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鳳君
都說好的教育是“言傳身教”,說和做缺一不可,可很多父母都敗在了“說”上。唯有父母管住自己的嘴巴,多信任孩子一分,多了解孩子一分,才能在教育的路上輕裝前行。
有位家長朋友專門找到我,想尋求教育孩子的方法,說兒子進入嚴重的叛逆期,她很無語,更是無助。據(jù)介紹,她兒子之前很乖巧,可最近變得特別不聽話:做作業(yè)拖拉,睡前故意不刷牙,作業(yè)沒做就想玩手機,總想約同學出去玩……我問:“那你是怎么處理的呢?”朋友嘆了口氣說:“還能怎么處理?只能不斷地提醒他呀!可是同樣一件事,我反反復復說了多少遍,他就是不聽?!蔽乙苫蟮貑枺骸昂⒆訌氖裁磿r候開始這樣的?”她開始訴苦:“以前工作比較忙,沒時間照顧孩子。寫作業(yè)、刷牙等事情我也就是提醒一下,孩子基本都能乖乖地自己完成。今年老公賺錢多了,為了更好地培養(yǎng)孩子,我就當了全職媽媽,時間充裕了,就想多提醒孩子該干什么不該干什么,結果孩子的自覺性反而變得更差了?!?/p>
有研究表明,重復的頻率與說服的效果呈“倒U曲線”。也就是說,當同一件事重復的次數(shù)多了,孩子反而聽不進去了。這位家長多次提醒孩子,其實透出的是不信任、不尊重。
“覺得嘮叨煩人”是孩子叛逆的開端。短短30 分鐘的用餐時間里,這位媽媽把“快點吃,還要寫作業(yè)呢”重復了5 次。最后換來的是兒子的咆哮:“你煩不煩??!都說多少次了,要不要人吃飯了!”可以說,反復提醒是殺傷力最強的“暴力”,只會讓孩子與父母漸行漸遠,在叛逆的路上一去不回頭。
很多父母都會困惑:“說多了不行,可是不說更不行?。 弊鳛楦改傅奈覀儾豢赡軐⒆硬还懿活?,任其肆意生長。可到底該怎么說,才能既不成為討孩子嫌的“無效嘮叨”,又能有效地教育孩子呢?
通俗地說,就是學會做個“懶家長”,家長可以從以下三點做起。
一是“懶”于照顧——培養(yǎng)孩子的自理能力。懶父母養(yǎng)出勤快的孩子,是很有道理的。比如,在孩子想要自己吃飯時,媽媽就要成為“懶”媽媽,目的是培養(yǎng)孩子的自理能力。每次吃飯前,“懶”媽媽故意說:“寶貝,媽媽今天很累,需要有人來幫我擺擺餐具……”這時,孩子一般會自告奮勇:“媽媽,讓我來幫助您吧!”父母如果太勤快,給予過度的包辦或幫助,時間長了會讓孩子形成依賴習慣,失去獨立做事的能力。
二是“懶”于指揮——培養(yǎng)孩子大膽有主見。有位學者分析過,媽媽過于強勢會影響對孩子的教育。這話雖然有些絕對,但不無道理,父母過多干涉指揮或操縱決定權,不僅會影響孩子的情緒,也會影響孩子的性格形成。
三是“懶”于對孩子多說——培養(yǎng)孩子的獨立能力。比如,當孩子因看電視導致作業(yè)沒有完成,父母可以說:“15 分鐘后,你就該寫作業(yè)了。”如果到時間了孩子還沒有自覺地去寫作業(yè),父母可以站在他面前,平和地看著他,孩子自然會做出正確的選擇。一個孩子要想有所成就,就必須具備一定的獨立性,這樣才能更好地適應生活。所以,睿智的家長要學會成為一名合格的“懶”父母。
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家長的陪伴不可或缺,主要有兩種陪伴方式:一是學習上的陪伴,二是感情上的陪伴。學習上的陪伴主要是給孩子創(chuàng)設一個比較安靜舒心的學習環(huán)境,感情上的陪伴更加重要,要給予孩子足夠的愛與尊重,要做能聽得進孩子話的聆聽者。很多父母總是擔心孩子犯錯,因而會習慣性地不斷提醒,這樣只會讓孩子感到厭煩。相反,用詢問的方式替代命令,孩子反而會將規(guī)則記得更清楚,也更愿意配合父母。
家長可以與孩子聊聊學校發(fā)生了什么,有什么有趣的事情,孩子不開心的時候,可以與孩子一起分析原因。家長跟孩子之間不僅是親子關系,更是朋友關系,要讓孩子意識到,在未來成長的路上會遇到很多問題或困難,不管孩子在外面遇到了什么問題,都可以回來跟爸爸媽媽說,大家一起分析,一起想辦法解決,讓孩子明白家長永遠是自己最堅強的后盾。舉個簡單例子,女兒出去玩,跟媽媽約好晚上9點回來,可是到了9點還沒回來,媽媽急壞了。打電話給女兒,一直說快了快了,可是直到9 點半才回家。孩子回來后媽媽可以這樣說:“你回來晚了,媽媽特別擔心,你能安全回來媽媽就放心了。媽媽今天忙了一天,有些累,雖然也想等你休息了媽媽再休息,但身體實在有些吃不消,我就先休息了,你餓的話廚房里給你留了吃的?!被蛘哌@么說:“下次晚回來可一定要提前跟我們說,這樣我們就不會擔心了,或者讓爸爸去接你,好嗎?”孩子晚回來,本來心里就有不安與愧疚,家長這么說,孩子內(nèi)心一定會受到觸動,為了不讓媽媽擔心,以后會自覺地按時回來。
青春期的孩子很容易被貼上“叛逆”的標簽,有些“叛逆”是因為孩子的獨立意識被破壞造成的。這個階段的孩子自我意識越來越強烈,他們有自己的想法,不愿意被掌控,當他們的獨立意識被一次次誤解或忽視,就會用愈加激烈的方式來表達,甚至表現(xiàn)得更加“叛逆”。把自主權還給孩子,讓孩子做自己生活的主人,不再事無巨細地要求和關注,要主動征詢孩子的意見,許多問題用平和的溝通就可以解決。
成年人的世界里充滿了各種酸甜苦辣咸,人生百味都得嘗試,孩子提前感受也未嘗不可。
放一點“醋”。讓孩子知道父母的不容易,要明白想要得到什么必須通過自己的努力。
放一點“鹽”。讓孩子獨立面對生活中的困難和挫折。有時候孩子會向我們“求助”:小朋友不和我玩了;那道題不會做,媽媽幫我解答吧;有同學開始關注名牌了,我漸漸覺得自己融入不了這些話題了,等等。孩子一天天長大,這些都是需要孩子獨自面對、獨自承擔的,需要自己一點點變強大。
放一點“辣”。讓孩子時刻記得那些難忘的事,比如小時候怕他燙著,家長讓他摸摸熱碗記住危險的東西不能碰,告訴他遠離井蓋、遠離水域,等等。
來一點“苦”。比如吃點苦瓜,最起碼讓孩子知道生活中不光有甜有咸還有苦。
放一點“糖”。孩子做對了事情該獎勵就要獎勵,最好是物質(zhì)獎勵與精神獎勵并重。當孩子按時做完了一件事,或是遵守了某項規(guī)則時,父母要及時給予孩子認可和表揚。孩子需要表揚也需要批評,表揚與批評應該并存,不過表揚的次數(shù)多一些,場合公開一些,批評的次數(shù)少一些,場合私密一些。
曾看過這樣一句話:教育最大的障礙,是父母的嘴巴停不下來,孩子的耳朵聽不進去。都說好的教育是“言傳身教”,說和做缺一不可,可很多父母都敗在了“說”上。唯有父母管住自己的嘴巴,多信任孩子一分,多了解孩子一分,才能在教育的路上輕裝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