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州市自然資源和規(guī)劃局 陳 昊 戴世杰 陳 舒
2023 年以來,溫州市聚焦“指標等項目、項目等占補”等難點堵點,創(chuàng)新設立年度計劃和耕地占補用地“指標銀行”機制,由市級統(tǒng)籌并“存儲”用地指標,允許各縣(市、區(qū))“有償”“支取”,從而盤活全系統(tǒng)富集土地資源,形成“市級統(tǒng)籌、保障重點、借還有序、高效運轉、適度獎懲”的用地指標管理模式,促進用地指標在時間、空間上的優(yōu)化配置,篩選并保障重大項目、優(yōu)質項目落地。自“指標銀行”推出以來,溫州市累計完成項目用地審批164 個批次,重大項目從組件到審批平均僅用7 天,促成蒼泰高速、瑞安糧食物資儲備中心等54 個重大項目落地,涉及總用地面積2.85 萬畝。
在年底計劃、耕地占補數量、水田和產能指標市級統(tǒng)籌基礎上,增加借用歸還指標、市級政策獎懲指標、省級專項指標等3類計劃指標,將其與市級新增加的耕地占補各類指標,一同納入指標盤子。計劃指標由單一來源增加至原預支歸還的、未按規(guī)定被市級統(tǒng)籌的、省下達可用于全市統(tǒng)籌的、按比例計提地方等4 類;占補平衡指標來源于歷年統(tǒng)籌和新增統(tǒng)籌等2 類,切實做大資源蓄水池。通過“指標銀行”全域統(tǒng)籌,市級賬戶已籌集年度用地計劃指標2781 畝,耕地占補數量指標2795 畝、水田指標2131 畝、糧食產能指標203 萬公斤。
搭建計劃指標和耕地占平衡補指標借貸平臺,各縣(市、區(qū))推動項目落地用地指標不足的,經向市政府申請借用獲批后,可直接核撥指標,并約定歸還時間,保證指標循環(huán)周轉使用,實現指標使用由原先市級統(tǒng)籌的“單線買賣”向“循環(huán)周轉”轉變。如泰順縣2023 年初獲計劃指標40 余畝,無法滿足70畝的招商引資項目落地要求,依托“指標銀行”獲得足額計劃指標保障,待后續(xù)專項計劃指標下達后,即刻歸還借用的計劃指標,通過指標循環(huán)周轉保障項目順利。2023年,該“借貸模式”共統(tǒng)籌用地計劃50 余次保障1383 畝,統(tǒng)籌保障耕地占補水田指標1366 畝、糧食產能109 萬公斤。
在賬戶指標存量不足的情況下,以市級政府信用為擔保,向指標庫存較多的縣(市、區(qū))、市級國有公司以及市外拆借計劃和耕地占補指標,滿足具體項目指標需求。同時,綜合評估借入地的歸還能力,通過與計劃指標、耕地占補指標掛鉤,嚴格指標償還機制,對逾期或無法歸還指標的,明確在上級新核撥中或入庫指標中優(yōu)先抵扣歸還,確保借用指標按期歸還。如2023 年初,統(tǒng)籌借用龍灣區(qū)、樂清市和文成縣節(jié)余水田指標4235 畝,助力鹿城區(qū)等8 個縣(市、區(qū))急需落地項目順利獲批。
綜合考慮國民經濟和社會發(fā)展規(guī)劃、國土空間規(guī)劃、征地前期、耕地占補平衡指標儲備等情況,對計劃指標執(zhí)行情況進行分片區(qū)排摸。按照“精準配置、突出重點、保障民生、節(jié)約集約”的要求,對市級以上急需建設的重大產業(yè)、基礎設施、民生、教育、醫(yī)療等重大項目,由自然資源主管部門牽頭會同相關部門梳理,列入重點項目保障“儲備庫”。2023 年以來,全市共梳理2 年內需開工建設重點項目488 個,其中需新增建設用地的項目206 個。
▲永嘉縣比亞迪刀片電池項目
對需辦理新增建設用地事項的項目,核查用地預審、可研初設批復、土地權屬、征地前期、用林、用礦、地災防治等審批前置條件,進一步明確保障范圍與邊界,申請使用“指標銀行”時需滿足計劃年內開工、納入市級以上重點等7 個前置條件。對投資“賽馬”激勵地區(qū),在同等條件下優(yōu)先保障相關項目的借支。目前已篩除條件不成熟、年內無法完成報批、不符合選址條件等項目122 個,最終選定84 個項目納入近期指標銀行“重點戶”,作為“指標銀行”借支和獎勵重點目標對象。
動態(tài)評估各類重點項目的進展情況、存在問題、工作要求、時間要求等各類因素,對項目前期可能出現的問題進行提前研判、通盤考慮。對因條件變化、政策調整而暫緩實施的項目,及時調出“重點戶”;對各縣(市、區(qū))提出的新增加項目,及時進行核查,符合審批前置要求、條件成熟的項目,形成“更新包”并增補指標銀行重點項目保障“儲備庫”,2023 年已成功更新17 個項目。自“指標銀行”推行以來,已完成項目用地審批164 個批次,促成蒼泰高速、瑞安糧食物資儲備中心等54 個重大項目落地,涉及用地面積2.85 萬畝。
依托市級統(tǒng)籌平臺,把各地分散的、暫時閑置的小數額指標統(tǒng)一收集,集中供給需要用地的縣(市、區(qū))使用。通過化零為整,在短時間內集中力量辦大事,相比以往各地遇到指標不足問題時,需自行逐一對接購買、借用,或者等待新指標下達的情況,更加省時省力,有效破解大項目落地難、落地慢的問題。如溫州市政府向樂清市借出年度計劃指標200 畝,耕地占補糧食產能15 萬公斤,保障溫州理工學院樂清校區(qū)等項目順利報批,節(jié)約審批時限3 個月。
將“指標銀行”的申請資格、額度與墾造耕地、耕地占補平衡落實情況相掛鉤,同等條件下,屬地的還賬能力成為用地指標借用的“優(yōu)先項”。同時,將用地指標優(yōu)先供給優(yōu)質項目,向企業(yè)傳遞出“只要有好項目,就不怕沒指標”的信號,倒逼企業(yè)集中精力和心思加快培育更多好項目、大項目。如市級層面嚴格把關,遴選了一批重大民生工程和新興產業(yè)項目,向指標緊缺的瑞安市和平陽縣借支耕地指標628 畝。
以項目報批的速度和質量作為“指標銀行”對各地借支和獎勵的重要條件,及時根據用地計劃指標執(zhí)行情況實施獎懲舉措。土地利用年度計劃指標統(tǒng)籌賬戶余額超出1000 畝時,超出部分用于獎勵計劃指標執(zhí)行好的地方,對計劃指標執(zhí)行率低的地方進行催辦,對未在規(guī)定時間內完成報批任務的地方予以收回指標。例如,對溫州市因未完成二、三季度60%的用地計劃指標執(zhí)行率要求的縣(市、區(qū)),統(tǒng)籌未達到部分的50%指標共2780 畝納入市級“指標銀行”;按照4 ∶1和2 ∶1 的“獎借結合”比例,共獎勵2048 畝到指標執(zhí)行較好的縣(市、區(q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