仇晶晶
伴隨著教學改革的持續(xù)深入,培養(yǎng)幼兒科學素質的重要性得以進一步凸顯,這對促進幼兒全面發(fā)展和未來學習意義重大??茖W素質能夠激發(fā)幼兒對科學的好奇心與積極性,促進他們對自然事物和科學現象的觀察與探索,深化他們對科學知識的喜愛與理解;有助于培養(yǎng)幼兒的觀察、思考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并與其他課程相輔相成,促進幼兒五育全面發(fā)展與認知能力的有效提升;有利于培養(yǎng)幼兒的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由此可見,引導幼兒學習科學知識、培養(yǎng)幼兒科學素質已然成為學前教育的重點與難點所在?;诖?,本文主要對幼兒科學素質培養(yǎng)問題與改進策略展開研究,致力于幼兒科學教育的高質量推進與幼兒科學素質的高效培養(yǎng)。
一、幼兒教師科學素質的相關數據
(一)幼兒教師的科學知識來源
幼兒教師的科學知識主要源自師范學校所學的約占44.8%,來自網絡的約占32.7%,來自電視或廣播的約占15.4%,來自報刊、雜志等課外讀物的約占7.1%。在幼兒教師喜愛閱讀的書籍中,小說、詩歌類遠遠超過科技信息類圖書,喜愛的電視節(jié)目也多以連續(xù)劇、音樂娛樂綜藝節(jié)目為主,收看科技博覽等科普欄目的僅占5%。受訪者表示現有科學知識多是她們在師范學校學習的,但現在多已模糊或遺忘,只有出現不懂的問題時才通過網絡來尋找答案,但對答案的正確性并不肯定。
(二)對科學知識的學習態(tài)度和熱情
有62%的幼兒教師愿意學習科學知識和技能,另有5%的教師不喜歡學習科學知識和技能。只有31%的幼兒教師經常在網上瀏覽科技信息,42%的教師偶爾瀏覽,有27%的教師從沒在網上瀏覽科技信息。在參與調查的老師中,有63.9%的老師參觀過科技館等科普場所,其他老師因各種原因雖很想參觀但并未實現。
二、幼兒科學素質培養(yǎng)的問題
(一)教學內容有失全面
首先,在科學主題的選擇方面,幼兒科學教學往往偏重于物質科學和科學技術等方面,而對于生命科學、地球科學和宇宙科學等其他領域的內容卻多有忽視,導致幼兒對科學課程的了解有失全面。
其次,在實踐機會的創(chuàng)設方面,在科學教學過程中,幼兒缺乏充分的實踐機會,無法開展形式多元、內容多樣的科學實驗、觀察和探究活動,不利于對科學知識的全面理解。
最后,幼兒階段的科學素質主要涉及科學情感與態(tài)度、科學方法與能力、科學教學三項內容。從問題而言,教師在實際教學中對于上述三項內容皆不夠重視,幼兒的科學素質自然也難以有效提升。比如,教師應鼓勵幼兒發(fā)展對科學的興趣與好奇心,培養(yǎng)敢于質疑、自主探索和創(chuàng)新創(chuàng)造的科學精神,但實際上,教師通常將視線聚焦于最終的學習成果上,更關注幼兒的知識掌握情況,忽視了對幼兒科學精神的培養(yǎng)。
(二)培養(yǎng)方式有失多元
幼兒科學素質的培養(yǎng)方式單一固化,限制了幼兒科學素質的培養(yǎng),具體體現在如下幾點:
首先,缺乏親身體驗與實踐??茖W素質的培養(yǎng)方式往往以傳統(tǒng)的講述和填鴨式為主,幼兒缺乏充分的親身體驗和實踐機會,導致幼兒對科學知識的理解停留在表面,難以形成深入的認知和體驗。其次,不重視幼兒的自主探究,單一的教學方法很難有效調動幼兒參與科學探究和實驗活動的主動性,在對幼兒的好奇心激發(fā)、探索欲望調動、獨立思考能力培養(yǎng)等方面存在不小局限。
再次,未能與幼兒的生活實踐相結合。受教學方法的單一性影響,實際教學往往難以將科學內容與幼兒的日常生活結合起來,導致幼兒無法把握科學知識與實際生活的聯系,影響了幼兒對科學知識的全面認知。最后,忽視了多元智能的培養(yǎng)。教師更偏重于語言智能或數理邏輯智能的培養(yǎng),而忽視了其他多元智能的培養(yǎng),如視覺空間智能、運動身體智能、人際交往智能等,難以促進幼兒的綜合素養(yǎng)發(fā)展。
(三)教學環(huán)境有待優(yōu)化
教學資源缺乏:科學教學需要一定的資源支持,如實驗器材、科學圖書、展示工具等,然而,幼兒園往往由于資源有限,很難及時供以充裕的教學資源,限制了幼兒在科學實踐和探究方面的發(fā)展。
師資力量不足:科學教學要求教師具備相關的科學知識、技能與方法,能夠引導幼兒進行科學探究和實踐,激發(fā)他們的興趣和好奇心,而師資力量的缺乏很容易限制幼兒在科學領域的學習和發(fā)展。
科學設施有限:科學實驗室和相應設施是進行科學實踐和探究的重要場所,但許多幼兒園缺乏這樣的實驗室和設施,致使幼兒在實驗和觀察方面的學習可能受到限制,無法進行更深入、更細致的科學探究。
家庭環(huán)境影響:不少家庭對科學素質的重視程度不足,更為看重人文科學,這種態(tài)度導致家庭無法提供有關科學的學習資源和機會,限制了幼兒在家庭中接觸和學習科學的機會。
三、幼兒科學素質培養(yǎng)的改進策略
(一)優(yōu)化教學內容
優(yōu)化教學內容并引入與幼兒年齡相適應的科學知識,讓幼兒通過寓教于樂的方式在游戲中學習科學知識,是培養(yǎng)幼兒的自然探究興趣、促進幼兒的科學素質培養(yǎng)的關鍵之舉。
首先,精編教學內容。針對幼兒的年齡特點和認知發(fā)展水平,精編相應的科學內容,以幼兒感興趣的自然現象、動物植物、天文地理等為內容切入點,設計符合幼兒認知水平的科學知識和探究主題。同時,針對幼兒的特點,編寫多姿多彩、富有趣味性和互動性的科學教材。具體可以結合繪本、游戲、實驗等元素,設計幼兒喜愛的角色與情節(jié),讓學習過程在歡樂中展開,提高幼兒對科學的興趣和好奇心。
其次,推進游戲化科學教學。設計與科學知識相關的游戲和活動,如科學實驗游戲、環(huán)境探險游戲、自然現象模擬游戲等,讓幼兒通過參與游戲來體驗科學探究的樂趣,潛移默化地學習科學知識。
最后,創(chuàng)設科學學習情境。在教學活動和游戲中,創(chuàng)設有利于幼兒探究的學習情境,如搭建小型實驗室、模擬科學探險場景等,讓幼兒親身體驗參加科學探究的趣味性與成就感。
(二)拓展教學方法
傳統(tǒng)的填鴨式教學難以激發(fā)幼兒的科學興趣和探究欲望,自然也難以促進幼兒科學素質的強化,為了解決這一問題,幼兒園可施行以下措施:
首先,為幼兒創(chuàng)設不拘一格的科學實踐環(huán)境,諸如科學實驗室、自然探索區(qū)、植物園等,讓幼兒通過切身實踐來探索科學知識,盡可能地激發(fā)他們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其次,開展探究性教學。教師可以通過提出問題、設計實驗、觀察結果等方式,幫助并引導幼兒主動參與到探究性學習中,提高他們的科學探索興趣與獨立思考能力。在實際教學中,教師可以運用多元化的教學策略,如故事講解、實地考察、小組合作等,讓幼兒在不同的情境中運用不同的方式學習科學知識,激發(fā)他們的學習動力,提高他們的學習參與度。
再次,增強科學教學的科技性、趣味性。運用相關的教學科技工具和媒體資源,如科學實驗演示視頻、科學App等,為幼兒提供更為多樣化的學習資源與學習方式,創(chuàng)設更具吸引力的科學學習環(huán)境。最后,在生活中探究科學現象,培養(yǎng)科學素質。有意識地將科學教學融入幼兒的日常生活中,引導他們多多關注身邊的自然現象、生活中的科學問題等,讓幼兒在實際生活中感受科學知識的存在。
(三)優(yōu)化教學環(huán)境
優(yōu)化科學教學環(huán)境是助力幼兒科學素質培養(yǎng)的有力保障。幼兒園優(yōu)化科學教學環(huán)境,能夠為幼兒提供更多的機會和資源,激發(fā)他們的科學學習興趣,培養(yǎng)他們的科學探索和思維能力,進一步提升幼兒的科學素質。
首先,幼兒園可以為幼兒設置專門的科學探究區(qū)域或角落,配備科學實驗器材、材料以及科學圖書等資源,以激發(fā)幼兒的好奇心和科學探索的欲望,為他們提供進行科學實踐和探究活動的場所;引進一些科學展示物,如動物標本、植物標本、地圖、實物模型等,讓幼兒親眼觀察和接觸真實的科學事物,提高他們的觀察能力和實踐經驗;組織和設計科學觀察和實驗活動,讓幼兒親自參與和體驗科學實驗,自主選擇一些簡單有趣的實驗,如水的狀態(tài)變化、浮力實驗等,讓他們在實踐中理解科學原理。
其次,還要營造良好的合作與分享氛圍,鼓勵幼兒在科學學習中進行合作和分享,通過小組實驗、小組觀察等合作形式,培養(yǎng)幼兒的團隊意識和合作能力,同時推動科學知識的交流與共享。最后,鼓勵幼兒大膽提出問題,踴躍思考和探究科學現象,創(chuàng)設積極向上的學習與探究環(huán)境,引導幼兒運用科學思維思考實際問題,培養(yǎng)他們的科學探索精神。
(四)加強家園合育
解決家庭環(huán)境對幼兒科學教學的影響至關重要,家長必須提升對科學教學的認識,通過參加科學培訓、閱讀相關科普書籍和文章等方式,提升自己對科學教學的了解和認識,認識到科學教學對幼兒發(fā)展的關鍵作用與長遠影響;為幼兒創(chuàng)設更有利的科學學習環(huán)境,提供一些與科學有關的書籍、玩具、實驗材料等資源,共同參與科學探索和實踐活動。
例如,家長平時可以引導孩子觀察花草樹木、動手制作模型,帶他們參觀科技館、參加科技展覽等,使孩子在幼兒園之外也可以接觸到科學,增加他們學習科學、了解科學的機會。家長還可以鼓勵幼兒提出問題并一同探索問題的答案,以此培養(yǎng)幼兒的探索精神和好奇心。具體可以通過一些簡單實驗、觀察和解釋現象、參觀科學展覽等方式,激發(fā)幼兒對科學的探究興趣與參與度。
加強家庭對幼兒科學教學的引導和支持,能夠提高幼兒的科學素質和興趣,幼兒園也要深化與家庭的溝通協作,適時給予家長必要的科學指導,提供一些科學教學資源,共同促進幼兒的科學學習。
(五)應用信息技術手段
在幼兒科學素質的培養(yǎng)中,幼兒園要與時俱進,運用相應前沿信息技術吸引幼兒的關注,提高科學學習的趣味性,以下是一些常用方法:
使用動畫和視頻。教師播放精心制作的科學動畫和教學視頻,可以使幼兒直觀地了解科學知識,如生物的生長過程、天文現象等,這將大大激發(fā)他們的好奇心和學習興趣;利用互動軟件。選擇一些適合幼兒的科學教學軟件或應用程序,讓幼兒在游戲和互動中學習科學知識,通過簡單的觸摸操作和輕松的游戲任務來培養(yǎng)他們的科學觀察和實驗能力;實地觀察和體驗。利用投影儀或電子白板進行虛擬實景展示,如水下世界、宇宙探索等,再通過模型或實景的體驗,讓幼兒在多媒體展示的基礎上進行實地觀察和體驗,深化他們對科學知識的理解;制作簡單的科學實驗視頻。教師可以制作幼兒易于理解的科學實驗視頻,讓幼兒通過觀看視頻來了解科學實驗的整個過程,幫助他們理解科學原理,激發(fā)他們對科學實驗的興趣。
在實際教學中,教師需基于根據幼兒的年齡特點與興趣喜好,挑選適宜的教學方式與內容,同時注意控制教學時間與頻度,避免過度依賴多媒體教學,保持多樣化的教學方法,以培養(yǎng)幼兒的科學素質。
(六)組織科學主題活動
幼兒園定期組織科學主題活動,為幼兒提供一個積極、有趣、生動、高效的科學學習環(huán)境,在耳濡目染中助力幼兒的科學素質培養(yǎng)。這些活動也為家長提供了一個了解幼兒科學學習成果的機會,促進家園合作,讓家長與教師一同推動幼兒科學教學。
例如,辦好科學實驗展。定期組織開展一些簡單的科學實驗,如水的變態(tài)、物體的浮沉等,讓幼兒親身參與、觀察實驗現象,激發(fā)他們對科學原理的探索興趣;定期舉辦科學主題日。組織各種與科學相關的活動,如觀察昆蟲、植物的生長情況,進行簡單的物質變化實驗等,讓幼兒由此感受到科學的魅力,提高他們的科學觀察能力;組織科學展覽活動,并邀請家長參觀。幼兒可以結合自身感興趣的科學主題制作展板、模型、圖書等,展示科學知識和實驗成果,將所學的科學知識應用到實踐中,深化理解和記憶;設計一些與科學相關的游戲,如組織觀察比賽、解謎游戲等,讓幼兒在游戲中逐步了解科學原理和規(guī)律,培養(yǎng)他們的科學思維和分析能力。
上述科學主題活動有助于解決現階段幼兒科學素質培養(yǎng)的問題,促進學前科學教學的全面發(fā)展,培養(yǎng)幼兒良好的科學素質,為他們未來的科學學習做好鋪墊。
(七)提升教師的科學素質
要想培養(yǎng)幼兒的科學素質,先決條件在于擁有業(yè)務能力好、職責意識強的科學教師。然而,不少幼兒教師的科學素質和科學教學能力有待提高,不利于科學教學的高效推進。對此,幼兒園應當重視師資培訓,提高教師的科學素質和教學能力,從而更好地引導幼兒進行科學探究,相關要點如下:
首先,為教師提供關于幼兒科學知識的培訓,包括生物、物理、化學等方面的基礎知識,幫助教師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科學知識,開展多元化的科學教學。其次,加強教學培訓,針對科學多媒體教學、科學實驗教學等特殊方法,為教師提供相應的培訓,讓教師了解如何運用多媒體教學工具、如何設計科學實驗、如何有效引導幼兒進行科學探究。
再次,注重科學觀察與探究培訓,引導教師學會觀察幼兒的科學興趣,了解如何引導幼兒進行科學觀察和實驗探究,以幫助教師了解幼兒發(fā)展的特點,設計更適合幼兒的科學教學活動。最后,幼兒園還可以深化與其他教學機構、科學館的合作,邀請專家、學者來園進行科學教學專題講座和培訓,幫助教師更新科學知識和教學理念,提升他們對科學教學的認識。鼓勵教師分享他們在科學教學方面的新的經驗,并進行教學案例分析,通過分享和交流,循序提高教師的科學素質和教學水平。
四、結語
綜上所述,幼兒科學素質的培養(yǎng)是學前教育領域關注的重要議題。許多幼兒園仍然偏重傳統(tǒng)的文字和數學教學,對幼兒科學素質的培養(yǎng)多有忽視。為了解決這一問題,幼兒園必須基于對科學教學現存問題的分析,探討與之相應的改進策略,從多方面著手、從多視角切入、以多措施推進,實現高質量、高效率的幼兒科學教學。在實際教學中,教師應以幼兒為立足點做好引導,以科學素質的培養(yǎng)為總目標,讓幼兒在更輕松、高效、有趣的科學學習氛圍中習得基本的科學知識、掌握必備的科學技能。教師在科學教學中還應當扮演好引導者與促進者的角色,致力于激發(fā)幼兒對科學知識的好奇心與探究欲,引導幼兒自主思考、主動探索、積極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