀點:如果孩子年齡比較小,那就盡可能早地讓孩子接觸手機,因為越不讓他接觸,他就會越向往,越好奇,越覺得“手機太厲害了,別人也這么干,但是我沒有這個資格”,甚至因此產(chǎn)生攀比心理。低年齡段孩子的行為比較容易受到影響,但更容易受到改變,這也是行為訓練的最好時機。
在王歡看來,如果孩子之前經(jīng)歷過、感受過,并控制住,那么到了高年齡段的時候,反而會對手機泰然處之?!霸缃佑|、早免疫”,當然,一定要正確地接觸,如果錯誤地接觸,那么將來除了要以孩子的健康為代價,家長還要承擔更大的精神支出和教育壓力。
把教育精力投入真正重要的事情
此前,法國國民議會表決通過了一項法案,全面禁止幼兒園、小學和初中學生在校園內(nèi)使用智能手機、平板電腦、智能手表等各種具有聯(lián)網(wǎng)功能的通信設備。
很多家長看到這條消息的時候,或許只關注到“禁止幼兒園、小學和初中學生”,卻很少注意到被禁止的使用場景其實是校內(nèi)。事實上,早在手機等電子產(chǎn)品問世之初,國內(nèi)的中小學就已經(jīng)開始施行禁止令。
那么,孩子不優(yōu)秀,真的跟玩手機有直接關系嗎?
其實不然?,F(xiàn)實的情況是,中國的孩子每天在學校里的時間長達10個小時,甚至更多,但大部分孩子很少接觸手機。此外,不同的孩子對手機的依賴前提也不盡相同。比如成績優(yōu)秀的孩子,可能照樣玩手機,這是因為對于他來說,老師管得少,家長也放心,他既有自由,也有選擇,所以可以大膽地尋求自己的愛好。
另一種孩子,成績特別落后,屬于自暴自棄型,家長也管不了,如果加以管束還會適得其反。當然,還有大部分的孩子,學習不上不下,學得很努力,但也很費勁。他們極力地克制自己想要接觸手機的沖動,殊不知和其他課外活動一樣,玩手機對他們產(chǎn)生的最大影響,或許只是占據(jù)了他們高強度學習當中的一小部分時間而已。
那么說到底,孩子對手機的使用究竟應該怎么引導?
對此,大部分家長或多或少地從海量的手機資訊中看過一些方法,比如規(guī)定孩子每天使用手機的時間段、時長,以及可以使用手機做什么,培養(yǎng)孩子的契約精神,教孩子利用規(guī)則讓手機的使用價值最大化。這些都屬于老生常談。
在王歡看來,與眾多的興趣愛好相比,玩手機游戲和刷短視頻所帶來的趣味更加廉價,然而玩樂和尋求趣味是孩子的天性,如果想要從根源上對抗“手機上癮”這個問題,那就不能只是一味地掐斷低級趣味,也要培養(yǎng)孩子的更多高級趣味,比如通過一次戶外運動、一場團隊協(xié)作的籃球比賽,讓孩子收獲掌聲和鼓勵所帶來的成就感。
當然,除了日常生活中的行為培養(yǎng),還有孩子每天在學校里的10個小時。怎樣讓孩子的大腦發(fā)育和行為培養(yǎng)更加科學,讓孩子的學習效率更高,在學習當中獲得成就感更為重要。
然而大部分情況下,家長并不能清楚掌握孩子在學校里的10個小時,所以經(jīng)常將問題聚焦在肉眼可見的手機上。家長總是只看到問題的表面,將情緒發(fā)泄在孩子身上,而沒有看到問題的本質(zhì),這是真正掉進了認知的陷阱里。
家長與其抓住手機問題不放,不如將教育的精力放到孩子的“主營業(yè)務”上,才不算本末倒置。
(來源:《新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