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兵要望江南》成書時代綜合考論

        2024-04-23 09:03:17李鶴群
        江漢論壇 2024年4期

        摘要:兵陰陽著作多數(shù)失傳,而存世之作《兵要望江南》體制宏大,卻以詞的形式書寫,十分特別。詞家因其為兵書而少有關(guān)注,兵家以其為詞作而鮮有問津。若單從詞學(xué)或目錄學(xué)方面考辨其成書及作者,則難免偏頗,故須增辟新途,從避諱學(xué)、詞匯學(xué)、兵學(xué)史等角度補充論證、綜合考辨,則知此書始作于晚唐武安軍時期,而最終成書于北宋初期,其作者為晚唐易靜及北宋初的兵陰陽家。

        關(guān)鍵詞:《兵要望江南》;兵陰陽學(xué);成書時代;作者

        基金項目:國家社會科學(xué)基金一般項目“ 《孫子》文獻(xiàn)整理與研究”(22BZX042)

        中圖分類號:K207文獻(xiàn)標(biāo)識碼:A文章編號:1003-854X(2024)04-0120-07

        《兵要望江南》是一部兵陰陽書,其占術(shù)內(nèi)容十分豐富,是兵占術(shù)的集大成之作,是研究兵陰陽學(xué)的重要史料。然而,此書作成于何時及作者為誰,頗有爭議,有云晚唐易靜者,有云初唐李靖者,亦有云黃石公以授張良者。饒宗頤先生和王兆鵬先生對此均曾撰文考論,他們一致認(rèn)為此書非出自初唐李靖,更非出自秦末黃石公,但對是否出自晚唐武安軍左押衙易靜則持不同意見。(1)

        一、從避帝王名諱可知《兵要望江南》作于晚唐及北宋初期

        (一)不避穆宗李恒之前的唐代帝王名諱

        《兵要望江南》題為晚唐武安軍左押衙易靜撰,卻又不避唐代皇帝名諱者多。唐高祖名李淵,李淵之父名李昞,李淵之祖名李虎,然《兵要望江南》不避李虎名諱,全書凡17處用“虎”字。唐代避“虎”字,多以“武”或“獸”代之,如改“虎賁”為“武賁”,改“虎牢關(guān)”為“武牢關(guān)”,改“韓擒虎”為“韓擒武”或“韓擒獸”;亦不避世祖李昺嫌諱“丙”字。因唐代避唐太宗李世民名諱,《兵要望江南》不避太宗李世民之“世”“民”二字,用“世”字10處,用“民”字8處;不避高宗李治之“治”字,用“治”字1處;不避中宗李顯之“顯”字,用“顯”字8處;不避殤帝李重茂之“重”字,用“重”字14處;不避唐玄宗李隆基之“基”字,用“基”字1處;不避肅宗李亨之“亨”字,用“亨”字1處;不避代宗李豫之“豫”字,用“豫”字1處;不避憲宗李純之“純”字,用“純”字1處;不避穆宗李恒之“恒”字,用“恒”字1處。武周時期,詔改南朝宋文學(xué)家鮑照為“鮑昭”,改“詔書”為“制書”,然而《占?xì)獾谒摹酚小俺鄽庹仗鞝I上起”,《太乙式第二十七》有“開門照”,《占六壬第二十八》有“照處是推源”,凡3處用武曌嫌名“照”字。

        當(dāng)然,唐太宗在位時,“世民”二字不全避,只要二字不相連即可,故當(dāng)時仍保持“民部”之名,至高宗繼位后才改為“戶部”;虞世南、李世、蘇世長等皆不避“世”,此既是對“二名不偏諱”古訓(xùn)的遵循,也說明李世民較為開明,但書牘奏疏等仍避其先祖李虎名諱。唐代長孫無忌等撰《唐律疏義》卷10“上書奏事犯諱”條規(guī)定:“諸上書若奏事誤犯宗廟諱者,杖八十;口誤及余文書誤犯者,笞五十。即為名字觸犯者,徒三年;若嫌名及二名偏犯者不坐?!甭闪铍m寬,但詔令及實際執(zhí)行卻嚴(yán)。唐高宗繼位后,帝王名諱、廟諱敬避愈多,單字“世”和“民”均需敬避,多以“代”“時”“歲”“嗣”替代“世”字,多以“戶”“人”“氓”“士”“臣”替代“民”字。即使某一字中帶有“世”字,亦須改避,如“泄泄”寫作“洩洩”,“棄”寫作“棄”;凡從“民”之字,皆改“民”為“氏”,如改“岷”作“?”,改“昬”作“昏”,改“緡”作“”。但又有學(xué)者稱,生活于玄宗時期的杜甫在其作品中使用“世”字48次,使用“民”字2次,此外“虎”“丙”“邴”“秉”“治”“顯”“旦”等字均可在其作品中找到,然而唐玄宗之名諱“隆”“基”二字卻找不到。由此有學(xué)者認(rèn)為,唐人避諱對象主要是“今上”,而避過往君主名諱及廟諱則不嚴(yán),即使在一篇詩文之內(nèi),遇到同一個避諱字,也是有時避諱,有時不避諱。(2)

        在《兵要望江南》中,唐太宗李世民、唐高宗李治、唐中宗李顯、武周武則天、唐玄宗李隆基、唐肅宗李亨、唐代宗李豫、唐憲宗李純、唐穆宗李恒的正諱嫌諱都不避。這大體可以說明《兵要望江南》非作于這些皇帝在位之時。若僅從帝王名諱敬避看,則大致可知《兵要望江南》非作于初盛唐時期及中唐前期,而在中唐后期及晚唐之后。確切地說,不會作于唐穆宗李恒去世之前,而當(dāng)在唐敬宗繼位之后,而敬宗時已進(jìn)入中唐后期。

        再進(jìn)一步看,“望江南”詞調(diào)創(chuàng)始于中晚唐之際李德裕為亡妓謝秋娘所作,所以只有晚唐之后才有《兵要望江南》。盡管穆宗李恒、文宗李昂、武宗李炎、宣宗李忱、懿宗李漼、僖宗李儇、昭宗李曄七人由宦官擁立,末帝李柷由朱溫扶持,但其名諱仍須敬避。從敬宗李湛至哀帝李柷,共有八位皇帝,其名諱未在《兵要望江南》中見到,雖然漼、儇、柷三字是冷僻字,但是湛、昂、炎、忱、曄五字并不冷僻,“湛”有深、重、滿、盈之義,“昂”有高、仰、奮之義,“炎”有酷熱、燃燒、火光、太陽等義,“忱”有誠、信、真摯之義,“曄”有光輝、華美、興盛之義,卻也未在《兵要望江南》中見到,而《兵要望江南》多有這些詞義的表達(dá),所以不是巧合。

        進(jìn)一步從《崇文總目》題《兵要望江南》為唐代武安軍左押衙易靜所撰看,武安軍是在唐僖宗光啟元年(885)由欽化軍改名而來,其治所為湖南長沙,唐昭宗乾寧三年(896)馬殷據(jù)有湖南,唐昭宗光化元年(898)任武安軍節(jié)度使,唐哀帝天佑四年(907)被后梁封為楚王,武安軍(885—907)至此結(jié)束。結(jié)合《兵要望江南》使用帝王名諱字表看,此書作于易靜任武安軍左押衙期間是可信的,而武安軍存續(xù)期間恰好在唐僖宗李儇、唐昭宗李曄、唐哀帝李柷在位之時。

        (二)不避五代十國君王名諱

        陳垣先生有言:“五代承唐之后,諱例仍嚴(yán)?!保?)各朝君王仍以避諱之法樹立威權(quán),鉗制人民,較前代有過之而無不及。后梁朱全忠在稱帝前,即多次逼迫唐哀帝李柷詔告全國敬避其本人及其父祖名諱,“朱全忠之祖名信,其父名誠,舉凡信、成、城等字都在避諱之列”(4),朱全忠登位后又詔令避其曾祖朱茂琳名諱,且改己名為“晃”。后唐莊宗李存勖及其祖父李國昌的名諱均在詔令避諱之列。莊宗死后,李嗣源繼位,是為明宗。明宗因礙于“二名不偏諱”之禮制,而為自己更名為“亶”。后晉石敬瑭詔令既要“二名偏諱”,又要避嫌諱,其本人及其父石紹雍之名均在敬避之列。比如,所有姓敬者,均須改為文姓或茍姓;所有姓唐者,均改為陶姓;劉昫所撰《唐書》題名為《李氏書》。后漢高祖原名劉知遠(yuǎn),后更名為“暠”,然舊諱仍須避用。后周太祖郭威、世宗柴榮以及恭帝柴宗訓(xùn)之名諱均須避用。比如,柴宗訓(xùn)有三個弟弟,分別名宗讓、宗謹(jǐn)、宗誨,其中“宗”字均改為“熙”字。后周不僅避君王名諱,而且避諸侯名諱,凡與諸侯詔書,其文辭有與諸侯同名者,均需改易。然而,《兵要望江南》卻不避后梁太祖朱全忠之“全”“忠”二字,用“全”字9處,用“忠”字5處;不避梁末帝朱友貞之“友”“貞”二字,用“友”字及“貞”字各1處;不避后唐莊宗李存勖之“存”字,用“存”字1處;不避后唐明宗李嗣源之“源”字,用“源”字3處;不避后唐愍帝李從厚、廢帝李從珂之“從”“厚”二字,用“從”字22處,用“厚”字3處;不避后晉出帝石重貴之“重”“貴”二字,用“重”字14處,用“貴”字6處;不避后漢高祖“劉知遠(yuǎn)”之“知”“遠(yuǎn)”二字,用“知”字47處,用“遠(yuǎn)”字7處;不避后漢隱帝劉承祐之“祐”字,用“祐”字2處;不避后周太祖郭威之“威”字,用“威”字17處;不避世宗柴榮之“榮”字,用“榮”字3處;不避后周恭帝柴宗訓(xùn)之“宗”“訓(xùn)”二字,用“宗”字3處,用“訓(xùn)”字1處。同樣,五代時期,有十個主要的割據(jù)政權(quán),其避諱制度實際與五代無異,茲不列舉。陳垣《史諱舉例》指出,吳人為避吳太祖楊行密嫌諱,改稱“荇溪”為“菱溪”,改稱“杏”為“甜李”或“甜梅”,改稱“蜜”為“蜂糖”,皆可為證;不避南唐李昪之父李榮名諱,用“榮”字有3處。南唐避諱仍嚴(yán),從避諱學(xué)分析,南唐雖然詞作繁興,但是此書不大可能出自南唐。

        那么,《兵要望江南》有無可能出自南唐、南漢及北漢劉旻、劉承鈞時期呢?答案是否定的。前面講到《兵要望江南》雖不用李昪、李璟、李煜名諱,但并不避李昪之父祖李榮、李志名諱,故不大可能出自南唐。南漢國主劉、劉玢、劉晟、劉,其名諱字冷僻或不常用,根據(jù)《兵要望江南》所表達(dá)的思想內(nèi)容,確實難以用到,但劉稱帝后,追尊其兄劉隱為襄皇帝,廟號烈宗,而《兵要望江南》不避“隱”字,故亦不大可能出自南漢。北漢承后漢而來,后漢劉知遠(yuǎn)是北漢國主劉旻之兄,故北漢避諱當(dāng)從后漢,而《兵要望江南》不避后漢劉知遠(yuǎn)之名諱,故亦不大可能出自北漢。此外,五代十國時期,除五代政權(quán)及十個主要割據(jù)政權(quán)外,還有九個邊緣性割據(jù)政權(quán),然而,《兵要望江南》并不避割據(jù)者名諱。故從避諱角度看,《兵要望江南》出自五代十國以外的九個邊緣性割據(jù)政權(quán)亦不可能。

        (三)不避宋太宗趙光義名諱

        宋代避諱甚嚴(yán),然而《兵要望江南》不避宋太宗趙光義名諱,即不避“光”“義”二字。全書24處用“光”字,4處用“義”字。“光”字用例較多,此不煩引證,僅舉“義”字為例?!墩嫉氐谑濉酚小耙茽I修義滅兇災(zāi)”句;《占鳥第二十二》有“必是義兄圖義弟,不然義弟欲謀兄”句。宋太祖開寶九年(976)趙光義繼皇帝位,改義陽軍為信陽,義武軍為定武,昭義軍為昭德,崇義軍為崇信,感義軍為感德等;又改“義士”為“信士”。然而,第二年(977),宋太宗為自己更名為“炅”,詔令各州、縣、軍已經(jīng)因避“光義”正諱而改名者外,其余不再避“光義”諱,而“炅”字比較冷僻,易于避用。故《兵要望江南》的最后作成年代當(dāng)不在宋太宗繼位至更名“炅”前,而有可能作成于宋太宗更名“炅”后至宋代第三位皇帝真宗趙恒繼位前。

        (四)避至圣先師孔子名諱“丘”字

        宋徽宗大觀四年(1110),朝廷規(guī)定須避孔丘名諱,故凡有“丘”字的地名都改易,如瑕丘縣改為瑕縣,龔丘縣改為龔縣。從此至清,多半避“丘”字,或改為“邱”,或缺筆成“斤”,或缺“丘”字 中間一豎筆,或改為“某”,或以朱筆圈之,不一而足。清道光八年(1828)巴圖魯哈抄錄乾隆年間王垂綱抄本《兵要望江南》,其中《占?xì)獾谒摹酚小盎蛉缟皆栏矋徢瘛本洌瑒t避“丘”字。然而又有不避者,如明代萬歷壬午年(1852)保定知府屬吏錢塘人張振先跋后本則直接寫為“丘”。宋徽宗時已是北宋末年,此書顯然不可能最終成書于此時。

        (五)不避趙宋始祖趙玄朗之“玄”字及宋真宗趙恒之“恒”字

        北宋真宗大中祥符五年(1013),趙恒虛構(gòu)其始祖為“趙玄朗”,從此至終宋,易“玄”為“元”,或缺“玄”之末筆,并有嫌名懸、縣、、玹、盷、泫、訇、眩、獧等21字皆須回避。但是《占六壬第二十八》有“玄武將”“玄武共相親”“玄武與勾陳”“玄武定三傳”等語,《禳厭第二十四》有“黑旗玄武隊前行”等語。這些“玄”字,清道光八年(1828)巴圖魯哈抄錄本或?qū)懽鳌霸?,或缺末筆,但又不避“懸”字,而有“高懸”“懸鐘”“懸衣”“懸尸”等詞,可見不是避“玄朗”名諱,而是避諱清代康熙皇帝玄燁名諱,且明代萬歷壬午年(1582)保定知府屬吏錢塘人張振先跋后本則不避“玄”字亦可證之。

        《兵要望江南》亦有不避“恒”字例。唐代、宋代皇帝名“恒”者,有唐穆宗李恒、宋真宗趙恒,然而《兵要望江南》不避其諱,可見當(dāng)非作于唐穆宗李恒及宋真宗趙恒時期。換言之,宋真宗大中祥符五年(1013)才有避諱“玄朗”的式令,此前則無。

        由上大致可知,《兵要望江南》最終作成時間不會晚于宋真宗大中祥符五年(1013)。當(dāng)然,今天我們能見到的《兵要望江南》最早刊本為明代萬歷刊本,從宋至明,年代久遠(yuǎn),其間抄錄過多少次亦不可知,且后朝不避前朝帝諱,即使前朝已避之字,后朝亦未必措意,所以后朝的避諱與不避諱,很難說明前朝的避諱與不避諱,所以這一推論在此姑且作為一種參考。

        (六)趙匡胤及其父祖五代名諱中唯獨不避宋太祖嫌名“引”字

        宋太祖趙匡胤之“匡”非冷僻字,有糾正、幫助、輔助、扶持、拯救等意思,義項較寬,但《兵要望江南》無“匡”字,而有與“匡”義相近或相同的“助”字24處。據(jù)《宋朝事實》卷1《祖宗世次》所載,避宋太祖名諱有詳列,即除避諱“匡”字外,還有避諱筐、框、邼、眶、恇、劻、洭、?、?、、迋、及其他與“匡”字同音或近音的字,凡18個;除避諱“胤”字正諱外,還要避諱引、?、、靷、戭、枃、螾、椼、廴及其他與“胤”同音或近音的字,凡12個?!侗稀凡槐芟用耙弊帧!墩荚频谌酚小耙惨藞允匾龓熯€”,《占蛇第十九》有“更防引得外奸乖”,《占獸第二十》有“敵來降我引朝君”,《占獸第二十》有“引使履王庭”,《占鳥第二十二》有“皂旗黃桿引師行”,《禳厭第二十四》有“白旗獨角引前程”。這當(dāng)為避諱不嚴(yán)之例,因為宋朝雖然避諱較嚴(yán),但多為宮廷、朝堂、官府及官僚、士大夫、應(yīng)試舉子等所執(zhí)行。至于民間,執(zhí)行避諱式令并不嚴(yán)格?!侗稀纷罱K成書于宋初術(shù)士,故避諱不嚴(yán),亦合情理。宋代朱翌《猗覺寮雜記》云:“本朝寬厚,自非舉子為文、臣僚奏牘,不敢犯廟諱,天下人語言未嘗諱也?!保?)即使在奏文書牘之中,亦偶見避諱不甚嚴(yán)格者?!端纬聦崱肪?《祖宗世次》就說到雖有避諱的規(guī)定,但是在臨文之時,常有冒犯,其曰:“大中祥符二年六月,詔曰:‘太宗藩諱,溥率咸知,雖先訓(xùn)之具存,俾臨文而不避,近睹列奏,或犯二名,聞之矍然,載曾永慕,自今中外文字,有與二字相連及音同者,并令回避?!保?)

        從趙匡胤及其高祖、曾祖、祖父、父凡五代之正諱及嫌諱的用字看,《兵要望江南》僅僅未避趙匡胤之嫌諱“引”字,而其本人及其父祖之正諱及嫌諱,即便是常用字亦未用到,此乃避諱不嚴(yán)的原因,而并非明知故犯、肆意不避,所以《兵要望江南》中的部分詞作極有可能寫成于宋太祖及稍后時期。

        以上所言,是從避諱方面考辨,但如果說避諱是一種比較復(fù)雜的現(xiàn)象,由此得出的結(jié)論不能完全說明問題的話,那么有必要再從其他方面綜合評估,從而得出比較可靠的結(jié)論。

        二、從詞匯使用可知《兵要望江南》大致成書于宋代

        (一)“假令法”的使用

        《兵要望江南·占風(fēng)角第二》“其十二”“其十四”兩首詞為下面所引兩則文字:

        假令法,且論在三冬,彼國守干吾欲討,風(fēng)顛西北不堪攻。以此較余宮。

        假令法,彼國在離間,我擁前軍時正夏,南侵北敵苦冬寒。隨象擊傾殘。

        清代嘉慶年間徐松從《永樂大典》輯出宋代官修“會要”之文,而匯編成《宋會要輯稿》,其中《職官三六》記錄南宋孝宗淳熙十五年(1188)的一場醫(yī)學(xué)考試,說到眼科等考試題型中有“假令法”一道,其云:

        十二月初六日,禮部、太常寺乞令大方脈科、風(fēng)科、小方脈科,依今降指揮,試脈義三道;其眼科以下,依舊法,試大道二道、假令法一道,以二通為合格。

        南宋嘉定年間(1208—1224)由何大任所編《太醫(yī)局諸科程文格》,匯集宋代醫(yī)學(xué)考試的問答,有墨義、脈義、大義、論方、假令、運氣共六種命題。從試題內(nèi)容看,“假令法”是醫(yī)學(xué)考試的一種題型,即有問有答之題,從其內(nèi)容看,實踐性很強,是考核應(yīng)試者診療水平的題目,如《假令法第一道》云:

        問:假令虛勞盜汗目即節(jié)氣,當(dāng)?shù)煤蚊}?本因是何?臟腑受病發(fā)何形?即今宜用是何方藥調(diào)理?設(shè)有變動?又當(dāng)隨脈如何救療?各須引《本經(jīng)》為證,及《本草》逐藥主療、所出州土、性味畏惡、正輔、佐使、重輕、奇偶及修制之法、防方對答。

        對:形神妄用,體因虛極以成勞,陽氣不充,汗因寐出,而名盜。蓋形設(shè)乎外,神守于中,形太用則勞也。陽氣失衛(wèi)固之和,神太用則耗也。真氣無固密之用,因其安臥,則陽氣入行于陰經(jīng),失其充營,則津液發(fā)達(dá)于形表,是以寐之已熟,身體漉漉。(7)

        南宋紹定年間(1228—1233)趙升所編《朝野類要》是一部筆記辭典,分門別類地解釋宋朝各種典章制度以及習(xí)俗用語。其“試補”條就講到“假令法”一詞:

        星學(xué)則于本局試算、造大歷、測驗干象。醫(yī)學(xué)則赴禮部貢院,三場選試,于《難經(jīng)》《素問》《脈經(jīng)》《本草》《仲景傷寒論》《圣惠方》《病源》此七經(jīng)內(nèi)出題。第一場則墨義三道、脈義二道;第二場大義三道、假令論方義一道;第三場假令法二道、運氣一道。比之士人,止不赴殿試,其舉業(yè)亦為科場。(8)

        從這幾條史料看,假令論方義和假令法都是醫(yī)學(xué)科舉考試的題型。假令論方義,是分析處方配制,考核應(yīng)試者的處方配制理論水平,而假令法則是根據(jù)病癥分析病因以及病癥的表現(xiàn),當(dāng)用什么方子治療或調(diào)理,要求根據(jù)《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和《本草綱目》等醫(yī)典和藥典的相關(guān)理論為根據(jù),結(jié)合臨床經(jīng)驗,拿出合理的治療或調(diào)理方案,是一道綜合性、實踐性都很強的題型。從有關(guān)歷史文獻(xiàn)的查檢看,就時間斷代來說,“假令法”一詞最早出現(xiàn)于兩宋之際士人所著文獻(xiàn)中,而多用于南宋文獻(xiàn)。從新詞匯的產(chǎn)生規(guī)律看,北宋時已有“假令法”這個詞。

        (二)“諸州郡府”的使用

        《占天第十》云:“兵革當(dāng)興逢此兆,諸州郡府見憂煎?!彼宄瘜嵭锌たh兩級制。唐朝設(shè)道,道下轄府、州,府、州下轄縣,郡則是州的別稱。唐代中期以后,道下轄節(jié)度使,但屬于監(jiān)察區(qū)性質(zhì)的“道”有名無實,逐漸被節(jié)度使所取代,并發(fā)展成藩鎮(zhèn)。宋朝改道為路,路下轄府、州、軍、監(jiān),其下轄縣,然亦有不轄縣之軍、監(jiān)。雖然“諸州郡府”意指州、郡、府,讀者不能據(jù)此判定專指隋代還是唐代,抑或宋代。然而,查檢歷史文獻(xiàn),發(fā)現(xiàn)只在宋人文獻(xiàn)中有“諸州郡府”和“諸州郡諸路”之詞匯。南宋吳自牧撰《夢粱錄》卷4“解圍”條云:“三年一次,八月十五日放貢舉應(yīng)試,諸州郡府及各路運司并于此日放試,其本州貢院止放本州諸縣應(yīng)舉士人,運司放一路寓居士人及有官文武舉人并宗女夫等?!保?)“諸州郡府”有時亦作“諸州府郡”,南宋吳自牧撰《夢粱錄》卷2“諸州府得解士人赴省闈”條云:“三月上旬,朝廷差知貢舉、監(jiān)試、主文考試等官,并差監(jiān)大中門官諸司、彌封、謄錄等官,就觀橋貢院,放諸州府郡得解士人,并三學(xué)舍生得解生員,諸路運司得解士人,有官人及武舉得解者,盡赴院排日引試,及諸州郡諸路寓試試得待補士人,并排日引試。國子監(jiān)牒試中解者,并行引試。如有避親者,就別院引試。朝廷待士之重,差官之際,并令快行宣押所差官員入內(nèi),到殿聽敕。其知貢舉、監(jiān)試、主文,并帶羞帽,穿執(zhí)乘馭,同諸考試等官,迎引下貢院,然后鎖院,擇日放試。諸州士人,自二月間前后到都,各尋安泊待試?!保?0)在這段史料中,涉及行政區(qū)域名稱,先言“諸州府郡”,次言“諸路運司”,繼言“諸州郡諸路”,后言“諸州”。從上下文義觀之,“諸州府郡得解士人”并不包含從諸郡而來的“得解士人”,因“郡”只是州的別名,宋代仍有此叫法。“諸路運司得解士人”也非指“得解士人”從諸路運司而來,因為宋代于諸路置轉(zhuǎn)運司,轉(zhuǎn)運司負(fù)責(zé)征調(diào)一路租稅以供國用,并非于路之外另設(shè)一個“轉(zhuǎn)運司”行政區(qū),故“諸路運司得解士人”實際上指的還是“諸路得解士人”?!爸T州郡諸路寓試試得待補士人”亦非指在諸州府之外還有諸“郡”,其所指就是諸州諸路待補士人?!爸T州士人”也不是單指從各州來應(yīng)試的士人,而是泛指諸路、諸州、諸府、諸軍、諸監(jiān)來應(yīng)試的所有士人。從以上史料所用行政區(qū)名稱看,看似比較混亂,實際上都是指諸州或諸路。而在唐人所著文獻(xiàn)中查檢不到“諸州府郡”或“諸州府縣道”語詞,由此可以大致判定《兵要望江南》的部分內(nèi)容出自宋人之手。

        (三)“三朝五日”的使用

        《占霧第五》有“三朝五日簇戈矛”,《占?xì)獾谒摹酚小叭迦諗硜砬蟆保讹L(fēng)角第二》有“三朝五日同”,《占怪第二十三》有“三朝五日定還軍”。查檢歷史文獻(xiàn),“三朝五日”始見于宋人文獻(xiàn),而唐以前文獻(xiàn)不曾見到,茲略舉宋人文獻(xiàn)數(shù)例以明之。

        北宋神宗時任泰州興化縣令陳直著有《養(yǎng)老奉親書》,此書大致作于元豐年間,其卷1《醫(yī)藥扶持第三》有云:“若身有宿疾或時發(fā)動,則隨其疾狀,用中和湯藥調(diào)順,三朝五日自無事也?!保?1)由北宋入南宋的林光朝《艾軒集》卷6《與王舍人宣子》云:“讀書如飲啗,一日不得食,便如此空,三朝五日或不近書卷,虧耗自不少?!保?2)南宋楊萬里《春望》詩云:“掠削嬌云放嫩晴,三朝五日即清明?!保?3)南宋朱熹《朱子全書》卷6《學(xué)六》云:“須是教他疑三朝五日了,方始與說,他便通透?!保?4)南宋姚勉《雪坡集》卷6《講義四》云:“縱使人人留聰明于奸聲亂色,放志意于浩飲狂歌,連如是三朝五日不得息,鼓舞之余,厭倦即生矣?!保?5)由上大致可知,“三朝五日”當(dāng)為北宋時的新生詞匯。

        三、綜合其他情況可知《兵要望江南》最終成書于宋代

        (一)《新唐書》不著錄此書

        最早著錄此書的是由王堯臣、歐陽修等于宋仁宗慶歷元年(1041)完成的《崇文總目》,而后晉劉昫所修《舊唐書》沒有著錄(16),由歐陽修、宋祁等于宋仁宗嘉祐五年(1060)完成的《新唐書》亦無著錄,這似乎說明若《兵要望江南》作成于唐代,那么《舊唐書》沒有著錄尚可理解,但是《新唐書》沒有著錄卻令人生疑?!冻缥目偰俊放c《新唐書》編成時間前后相距不過二十年,但前者有著錄,后者無著錄,恐非因為《崇文總目》編撰者得見此書而《新唐書》編撰者沒有見到或忽略了此書,而是因為《崇文總目》記錄官方所藏宋代及其以前圖書,而《新唐書·藝文志》則記錄唐代及其以前圖書,而歐陽修本人就參與了《崇文總目》的編撰,不可能不知此書之存在,而是歐陽修認(rèn)為《兵要望江南》非唐人著作而不予著錄。

        (二)晚唐北宋“望江南”詞調(diào)用于佛、道、兵詞作的創(chuàng)制

        從北宋“望江南”詞調(diào)用于佛教詩詞創(chuàng)作看,晚唐五代、北宋漸興以詞解佛講道、談禪論兵的風(fēng)氣。唐僖宗時因避黃巢之亂而入蜀的道士陳樸作有一組九首內(nèi)丹修煉詞雙調(diào)《望江南》。北宋王安石創(chuàng)作《皈依三寶贊》,其形式是《望江南》四首單調(diào)詞。北宋神宗及哲宗時有一位禪師,號凈因臻禪師,其弟子凈圓禪師創(chuàng)作雙調(diào)《望江南凈土詞十二首》。

        宋陳振孫《直齋書錄解題》卷12《神仙類》著錄《悟真篇集注》5卷,其下注云:“天臺張伯端平叔撰,一名用成,熙寧中遇異人于成都,所著五七言詩及《西江月》百篇,末卷為禪宗歌頌,以謂學(xué)道之人不通性理,獨修金丹則性命之道未全,有葉士表、袁公輔者各為之注?!睆埐耸潜彼蔚澜探鸬づ赡献谑甲妫t(yī)、卜、兵、算無不深研,因晚年得遇其人,故以其所學(xué)傾囊相授,著為《悟真篇》,其自序云:

        因念世之學(xué)仙者十有八九,而達(dá)其真要者未聞一二。仆既遇真詮,安敢隱默?罄所得成律詩九九八十一首,號曰《悟真篇》。內(nèi)七言四韻一十六首,以表二八之?dāng)?shù);絕句六十四首,按《周易》諸卦;五言一首,以象太一之奇;續(xù)添《西江月》一十二首,以周歲律。(17)

        其意是張伯端《悟真篇》有詩86首,有詞13首,陳振孫說有百首,實際為99首。據(jù)其自序及陳振孫解題,又計其詩詞之?dāng)?shù),探其卦象之意,其中七言四韻16首,以表二八之?dāng)?shù);七言絕句64首,以象卦數(shù);五言四韻1首,以象太乙之奇;《西江月》12首,以周歲律;《西江月》1首,以象閏月;絕句5首,以象五行。

        以上是有文獻(xiàn)記載的以《望江南》《西江月》詞調(diào)創(chuàng)作的佛教、道教歌詞,可知晚唐五代、兩宋以歌詞形式唱贊佛道當(dāng)是一種風(fēng)氣,而晚唐五代、北宋時“望江南”詞調(diào)就已運用到佛教、道教、兵學(xué)等領(lǐng)域。從唐代開始,就有以詩詞形式闡論占術(shù)、堪輿、道教、醫(yī)藥、命相等,到宋代蔚成風(fēng)氣,這亦可從《新唐書》和《宋史》著錄的經(jīng)籍或藝文情況得到印證?!缎绿茣分浺栽姼栊问綄懻夹g(shù)、道教、醫(yī)藥等的作品尚少,只有寥寥幾部,比如唐代有李筌《彭門玉帳歌》及《青囊托守勝敗歌》、僧一行《六壬明鏡連珠歌》、王希明《丹元子步天歌》;而《宋史》著錄的同類作品陡然多至數(shù)十部。從傳本看,多為七言詩歌或七言韻文形式,如宋代朱宏《行軍觀象書歌注》及趙普《煙波釣叟歌》;而《兵要望江南》亦被《宋史》著錄作《神機武略歌》,故其所云“歌”實際包括詩和詞。

        (三)宋代《望江南》詞單調(diào)極少而雙調(diào)極多

        生活于北宋與南宋之際的王灼撰有《碧雞漫志》,其中有云:

        《望江南》,《樂府雜錄》云李衛(wèi)公為亡妓謝秋娘撰,《望江南》亦云《夢江南》,白樂天作《憶江南》三首,第一《江南好》,第二、第三《江南憶》,自注云此曲亦名《謝秋娘》。每首五句。予考此曲自唐至今皆南宮,字句亦同,止是今曲兩段,蓋近世曲子無單遍者。然衛(wèi)公為秋娘作此曲已出兩名,樂天又名以《憶江南》,又名以《謝秋娘》,近世又取樂天首句,名以《江南好》。(18)

        這段話簡述《望江南》詞調(diào)的起源、發(fā)展及其曲名的演變,并云此曲自唐至宋均用南宮曲調(diào),且字句亦同,即每首(段)五句,只是“今曲”為雙調(diào),“近世”為單調(diào)??纪踝粕?,其人大致生活于北宋神宗元豐年間(1078—1085)至南宋高宗紹興年間(1131—1162),享年約八十歲;又考《碧雞漫志》為王灼晚年所作,故其所云“今曲”者,自是其進(jìn)入南宋時所見之詞曲,而所云“近世”當(dāng)是北宋靠近南宋的時段,北宋有160多年的歷史,故“近世”當(dāng)為北宋中后期100余年。對照《兵要望江南》每首詞均為單調(diào)的事實,又據(jù)王灼“近世曲子無單遍者”之說,其作于北宋初期的可能性較大。據(jù)曾昭岷、曹濟(jì)平等編著《全唐五代詞》,若題為晚唐所作的《兵要望江南》720首不算在內(nèi),則收錄“望江南”詞凡19首,其中5首為單調(diào),14首為雙調(diào)。由此可見在唐五代時《望江南》詞就有單調(diào)和雙調(diào)。然而事物的發(fā)展總是從簡單到復(fù)雜,當(dāng)是先有單調(diào)《望江南》,只因詞家猶覺單調(diào)不能盡意,故又創(chuàng)制雙調(diào)。又據(jù)唐圭璋所編《全宋詞》,《望江南》詞183首,其中單調(diào)24首,雙調(diào)159首。以此可見在宋代,單調(diào)《望江南》極少有人作,亦說明王灼所言非虛?!侗稀敷w制宏大,內(nèi)容廣富,本應(yīng)以雙調(diào)創(chuàng)作為宜,然卻不憚煩復(fù),以單調(diào)創(chuàng)作,故當(dāng)不在以雙調(diào)創(chuàng)作為風(fēng)尚的宋代“今”“近”兩世所為。

        (四)宋代兵陰陽著作突然增多

        兵陰陽學(xué)是兵家四個流派之一,班固《漢書·藝文志》把兵家分為兵權(quán)謀、兵形勢、兵陰陽、兵技巧四家,并說“陰陽者,順時而發(fā),推刑德,隨斗擊,因五勝,假鬼神而為助者也”。兵陰陽學(xué)在戰(zhàn)國秦漢著作很多,但是《漢書·藝文志》著錄的只有16家。三國兩晉南北朝,兵陰陽學(xué)漸漸繁盛,出現(xiàn)了很多假托作者為孫武的兵陰陽著作,以陰陽五行、云氣雜占、孤虛六甲、陣法陣形等數(shù)術(shù)推衍、增益、傳釋、附會、發(fā)揮《孫子兵法》,如叢林般生長,有學(xué)者稱之為“孫子兵法叢林”。(19)今據(jù)劉申寧《中國兵書總目》著錄的兵書進(jìn)行統(tǒng)計分析,三國兩晉南北朝兵書110部,其中兵陰陽類約11部,約占總數(shù)的10%;隋代兵書90部,其中兵陰陽類約18部,約占兵書總數(shù)的20%;唐五代兵書僅有93部,其中兵陰陽類約21部,約占兵書總數(shù)的22%;宋代兵書增至429部,其中兵陰陽類約92部,約占總數(shù)的21%;元代兵書僅有22部,其中兵陰陽書只有2部,約占總數(shù)的2%;明代兵書1265部,其中兵陰陽類約47部,約占總數(shù)的4%;清代兵書2118部,其中兵陰陽類約21部,所占比率降至1%。歷代目錄書著錄的兵陰陽著作雖然不少,但是流傳至今的兵陰陽書,著錄為唐代作品的僅有《兵要望江南》《太白陰經(jīng)》,著錄為宋代作品的僅有王佐《太乙秘書》、祝秘《六壬六占》、岳珂《奇門遁甲元機》、邱?!镀骈T遁甲先機占驗》、佚名《九賢秘典》(九種兵占書之合集)、許洞《虎鈐經(jīng)》(其中有兵陰陽)、宋仁宗《神武秘略》(其中有兵陰陽)、朱宏《行軍觀象書歌注》(一題《朱宏行兵觀象》)等10余部,其余兵陰陽書均已亡佚。從兵陰陽學(xué)發(fā)展及兵陰陽書數(shù)量變化的角度看,亦是作于北宋初期的可能性比較大。

        (五)《兵要望江南》用韻具有宋代特征

        除上所述,還有學(xué)者對720首詞作的用韻進(jìn)行分析,得到719個韻段,并通過制作詞譜、分析用韻特征,再與唐宋詞用韻進(jìn)行比較,大體判定《兵要望江南》的作成時代可“晚推至宋”,其作品“已經(jīng)趨向宋人所作”(20)。這種推論與前面避諱、語詞、詞調(diào)、兵陰陽等幾方面的分析頗相吻合。

        綜上所述,從詞匯學(xué)、目錄學(xué)、兵學(xué)史、詞調(diào)、詞韻等方面考論,可把此書終作時間框定在兩宋;從避諱考論,則知《兵要望江南》既有作于晚唐的可能,又有作于宋太祖和宋太宗時期的可能,而排除作于初唐、盛唐、中唐前期及五代十國的可能,而且排除兩宋中除太祖、太宗兩朝的其他時期,范圍大大縮小。由此綜合評判,可知《兵要望江南》始作于晚唐武安軍時期,即唐僖宗光啟元年(885)至唐哀帝天佑四年(907),為左押衙易靜初創(chuàng),最終成書于宋太祖建隆元年(960)至宋太宗至道三年(997),其終作者當(dāng)為宋初文人術(shù)士。所以,既非王兆鵬先生所言其書全為易靜所作,亦非饒宗頤先生所云其作成時代必在宋時于《周易斷圭夢江南》基礎(chǔ)上遞相增益而成,而是分為晚唐和宋初兩個創(chuàng)作階段,始作于晚唐,終作于宋初。至于此書傳世刊本及抄本所收詞作篇數(shù)不侔的情況(21),則是由于成書之后刊刻及傳抄所致,并不影響此結(jié)論的成立。

        注釋:

        (1) 饒宗頤:《李衛(wèi)公望江南敘錄》,《詞學(xué)》第9輯,華東師范大學(xué)出版社1992年版,第178—179頁;王兆鵬:《〈兵要望江南〉版本及作者考辨》,《國學(xué)研究》第4卷,北京大學(xué)出版社1997年版,第312頁。

        (2)(4) 王建:《中國古代避諱史》,貴州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130、136頁。

        (3) 陳垣:《史諱舉例》,中華書局1956年版,第149頁。

        (5) 朱翌:《猗覺寮雜記》, 《文淵閣四庫全書》 第850冊,臺灣商務(wù)印書館1986年版,第464頁。

        (6) 李攸:《宋朝事實》,《萬有文庫》本,商務(wù)印書館1935年版,第8頁。

        (7) 何大任:《太醫(yī)局諸科程文格》,《文淵閣四庫全書》第743冊,臺灣商務(wù)印書館1986年版,第15頁。

        (8) 趙升:《朝野類要》,《文淵閣四庫全書》第854冊,臺灣商務(wù)印書館1986年版,第119頁。

        (9)(10) 吳自牧:《夢粱錄》, 《文淵閣四庫全書》 第590冊,臺灣商務(wù)印書館1986年版,第34、21頁。

        (11) 陳直:《養(yǎng)老奉親書》, 《文淵閣四庫全書》 第738冊,臺灣商務(wù)印書館1986年版,第288頁。

        (12) 林光朝:《艾軒集》,《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142冊,臺灣商務(wù)印書館1986年版,第612頁。

        (13) 楊萬里:《誠齋集》,《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160冊,臺灣商務(wù)印書館1986年版,第132頁。

        (14) 朱熹:《朱子全書》,《文淵閣四庫全書》第720冊,臺灣商務(wù)印書館1986年版,第147頁。

        (15) 姚勉:《雪坡集》,《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184冊,臺灣商務(wù)印書館1986年版,第70頁。

        (16) 學(xué)界一般認(rèn)為《舊唐書·經(jīng)籍志》基本上改編唐玄宗時毋煚《群書四部目錄》而成,然而毋煚《群書四部目錄》完成于唐玄宗開元年間,因而《舊唐書·經(jīng)籍志》對唐開元至唐亡的圖書沒有載錄。

        (17) 傅金詮匯注:《悟真篇三注三卷附外集一卷》,清道光善成堂刊本,第4頁。

        (18) 王灼:《碧雞漫志》,《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494冊,臺灣商務(wù)印書館1986年版,第524頁。

        (19) 李桂生:《孫子學(xué)流變研究》,齊魯書社2020年版,第58頁。

        (20) 蔣雯:《從〈兵要望江南〉的押韻特征看作者所屬時代》,《合肥師范學(xué)院學(xué)報》2010年第5期。

        (21) 傳世刊本與抄本篇數(shù)不侔的情況,可參見王兆鵬《〈兵要望江南〉版本及作者考辨》(載《國學(xué)研究》第4卷,北京大學(xué)出版社1997年,第304—306頁)。此書版本主要有:明萬歷十年(1582)保定府辛自修刻本《李衛(wèi)公望江南》,分30門,收詞689首;清乾隆四十六年(1781)王垂綱手鈔本《李衛(wèi)公望江南》,分30門,收詞711首;四川圖書館藏舊鈔本《李衛(wèi)公望江南集》因有闕頁而存詞653首,文字多與辛自修刻本同;國家圖書館藏前京師圖書館鈔本《兵要望江南詞》,后有傳抄者跋云此本從蘇茂相抄校本中錄出,分為26門,正文實際收詞499首,等等。

        作者簡介:李鶴群,華中師范大學(xué)歷史文化學(xué)院博士研究生,湖北武漢,430079。

        (責(zé)任編輯 張衛(wèi)東)

        国产女精品| 亚洲av成人片在线观看| 久久www色情成人免费观看| 国产精品片211在线观看| 日本护士一区二区三区高清热线| 蜜桃高清视频在线看免费1| 国产a√无码专区亚洲av| 久久99精品国产99久久6男男| 日本高清色惰www在线视频| 久久中文字幕国产精品| 日本韩国男男作爱gaywww| 无码精品人妻一区二区三区影院| 亚洲色成人WWW永久在线观看| 国产在线播放免费人成视频播放| 国产高清一区二区三区四区色| 欧美内射深喉中文字幕| 色999欧美日韩| 日韩精品免费观看在线| 欧美怡春院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精品成人区在线观看| 91精品国产91| 男女啪啪动态视频在线观看| 天堂中文а√在线| 超薄肉色丝袜一区二区| 91精品亚洲一区二区三区| 六月婷婷亚洲性色av蜜桃| 免费无码a片一区二三区| 国产爽爽视频在线| 色噜噜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人妻久久久一区二区三区蜜臀 | 小12萝8禁在线喷水观看| 亚洲在战AV极品无码| 中文字幕一区在线直播| 久久久久亚洲av无码专区首jn| 综合网在线视频| 日本加勒比一道本东京热| 电影内射视频免费观看| 国产色诱视频在线观看| 国产免费操美女逼视频| 成人国产精品一区二区网站公司| 国产精品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