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彎,唐瑤(.九江職業(yè)大學,江西 九江 33000;.南昌大學第二附屬醫(yī)院,江西 南昌 330006)
CT增強掃描是臨床常用檢查方式,該檢查需通過造影劑注射方式進行,但在灌注造影劑過程中高壓注射會損傷血管內膜,影響疾病診斷和治療[1-2]。靜脈留置針是臨床常見的輸液方法之一,但部分患者受長期輸液、水腫、肥胖等各種因素影響,導致外周靜脈充盈不良,穿刺難度較大[3-4]。《輸液治療實踐標準》[5]指出,可采取靜脈顯像技術以提高靜脈較差患者一針穿刺成功率。為滿足高壓注射造影的壓力和流速要求,臨床常采用18GY型耐高壓留置針進行靜脈穿刺,但對于體內位置較深的血管,18G留置針針管長度不夠,不利于超聲執(zhí)筆式的把握?;诖?,本研究選取2019年1月-2022年5月于本院行CT檢查且靜脈穿刺困難的100例患者作為研究對象,自制直式耐高壓留置針,對傳統(tǒng)留置針進行改良,旨在探討其效果,現(xiàn)報告如下。
1.1一般資料 按隨機數(shù)字表法將2019年1月-2022年5月于我院行CT檢查且靜脈穿刺困難的100例患者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均為50例。觀察組中女24例,男26例;體質量指數(shù)(BMI)22-35kg/m2,平均(28.56±1.11)kg/m2;受教育年限2-14年,平均受教育年限(8.94±1.03)年;年齡38-69歲,平均年齡(50.67±2.31)歲。對照組中女23例,男27例;體質量指數(shù)(BMI)22-35kg/m2,平均(28.59±1.08)kg/m2;受教育年限2-15年,平均受教育年限(9.07±1.05)年;年齡38-69歲,平均年齡(50.69±2.29)歲。比較兩組文化水平、BMI等一般資料,差異不顯著(P>0.05)。本研究經(jīng)醫(yī)院倫理委員會審批通過。
1.2入選標準 納入標準:①患者需建立靜脈血管通路;②經(jīng)前臂淺靜脈血管分級均為III級;③淺表靜脈可觸及≤2條;④無中心血管通路的患者;⑤患者對本試驗知情,且自愿簽署同意書。排除標準:①穿刺部位皮膚有破損、皮疹等不適宜穿刺者;②伴外周血管疾病者;③有上腔靜脈完全壓迫綜合征者;④嚴重意識障礙或無法正常溝通者。
1.3方法
1.3.1對照組 采用超聲下Y型留置針穿刺方法進行置管:在超聲探頭上涂上耦合劑,一手持無菌探頭,一手持留置針,在距離探頭中點1cm處進針,見到回血后放低穿刺針角度,再送入1-2mm,之后貼膜固定。
1.3.2觀察組 采用改良留置針穿刺方法進行置管,具體操作方法如下:(1)對傳統(tǒng)留置針進行改良,增加留置針的長度,導管長度達50-70mm,改進材質,增加針芯硬度,導管采用聚氨酯材質,耐高壓注射,在針管尾端增加回血窗設計,方便觀察回血,握柄設計呈方形,方便抓握。(2)耐高壓留置針的應用。①物品準備。準備SonoSite便攜式血管超聲儀1臺、無菌耦合劑、探頭無菌透明套、洗必泰消毒液、規(guī)格為6cm×7cm的透明貼膜、無菌手套、壓脈帶、改良18G留置針。②患者準備?;颊卟扇∑脚P位,保持手臂外展90°。③評估。B超評估血管,選擇合適置管靜脈,評估血管深度及管徑大小。④消毒。首先采用洗必泰消毒液對置管側手臂穿刺點中心區(qū)域來回消毒3遍,嚴格執(zhí)行無菌操作原則,消毒完成后,鋪放無菌治療巾在患者手臂下,并將無菌洞巾鋪設于手臂上方。⑤穿刺。操作者和助手依照規(guī)范佩戴無菌手套,由助手將患者穿刺點下5cm處皮膚向下繃緊,之后操作者左手持無菌探頭,將靶靜脈橫截面鎖定,右手持留置針沿中心線穿刺,角度以20°-30°為宜,穿刺到一定角度見回血后棄去探頭,之后一邊壓低角度一邊退針芯,送入余下的留置針外套管,置管成功后,貼膜固定。
1.4觀察指標 ①一次性穿刺成功率。統(tǒng)計兩組一次性穿刺成功率,留置針穿刺后見到回血,并無皮下探測血管的動作,觀察3-5min可見輸液通暢,且局部皮膚無腫脹、外滲等。②穿刺情況。比較兩組穿刺情況,統(tǒng)計兩組穿刺次數(shù)、穿刺時間、留針時間。③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統(tǒng)計兩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包括靜脈炎、導管異位等。
1.5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22.0處理數(shù)據(jù),以(±s)表示計量資料,計數(shù)資料以n(%)表示,分別采用t、χ2檢驗,P<0.05表示有統(tǒng)計學差異。
2.1兩組一次性穿刺成功率對比 觀察組一次性穿刺成功率(96.00%)高于對照組(84.00%)(P<0.05),見表1。
表1 兩組一次性穿刺成功率對比[n(%)]
2.2兩組穿刺情況對比 觀察組穿刺情況優(yōu)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兩組穿刺情況對比(±s)
表2 兩組穿刺情況對比(±s)
?
2.3兩組并發(fā)癥對比 觀察組并發(fā)癥較對照組少(P<0.05),見表3。
表3 兩組并發(fā)癥對比[n(%)]
CT血管造影檢查中穿刺效果對于檢查質量具有一定影響[6-7]。普通留置針針管長度不夠,難以進行深部靜脈穿刺,且不利于執(zhí)筆式的把握超聲探測儀[8-9]。因此,如何提高穿刺成功率成為目前護理重點。
設計一種適用于深部靜脈超聲下留置針穿刺的耐高壓留置針,對材質進行改進,并增加針芯硬度,導管采用聚氨酯材質,耐高壓注射[10-11]。本研究中,觀察組穿刺情況優(yōu)于對照組,留針時間長于對照組,一次性穿刺成功率高于對照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低于對照組(P<0.05)。表明在CT血管造影檢查中采用超聲下深部靜脈穿刺的耐高壓留置針穿刺方法進行置管效果良好。黃超瓊[12]等人研究結果表明,超聲引導下穿刺應用于CT增強檢查靜脈留置針穿刺困難患者中,具有良好效果,充分證實超聲下深部靜脈穿刺的應用效果。分析原因在于,開發(fā)設計改良留置針,采用超聲下專用18G塞丁格技術專用針,該留置針具備耐高壓的特點,可在超聲引導下實施耐高壓深部靜脈穿刺,有助于減輕血管內膜損傷,減輕患者痛苦[13-14]。加長留置針的長度,導管長度達50-70mm,直式針長度能滿足穿刺要求,可提高一針穿刺成功率,減少穿刺次數(shù)[15-16]。使用改進超聲引導下靜脈留置針穿刺方法,可直接清晰地觀察到血管分布,便于操作者實施穿刺,能夠大大節(jié)省靜脈留置針穿刺時間,同時能夠提高護理人員的工作效率,提高超聲引導下靜脈留置針一針穿刺成功率,延長靜脈留置針使用時間,降低患者留置針的支出[17-18]。在針管尾端增加回血窗設計,方便觀察回血,握柄設計呈方形,方便抓握,降低臨床超聲下留置針穿刺技術難度,提高置管成功率,減少造影劑外滲風險,對靜脈炎等并發(fā)癥起到良好預防效果[19-20]。本研究雖取得一定效果,但選取樣本量偏少、觀察時間不充分,還需開展多中心研究,并進一步優(yōu)化穿刺技術,以探討耐高壓留置針的遠期應用效果。
綜上所述,設計一種適用于超聲下深部靜脈穿刺的耐高壓留置針,并采用改良留置針穿刺方法進行置管,一次性穿刺成功率有所提高,穿刺時間進一步縮短,導管異位、誤穿動脈等并發(fā)癥較少,值得臨床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