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本厚
這時的魚是吃稻穗上落下來的花長大的,比較肥。人們叫它“谷花魚”。
家鄉(xiāng)盡管地處丘陵山區(qū),但地下水資源豐富。當農(nóng)村還處于集體生產(chǎn)時期,人們便重視蓄水保水,塘堰由此星羅棋布。只要沒有特大旱災,水田里的水終年不枯。
田里土的類型,有黑沙土、黃泥土、石谷子土。只要是水田,都會長魚。黑沙土水田,那可是真正的沃土良田,更有利于魚類生長。魚的種類不多,除了很少的鯉魚外,主要是鯽魚。根本不需要投放魚苗,天然生成。
家鄉(xiāng)有不少人都會捕魚或捉魚。吃魚也很有經(jīng)驗。鯽魚長得小,刺多肉少。一不小心,魚刺就會卡在喉嚨里。因此,吃魚時要格外小心。一般都是連刺帶肉一起吃。吃魚時盡量做到少說話,以免分散注意力。魚的刺尖總是朝向魚尾,吃魚時魚頭先入口。入口后反復咀嚼,咀嚼得很爛了再吞進肚里……
暖春時節(jié),水田里的水已經(jīng)淺得露出泥土來了。不過,在挨著田邊一米左右的水田里,它的水還是不淺的。水很清澈,可以清晰地看見水中的水草。鯽魚們藏在水草中產(chǎn)卵,它們的呼吸使水面不斷冒著泡。這就暴露了它們藏身之處的秘密。遇到過路的有心人,只要兩只腳(最好一只腳)輕輕地踏進田里,就可以捉到藏在水草里的魚。為了不驚動魚,最好是爬在田坎上,用雙手向冒泡處蒙去,定會如愿。
一位七十多歲的老人喜歡捕魚,也喜歡吃魚。他曾說過:一條魚打碗湯,幾條魚做盤菜。遇到以上這種情況,只要自始至終不放棄,不只是做盤菜,說不定還可做幾盤菜呢!只不過春天是鯽魚的產(chǎn)卵期,一條魚的肚子里有好幾百粒卵。因此,這時的魚比較瘦,做菜不行,魚刺卡在喉嚨里的機會太大了。最好的選擇是熬湯。毫無疑問,鯽魚湯是餐桌上的美味佳肴。
在清明前后,農(nóng)村就要開始播撒谷種了?!岸虑迕鞑灰?,三月清明早撒秧?!惫确N撒在清明前還是清明后?農(nóng)諺明確告訴了人們。撒在田里的谷種,不能讓水淹著,才有利于谷種的生根和長芽。因此在撒谷種前要放干田里的水,并平整秧田。當水田里的水放干后,大大小小的鯽魚全都擺在了泥漿上,搖頭擺尾地掙扎著。這時的天氣還有些冷,同樣會吸引不少人下田捉魚。
捉到的魚一般都不大,一兩左右。要是能夠捉到三兩左右的魚,魚齡一般都在三年以上。這種魚被稱為“老鯽殼”。捉到“老鯽殼”的人自然是高興得不得了。
農(nóng)諺云:“立夏小滿正栽秧?!痹陨涎淼乃?,水不要太深,水深了不僅秧苗不能生長,還會被水淹死。為了讓田里的水保持一定的深度,就得在田坎上開缺。放出田外的水里自然有魚,勞動者就又有了收獲。
還是這個立夏,有這樣的說法:“立夏落雨麥生秧?!边@是很靈驗的。要是立夏這天下了雨,連續(xù)雨天就快到來了,也就是農(nóng)民所說的“落霖雨”。這時的雨雖然下得不大,但時間長。也許半月,也許一月。栽過秧的田照樣會灌滿甚至外流。遇到這樣的天氣,凡是栽過秧的田,都會在田坎上開缺,讓每一塊田里的水都保持固定的高度。并且還會有人將竹筐或背篼之類安放在缺口下面。一日之間,甚至一夜之間,竹筐或背篼里一定有貨。
那些水源方便的厚土沃田,還會年種兩熟——稻谷和小麥。栽下秧之后,過了一百天稻谷就成熟了。因此當栽上的秧苗過了七八十天,稻穗上的谷粒已經(jīng)飽滿了,在秋天需要種小麥的田就要開缺放水了。這些田去年一定也是種小麥的。這樣的稻田盡管來自旱田,時間不長,但仍然有魚。那是因為當旱田變水田、從其他田里放水進來時,魚兒們也跟了進來。只是這類田塊土多,細粒少,當初無論怎樣精耕細作,都不可能很平?,F(xiàn)在雖然放干了田里的水,也難免會存在一些小水坑。這些小水坑就成了魚兒們的居所。
這時候,稻田里又有了捉魚的人,主要是孩子們。當時的稻谷是高稈品種,孩子們?nèi)税?,一般都不會損壞田里的稻谷。
這時的魚是吃稻穗上落下來的花長大的,比較肥。人們叫它“谷花魚”。孩子們捉的魚多了,一時吃不完,就將剩下的魚用刀剖開,除去內(nèi)臟,用清水洗凈后曬在篾條編成的笆籬上。夏天氣溫高,要不了幾天就曬干了……
能夠捉到魚的時候很多,大自然又給人們創(chuàng)造了不少機會。在夏天或秋天,有時出門不是去捉魚,而是去撿魚。
在夏天的端午節(jié)前后要漲端午水,水消之后,從稻田里流出來的水路過的地方,一定是有魚的。
在秋天,人們根據(jù)“立秋”這一天的雨晴情況,就可以判斷出秋天的天氣。要是立秋這天是大晴天,就會天旱曬“二十四個秋老虎”。莫說是紅火大太陽曬二十四天,就是曬半個月,不少稻田就開裂了。即使是開裂了的田,那些不平的低洼處仍然有水。田里所有的魚都會聚集在這里,要是有人碰上,家里的餐桌上就又多了一份美餐。
若是立秋這天下了雨,那可是“秋漏十八江”呀!這分兩種情況,要么連綿秋雨,要么連綿秋雨間或有大雨或者下一場暴雨。要是前者,得魚方法與夏天“落霖雨”時一樣,使用攔魚工具。要是后者,攔魚工具就不起作用了。因為天下大雨,特別是暴雨,來勢洶洶。頃刻之間,稻田里的水猶如一股股洪流,傾瀉而下,攔魚工具遇上,不是被淹沒,就是被大水沖得不知去向。
洶涌的激流勢不可擋。但激流中的魚兒們,只要遇到土石草木的阻擋,有的就會被擋在這里,還有的會陷進縫隙之中。因此親眼看見過這種情景的人,即使此刻大雨下個不停,也不會放過這個大好機會,立即外出尋魚撿魚去了。要是幸運的話,一定會撿到很多魚。那些錯過這個機會沒有出門的人,看到別人撿這樣多的魚,一定羨慕極了、后悔死了。相反,撿到魚的人,一定高興壞了、得意極了,甚至會炫耀自己說:“我這是‘空手出門,抱財回家!”雖然說不上有多大的財,但這時的魚比“谷花魚”又大了一些??梢詴窀婶~、油炸、熬湯,還可以做豆瓣魚、糖醋魚、酸菜魚等。
歲月匆匆,秋去冬來。農(nóng)村的農(nóng)活少了許多。空余時間多了,就想到捕魚。冬天的魚是最肥的了,只要有人帶頭,老年人、年輕人,甚至是小孩子,管它有無捕魚的愛好和經(jīng)驗,都有可能參與其中。天氣晴朗時,淺水田里可以用竹編的魚罩捕魚。深水田里可以用魚竿釣魚。在田里釣魚,別處沒有,但家鄉(xiāng)有。魚是狡猾的。塘堰里的魚,釣它的時間長了,它是不肯輕易上鉤的。生長在田里的魚,一般魚齡都不長,有可能還是第一次接觸到落入水中二三十厘米深的魚鉤上的魚餌,根本察覺不到自己會有什么危險,很容易上鉤。
曾有不會捕魚的人問會捕魚的人:“冬天捕魚,難道不怕冷嗎?”對方回答說:“魚屁股有火!”魚屁股真還有火。寒冬臘月,寒風刺骨,田里的水面上結(jié)了厚厚一層冰。這樣的天氣,照樣阻止不了捕魚的人。為了用漁網(wǎng)網(wǎng)魚,就用麻線編織成網(wǎng),用一根篾條圈成米篩口面大小的圓環(huán),然后將麻線網(wǎng)固定在圓環(huán)上,并綁上兩米左右的竹竿,就是成品的漁網(wǎng)了。
有的人在網(wǎng)魚的過程中,不小心打濕了手腳或褲腿,看上去卻絲毫沒有冷的感覺。
最有意思的還是孩子們。他們用鐵絲自制成魚叉,去水田里叉魚。嚴冬的水田,清澈得可以看清水里的每一粒沙子。那些躲在枯草下或水草里的魚,仿佛已經(jīng)凍僵了,露出來的身子一動也不動。孩子們手里拿著魚叉,一刺就準。并且所刺中的魚,基本上都是“老鯽殼”。
時間一晃就到了過年的日子。農(nóng)村的風俗,在過年這天中午,家家都會吃魚。有的是吃田里捕來的鮮魚,有的是吃以前曬好的干魚。干魚或清燉,或拌大米粉油炸。清燉的干魚,刺是軟的;油炸的干魚,刺是脆的。兩種魚的刺,都不會卡在喉嚨里,吃起來很安全。因此多數(shù)家庭都選擇用干魚。由于油炸的干魚比清燉的要香,所以選擇油炸的家庭居多,并且油炸干魚的數(shù)量多,過年當天是一定吃不完的。
由此可見,家鄉(xiāng)的人們,過年不僅“年年有魚”,而且的的確確是“年年有余”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