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昂 郭玉瓊
自電影誕生以來,城市一直是電影敘事展開的主要背景,城市生活為導演創(chuàng)作提供重要的靈感來源,電影在塑造觀眾對城市的認知方面發(fā)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在這種共生關系中,城市頻頻被刻畫為銀幕影像,影響電影的敘事、美學和整體氛圍。國內外呈現電影與城市密切關系的影片不勝枚舉,其中,美國導演伍迪·艾倫的作品引人矚目,廣受贊譽,表現出強烈的“城市情結”。
以喜劇、浪漫風格和城市影像聞名的伍迪·艾倫,在他整個職業(yè)生涯中導演或參與編劇了50 余部故事片,多數將城市作為影像書寫的對象、內容,充分體現出對城市的真摯熱愛。伍迪·艾倫以獨具特色的影像風格將城市帶入藝術視野,通過使用電影視覺語言表現出城市的獨特氣質,并憑借嫻熟的技巧在城市中展開敘事、塑造人物。本文關注伍迪·艾倫電影中的城市景觀,分析伍迪·艾倫電影城市景觀書寫的鮮明風格及實現手段,探討伍迪·艾倫電影中城市景觀影像的內涵意義,以期加深人們對電影與城市關系的理解,也為其他電影人在作品中建構城市影像、進行藝術表達提供借鑒參考。
自20 世紀70 年代伍迪·艾倫憑借《安妮·霍爾》擊敗喬治·盧卡斯的《星球大戰(zhàn)》斬獲最佳影片、最佳導演等奧斯卡金像獎開始,其創(chuàng)作生涯蓬勃發(fā)展,至今仍保持旺盛活力。在這一過程中,伍迪·艾倫廣泛探索電影題材,包括浪漫喜劇、懸疑犯罪以及城市電影。其中,城市電影意指以城市空間為背景,反映城市中個體的生活狀態(tài)、心理欲求、價值取向與審美趣味的電影。從《曼哈頓》到《紐約的一個雨天》,從《午夜巴塞羅那》到《午夜巴黎》,從《丹尼玫瑰》到《愛在羅馬》,伍迪·艾倫的這些城市電影都以特定城市為敘事背景,城市景觀作為核心影像元素在其中發(fā)揮重要作用,展示了獨特的城市文化魅力,帶著特有的“伍迪·艾倫”標簽。
景觀主要包括自然景觀要素和人工景觀要素。其中自然景觀要素主要是指自然風景,如大小山丘、古樹名木、石頭、河流、湖泊、海洋等。人工景觀要素主要有文物古跡、園林綠化、藝術小品、商貿集市、建構筑物、廣場等。這些景觀要素為創(chuàng)造高質量的城市空間環(huán)境提供了大量的素材。伍迪·艾倫通過捕捉不同城市的景觀精華,以影像方式呈現,使觀眾沉浸在卓爾不群的城市之美中,感受精妙絕倫的視覺盛宴及其帶來的情感體驗,觀眾仿佛進入電影文本的城市場景中,與城市及其中的人物產生積極互動。無論紐約、巴黎、羅馬還是巴塞羅那,伍迪·艾倫電影中的城市從來不是冰冷的鋼鐵森林,他總能通過城市景觀的影像書寫賦予它們璀璨色彩,書寫著一封封迷人又生動的時空情書。伍迪·艾倫部分電影中出現的著名城市和城市景觀如表1所示。
表1 伍迪·艾倫電影中出現的著名城市和城市景觀
伍迪·艾倫對城市景觀的影像書寫最引人注目的特點之一是使用城市地標,城市地標作為城市的視覺速記成為影像的重要構成要素。
1.紐約
伴隨著喬治·格什溫《藍色狂想曲》的優(yōu)雅曲調,電影《曼哈頓》以紐約曼哈頓一望無垠的天際線全景開場。一系列鏡頭中包含了帝國大廈、克萊斯勒大廈、皇后區(qū)大橋、中央公園等紐約地標。這些傳達意義的視覺線索,既豐富了觀眾對銀幕上描繪的城市景觀的體驗,又為這座城市營造了溫情和懷舊的浪漫氣息。在伍迪·艾倫另一部展現紐約的電影《安妮·霍爾》中,城市景觀建立了故事情節(jié)的空間維度——艾維·辛格和安妮·霍爾在布魯克林大橋和東河邊接吻,在中央公園的長椅上無厘頭地交流。布魯克林大橋作為敘事背景凸顯了故事主人公在繁華城市中墜入愛河的浪漫色彩,而中央公園作為遠離城市喧囂的靜謐之地為兩人的浪漫約會營造了理想氛圍。
2.巴塞羅那
拍攝《午夜巴塞羅那》時,伍迪·艾倫接受采訪說道:“當我開始寫劇本的時候,除了巴塞羅那,我的腦海里幾乎塞不下任何東西,所以我決定順水推舟,以這座城市為想象藍圖,讓巴塞羅那在影片中充當一個起關鍵作用的角色。巴塞羅那是一座色彩斑斕、充滿妙趣橫生的浪漫意外的城市,每當說起它的名字,人們最先想到的都是永恒的愛情主題。似乎除了巴黎以外,巴塞羅那已經成為全世界第二個將浪漫作為標志的城市了?!庇谑?,巴塞羅那這座“高迪之城”在電影中如約而至:桂爾公園、米拉之家、圣家堂等城市地標不斷進入觀眾視野。高迪建筑作為巴塞羅那藝術遺產和文化豐富性的顯著視覺再現,與巴塞羅那狂野熱烈的氣質不謀而合,被伍迪·艾倫予以影像展現,在確立影片的藝術基調方面發(fā)揮了關鍵作用。
3.巴黎
同樣,在《午夜巴黎》中,伍迪·艾倫通過巴黎的城市地標來確立影片浪漫與懷舊的主題。埃菲爾鐵塔、凱旋門和塞納河等城市景觀代表著巴黎的典型意象,在這座城市的浪漫化書寫與影像描繪中起著不可或缺的作用。蜿蜒流淌的塞納河作為巴黎永恒浪漫的象征,常與愛情、靈感和藝術緊密聯系,為影片中的多個場景提供了背景。而埃菲爾鐵塔作為席卷世界的工業(yè)革命的象征,強化了影片對逝去年代懷念渴望的主題,象征著巴黎歷史與榮耀的凱旋門則進一步放大了影片的懷舊之情,奠定了影片的懷舊基調。
4.羅馬
在《愛在羅馬》中,卡比托利歐廣場被設計為影片伊始海莉和米開朗基羅邂逅的浪漫之地,海莉向偶遇的米開朗基羅詢問特萊維噴泉的位置,兩人相談甚歡。這與《羅馬假日》中安妮公主和記者喬在西班牙階梯上相遇并談笑風生的情節(jié)有著異曲同工之妙。伍迪·艾倫通過這些城市地標深刻地歌頌羅馬迷人浪漫的特質。而圣天使堡、羅馬斗獸場這些存留至今的歷史地標的使用也為影片的后續(xù)敘事增加了縱深感和真實性。
人文景觀是伍迪·艾倫城市電影中至關重要的一部分。從表1 可以看出,美術館、博物館、咖啡館、劇院、公園、廣場等人文景觀要素在伍迪·艾倫的城市電影中扮演著重要角色。透過這些人文景觀,觀眾得以窺見伍迪·艾倫構建電影中城市視覺形象并為其注入文化內涵的方式。
在《午夜巴塞羅那》中,胡安·安東尼奧帶著克里斯蒂娜與朋友們聚會喝酒這一場景里,鏡頭跟隨著克里斯蒂娜移動直到她入座,畫面充分展現了四只貓咖啡館的內部空間。四只貓咖啡館曾是19世紀末現代主義運動的中心,是當時眾多藝術家和知識分子的聚集地,包括畢加索、達利、米羅和高迪在內的眾多名流都曾駐足于此?!霸诤病ぐ矕|尼奧的朋友圈中,她與各類有創(chuàng)意的人傾談,她愛這群人,并與他們共同思考寫作和攝影?!痹诳死锼沟倌热胱^程中,這段電影旁白與影像畫面內四只貓咖啡館的文化環(huán)境和藝術氣息完美契合??Х瑞^作為充滿活力的人文景觀,匯聚著人們不同的想法與觀點?;钴S的藝術空間氛圍為角色之間的交流互動與情感演進搭建了舞臺,促進人物對個性、愛情和欲望的探索,彌合了不同代際和不同文化間的鴻溝。四只貓咖啡館的影像內涵超出了它的物理空間意義,不僅體現了巴塞羅那藝術遺產人文景觀的精神魅力,還推動了電影中人物關系的發(fā)展。
伍迪·艾倫電影的許多浪漫情節(jié)在博物館、美術館上演。美術館作為城市的文化藝術中心,是城市的精神空間、美學空間。電影人物在美術館參觀、探討多種藝術形式,這里儼然是情節(jié)推進的催化劑。在《午夜巴黎》中,男主人公吉爾向往“黃金年代”細雨朦朧、藝術繁榮的巴黎。在影片一個場景里,吉爾攜未婚妻伊內茲與保羅夫婦四人在橘園美術館內散步,保羅對美術史侃侃而談,而吉爾則被館內莫奈的《睡蓮》系列油畫吸引,這更加激發(fā)了他逃離現狀尋求寫作靈感的欲望。美術館內這些舊時代藝術家審美創(chuàng)造的產物,成為推動劇情發(fā)展的關鍵元素。這些藝術元素與吉爾之后偶遇“迷惘一代”和巴黎“流動的盛宴”的穿越情節(jié)巧妙呼應,強化了影片的懷舊主題。橘園美術館擁有著令人驚嘆的印象派藝術收藏,這些人文景觀要素在電影中傳遞著強烈的文化和情感力量。伍迪·艾倫通過巧妙運用美術館、博物館、咖啡館等人文景觀作為隱喻空間,使之成為超越時空的象征性橋梁,同時也體現了人文景觀在塑造城市文化過程中對人類精神的持久影響。
伍迪·艾倫在電影中善于使用城市景觀以達到融合敘事、塑造人物和營造氛圍等目的。通過探索城市景觀和敘事空間的交集,伍迪·艾倫對復雜多變的城市生活的人類體驗進行了豐富而細致的表現。
伍迪·艾倫電影中的城市景觀是物理空間,也是具有文化性質的隱喻空間,對電影敘事產生積極影響。亨利·列斐伏爾曾強調“關注空間如何作為文本、意義系統(tǒng)、象征系統(tǒng)、所指系統(tǒng)來表達意識形態(tài)、價值觀、信仰以及民族主義和國家關系”,認為這才是空間研究的真正價值所在。伍迪·艾倫電影中出現的城市景觀幾乎都包含著政治、歷史和文化內涵,甚至延伸到更深層次的情感和精神領域,這與亨利·列斐伏爾的空間觀相吻合,即空間是一個由意義、符號和所指組成的復雜系統(tǒng)?!栋材荨せ魻枴泛汀堵D》中都有男女主人公在中央公園內與他人互動的場景,公園成為他們反思身體欲望、人際關系和個人成長的避難所。郁郁蔥蔥的綠色植被和曲徑通幽的小路為身處混亂的城市空間中的人們提供了一個喘息場所,象征電影人物在復雜的城市生活中追問生命的價值,尋找生活的意義和認同感。同樣,在《愛在羅馬》中,噴泉在皮薩內羅的故事中扮演著重要戲份。仙女噴泉被用來作為皮薩內羅新獲得的名聲和知名度曝光的象征——人們看到他在噴泉前與媒體記者和狗仔隊不?;?。隨著皮薩內羅對個人名望看法的轉變,他對現代世界的膚淺本質感到幻滅,仙女噴泉也成為皮薩內羅失寵和垮臺的象征。這三部電影通過巧妙運用城市景觀,充分探討了諸如愛的本質、名利欲望與尋找本我等主題。影片中出現的這些城市景觀既表明了人物所面臨的外部和內部矛盾,也代表了人類存在的二重性。
在《午夜巴塞羅那》中,巴塞羅那的空間表現反映了人物截然不同的個性以及他們對愛情和人際關系的不同態(tài)度。維姬被塑造成一個腳踏實地且務實穩(wěn)重的角色,關于她的敘事主要圍繞巴塞羅那的傳統(tǒng)和歷史景觀展開。相較于各類社交活動,維姬更熱衷于一個人前往桂爾公園學習,這反映了她對穩(wěn)定生活的渴望。狹窄的街道、古老的建筑、正式的社交聚會場所,這些敘事空間的影像呈現也彰顯了維姬對傳統(tǒng)價值觀的堅守。相反,克里斯蒂娜被塑造為一個熱衷冒險的角色,在生活中不斷尋求激情。關于她的敘事則主要圍繞著巴塞羅那飽含藝術能量的人文景觀展開。她參觀博物院、美術館,探索當代藝術展,學習攝影,樂于社交,擁抱城市夜生活,沉迷于充滿激情的人際關系。她經常光顧更前衛(wèi)的現代城市空間,這表明她對新體驗的開放態(tài)度以及接受非常規(guī)關系的意愿。
伍迪·艾倫將城市景觀帶入電影人物生活,利用城市物理空間、隱喻空間來探索文化和生活的復雜主題。其創(chuàng)作的一幅幅迷人又深刻的城市生活肖像,至今仍能引起觀眾的強烈共鳴。
電影作為第七藝術,通過影像、聲音等進行藝術表達。影像作為純粹于視覺效果的電影要素往往能夠給觀眾留下深刻印象。伍迪·艾倫以獨特的影像方式為觀眾塑造了光怪陸離的城市景觀意象。
長鏡頭是伍迪·艾倫最熱愛的拍攝手法。長鏡頭可以客觀呈現被攝空間,完整還原真實時空,使觀眾從影像中獲取包括但不限于敘事的更為充分的信息。
在《曼哈頓》中,在00:28:32-00:29:31 處,伍迪·艾倫安排了一個59 秒的長鏡頭——艾薩克·戴維斯和瑪麗倚在長椅上交談,背景是皇后區(qū)大橋的遠景。固定長鏡頭記錄了兩人分享內心感受的對白,表現了兩位主要人物之間關系的微妙變化?!斑@景色是不是很美?”“是啊,真的非常之美,特別是當晨曦微露的時候。”“是啊,我也很喜歡?!薄疤靺?,這真是一座偉大的城市,我不管別人怎么認為,它簡直太……它真的美得令人目眩?!卑_克和瑪麗因贊嘆于城市景觀而心生共鳴,逐漸向對方敞開心扉。感情升溫之后,艾薩克和瑪麗共赴藝術博物館看展的片段也用到長鏡頭。在00:57:34-00:58:11處的37 秒中,兩人討論著各自的情感生活以及對藝術的見解,鏡頭跟隨兩人腳步持續(xù)向右移動跨越了整個館內空間,兩人最終在一件抽象藝術品前停留,鏡頭運動也隨之停止。這個長鏡頭將藝術博物館的物理空間及空間內的人物運動悉數呈現,不僅體現了藝術博物館內藝術品類型的多樣性,還強化了紐約人文景觀對電影敘事的參與感。影片結尾處,艾薩克在紐約街道奔跑的長鏡頭和弗朗索瓦·特呂弗《四百擊》結尾安托萬長跑的長鏡頭在主題意義和人物情感表現方面有著相似之處。艾薩克在紐約街頭奔跑是他的宣泄時刻。伍迪·艾倫通過三組長鏡頭渲染了影片結尾的情緒氛圍,分別是01:27:09-01:27:26 處艾薩克在十字路口迷茫徘徊的鏡頭,01:27:27-01:27:50處艾薩克穿越車潮和人群的鏡頭,以及01:28:04-01:28:27 處艾薩克在電話亭撥打電話無人接聽后掛斷并再次奔跑的鏡頭。這三段長鏡頭以跟鏡頭的方式隨著艾薩克的步伐穿過熙熙攘攘的街道,穿梭于忙碌的行人和交通之中,象征著他渴望擺脫現階段生活束縛的決心和對愛情的追求。長鏡頭讓觀眾沉浸在角色的體驗中,增強了場景的沖擊力。
在《愛在羅馬》中,伍迪·艾倫分別使用全景、中景、近景三組不同景別的長鏡頭來展示占卡羅出演意大利歌劇《丑角》時的場景。長鏡頭從《丑角》第一場幕布拉開開始,全景捕捉了羅馬歌劇院內的開闊視野,為觀眾提供了包括舞臺在內空間環(huán)境的清晰影像。第一幕第四場的《穿上戲裝》中,長鏡頭近距離地拍攝了占卡羅腰部以上的身體部分,使觀眾的注意力集中于人物的肢體語言與面部表情,更密切地感知歌劇中角色的情緒。這種景別組合式的長鏡頭拍攝手法為觀眾帶來了視覺上的豐富體驗。
1.黑白影像
伍迪·艾倫在20 世紀80 年代深受英格瑪·伯格曼和費德里科·費里尼的影響,這不僅體現在其影片主題和內容方面,還體現于影像和技巧上。盡管20 世紀50 年代以后黑白電影已經被彩色電影逐步替代,但伍迪·艾倫仍然堅持將電影《曼哈頓》和《星辰往事》處理為黑白影像。費里尼曾說:“觀眾在觀看一部黑白電影時,并沒有感覺到畫面是黑白的,影片讓觀眾體驗到畫面里事物各有適合自身的色彩,觀眾用自己的感情為影片著色。”在《曼哈頓》中,一方面,黑白影像為城市景觀增添了神秘感和永恒的品質,打破了時間界限,讓這部電影能夠超越時代與幾代觀眾產生共鳴;另一方面,從本質上看,黑白影像的藝術性在于它能夠超越色彩的局限性,觀眾沉浸在單色視覺中,加深了對紐約城市景觀的細節(jié)關注,這契合了觀眾的“期待視野”。伍迪·艾倫對黑白影像的運用服務于個人特殊的表意目的,黑白影像成為實現藝術表達的強有力工具。在《星辰往事》中,黑白影像使伍迪·艾倫得以在電影的夢境序列中強調現實與理想之間的分隔,也營造出一種懷舊氛圍,令觀眾回想起黑白電影的黃金時代,深化了影片的致敬與反思主題。
2.懷舊光影
“歐洲三部曲”《午夜巴塞羅那》《午夜巴黎》《愛在羅馬》中的城市景觀影像帶給觀眾強烈的懷舊感。為了捕捉歐洲城市景觀的歷史感和豐富性,伍迪·艾倫采用各種技術手段來強化懷舊氣氛,尤其是通過使用光線和色彩塑造影片的視覺基調。伍迪·艾倫本人比較喜歡暖色調,這種偏好從他在電影中廣泛使用自然光可見一斑。在這三部歐洲城市電影中,伍迪·艾倫塑造了比以往更加溫柔復古的光影效果,給銀幕上的城市景觀裹上了一層柔和唯美的溫暖氛圍。與《曼哈頓》影片開頭對紐約的刻畫相仿,《午夜巴黎》也采用了類似手法,在片頭全面展示了巴黎從清晨到午夜的城市景觀影像,描摹了不同天氣光暈籠罩下的城市之美。隨著敘事的推進,伍迪·艾倫選擇了比現實世界更加濃烈的暖色調作為過去與現代的區(qū)分標準——20 年代的影像選擇復古的金黃色調,而19 世紀末巴黎“美好年代”的影像則加入了更多的煙霧效果,色彩變得更加濃艷,甚至趨向于橘紅色調,畫面變得更加朦朧與彌散,給觀眾帶來了浪漫夢幻的質感,仿佛置身其中。
紐約作為體現近現代工業(yè)美學的代表城市,黑白影像在某種程度上契合了其城市特征。相比較而言,歐洲城市則擁有著更加深厚的歷史文化沉淀和藝術文化內涵,歐洲的城市景觀影像需要更加適配的藝術手法進行打造。憑借對美學的敏銳理解和嫻熟的藝術手法,伍迪·艾倫將銀幕化作畫布,通過巧妙的光影處理實現了對歐洲城市的影像書寫。
電影以其獨特的影像方式與城市空間進行雙向互動,在城市性基因的引導下對城市景觀進行多維構建,并在此基礎上建立人們對城市感知的心理地圖,完成城市意象的多維構建。大衛(wèi)·克拉克在《電影城市》一書中指出:“城市是電影的核心,但吊詭的是,它卻因自身廣大的影響力隱而不顯,而無法公然、明確地受到肯定和重視?!睂⒊鞘芯坝^融入電影具有豐富的意義。城市景觀的影像書寫,不僅顯現出電影在塑造和強化城市形象方面的關鍵作用,也突出了影像在文化旅游與文化交流中的重要價值。電影為城市景觀影像的跨文化傳播提供了理想的媒介,給不同地域、不同文化背景的觀眾群體了解城市鋪設了重要途徑。伍迪·艾倫電影對城市景觀的影像書寫在塑造觀眾對城市的集體想象方面無疑具有不可否認的價值意義。國內電影導演亦可通過考察伍迪·艾倫獨特的影像風格和影像語言,認識和利用城市景觀的內在價值,創(chuàng)造引人入勝的敘事,在更深層次上與觀眾產生共鳴,并以此激發(fā)觀眾對城市景觀與電影藝術之間相互作用的進一步探索與體悟。