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暢冬
摘 要:鳥崇拜是世界性的文化現象,其在藏文化中也有豐富的體現。藏戲是藏文化的代表之一,面具是其不可或缺、極富特色的元素。在動物面具中有多種鳥面具,在藏戲《白瑪文巴》中有所體現。民族文化宮博物館館藏了一件藏戲《白瑪文巴》云雀面具,其制作工藝如何,又有怎樣的文化內涵,是值得探討的問題。通過查閱相關文獻得知,此面具為貼布脫胎面具,制作時需經制作胎模、制作貼布白坯和按照繪畫造像規(guī)范進行安裝附件及著彩繪色三道工序。云雀等鳥類角色在藏戲《白瑪文巴》中多次出現,幫助主人公排憂解難,體現了藏族的鳥文化。
關鍵詞:藏戲;面具;貼布脫胎;云雀;《白瑪文巴》
DOI:10.20005/j.cnki.issn.1674-8697.2024.04.007
0 引言
民族文化宮博物館珍藏的藏戲《白瑪文巴》云雀面具(圖1)是20世紀90年代初期在西藏制作的貼布脫胎面具。面具棉、紙質,長27.5厘米,寬20厘米,高27厘米。其整體從上至下呈由深到淺的粉紅色,伴有模仿云雀羽毛上軸紋的花紋,頂部聳立的紫色羽冠兩側飾有狹長的淡紫色,渾圓的眼部由內至外呈黑、黃、紫三色,尖喙為漸變的橘紅色,底部有半圈綠色祥云形裝飾及前伸的水滴形裝飾。此件面具注重細節(jié),色彩艷麗,對現實中砂棕色的云雀形象進行了大膽的藝術加工,既突出了云雀的特點,又使其能在演出時更為醒目。
1 藏戲面具
藏戲是一個民族戲劇系統(tǒng),按方言劃分,可分為5個子系統(tǒng)、9個劇種和25個流派。藏戲歷史悠久,它既保存了面具戲、宗教戲、儀式戲、廣場戲等人類早期戲劇形態(tài)特征的戲劇,又是長期保持鮮活、傳承千年、至今仍自如反映世俗生活和時代特征的戲劇。
藏戲面具有著獨特的藝術風格和文化內涵。它以強烈的色彩和形制準確表現了不同角色的獨特性格,既能把人物形象塑造得惟妙惟肖,又能將藏戲單個角色和整體效果相協調,突顯了藏族的傳統(tǒng)審美。藏戲面具蘊含了在歷史發(fā)展中藏族逐漸形成的文化習俗和宗教信仰,展現出質樸、粗獷、多樣的形態(tài)①。
白面具是最早的藏戲面具,它是用山羊皮制作的一種平面面具。在始建于公元779年的西藏桑耶寺的康松桑林王妃殿表現桑耶寺落成典禮的壁畫中,就有頭戴白面具演出的場景。此后出現的動物面具則源于民間祭祀。隨著藏戲不斷增加的劇目和不斷發(fā)展的劇情,人物面具的重要性也不斷增強,更具有世俗性和鮮明個性。由于宗教內容在藏戲中占有一席之地,并且藏戲還吸收了一些寺院神舞的元素,神靈面具也成為藏戲面具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由此可見,藏戲面具既有較為突出的特性,又有較強的包容性。
表演藏戲時佩戴面具有三大優(yōu)點。第一,幫助演員進行角色轉換。演員戴上面具后,身份就發(fā)生了變化,能夠較快入戲,實現角色轉換。這有助于演員在演出中更好地掌控和表現所扮演角色內心世界蘊含的真、善、美或假、惡、丑特征。第二,促使觀眾更快融入劇情。藏戲中使用面具比常見的臉譜化妝更能突顯劇中人物個性,更利于距離較遠的觀眾觀看,并對角色有直觀的了解,增強其藝術感染力。第三,增強藏戲廣場演出效果。藏戲多于白天在廣場演出,很少有布景。絢麗多彩、造型各異的藏戲面具出現在廣場演出中,不僅能美化、裝飾舞臺,還能將神、人和動物同在的情景演繹得更加生動立體,并能形象地展現出佛界、人世、陰間的三重空間,給觀眾帶來強大的視覺沖擊,使藏戲演出更富感染力②。
從特點和作用來看,藏戲面具可分為三大類。第一類是開場戲中溫巴(開場獵人)所戴的面具,分為藍面具、白面具和黃面具。第二類是正戲中主要角色所戴的面具。第三類為動物面具。云雀面具則屬于動物面具。
在藏戲三大類面具中,動物面具可以在各個領域出現。在藏戲中,無論哪個劇種和流派,都離不開各種動物面具的使用。動物面具注重寫實,追求外形相似。青藏高原獨特的地理環(huán)境使藏族和生活中常見的動物—牛、馬、羊、狗、鳥等有著極為密切的關系。這些鳥獸在藏文化中成了神靈或圖騰。在這樣的地理、文化環(huán)境下,藏戲中出現了動物角色,用以代表不同神靈或具有神性、人性的生命。在藏戲中,主要人物常是一些受人類崇拜的動物化身,或者主要人物變化為各種動物以豐富和突出劇情。動物在藏戲中的人格化,表達了藏民族的理想及鮮明的愛憎情感,展示了雪域民族獨特的審美情趣③。
在藏戲演出中,非主要角色的面具有時并不統(tǒng)一?!栋赚斘陌汀分械脑迫该婢呔陀胁煌臉用病T谖鞑刂睦_市城關區(qū)娘熱鄉(xiāng)民間藝術團的演出中,扮演云雀的演員佩戴的面具與衣服連為一體,圖案為白底藍條,用布縫制而成。這種面具相當于連帽衫的帽子,包住頭部,只留出面部。面具的多種形態(tài)帶給觀眾別樣的新鮮感。
2 貼布脫胎面具的制作工藝
動物面具皆為立體假頭,其中有的是獨立的面具,罩到演員頸部為止,有的與衣服連為一體,實際上是面具與假形化裝的結合。它們或用泥和布制作,或用柔軟的絨布縫制。
藏戲面具按材質分類,可以分為皮質、泥質、木質、棉質等。皮質及泥質藏戲面具屬于比較古老的類型,其中皮質面具的一小部分至今仍在使用,而泥質面具已不再使用。如今使用最多的面具是木質面具和棉質面具。棉質面具可以分為兩種,即平面布面具和立體貼布脫胎面具。立體貼布脫胎面具使用最為廣泛,也最具代表性,這緣于其材料廣泛、成本低廉、成型較好、質地較輕、易于保存。這件云雀面具就是一件立體貼布脫胎藏戲面具。
立體貼布脫胎藏戲面具雖然有一系列優(yōu)勢,但其制作工藝相比其他種類面具更為復雜,需歷經三道工序。
第一道工序為制作胎模。黏土是貼布脫胎面具胎模的原材料,其質地既要細膩,又要有很強的黏性。黏土取回后要用細篩篩一遍,再發(fā)水,等到幾天以后黏土發(fā)透、水分合適時,將適量的纖維如動物毛、棉花、麻筋等加入其中,用木槌錘擊。面具面部外凸或內凹部分都是實心的,而面部之外的后腦部分是空心的??招牟糠忠幸r墊物,一般用一塊布包裹樹葉末或牛羊毛、刨花等制成。襯墊物放置好以后,在它的周邊以頭道黏土捏合。之后進行中分,并逐漸在面部外凸部位添加黏土,塑出雛形。雛形成型后,要進行抹光和刻劃線條輪廓。根據造型樣貌,不斷進行面部抹光,并修改細節(jié)部位。胎模制成后,為了防止開裂和變形,需要將它放在陰涼的地方,自然風干收水。如果發(fā)現有小的裂痕,就要及時采取相應措施進行補救。如果裂縫較大或出現變形,就只能報廢處理。胎模制作工序是面具造型形象和比例尺寸規(guī)范的關鍵環(huán)節(jié),只要是宗教面具就必須嚴格遵守佛造像度量規(guī)范和《時輪密》《順和上樂密》《四吉祥座密》《閻摩紅黑之敵密》等經典中的規(guī)定,否則會被視為過失和罪過。
第二道工序為制作貼布白坯。貼布之前要將布料裁成幾個大小各異的四邊形及三角形的小布塊,熬好牛膠或骨膠作為黏結劑,以便粘貼布塊,再用清水浸濕紙張作為墊層敷貼在胎模上,用來隔離胎模和貼布,這樣在脫模時可以使貼布和胎模脫離得更為徹底。貼布時,要先在貼布上涂滿加了膠的漿糊,再粘貼到胎模上。在面具額頭和臉頰平整的部位貼上較大的四邊形貼布,其余部位都用較小的三角形貼布。面具的貼布層數多在5層以上,多時有7~8層。完成貼布后,也要在陰涼的地方放置一段時間,讓它自然風干。當貼布白坯風干后,就要進行脫模。脫模的工序相對比較簡單,可以用小鐵錘輕輕敲打胎模,敲碎后的胎模大部分都能夠自然脫落,黏合較緊的地方,如眉、眼、耳、鼻、口等部位可以用扁狀或尖狀的木質或鐵質工具進行脫模。脫模后的面具白坯,還需進一步晾曬。晾干后的面具白坯很堅硬,但表面有一些毛邊,需要用小刀削掉或用剪刀剪去,更為細微的地方則要用紗布打磨。
第三道工序是按照繪畫造像規(guī)范安裝附件及著色彩繪。面具附件歸納為三類:一是毛發(fā)類,如各種人物和鬼神的頭發(fā)和胡須,以及動物的鬃毛等;二是裝飾物,如發(fā)箍、耳環(huán)等;三是特殊附件,也就是角色標志性的飾件,此類附件有的需要像制作面具那樣先把胎模制作出來,再脫模、彩繪,有的是木質飾件,單獨制作好后,就可以安裝在相應位置上了。此外,特殊附件還包括用牛皮制成的、捆扎在演員頭上的皮繩和面具內部的布質頂襯等。附件安裝好后就可以進行著色彩繪了。傳統(tǒng)上,為面具著色彩繪的顏料是純凈、柔和的高級礦物質顏料和植物顏料。在著色彩繪前,需要在面具白坯上刮1~2層膩子,等膩子干了后,再用砂布打磨,使表面更加平整、光滑,便于著色彩繪。打磨好后,先要刷一層白色顏料,再根據不同形象面具的不同底色刷2~3遍顏料,顏色主要為紅、黃、藍、綠、黑等。之后,再對五官、胡須以至皺紋等細節(jié)部位進行彩繪。貼布脫胎面具至此方制作完成④。
3 藏戲《白瑪文巴》中的云雀形象
《白瑪文巴》是著名的八大傳統(tǒng)藏戲之一,是一出神話劇,是藏戲子系統(tǒng)中藍面具藏戲覺木隆戲班及其藝術流派的保留劇目。相傳為17世紀中晚期的門巴喇嘛梅惹·洛珠嘉措所創(chuàng)作。在劇本末尾贊詞中,說明白瑪文巴是蓮花生大師的前生。事實上,《白瑪文巴》是整編蓮花生大師的本生傳記《蓮花記》成劇的。作者對其進行了加工潤飾,并注入了新的內容。
藏戲《白瑪文巴》講述的是一個降魔除害的故事,其梗概如下:很久以前,在印度的東方,有一個信奉外道的國家。國王怕商臣諾布桑波的財富超過自己的而被他奪去王位,于是依照奸臣的計策,命令商臣下海取如意寶,以此將商臣害死。商臣有一個遺腹子,名叫白瑪文巴。他長大后從一位老太婆那里得知了父親被害的真相。后來,國王聽說了商臣有一個遺腹子,十分恐懼,就故技重施,命令白瑪文巴出海取如意寶。在空行母的護佑下,白瑪文巴從龍宮取回了如意寶。國王又遣他去羅剎國取金鏊鍋和紅寶石拂子。白瑪文巴降伏攔路的4位羅剎女和羅剎女王,取得寶物,并將她們變?yōu)槲宀靠招心?,和她們一起乘金鏊鍋返回。國王見白瑪文巴兩次取寶安然無恙,便命劊子手將其帶到東方高山之巔燒死。五部空行母助其從蓮花蕊中重生??招心赣终T使國王和奸臣們乘上金鏊鍋,去往羅剎國,他們被羅剎女王的60個兒女吃了。白瑪文巴被法臣們請去登基掌政。
在《白瑪文巴》劇中,云雀這一形象出現過兩次。第一次是在白瑪文巴出海去龍宮取如意寶的時候,他的母親在家中無人照管,又為兒子擔心,身體每況愈下,奄奄一息,有一只云雀睡在母親頭頂,產生熱量,使母親呼吸未斷。第二次是白瑪文巴在去羅剎國的路上準備在狀如天柱的大巖石巔上跳巖自盡時,那只住在他家中的云雀飛來,阻止他輕生,鼓勵他去羅剎國,向他預言金鏊鍋與紅寶石拂子能取到手、他和母親能夠團圓⑤。在這兩個場景中,云雀分別救了母親和白瑪文巴的性命,這表現出藏族人對云雀的感激之情,更表現出藏族人的鳥崇拜情結。
云雀在西藏和青海都有分布。它適應于地棲生活,多在地面營巢。劇中云雀把白瑪文巴母親的頭頂當作巢窩是符合它習性的。同時,云雀是少數能在飛行中歌唱的鳴禽之一,歌聲柔美嘹亮。這也與劇中云雀預言的情形一致。藏族人很喜愛云雀,神話中說青稞種子是云雀帶到人間的,有“人人感謝云雀鳥,萬眾珍愛青稞?!钡恼f法;酒歌中有“酒歌唱得月亮圓,云雀飛來不想走”的歌詞;諺語中也有“清晨云雀不飛空,過午就會聞雷聲”的觀察。
云雀是鳥類的一員,藏族人喜愛云雀的大背景是其對鳥類的崇拜。藏族的始祖神話保存了許多鳥崇拜的印記,認為鳥創(chuàng)造了人和萬物。神話說:遠古時,金、木、水、土之精華聚成卵,卵中生肉球,肉球生出眼、鼻、耳、牙、腳、手等,變?yōu)?個男孩,長大娶妻生子,代代相傳;太極之初,蛋破裂,生出1個英雄;元始之初,自然形成1枚大蛋,蛋殼化為白色神崖,蛋白化為白螺色大海,蛋黃化為人和各種動物;這枚蛋又化生出18枚蛋,其中第2枚蛋中生出混沌人,他生出五官和肢體,并和1個叫水滴的女人結合,生下3個兒子,其中的幼子下傳數代,形成了藏族人的原始四大氏族⑥。這幾則始祖神話均為卵生神話,認為人的祖先是從蛋中出生的。而神話中省略的背景是:蛋是由鳥生下的。有一則始祖神話直接說出了這一點:據說,沒有天、沒有地的時候,從高高的山頭上飛來了1只神鳥,神鳥名叫“耶育”;又從低低的山谷飛出1只神鳥,神鳥名叫“耶眉”。兩只神鳥飛在一起,同住在1個窩里,他們便結為夫妻。不久,他們生下了18枚五彩蛋。這18枚五彩蛋就是天地形成的根基。18枚蛋生下來,有15枚蛋一起飛滾了出去。最先飛出去的是螺色的3枚白蛋,他們向上飛,就像三兄弟一樣,形成了上界的天神,創(chuàng)造了明亮的天;接著是3枚金色的蛋,他們向中間飛滾出去,就像三兄弟一樣,形成了空界的厲神,創(chuàng)造了灰沉沉的空間;然后是3枚松石蛋,他們像三兄弟一樣向下滾落,就成了地下的龍神,創(chuàng)造了海洋和大地。跟隨著前面的9枚彩蛋,又飛出6枚五彩蛋。這6枚五彩蛋滾落在人間,很快就變成了人,變成了藏族的六大族,即色族、木族、董族、冬族、惹族、珠族。六大族又各自分成上、中、下3種族姓,共為18姓。還剩下3枚黑色的鐵蛋,這3枚鐵蛋還沒有形成,要請3位神去鑄造。這3個蛋里分別裝的是1只大鵬鳥、許多小麻雀和12只猛虎⑦。
除了云雀,藏戲《白瑪文巴》中還提到了3種鳥。劇中商臣出海前向國王要了許多東西,其中提到“為監(jiān)視魔蟹得有諸鴿子,喂鴿子又得有谷物百升?!A言鸚鵡也須選上乘,喂鸚鵡得備芝麻與胡麻,報曉公雞也是必備之物靈”⑧。而鸚鵡在船上也準確預言了變?yōu)槟暮诎琢τ锡埻鯇Υ拇輾Б?。由此可見,藏族人認為鴿子、鸚鵡和公雞都是具有靈性的,這也是鳥崇拜的一種表現。
4 結語
藏戲及其面具藝術是藏文化中極富魅力的藝術形式。民族文化宮博物館珍藏的這件立體貼布脫胎藏戲云雀面具生動、立體地展現了藏戲面具的風采,展現了貼布脫胎面具的精湛制作技藝,展現了藏族悠久的鳥文化,尤顯珍貴。
注釋
①李云,周泉根.藏戲[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5:101.
②劉志群.藏戲與藏俗[M].拉薩:西藏人民出版社;石家莊:河北少年兒童出版社,2000:25.
③⑩李云,周泉根.藏戲[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5:106-107.
④羅布江村,趙心愚,楊嘉銘.世界屋脊的面具文化[M].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2008:64-73.
⑤西藏自治區(qū)群眾藝術館.八大傳統(tǒng)藏戲:漢文版[M].赤烈曲扎,譯.北京:中國藏學出版社,2010:225-226.
⑥王憲昭.中國各民族人類起源神話母題概覽[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9:228-239.
⑦姚寶瑄.中國各民族神話·門巴族 珞巴族 怒族 藏族[M].太原:書海出版社,2014:74-76.
⑧西藏自治區(qū)群眾藝術館.八大傳統(tǒng)藏戲:漢文版[M].赤烈曲扎,譯.北京:中國藏學出版社,2010:188.
⑨西藏自治區(qū)群眾藝術館.八大傳統(tǒng)藏戲:漢文版[M].赤烈曲扎,譯.北京:中國藏學出版社,2010:191.
參考文獻
[1]劉志群.藏戲與藏俗[M].拉薩:西藏人民出版社;石家莊:河北少年兒童出版社,2000.
[2]李云,周泉根.藏戲[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5.
[3]羅布江村,趙心愚,楊嘉銘.世界屋脊的面具文化[M].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2008.
[4]王憲昭.中國各民族人類起源神話母題概覽[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9.
[5]西藏自治區(qū)群眾藝術館.八大傳統(tǒng)藏戲:漢文版[M].赤烈曲扎,譯.北京:中國藏學出版社,2010.
[6]姚寶瑄.中國各民族神話·門巴族 珞巴族 怒族 藏族[M].太原:書海出版社,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